前一段時間,一個好朋友希望我給她的女兒講一講閱讀與寫作。
我和這個孩子很熟悉,她在一所國際學校讀三年級,開學就進入四年級了。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一般,上過一個作文班之後,解決了「沒得寫」問題,但寫出來的作文八股味道嚴重,一看就是作文輔導班給的套路。
然而,我僅僅給這個孩子上了三堂課,就宣告失敗了。
因為我的教法孩子覺得不夠快樂!
首先,我在點評這個孩子的作文時,除了對寫得好的地方進行鼓勵,同時,也會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友情出場的志願者,我努力斟酌用詞,使用了完全中性的詞彙,優點和不足均給出實據,且儘量做到鼓勵和改進的點評比例為5:1)。但這個孩子從來都是被鼓勵,沒有人說過她寫的東西還需-要-改-進!
第二,我是帶著孩子講讀範文,把範文的寫作手法、寫作亮點講清楚,然後依據範文布置作文,同時開出2-3本書單(為了讓孩子覺得有趣,還會同時開具電影片單),要求閱讀和觀看與範文寫作手法相近的代表性書籍或電影。但這個孩子表示不喜歡被強迫閱讀和觀影,要讀自己喜歡的書,看自己喜歡的電影電視劇。
第三,孩子寫的作文,凡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要求再寫一遍,發給我,以便考察孩子對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但這個孩子不想把寫過的作文再寫一遍,覺得很無聊,不刺激。
綜上,我以失敗告終。
孩子的媽媽說,從家長到學校,一直給孩子的都是鼓勵教育,所以,直白地指出孩子作文中的問題,她很難接受,應該以鼓勵為主。
但鼓勵教育不等於捧殺教育,更不等於放養!一個聽不得一點實事求是評判的孩子,能快樂嗎?她的人生之路會一帆風順嗎?
鼓勵教育更多的是針對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教學方法而言,是實事求是地講事實,讓孩子在學習和交流過程中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被肯定和鼓勵的,從而堅持下去,這不是泛指老師和家長應該取悅孩子,並讓Ta覺得快樂。
換句話說,作為一名學生,該學的知識要學,該掌握的技能要掌握,該堅持的琴棋書畫等要堅持,這個過程中,失敗可以重來,學不會可以再學,學習本身就是培養意志品質的過程,也是從遭遇挫折到掌握知識(技能),獲得成就感的過程,這個過程讓孩子體驗到快樂。
我就讀的小學是當地倒數第二的學校,因為離家近,父母為我選擇了這所學校。
我在小學是絕對的學霸。小升初時,考入省重點中學。我是全校唯一一個考取重點中學的。
然而,到了這所學校,我就傻眼了。
英語課,老師一進門就直接飆英語,我的同座也大喊了一聲英文,接著全班同學都站了起來,我也趕緊跟著起立,這時,老師和同學們已經互相說了一大串英語,我正在發昏的時候,同學們又坐下了,我也隨著坐下。
這一堂課,學了6個字母和8個單詞,因為同學們在小學基本都學過英文,所以,老師的速度很快,而我,從沒有接觸過英語,甚至連Aa都不認識,第一堂課基本上聽天書一樣呆呆傻傻坐了45分鐘。
曾經的學霸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光鮮,我只能把這些英文字母和單詞用漢語拼音標出來讀音,瘋狂背誦。即便這樣,三堂課後,老師小測驗,我成了班裡3個不及格的學生之一。
英文老師請三位不及格的同學站起來,那一天,我覺得自己鶴立雞群,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小學,我都是以第一名的身姿站起來的,而今,我也成了差等生,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差。
一個學期後,我終於追上了英語進度,初二的時候,我已經成為年級英語演講比賽的亞軍。
能趕上去,我特別感謝小學的班主任老師和我媽媽,她們一直是實事求是地指明我的優點,也同時告知並批評我的問題。
雖然我深知班主任老師器重我甚至喜歡我,但同時我也「怕」她。她會肯定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也會嚴肅指出我的問題,比如:
「計算能力強,分析能力弱,會讓你的數學出現瓶頸。」
「你的這篇作文構思得不巧,寫得太臉譜化。」
「在我們學校考第一名,不值得得意。如果覺得自己是獅子,就要和獅子比拼本領。」
「考上重點中學是好事,也是壞事。去了你就會發現,那裡強手如雲,如果你覺得自己聰明,可以像在小學一樣碾壓所有人,那麼你肯定變成學渣。但如果你能在高手中成為高手,你就會越來越厲害。」
......
而我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是:「孩子們,你們絕對不能做有名無實的人。」
當老師、家長能夠客觀評價一個孩子時,孩子才能客觀評價自己,既不會自卑,也不會自大到聽不得任何逆耳之言,成為抗挫能力為零的孩子。
一味鼓勵和好評,那是放任教育,是捧殺,和打罵孩子的結果並無二致,甚至遇到挫折時反彈能力更差。
這樣的孩子敏感多疑又任性跋扈,既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又不能憑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邁上一個臺階;對於有些孩子來說不值一提的事,在這樣的孩子就是大問題,大坎坷,Ta甚至會以極端方式去處理。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同父異母的妹妹就是這類孩子的典型代表。
成長的路上,從來不會永遠陽光明媚,經歷風雨才能更加堅強。
也許我應該調整閱讀與寫作的授課風格,增加趣味性,但同時,對一句客觀但稍顯逆耳的評價都聽不得的孩子,我仍表示深深的憂慮。
健康成長,不只是身體,還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