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教育不是捧殺教育!搞清二者不同,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2020-08-28 大紅媽媽大本營

前一段時間,一個好朋友希望我給她的女兒講一講閱讀與寫作。

我和這個孩子很熟悉,她在一所國際學校讀三年級,開學就進入四年級了。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一般,上過一個作文班之後,解決了「沒得寫」問題,但寫出來的作文八股味道嚴重,一看就是作文輔導班給的套路。

然而,我僅僅給這個孩子上了三堂課,就宣告失敗了。

因為我的教法孩子覺得不夠快樂!

首先,我在點評這個孩子的作文時,除了對寫得好的地方進行鼓勵,同時,也會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友情出場的志願者,我努力斟酌用詞,使用了完全中性的詞彙,優點和不足均給出實據,且儘量做到鼓勵和改進的點評比例為5:1)。但這個孩子從來都是被鼓勵,沒有人說過她寫的東西還需-要-改-進!

第二,我是帶著孩子講讀範文,把範文的寫作手法、寫作亮點講清楚,然後依據範文布置作文,同時開出2-3本書單(為了讓孩子覺得有趣,還會同時開具電影片單),要求閱讀和觀看與範文寫作手法相近的代表性書籍或電影。但這個孩子表示不喜歡被強迫閱讀和觀影,要讀自己喜歡的書,看自己喜歡的電影電視劇。

第三,孩子寫的作文,凡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要求再寫一遍,發給我,以便考察孩子對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但這個孩子不想把寫過的作文再寫一遍,覺得很無聊,不刺激。

綜上,我以失敗告終。

孩子的媽媽說,從家長到學校,一直給孩子的都是鼓勵教育,所以,直白地指出孩子作文中的問題,她很難接受,應該以鼓勵為主。

但鼓勵教育不等於捧殺教育,更不等於放養!一個聽不得一點實事求是評判的孩子,能快樂嗎?她的人生之路會一帆風順嗎?

鼓勵教育更多的是針對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教學方法而言,是實事求是地講事實,讓孩子在學習和交流過程中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被肯定和鼓勵的,從而堅持下去,這不是泛指老師和家長應該取悅孩子,並讓Ta覺得快樂。

換句話說,作為一名學生,該學的知識要學,該掌握的技能要掌握,該堅持的琴棋書畫等要堅持,這個過程中,失敗可以重來,學不會可以再學,學習本身就是培養意志品質的過程,也是從遭遇挫折到掌握知識(技能),獲得成就感的過程,這個過程讓孩子體驗到快樂。

我就讀的小學是當地倒數第二的學校,因為離家近,父母為我選擇了這所學校。

我在小學是絕對的學霸。小升初時,考入省重點中學。我是全校唯一一個考取重點中學的。

然而,到了這所學校,我就傻眼了。

英語課,老師一進門就直接飆英語,我的同座也大喊了一聲英文,接著全班同學都站了起來,我也趕緊跟著起立,這時,老師和同學們已經互相說了一大串英語,我正在發昏的時候,同學們又坐下了,我也隨著坐下。

這一堂課,學了6個字母和8個單詞,因為同學們在小學基本都學過英文,所以,老師的速度很快,而我,從沒有接觸過英語,甚至連Aa都不認識,第一堂課基本上聽天書一樣呆呆傻傻坐了45分鐘。

曾經的學霸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光鮮,我只能把這些英文字母和單詞用漢語拼音標出來讀音,瘋狂背誦。即便這樣,三堂課後,老師小測驗,我成了班裡3個不及格的學生之一。

英文老師請三位不及格的同學站起來,那一天,我覺得自己鶴立雞群,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小學,我都是以第一名的身姿站起來的,而今,我也成了差等生,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差。

一個學期後,我終於追上了英語進度,初二的時候,我已經成為年級英語演講比賽的亞軍。

能趕上去,我特別感謝小學的班主任老師和我媽媽,她們一直是實事求是地指明我的優點,也同時告知並批評我的問題。

雖然我深知班主任老師器重我甚至喜歡我,但同時我也「怕」她。她會肯定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也會嚴肅指出我的問題,比如:

「計算能力強,分析能力弱,會讓你的數學出現瓶頸。」

「你的這篇作文構思得不巧,寫得太臉譜化。」

「在我們學校考第一名,不值得得意。如果覺得自己是獅子,就要和獅子比拼本領。」

「考上重點中學是好事,也是壞事。去了你就會發現,那裡強手如雲,如果你覺得自己聰明,可以像在小學一樣碾壓所有人,那麼你肯定變成學渣。但如果你能在高手中成為高手,你就會越來越厲害。」

......

而我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是:「孩子們,你們絕對不能做有名無實的人。」

當老師、家長能夠客觀評價一個孩子時,孩子才能客觀評價自己,既不會自卑,也不會自大到聽不得任何逆耳之言,成為抗挫能力為零的孩子。

一味鼓勵和好評,那是放任教育,是捧殺,和打罵孩子的結果並無二致,甚至遇到挫折時反彈能力更差。

這樣的孩子敏感多疑又任性跋扈,既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又不能憑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邁上一個臺階;對於有些孩子來說不值一提的事,在這樣的孩子就是大問題,大坎坷,Ta甚至會以極端方式去處理。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同父異母的妹妹就是這類孩子的典型代表。

成長的路上,從來不會永遠陽光明媚,經歷風雨才能更加堅強。

也許我應該調整閱讀與寫作的授課風格,增加趣味性,但同時,對一句客觀但稍顯逆耳的評價都聽不得的孩子,我仍表示深深的憂慮。

健康成長,不只是身體,還有心理!

相關焦點

  • 「五道槓」少年成了現代「傷仲永」,捧殺教育的真相,惹人深思
    」的孩子,家長一般有這些特徵,望自查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確是一門技術活,家長在教育培養孩子的路上,一定要避開雷區,以免自己的孩子被棒殺,被捧殺的孩子其實並不少。2)從不聽孩子的想法父母在作為成長的見證者時,應該秉持順其自然的原則,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一意孤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聽孩子的想法,就會導致孩子慢慢失去自己的想法,或者出現較強的叛逆心理,跟家長作對等等。
  • 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方式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明,也有著很好的傳統家庭教育方式,如《孟母三遷》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也就為之改變,那家長們有沒有掌握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方式呢?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鼓勵式教育很重要
    楊迪說父母從來沒有阻礙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鼓勵式的教育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也因為父母的支持,讓他完成了夢想。看過節目你們覺得家長鼓勵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呢?很多人說鼓勵式教育就容易走極端,仿佛字典裡只剩下鼓勵,而忽視了懲戒在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和懲戒就是教育孩子的兩方面,濫用任何一個,都有可能走向極端,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 楊迪父母的鼓勵式教育,家長鼓勵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
    楊迪說父母從來沒有阻礙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鼓勵式的教育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也因為父母的支持,讓他完成了夢想。看過節目你們覺得家長鼓勵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呢?很多人說鼓勵式教育就容易走極端,仿佛字典裡只剩下鼓勵,而忽視了懲戒在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和懲戒就是教育孩子的兩方面,濫用任何一個,都有可能走向極端,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
  • 心理學家:養廢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捧殺式」誇讚
    雖然孔子這段話是為了警告當時的政治系統,但經歷了數千年的流傳,倒也很適合形容現代家長的育兒方式,精準揭開了孩子成長中的某些隱患。「教育孩子,要多誇!你誇他,他才會進步!」在鼓勵式教育盛行的今天,似乎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需要誇讚,然而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對此,我持反對態度。無論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還是從現實發展來看,一味的誇讚孩子根本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還可能徹底毀掉一個人。不如今天就來說一下,養廢一個孩子有多簡單?只需要一天到晚誇他就行,這就是捧殺式教育,很危險。
  • 親子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誇孩子聰明,而是鼓勵孩子努力
    其實,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它的局限性,無論是否發生疫情,學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給他與之匹配的教育資源。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尋找最適合他的教育方法,這就是好的教育。
  • 教育專家:鼓勵才能激發孩子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會覺得,只有打擊孩子,或者威嚇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然而,在語言暴力下,孩子心情很難過,內心很受傷。有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如果不是有這樣的機會,女孩恐怕根本不敢說出來,內心的想法。
  • 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長需正確教育 早戀不是致命傷
    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長需正確教育 早戀不是致命傷 孩子的想法在家中得不到認可,便會另尋他路,結果導致了我們好多家庭的溝通更像是「戰場」。其實,「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放低姿態,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做到「聆聽——區分——發問——回應」。只要不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悉心聆聽,問題總會迎刃而解的。
  • 一味誇獎並非「賞識教育」,正確鼓勵,才能教育好孩子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越來越多的父母嘗試著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然而,有些父母並沒有理解賞識的真正內涵。賞識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揚+鼓勵嗎?盲目賞識不僅不能讓孩子從中獲益,反而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走心的誇獎,並非真正的"誇獎教育"。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鼓勵與稱讚,但是,從小就受到廣泛的稱讚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好事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從小就受到過多讚揚的孩子,很容易讓他們迷失自我,失去努力的動力,並且還會以自我為中心,最終不是狂妄自大就是一事無成。
  • 把握教育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才能開花與結果,成為家長的驕傲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孩子應該做到: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營造教育孩子的氛圍,培育教育孩子的情商,堅守教育孩子闖入誤區界限,才能教育好。一、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為人家長,首當其中就要擔負著教育子女的使命,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儘量讓孩子學得好,儘量讓孩子過得好,能健康成長就好。(一)關注智商的發展,讓孩子健康長大。
  •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的?鼓勵式教育,亦或是批判式教育?
    中國的傳統教育多為批判式教育,教育本身的意義在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去不斷完善自己,從而變得更加成功;外國的傳統教育多為鼓勵式教育,教育本身的意義在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然後在這方面更加精進,從而成為更加成功的自己。
  • 鼓勵式教育,在孩子成長中,多一點鼓勵,少一點否定
    鼓勵式教育法是指以激發、勉勵和鼓勵為原則,採取一定的措施,激發和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熱情和願望,進而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準則,從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質的一種教育方法。鼓勵式教育有利於孩子塑造良好性格。
  • 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疼愛,而是一種「捧殺」
    文/教育橋「鼓勵教育」鼓勵的是孩子學會勇敢堅強,鼓勵的是孩子的上進之心。鼓勵教育不是表揚教育,一味的「好話」,只能讓孩子變得「盲目自信」。,在看到「鼓勵教育」方式時,他們開始表揚讚美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跑到三姐面前哭訴,說她是「大騙子」。
  • 教育孩子:鼓勵比表揚更重要
    今天和大家聊聊每個家庭都很重視的問題,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好孩子呢?是經常鼓勵孩子呢還是表揚孩子呢?在「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表揚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經常表揚孩子。其實,鼓勵比表揚更科學,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 不要迷信傳統的「好孩子」,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當然教育並非不需要科學的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能夠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那麼就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少走很多彎路兩種教育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沒有錯,錯的是父母難以把控中間的界限,沒有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承受底線。不管是成年人也好,還是孩子也罷,對於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界限,如果超過了界限,無微不至的關懷,會變成溺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嚴厲也會變成虐待。只有搞清楚教育的界限,才能夠恩威並施,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 養娃捧手心沒想到成了「捧殺」,孩子怎麼教育,李玫瑾:堅持底線
    幼年時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而家庭在人的幼兒時期起到的教育作用是75%。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上,家長應該保持一個負責任的狀態,主動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教育孩子也是有尺度的,過度教育成了「苛刻」,完全放手、隨孩子心意來就成了「溺愛」,很多家長也是很難把握教育的尺度。
  • 想要二胎的孩子和睦相處,就要避免偏心教育,才能健康成長
    不公平對待他們,總有一個會不服父母教育。有的家長對待孩子有性別偏好,有的是重男輕女,有的是重女輕男。最近幾年,重女輕男的傾向較高。造成窮養兒、富養女。對待教育也不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情感。>健康問題,很難在未來有成就。
  • 別讓棍棒教育毀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棍棒底下岀孝子",這是過去許多家庭的傳統教育方式。有些父母認為用棍棒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很乖乖地聽話,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孝子。我認為這種父母有這種思想觀念真的很傻,用棍棒打孩子,孩子可以乖乖聽話,可有沒有想過?棍棒下的孩子,身心健康容易受影響。當今社會的父母,還有多少家庭的孩子受到用棍棒挨打的教育方式?還有多少孩子受到父母用挨罵的教育手段?
  • 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如何鼓勵孩子,才能為孩子的學習助力?
    就是呀我們回顧平時對待孩子的言行舉止,鼓勵不是沒效果,而是鼓勵的方式可能有誤。有時,孩子都不清楚父母為什麼要表揚他。……其實鼓勵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但只有尺度適當,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那該如何鼓勵孩子,才能讓孩子找到學習的力量?第一,對孩子有信心,認為孩子可以學好這是增強孩子學習信心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