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出來的自卑!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疼愛,而是一種「捧殺」

2020-10-17 教育橋

文/教育橋

「鼓勵教育」鼓勵的是孩子學會勇敢堅強,鼓勵的是孩子的上進之心。鼓勵教育不是表揚教育,一味的「好話」,只能讓孩子變得「盲目自信」。

「誇」出來的自卑

三姐自認為是一個開明、時尚的父母,他們很愛看一些教育孩子的書籍,在看到「鼓勵教育」方式時,他們開始表揚讚美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跑到三姐面前哭訴,說她是「大騙子」。

三姐晚婚晚育,兒子的出生備受家裡寵愛,而決心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的三姐,總是對兒子說,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

開始上一年級的兒子,在一次手工家庭作業中,做了一隻小青蛙。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隻小青蛙做的並不好,而家長總是自帶濾鏡的去看自家孩子。

在完成手工製品後,得到父母誇獎的兒子,高興的睡過去了。第二天,兒子放回回家,進屋就對著三姐大哭「媽媽是騙子,媽媽是大騙子」。

兒子的大哭讓三姐懵了,安撫好兒子後,三姐還原了事件的真相。

第二天上學,兒子開開心心的帶著小青蛙去上學,到了班級後,兒子發現其他同學做的比自己好多了,自己的只是白色的、有點像青蛙的模樣,同桌的卻染成了綠色,還給小青蛙畫了眼睛,身上也有畫上了小黑點。

雖然兒子心理也認為同桌的小青蛙比較好,但是一想到媽媽說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於是就把自己的小青蛙拿了出來。

同桌看到了後,問兒子:你的青蛙怎麼沒有顏色啊。兒子說:我這就是白色的青蛙。

同桌則說:你胡說,我從來沒有見過白色的青蛙,而且你的青蛙好醜啊。

兒子聽後,大聲反駁,隨著兒子和同桌的爭吵,其他同學也圍了過來,說兒子的青蛙是醜的。

著急的兒子大哭起來,並強調,我媽媽說了我做的才是最棒的,你們的才最醜。

兒子的同桌直接說:你媽媽是騙你的,你做的那麼醜。

聽著同桌的話,而看著別的小朋友手上的小青蛙,兒子難過極了,還是老師走過來,才安慰好了兒子。

從那以後,兒子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慢慢不和三姐說學校裡的事,在做事的事後,兒子也開始出現後退的情況,急於否定自己的兒子,最終被自己的父母誇成了自卑。

表揚教育不等於鼓勵教育,這不是疼愛,是捧殺

想要毀了一個孩子很容易,誇他,使勁誇他!

表揚不是鼓勵,表揚是一種激勵,但這種激勵不能總是使用,使用的多了只會給孩子增加」盲目」的自信,這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重提一下「傷仲永」的故事,若不是父母、村民都誇讚方仲永,他也不會驕傲自滿,眾人的誇讚,也使得方仲永變得盲目自信,最終不思進取,落得如此下場。

除了方仲永外,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那麼表揚教育與鼓勵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1、表揚是對事,鼓勵是對人

表揚的是孩子做對了某種事,學會了某種技能;而鼓勵則是針對孩子,讓孩子嘗試一些沒接觸過的新鮮事物,讓孩子對自己增加自信。

2、表揚是誇獎,鼓勵的支持

表揚是誇獎一個孩子,做得好做的棒,而鼓勵是支持孩子的想法與選擇。初心不同,目的自會不同。

生活中,常說這幾句話,比「誇獎」更重要

1、你覺得呢

當孩子出現什麼難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可以多問問孩子「你覺得呢」,讓孩子自己思考。

2、我相信,你能行

當孩子面對難題時,想要逃避,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行」,這種鼓勵的話語。

3、也許這樣會更好

當孩子將自己的成果拿給父母看時,東西的好壞都是值得肯定的。肯定孩子自己動手的行為,但孩子的作品真的不盡人意時,也不要光誇獎,而是提出意見,可以多說「也許媽媽/爸爸覺得這樣可能會更好」等等。

今日話題:你會總是誇獎自己的孩子嗎?歡迎留言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自卑還是自信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跟父母大有關係,你做對了嗎
    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的性格是父母帶出來的,絕對不是天生的!」心理學家早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雖然受到一定的遺傳因素的影響,他們帶著先天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也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這些環境影響又會反作用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 芭迪熊分享:寶寶自信還是自卑,取決父母是否做好這5件事
    自信的孩子會有一種特別的魅力,不管是在未來的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著很大的優勢。但自信並非先天而來,而是要靠後天的培養。如果爸爸媽媽平時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沒有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可能就會導致孩子變得不自信。為此,Cherry老師在講座中首先列舉了孩子不自信的10種表現。
  • 心理學家:養廢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捧殺式」誇讚
    只需要一天到晚誇他就行,這就是捧殺式教育,很危險。捧殺式育兒是鼓勵式育兒的過激模式,以我家長輩為例,就是一天到晚誇個不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表揚。在我看來,這種鼓勵就相當不可理喻,也就是所謂的捧殺式育兒。方法是為誇而誇,反而會帶來無限害處。①能力不足,好高騖遠心理學家認為,捧殺式育兒的可怕之處,在於讓孩子高估自己的個人能力,智小而謀大,總是制定高出自己水平的超高目標,最終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我兒子就是如此,從小就看不清自己的本事,成為中學生後更是愛上了說大話。
  • 養廢一個孩子很簡單,別放過任何一個表揚孩子的機會,捧殺就行
    心理學家的研究盲目表揚其實和魯迅文中的亂捧都是我們常說的捧殺,這不是幫孩子建立自信的妙方,而是是導致孩子自大的陷阱。同樣是表揚,表揚孩子的努力比表揚孩子的能力更容易取得正面效果。人生不是一種短跑,哪怕考不上清北,在持續的高效努力加專注面前,也可以實現超越。
  • 寶寶自信還是自卑,取決父母是否做好這5件事!「直播回顧」
    殊不知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否定和打擊中,孩子就會一直用這些差評暗示自己,變得自卑和絕望,很難建立起長久的自信。未來即使功成名就心裡也會有一個無法填補的黑洞,容易在自卑與自負兩種極端情緒中搖擺。正確做法: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啟示家長: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孩子的行為。
  • 誇孩子「你真棒」沒有用?斯坦福教授:請父母用新的語境表揚孩子
    認可、鼓勵和讚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們能讓「白痴」變成天才;而否定、批評和諷刺有一種毀滅的力量,可以使天才淪為「白痴」。對於父母而言,是想培養一個「天才少年」,還是一個無能的「白痴」,其實在於你們的選擇。
  • 26歲研究生墜亡:能者多勞,從來便不是誇獎,而是一種捧殺
    有多少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愛學習,不用父母操心,輕而易舉的就考上了研究生。懂事的研究生成為優秀的代名詞,不用父母花費太多的精力培養,這樣的人一出生下來,似乎就是父母的驕傲,別人眼中的天才。而有多少能力,就要承擔多少責任,每一份誇獎的背後,隱藏著高學歷人才不能言語的辛酸。
  • 孩子的玻璃心是誇出來的?心理學者:亂誇孩子可能導致4個副作用
    但是,當一些家長這樣做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來了。 常常聽到許多父母說:我剛剛誇了孩子「乖」,沒過幾分鐘,他就開始變野了。看來,這孩子真是誇不得! 為什麼會出現有些孩子誇不得的現象呢?我們常常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經常得到誇獎的孩子更自信。」這兩句話本身,其實都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任何事物都不能過度。並不是孩子得到的表揚與誇讚越多越好,你的不恰當表揚,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 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可能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父母
    其實現在回頭想想,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可能並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父母的父母!01仿佛對於老人來講,孩子有一種天然的魔力,就好像我們永遠都逃不了「隔代親」這個詞語一樣,因為不管平時對你平時是多麼嚴肅,多麼深沉,甚至說多麼有自己原則的老人,一看到自己的孫子或者是外孫子,馬上就變臉,不管原來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老人馬上就變得親切溫柔,讓你完全不認識他了。
  • 王智遠:遠離那個「捧殺」你的同事,人人要學習的「捧殺思維」
    當然這裡的「捧殺思維」,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詞,讓自己清晰的認知到這個「思維的」要害性,在工作或者成長中,隨時提防,而避免自己陷入其中。小心「自我捧殺」:在心理學中,我們除了願意得到」別人的心裡讚賞外「,還有一種機制是「自我安慰機制」,我覺得還行,我對自己的成果還算滿意,這本質其實不是驕傲,而是心理開始「自我捧殺」的過程。
  • 6個正確表揚孩子的「花式誇法」,甩掉「真棒」,誇就誇到點上
    從前我們的父母總不常誇我們,不僅不誇,相反還常常說一些「否定性的、打擊性的」話來鞭策我們。如今,我們自己成了父母,基本都知道了教育孩子要「正面激勵」,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勁誇獎孩子:「寶寶,你真棒!寶寶,你好聰明呀!寶寶,你怎麼這麼厲害!」
  • 表揚——父母需要謹慎使用的教育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父母一直都習慣採用批評打罵等懲罰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可以快速的糾正孩子行為,但是卻存在很大的不足。長期的批評否定孩子,容易打擊孩子自信心,使得孩子變得內向、自卑,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而隨著隨著社會的進步,父母知識水平的提高,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批評打罵教養方式的弊端,因此父母們開始減少使用這種教養方式,轉而開始尊重孩子、表揚孩子。
  • 不要用"你真棒"來誇孩子!心理學教授:換一種表揚方式更管用
    其實我們是通過這種表揚方式來強化孩子好的行為,激勵孩子變得更好。可是,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表揚不是每一次都管用,孩子還會出現一些反常的情況。年紀小的童童在吃飯的時候不開心,原因是只因為他吃了幾口菜,就等著大人表揚。這時候奶奶出場了,說&34;孩子又看看媽媽,媽媽也說了&34;他看著爺爺,希望爺爺也表揚他,結果爺爺看電視沒聽見,沒有及時表揚。
  • 好孩子不一定都是誇出來的
    表揚是當前教育學生普遍採用的方式方法,使用頻率相當高。於是就有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在此影響下,一時間教師對孩子的誇讚鋪天蓋地,充滿整個校園。於是有人提出了與之相反的觀點並列舉一系列論據來證明「好孩子不是誇出來的」……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仔細推敲:「好孩子」在成長過程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和多種因素的影響。
  • 心理學:不是所有的誇獎都令人愉悅,暗藏操縱的誇獎是在「捧殺」
    如果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別人的批評和謾罵聲中度過的,那麼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從而自卑、自貶,甚至會抑鬱、自殺。當然,這只是兩種最極端的情況,我們大多數人所接受到的評價應該都是處於這兩者之間的某一點上,區別僅在於程度方面,即一個人接受到多少褒獎和批評。
  • 表揚也是技術活!如何正確的表揚孩子?
    我們經常可以在生活中、電視上看到,爸爸媽媽表揚孩子只是一句「真棒」、「你好乖」…但是這樣的表揚方式只會在多次之後,讓孩子感到厭倦。那麼,爸爸媽媽究竟如何正確的表揚孩子呢?美國著名網絡學堂可汗學院的創辦人,薩爾曼·可汗近日稱:「我永遠不會讚揚我兒子聰明。」他說「我不會讚揚我兒子他已經擅長的東西,而是讚揚他面對難題的時候能夠不屈不撓。我向他強調,當你在掙扎的時候,你的大腦在成長。」
  • Yamy談職場捧殺棒殺上熱搜:毀掉打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兩點
    Yamy隨後發微博,稱徐朝陽的評價常處於兩極,一下誇她有優勢,將她捧到天上;一下否定她的全部價值,把她貶入塵埃。誇讚批評都沒有客觀清晰的標準,只是一味根據個人心情品頭論足,用到她時就誇兩句,看不上時就360°人身攻擊,否定中還遍布居高臨下的不屑。這波騷操作,真是充滿惡意。
  • 自信的孩子,是這樣「誇」出來的
    而是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告訴校方這些孩子更有發展潛力,並叮囑他們保密。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戰役》裡曾經寫過:「我一生最大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您欣賞我。」這個您,就是她的父親。三毛淚流滿面,回到:「等你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親口說出來,才抹去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虛。」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跟三毛一樣,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內心坍縮成一個洞,終身都在渴求著。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像三毛那樣堅強,他們可能會迷茫、彷徨,最終被打上沒自信、沒出息的標籤,實在是可惜。所以,千萬不要低估認可的力量。
  • 家長別再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了,因為孩子討厭廉價的表揚
    孩子需不需要表揚?需要。這一點毋庸置疑。受表揚是被肯定的表現,家長表揚的目的是鼓勵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動不動就表揚孩子。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會誇孩子真棒;孩子做一件任何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事,家長會誇孩子真利害。這些情況很常見,說不定您也做過。
  • 自信的孩子,都是這樣「誇」出來的
    而是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告訴校方這些孩子更有發展潛力,並叮囑他們保密。,而是請您欣賞我。」三毛淚流滿面,回到:「等你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親口說出來,才抹去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