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05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捧殺思維也是固定性思維模式這類人群不關注「個人成長」,而只關注自己在別人眼裡怎麼看。
在個人成長中,我見過最狠的「廢掉」人的手段,就是「捧殺」,就把一個人捧得高高的,高的「德不配位」,碰到讓一個人才華能力和自己的行為不一的地步,這個人就會自大,輕浮,自以為是。
然後,這個人就會因為自己「略懂皮毛」而到處「炫耀」,在某個重要的時刻,因為自大而犯下大錯。
要知道,沒有一個人能夠抵擋日復一日的「糖衣炮彈」,誰不喜歡被誇贊呀,所以,當讒言足夠順耳,足夠美麗的時候,誰還會在乎那些忠言逆耳呢。
樂於愛聽「讚賞」心理的人,多半是有固定性思維模式,這類人群不是關注的如何追求進步和學習,而是時刻關注人們當中,自己是否比別人聰明。
在一帆風順的時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當遇到失敗和挫折時,就會瞬間崩潰,並找到各種各樣的藉口,而不是針對困難做出改進。
這類人群唯一的目標就是證明自己「聰明」,「比別人高人一等」,對努力學習並不感興趣,如果你有,積極反思。
01.關於「捧殺」思維。
捧殺確實是我見過最奇妙的東西了,一個人會在相對優秀環境中,慢慢的迷失自己,近些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發現一個很不好的苗頭,就是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太當回事」。
給自己裝上一層偶像包袱,或者在團隊中覺得某件事情因為缺了自己就無法完成一樣,其實這樣的行為,會更讓人得到「利用」,隨時會被「捧殺」。
什麼是捧殺: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中有一篇《罵殺與捧殺》,原文:現在有些不滿於文學批評的,總說近幾年的所謂批評,不外乎捧與罵。
指的是過分地誇獎或者吹捧別人,使被吹捧者「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因為「被誇獎」而導致墮落,最後失敗,來達到被讚揚者變得虛榮自負或招致他人反目的目的。
當然這裡的「捧殺思維」,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詞,讓自己清晰的認知到這個「思維的」要害性,在工作或者成長中,隨時提防,而避免自己陷入其中。
在人際交往中,互捧是一種交際的方式,有的時候為了禮貌,有的時候為了氣氛,並不是虛偽,也不是要「阿諛奉承」,更不能說明自己就具備那方面的能力,所以有的時候,完全不必對號入座。
但是,往往很多人會把「捧」用在工作中,當成自己為了達到某件事,不擇手段的目的,捧其實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帶「殺」,那麼明顯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威力所在。
假設在職場中一個人對你某個方面的做法可能不太滿意,但是你們還是相同的級別,他又不能把你怎麼樣,也不敢直面說你,那麼就要提防捧殺這種情況,就是「讚賞」式奉承。
有的時候,刻意的讚賞,反之會讓自己陷入其中。
在心理學中,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當我們接受到讚美的話時,心情會莫名的開心,當沉醉在「開心」這種環境時,所有的警戒心理,自我防備就會有所降低,慢慢的就會當真。
比如這句話:
「哇,兄弟,你是北大畢業的呀,在這做這個基礎工作簡直是屈才了呀!
捧殺的厲害就厲害在,哪怕你一開始不當真,後來大家都這麼說,你心裡也會有那麼一絲絲的「小不爽」。
你心裡也會有那麼一絲絲的小榮耀就是「我可是北大的呀,天天做這爛攤子事,這些小絲絲都會變成種子埋在你的心裡,隨著日復一日情緒的積累不斷膨脹,最後讓你陷入「自以為是」。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捧殺」有多可怕:工作這些年,我見過公司裡面許多冉冉升起的小領導,一時間風雨無量,轉瞬間就變得牆倒眾人推。
人最大的弱點,在智遠看來,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以為自己經得起所有的讚美,而不會陷入其中。
我見過很多的小領導,對於任何人的誇獎都「照單全收」,對於團隊中取得的成就都以為是自己的實力使然。
而到最後卻發現,其實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優秀,都是平臺的力量,組織的資源,是團隊的配合讓自己取得了一丁點的成就。
在工作中,如果你能力很強,那麼一定要保持謙卑低調,將功勞都歸結於團隊,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減少「樹敵」的風險,也讓別人願意和你相處。
一定要警惕那些過分誇大你能力的人,比如:「這件事情就全靠你了,離開公司就轉不動了,某某沒有什麼能力,還都是靠你撐著。
對於這類型的話,自己千萬不要放在心上,如若當真,自己某天因為一件事情而生氣之下辭職單幹,那就真的廢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成績。
這個世界大到離開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產生什麼變化,至於自己,更不過是普通人之中的普通人而已,哪有什麼值得高到不知所以的誇讚呢?
那些朝你襲來的糖衣炮彈,都是包含著隨時可以讓自己萬劫不復的」禍心「,自己若喜歡聽信讒言,到最後可能只會落得「一地雞毛」的下場。
如果自己看某個人不順眼,不要與他硬剛,要學會曲線救國,不斷地去捧殺他,而且不是你一個人要這麼做,要聯合起來一堆人來「捧殺」他。
讓他迷失自己,在一片誇讚之中變得剛利自用,自以為是,浮躁,狂傲,這人硬剛很快就會消失在你的「視野之中,這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就是捧殺的威力,「讚美是鋪滿鮮花的陷阱」,表面看上去很誘人,一旦踏上就會充滿「兇險」,最後迷失自己。
02.「捧殺」心理學。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定的「期待」,而這些期待就是希望自己「更好」,從外表到內在,希望自己能夠維持「優秀」的形象,並且朝著這個期待去奮鬥。
然而,當期望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承受範圍」的時候,就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焦慮」,「無法滿足而失落」,人們為了杜絕這種狀態,大腦就會喜歡性屏蔽那些「不好的聲音」,而願意接受「好的反饋」,而很多人便會走在被「捧殺」的路上。
被捧殺的本質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被「捧殺「,因為他們習慣性聽「優秀的聲音」,正是這種心理,那些捧殺者便會「充分抓住這個弱點」,然後不斷的「給予」,因為表揚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並且還能產生好感。
你要知道:「給予」「表揚」是一種「正強化」思維。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類為了訓練「寵物」,每次會在寵物完成相關的動作後給予一定的獎勵,這個獎勵可能是「食物」,而整個的過程,正是一種「正強化」,讓寵物無形之中按照你的想法,規定來做。
那麼負強化,就很容易理解,比如自己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你打他了一巴掌,下次他再也不敢了,讓他知道這是「不該做的行為」。
讚美與肯定,會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拉近彼此的距離,消除你的防備心。
當自己會得到對方給予的讚美和表揚的時候,那麼自己就會選擇無條件的接納,慢慢的就會依賴對方,接受對方的觀點。
長期以來,你就會依賴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的產生會讓自己不再關注「自身」,而會把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別人」,凡事就會喜歡問別人,感覺怎麼樣?我這樣合適麼?
其實「很多的問題」,比如:哎,我這件衣服好看麼?你覺得我這個口紅漂亮麼?在多數人心中,自己已經有了答案,只是自己喜歡了「這種感覺」,這就是被捧殺的本質,想得到「心裡的獎賞」。
其為什麼這種「被捧殺」會屢試屢效呢?因為人的愛慕虛榮,自以為是的本性會讓它變得這樣。
小心「自我捧殺」:在心理學中,我們除了願意得到」別人的心裡讚賞外「,還有一種機制是「自我安慰機制」,我覺得還行,我對自己的成果還算滿意,這本質其實不是驕傲,而是心理開始「自我捧殺」的過程。
自我安慰也會「成癮」,從本質上來說,自我安慰屬於「心理防禦機制」,它的作用就是平衡內心的極度享樂主義傾向和外部世界的衝突。
你看,在工作中,當某件事情領導覺得不滿意,自己覺得還行時,其實就是在「找臺階」,平衡心理,不想與外面的要求產生巨大的差異,而造成一瞬間的無法適應,然後開始找安慰。
自我安慰的防禦機制是為了對抗本能的衝突,以及外界所誘發的「焦慮」。
保護自身不受到潛意識衝突」困擾」,形成了無意識的自動作用的心理手段,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減少自身的矛盾」。
安慰的形式有很多種,其中也不乏有「心理防禦」,比如「自動平衡合理化」,壓抑,否認,升華,投射別人,不承認等等。
自我安慰的「捧殺」為什麼會上癮?你要知道自我安慰的過多或者過少,都是不健康的,影響生活,甚至導致「心理問題」。
如果自我安慰多了,不願意承認失敗,不願意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可以改變的內因,一味追求內心的平靜,那麼確實可以說是「自我欺騙」,產生的結果也就會越來越脫離實際。
慢慢的自己就會建立起「虛幻的自信和自尊」,越來越無法接受現實,當自我意象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時,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就是「自我捧殺」的過程。
自我捧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內疚比期許先到達」,俗稱的是「高起點」,然後銷聲匿跡。
這種情況,在明星裡面比比皆是,因為一個作品爆紅,而後的幾十年,都沒有很好的作品,慢慢的大眾的淡出視野。
我們普通人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比如上學的時候,總是在重要的考試上掉鏈子,心儀的公司,因為一個面試機會,準備了好幾個月,但是最後因為期許太高了,而說不出完成的一句話。
我第一次登上千人大會演講的時候,就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前一天晚上足足準備了5個多小時,而在上臺的2分鐘,把昨天準備的全部忘記。
自我捧殺的本質,除了「心理的自我防禦安慰機制外」,就是「內疚比期許的東西先達到」,如果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自己把位置擺的太高了」。
如果你掌握了這三種情況,就不會把期望值和位置定的太高,往往發現平常心會更好。
03.如何應對「自捧和被捧」。
首先說明一點,如果有人要「捧殺」你,那麼恭喜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對你非常的有利。
這些想把你弄倒的人不敢那麼明目張胆,而是通過各種迂迴的招呼讓你得意忘形,最後他們希望「你自己把自己撂倒」。
但是在自己「形式大好」的同時,智遠要提醒你,因為「捧殺」會促使你放浪形骸,做出不合時宜,甚至於損害團隊,公司的事情,那些捧殺你的人遠遠比明目張胆向你發出挑戰,或者背地裡說你壞話的人更可怕。
搞清楚為什麼會被「捧殺」:首先,要識別「捧殺」並不難,但是識別以後,該如何和捧殺你的人相處,如何破局會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那麼就是另外的問題和智慧了。
在自己大腦「觸達這個被捧殺」的指令後,首先要做的是,自動屏蔽優秀,掩蓋「鋒芒」,那些想捧殺你的人多數是因為你的能力或者「功勞」。
其次,要弄清楚別人為什麼要捧殺自己,去了解被一個人捧殺還是「一群人」,這個很重要,如果只是一個人這麼做,那麼可能是因為私人恩怨,找個安靜的機會主動溝通溝通或許能解開。
如果是一群人這麼做,那就不簡單了,可能背後是某個領導的操控,指令等。
要反思是自己的某些言行舉止惹到眾人怒了,還是太沒有集體意識了?還是自己的做人處事方法不對,相對會比較複雜。
這裡智遠能提醒你的是,如果是個人,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少說話」,「少站隊」,「少表態」,「不爭功」,學會察言觀色。
其次多觀察其他人對捧殺你的人的言論表現是什麼樣,是很自然,還是附合捧殺的評價,還是提出更理性,或者是維護你的言論,側面了解這個很重要。
當然「捧殺的內容」更重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誇讚你,還是特別誇讚你某一方面,通過誇讚,捧殺的內容,可以熟知這背後的核心原因。
最後,如何靈活應對別人的「捧殺」,是挑明還是裝傻,是對抗還是默然,這其實都不是絕對的。
需要做到「靈活應變」,因為,我們要注重的並不是「捧殺」我們的那個人感受如何,而是其他人會不會對自己產生誤解,或者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工作。
總之,原則就是如果「捧殺殺傷力不大的話」,那麼在不把更多同事搞的複雜,不要影響自己的工作心情和進度的前提下,儘量化解與被捧殺者之間的誤會。
如果捧殺的太過分,那麼就要學會及時和上級領導反饋,或者借力打力,甚至反捧殺。
自我冷漠是解決「自捧」最有效的方式:自我捧殺的本質,除了心理的自我安慰機制外,就是「內疚比期許的東西」來的更早,要麼就是「自己把位置擺的太高了」,智遠認為,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冷處理」。
在心理學知識中認為,我們都有「自我同情」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們對自己失敗了,經歷過的苦難,錯誤,不再抱有任何的期許了。
讓自己的意識,防禦機制逐漸下滑到平常心了,你就會意識到某一刻的經歷在之前看似重要,在現在看來,其實是非常「普通的人」,而其他人或許也會經歷這種狀態。
就好比「失戀」一樣,曾經第一次撕心裂肺的不能失去,到第二次的「我還好」,慢慢的「無所謂」,到後來的「愛自己」,其實就是「自我冷漠」的過程。
自我冷漠的本質,其實不是為了「貶低自己」,而是學會注意自己的「缺點」,屏蔽到哪些「優秀的方面」。
與其受制於高期待的「鏡像中的自我」,不如換個角度去審視「自己」,意識到在茫茫人海整個世界中,自我本身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04.逆耳的話會讓你「更醒腦」。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我特別喜歡一種人,就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人」。
因為我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總能看到他們身上的不足,這些不足隨時都會映射到自己身上,我會不定期的思考,「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克制表現欲:我和朋友聊天,提到這樣一個話題,對於一個團隊來說,高情商代表什麼?
最後大家總結認為,高情商不是「耍心眼」,也不是「你爭我搶」,而是懂得「隱藏自己的光芒,隨時為別人著想。
代表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而這個能力也可以讓你和周圍的人更融洽的相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
但是有人可能會說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如果在「討論方案的時候「,為了營造氛圍,大家都和和氣氣的,相互稱讚別人的點子和想法,不成了」彩虹屁「,最後不還是敷衍了事?
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你要知道,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那是驚喜,如果交不到,那也屬於正常情況。
在工作中高情商的人,早就不需要「彩虹屁了」,他會把「自己」和「事情」做有效的切分,真正的認可是什麼?
就是克制自己的表現力,然後在工作中賦予自己紮實的業務能力。
所以你看,面對這個快速發達的社會,職場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的是打仗衝鋒戰友,而不是相互吹捧和稱讚的戰友,作為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打磨自己」。
自動屏蔽優秀,「貶低」使你更強大:有這樣的一個事情,之前有一個同事,他做社群運營的,在我們一起工作的時候,他問我,說自己想跳槽,問我怎麼看?
那個時候他才做社群運營1年多,由於業績不錯,很快就上升到了社群高級經理職位,手底下也有好幾個人,而這幾個人都是那種很會說話的人。
其實一位是已經做了2年多的一位姐姐總是誇她,說他的能力完全不必在這做設個社群高級經理的職位,應該換個更大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才華,怎麼也能做個總監級別。
因為我們當時關係比較好,我便很明確的告訴他:
你的經歷和能力,是支撐不起來一個更大的團隊的,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固定性的軌道的,你需要不斷的打磨自己,不要著急,早晚的事情。
但是他最終沒有忍住「同事的鼓勵」,辭職去找了另一份「社群運營總監」的工作。
結果早已經註定,他也如願以償的做到了這個崗位,但是卻沒有「呆很長時間就辭職了,因為自己很快就遇到瓶頸期了」。
而那個姐姐如願以償的坐了他原來的「位置」。
在他最狼狽的時候,我們有次一起吃飯,提到這件事情,他說,如果有重頭再來的機會,我一定會好好考慮當時你給我的建議。
優秀的人早已經默默地屏蔽掉了「讚賞」功能,越挫越勇,有的時候「忠年逆耳」,尖銳的話可能更醒腦。
核心觀點:
我特別佩服一種人,不是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人,而是那些成功之後,依然可以保持頭腦清晰的人。
人貴有自知之明,守住本心,不被外界美妙語言所幹擾,清晰的認知到自己的斤兩,堅定地走自己選定的路,才是長久之計。
為了保護自己,你要具備「捧殺思維」的意識,但是不希望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後「遠離那個捧殺你的同事」。
從眾思維:多聽,多看,再做決策,不要對不了解的事情隨意評論
個人成長:沒有「好奇心思維」,就無法帶來本質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