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芬蘭教育領導委員會委員、芬蘭拉赫蒂市卡納斯國際高中校長Jyrki Rosti在2019博鰲教育論壇上做了主題演講,為我們揭示了芬蘭教育的秘密。以下是演講的主要內容。
「在芬蘭,沒有最好的學校」
我來自芬蘭,這是一個北歐國家,只有550萬人口。芬蘭教育一直在試圖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我們怎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芬蘭的教育是在夥伴關係中發展的。比如,我們在開發一個新的課程、在進行教育變革的時候,會讓所有相關方參與到討論中來,包括家長、社會、學生。
我們對教育的另一個理解是,芬蘭的教育是建立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公平教育和平等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兩個不同的策略。平等策略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這個前提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個起點,而且也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相同。公平教育,是為每個人提供他所需要的那部分,幫助他趨向成功。比如,在教室裡,每個學習者本身是不同的,所以,老師會主動承認這種不同,並相應地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他們獲得成功所需要的助力。公平的教育則可以確保教育的產出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對他來說最好的成就。
在芬蘭,沒有最好的學校,因為所有的學校都是一樣的。用芬蘭的標準而言,每個學校都是公平的,每個學校所能夠幫助學生達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和獨立」
芬蘭教育有幾個特點。
首先,芬蘭的學生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和獨立。在教育環境裡,能夠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感到愉悅,這在芬蘭的教育理念中是很重要的。在芬蘭,家長和學校、老師都認同的一個觀點是,學生———尤其是小的時候———需要有充分玩樂的時間,而且這個玩樂的時間必須是有規律的,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調研也非常支持這一觀點,玩樂對於孩子的智力需要、情商發展、社交能力培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在芬蘭的學校裡,我們也鼓勵學生得到好的成績,但是我們同時要保證比較小的壓力,因為壓力小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學習的一部分。同時,老師也充分享有獨立的權利,能夠在教室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此外,我們也非常關注學生的福祉。比如,在校學生每學習45分鐘,一定要有15分鐘散漫玩耍的時間,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每天不會超過6個小時。芬蘭教改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學校作為一個學習中心,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還能在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中進行學習。
「沒有「死路」的教育體系」
芬蘭最為世人稱道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沒有「死路」的教育體系。學習者可以離開學校之後重返學校,而且,重返學校之後的再學習,和你之前所學習的並沒有必然關係。
在21世紀學生必備的技能中,我認為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是最重要的。談到批判性思維,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糾結於到底怎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我們不僅要問孩子「什麼」,而且更多地要去問「為什麼」「如何成為這樣」,這些才是更有深度的問題。
關於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藝術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好奇心,進而激發創造的火花。家長和老師通常認為,完整的作品才能證明這個孩子學到了某些東西。但事實上,讓孩子通過藝術去表達、去體驗美妙的東西,這個過程更加重要。藝術本身是一個承載工具,能夠讓孩子更多地探索、創造甚至是犯錯誤,能夠讓他們充分地實踐。
「儘量跳出框框去思考」
當我們在規劃一所新學校的時候,應該如何構造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呢?
儘量跳出框框去思考,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大而全的校區,而是希望構建一個網絡。不能只把學校考慮成一棟建築,考慮更多的是學校如何傳播教育。比如,教室可以稍微小一些,學生活動的地方多一些,老師參加培訓的環境好一些。
這所新學校坐落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附近。學校的中央有一座核心建築,面積不大,但百分之百地用於教學。學校的一些服務設施是和其他單位共用的,比如,這所學校的附近有一所大學,大學裡的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硬體設施,中學生們可以共享;再比如,學校的食堂、大禮堂,也是和附近一些酒店、辦公樓共享的,這是一種共贏的合作方式。
我們必須勇於嘗試新的事情,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