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對比芬蘭與新加坡教育引沉思: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孩子?

2020-12-12 騰訊網

文丨karen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因為經常去新加坡,而新加坡教育領域的一條新聞,引發了大的震動與討論,那就是從2020年開始試點,一直到2024年開始全面取消學生的中學分流制度,告別「差生越差,優生越優」的現象,這被稱為新加坡50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

我經常開玩笑地說,我們對新加坡的教育,就像我們對日本國的感情一樣,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新加坡也有應試教育的部分,陌生在於,新加坡教育素質在全球竟然可以排名第一?

沒錯,這是有著不小影響力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的排名。排名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素養、全球素養和科學素養。「新加坡模式數學」已經成為六十多個國家效仿的對象。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部我看過的一部關於國際教育的紀錄片,《未來學校》(school of tomorrow),它拍攝的非常有趣,因為它對比了新加坡,和芬蘭——這兩個在教育方面都正被全世界熱議的國家,它讓我陷入了深入的思考,那就是:關於培養孩子,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路徑?

一分為二看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亞洲教育模式,以學生的勤奮努力和紀律為基礎。新加坡的學生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已經出門上學。在這部紀錄片裡,你可能會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

社會對教育的重視

如果說新加坡教育是「成功」的,那麼主因則是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體系的投入佔該國總預算的20%。

在新加坡,不僅僅是政府包括大眾也認為新加坡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可以利用,且認為所有的人力資源包括教師都應該得到完整的訓練和利用。

新加坡模式數學

另一個「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卓越的實用主義,教育部大量借鑑其他教育成功國家的先例和20世紀教育大師的教育主張,才研究出了高效的學習效率,名為」新加坡模式數學」。

該方法的頂尖專家葉博士指出「新加坡模式數學」創新指出在於「少教多學」,在課堂上老師不會布置多項任務,而是專注於一個任務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由老師引導去思考和解決背後的學習困難。

他認為,學習數學從來都不應該是死記硬背,重點在於背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量的課外補習

但是新加坡學生的優良表現,並不只歸功於創新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後補習。在過去數十年,補習班的數量幾乎翻了兩倍,有超過八百家私人補習班在競爭這塊高利潤的大餅。

實際上在新加坡,學生的家長也並不滿意孩子要上大量的補習班。但環境所迫,你不送孩子去補習班,就意味著孩子可能會落後於他人,家長不願冒這樣的風險。

很多教育專家對補習班盛行的現象也表達了擔憂,他們認為這實際上是教育的一種惡性循環。

很多學校會默認學生有課外學習的經歷,因而學校教學上不會花大量的精力在教授基礎知識上,不斷把學習難度提高,避免有課外補習的學生會覺得學校課堂無趣,影響課堂表現。

但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有條件參加補習,那對於這類學生而言,他們又如何能跟得上課堂節奏呢?

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很中國」,但隨即會困惑:我們的孩子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為何並沒有名列前茅呢?

嚴格的分流

新加坡的大多數學生每天至少要參加兩門課外輔導班,每天的時間都被學校和課外補習的作業填滿。你問學生們累不累,當然是累的,但他們別無選擇。

究其原因,在於新加坡的PSLE考試制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也被稱為小六離校考試。

通過這項全國性的考試會評估新加坡小學六年級學生升讀中學課程的能力,將學生分流到不同的中學。

在新加坡,小學的基礎教育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展。PSLE考試制度表面上看將學生能力和學校進行了匹配,但也導致了新加坡教育競爭的激烈。

正如這個小女孩所說,PSLE是他們進入一流大學的唯一管道。一旦被分流到較差的學校,他們的未來就毫無希望可言。

對於新加坡的年輕人,這個競爭激烈的教育體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睡眠不足,注意力無法集中,越來越多的負面想法。

在2015年的早晨,一名11歲的男孩從17樓一躍而下,僅僅是因為有幾門考試成績沒有及格。同年,27名10-19歲的青少年在新加坡的小島上集體自殺。

這也就是文初我提到的,為什麼最近新加坡要從2020年試點,並在2024年全面取消「分流」,引起的巨大社會關注度。分流教育曾把新加坡高達30%以上的輟學率降低到1%以下, 也高度發揮了因材施教的精神,少數資質特異的學生受到了充分的照顧,「名校畢業」成了日後學業和事業發展的敲門磚。但是,它的另一面也非常殘酷,小六會考也成了洩憤對象。

截然相反的芬蘭開放式教育

《未來學校》(school of tomorrow)在分析完新加坡這一極具代表性的亞洲樣本後,又將目光聚焦芬蘭,以及一所名叫桑那拉提學校的「未來學校」。為什麼呢,因為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排名中,芬蘭也多次排名第一。

拿芬蘭和新加坡比,還真是蠻有趣的。

芬蘭的教育不限於傳統學科,更注重手作。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教會他們合作協同的理念。

一視同仁的理念

芬蘭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他們要求教師一視同仁而不是簡單地平等對待。

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平等是認為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好的教育,而一視同仁則是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成材,這才是正向的差別待遇。

優勢教育

芬蘭教育善於利用學生的原本優勢,進行「優勢教育」,揚長避短。

比如有的學生擅長踢足球,老師就會引導學生如何將足球上的優勢延伸到數學學習上,並在優點教育的基礎上,強調人類的價值觀,比如善良、尊重他人與同理心。

芬蘭的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的自尊和能力都會有所提升。研究表明,願意幫助他人學習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比只顧自己學習的學生要優秀。

而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學生養了和他人相處的能力,更懂得合作協同,變得更為堅韌。

世界上最短的上課時間

芬蘭的學生一天上課時間只有4-6小時,一星期5天。學生們回家作業也非常少,一天耗時10-20分鐘,這是為了不影響學生的睡眠和認知表現。

芬蘭教育專家認為這有利於學生執行能力的發展,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享受人生自由生活,有充分時間去發掘自己的喜好和潛力。

輕鬆的學習環境

在芬蘭12歲以後才有評分制度,在此之前老師只會給評語不會排名次讓他們互相比較,他們對學生也保有不言而喻的信任。

在芬蘭學生不需要尊稱老師,而是互相稱呼名字,所以不只是老師教學生聽,學生可以彼此學習,甚至還能教老師一些事情,學校氣氛非常輕鬆。

但芬蘭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複製的,因為芬蘭人口少,人群的同質性也很高。但是依舊對舊精英體制有所啟發。

我們以往的精英教育困於知識的分門別類中,而不是根據學科背後的思維能力進行劃分,難以適應世界的快速發展。

舊精英體制是基於意識形態的服從而建立的,它將學術能力和治理混為一談,而實際上智力是因人而異的,更多樣化和豐富,和純粹的學術工作關聯並不大。

對於學術權威的過度沉迷和對在校表現的狹隘看法,對於學生是非常大的傷害。

而在未來的人工智慧世界,韌性、創造力和自信才是學生發展的基礎。

我們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孩子?

在以前,無論有沒有看這樣的紀錄片,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拿芬蘭教育和新加坡這兩個「教育成功」的樣本做對比,有沒有搞錯?一定是芬蘭教育更是我的菜嘍!(我想不少人肯定在看本文的時候也會這樣想)

但是,現在,隨著我的孩子慢慢長大,以及自己對教育的思考,我逐漸摒棄了非黑即白「二分法」的思維,因為存在即是合理嘛,孩子畢業在國內讀書,芬蘭遙不可及,新加坡引人沉思,作為家長,要做的其實是去偽存真,看到事物現象背後的一些深層的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因素。

是的,上什麼學固然重要,為人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做著怎樣的引導,也同等重要。

其實乍一看新加坡和芬蘭的教育看起來迥乎不同,但卻也有相似之處。這相似之處,非常值得我們中國家長去思考。

培養學生背後的思考能力

新加坡模式數學之所以能夠風靡60幾個國家,正是因為其摒棄了枯燥乏味的刷題,更注重培養孩子思考題目背後的邏輯。

而芬蘭在課堂上將動手能力與課堂知識結合,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自己的知識,拓展思維。

教師的全面培訓

無論是新加坡還是芬蘭,在教師培訓上都做了大量資金和精力的投入。首先是從教育理念上的統一,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一切教學活動。

其次則是對教學方式的重視,每位老師都要學習不同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個人興趣、能力等特點因材施教

網際網路課堂,混合式學習

在這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一定是未來學校的重要元素。無論是亞洲還是北歐教育成功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大量運用在老師與教材間的互通,但在課堂上卻不常使用電腦或iPad。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欣賞少年商學院提出的「Online Global School」的定位,線上視頻直播課與線下創新實踐相結合,培養孩子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與領導力,世界才是孩子的課堂。

孩子到底送到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比較好?未來的教育是怎樣的?如何讓孩子在人工智慧時代有著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這部《未來學校》的紀錄片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它所有的故事和案例告訴你一句話:

大人的格局越大包容性越強,面向未來的思考越多,孩子真正「因材施教」的可能性才越大。固步自封和臨淵羨魚是解決不了問題 的。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不管在哪個國家,哪所學校。Life is a journey,not a race。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教育憑什麼名列全球前茅?這樣的精英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逆襲可能
    最近一次2016年排名中,新加坡教育位列第一,其中「新加坡模式數學」已經成為六十多個國家效仿的對象。其中一部關於國際教育的紀錄片,《未來學校》(school of tomorrow),就嘗試對比了新加坡和芬蘭——這兩個在教育方面都正被全世界熱議的國家不同的教育體制。也許看完之後,你也會陷入沉思:關於培養孩子,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路徑?
  • 從教育紀錄片《芬蘭現象》,讓我們了解芬蘭教育到底優質在哪裡
    這是紀錄片開篇的一段話。芬蘭的教育體系,學校系統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紀錄片裡有很多亮點,比如芬蘭距離(注重隱私,排隊間隔1米),最嚴格選拔的教師隊伍(10% 的通過率,所有教師具有碩士文憑,每五年自動漲薪,沒有行政職稱評比),最自主的教學風格(教師全權設計,對教師沒有考核和匯報),最友好的社會教育資源,多元包容的社會價值觀(沒有競爭,不是比財務,而是比人)。
  • 新加坡兒童自殺率上升50%,芬蘭孩子快樂中學習: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反思什麼?
    有意思的是,分別作為東西方教育模式的極致體現,新加坡與芬蘭卻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一個緊一個松,一個嚴肅一個自由,一個應試教育一個素質教育。但這兩種「相剋」的模式,卻偏偏催生出了不相上下的好結果。這也讓人難免迷茫:這到底咋回事?
  • 沒有考試壓力的芬蘭孩子,他們是接受了怎樣的教育?
    今天,小貝老師要給大家推薦一部叫《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 影片其中有一集主講芬蘭教育,這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被世界公認為「教育最強國」,這裡的孩子們不但功課好,而且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
  • 上海、香港、芬蘭三地教育模式對比:我們離理想的教育還有多遠?
    今天小E想分享一部超寫實的紀錄片給爸爸媽媽,它是由香港ViuTV「經緯線」欄目製作的紀錄片——《上海、香港、芬蘭三地教育對比》。挑選這三個地方可是大有講究的,小E發現在連續幾屆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簡稱「PISA」)中,這三個地區孩子們的表現都特別突出,尤其是芬蘭,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卻連年成為歐美國家中表現最好的那個。
  • 中國家長必看的15部紀錄片,探訪不同國家學習差異,真正激發孩子內...
    圍繞著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國家的原則和理念都大不相同,也由此衍生出迥然相異的教育模式。 那麼,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誰才是最會學習的人?以及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迎接未來?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看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的教育,更明白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未來
    最近有部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或許就可以滿足大家對別處教育方式的好奇與求知慾。在記者周軼君的帶領下,一起到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去探尋教育的不同姿態。1到底哪裡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很多人都抱著一比高下的心態,來看待這部紀錄片,最初的我也不例外。那到底答案又如何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幾個國家的教育都有什麼特點吧。第一集講日本,選了兩間幼兒園進行體驗觀察。大阪蓮花幼兒園的孩子,以晨練開啟了一日的園內生活,孩子們光著腳在沙地上追逐、奔跑,玩著各種各樣的體育器械。
  • 看過丹麥、新加坡的教學課堂後,中國的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但因為它能做到學術培養和素質教育的平衡,也因此被保留和重視。成績優異者超過15%的還包括:中國香港、日本與新加坡。經合組織成員國和地區的平均水平為8.4%。科學這一項,中國上海、中國香港、新加坡與芬蘭位列前五,西方國家僅有芬蘭入圍。
  • 華人媽媽談芬蘭教育:幼兒園上什麼課?孩子說了算
    和我同去的新加坡同事告訴我,新加坡這個年齡段的小孩真的會認這麼多字,看得懂這些書。仔細了解後才知道,新加坡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孩子出生幾個月就開始教他們學習認字和數數。想到Lexi在芬蘭,還天天趴在地上挖石頭找蟲子,看書也只會津津有味地看著圖片嘿嘿傻笑。我的內心不由得冒出幾朵翻騰的小浪花:哎,我們真要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 芬蘭教育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這個紀錄片裡或許有答案
    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芬蘭的孩子們,究竟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集就揭開了這個秘密。這是一個沒有競爭,尊重個體差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國度。
  • 全球教育最強國芬蘭,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看完你可能想移民
    我接下來從教學模式、老師、家庭教育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看看全球教育最強國的教育模式到底有什麼秘密。在森林裡,老師要孩子們去找顏色和氣味。最有意思的是找氣味環節,老師會要孩子們說出每一種樹的名字,但重點是不需要講正確答案,而是依靠樹的氣味來想像。
  •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這5個國家,力圖尋找教育中哲學,探尋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是更好的?正如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今天我想說的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芬蘭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差異?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 當代爸媽的教育焦慮良藥,這部豆瓣9.2分教育紀錄片,值得一看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它悄然上線,沒有經過過多的宣傳,卻憑藉口碑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它就是豆瓣9.2分國產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當代爸媽,不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前戰地女記者拍了部紀錄片,許多人看完想去芬蘭重新上學
    芬蘭孩子在高中前幾乎沒有考試。紀錄片裡的學生們,穿著怪異服裝出現在課堂上,或是坐在健身球上聽課。芬蘭特色的森林課堂,並不是帶著孩子們學野外生存技能,也不是學拗口難懂的植物名稱,老師只要求他們聞聞樹木的味道,憑空想個名字,任意表達自我。面對某學科不感興趣的孩子,老師先是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繼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不是缺乏吸引力。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與Kirsti Lonka的訪談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現象式教育是一種注重跨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目標的選擇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場景」,圍繞這些特定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最紀實,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爭議 導演回應選材片面質疑
    目前播出的幾集中,日本幼兒園對強健體魄和獨立性的培養、芬蘭沒有競爭壓力的學習環境、印度通過網際網路彌補教育差距的努力,以及與國人想像有所不同的英國精英教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成《他鄉的童年》拍攝之後,周軼君關於教育的困惑沒有完全解開,但得到了不少啟示。比如印度的教育方式就讓她反思,自己讓孩子儘量晚地接觸電子產品的做法是否合適。
  • 閱讀芬蘭「美圖書」,了解芬蘭教育要領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世界上最佳教育體系」曾經感動主持人流淚。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芬蘭教育的優點:在幼兒教育中,他們拒絕競爭,沒有考試,所有教師都通過了嚴格考核和培訓能力上崗,每個老師的教室都不一樣,每位教師為每個孩子量身定製的教育得到了充分尊重和發展。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周軼君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也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