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教育問題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關鍵,將眼界放到整個世界,如今有不少家長都對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出現了動搖和懷疑。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這5個國家,力圖尋找教育中哲學,探尋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是更好的?
正如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今天我想說的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芬蘭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差異?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芬蘭教育作為令人矚目的一顆新星,從2000年開始,就一直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中處於第一梯隊,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注意力。
01關於芬蘭教育
與中國的教育方式做對比,芬蘭教育中值得提的有幾項比較另類的制度。
1)沒有考核、平等對待
這是芬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都在家裡或日託班學習,之後才正式上學,是OECD國家中入學年齡最大的。
並且,一直到十幾歲,幾乎都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且不包括任何衡量和評估的準則。
直到16歲,才會參加一場強制性的標準測試,相當於大學入學考試。
而且,在芬蘭不存在快慢班,也不存在優生和差生,所有人都在一起上課。可以說對孩子而言,他們之間達到了最大化的平等,由於不提倡排名,也沒有考試,還避免了競爭情況。
哪怕孩子在某一個學科上不擅長,老師和其他學生也會發現他其他方面的優點。比如動手能力、,善良、友愛等。從不會給孩子貼標籤。
1/3的孩子,在學習的頭9年中,會受到來自老師和學校的額外幫助。
通常一個班級從一到六年級都不會更換老師,這是為了讓老師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學生,方便因材施教。
在《他鄉的童年》中,當芬蘭老師被問到如果孩子不擅長數學,並表現出厭惡情緒怎麼辦時,老師的回答是,他們會思考是不是自己教學的方式出了問題,而後根據孩子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引導。
採訪者吃驚地表示道:這完全就是定製教育!
是的,這是芬蘭教育最大的特點。避免了學生和家長的焦慮。
2)注重常識教育,輕鬆愉快
相對來說,中國的教育更側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也是我們常常詬病其為應試教育的原因所在。
而芬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常識教育,比如創造力,閱讀習慣以及綜合能力等,他們在考慮如何把學習放入到生活之中來理解。
3)教師體系
芬蘭的師資力量絕對是超高水準的,學校全都為公立,並且教師要從碩士學位前10%的畢業生中選拔出來,擁有和醫生律師相同的社會地位。
儘管薪資並不是太高,但漲薪幅度和自由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只會給他們一些寬泛簡單的教學大綱,其餘可以讓教師自由決定,比如教什麼以及怎麼教。
他們教的內容也很少,更多側重於引導孩子去發現和學習。通常老師只會在教室中待4個小時,而芬蘭的小學生們每天的課間休息時間有75分鐘,美國平均只有27分鐘。
4)完備的教育環境
芬蘭的學校雖然規模小,但設備絕對齊全。小學開始,孩子們就會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研究課題。
與中國式老師的偏愛不同,芬蘭老師一般只會指導那些更需要幫助的學生。
由於孩子每天都可以在學校領取一頓免費的熱餐,並且有全國衛生體系提供的醫療,又沒有額外的測試,因此能具備更高的自由和專注度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習。
綜上所述,中國教育更像是一種選拔,通過考試篩選出一部分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而芬蘭教育更側重於育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
02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聽說過芬蘭教育之後,很多家長都會對這種體系產生深深的嚮往,但這卻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
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位於前列,是提倡大量練習的新加坡和韓國。
尤其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面臨叢林法則,優勝劣汰,比我們還要殘酷。我們常常說高考定終身,但對於新加坡的孩子而言,他們是「小升初一考定終身」。
相比芬蘭讓孩子慢慢來的「馬拉松比賽」,新加坡教育更像是百米衝刺。
中國其實有一部分是類似的,我們沒法擺脫焦慮,讓孩子慢慢來,因為社會上的競爭無處不在,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高中或大學可讀。
芬蘭之所以可以不考試、不排名,是因為他們國家的福利和經濟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收入高的人多繳稅,收入低的人也會享受到同等的社會福利,因此不必擔心孩子因為成績差就過不上好生活。
但我們有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場比賽,失敗的人與此同時也會失去很多選擇。
如今有很多家長都抱怨應試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去解決這個看似對立的問題,但卻不能完全否定應試教育。
因為對我們而言,雖不是全部,但大部分在學校競爭中被淘汰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生病沒錢治、餓了沒東西吃,需要用一天在流水線上高強度的工作來維持基本溫飽的困境,這樣的未來,快樂嗎?
這就是為什麼當如今有一些試點學校開始取消排名時,家長們看不到孩子拿著成績單回家,會焦慮地私下建群自行排名。不是家長想讓孩子競爭,而是社會如此。
芬蘭的教育我們註定不可複製,但我們也能從這頭「領頭羊」中學到些什麼。
03芬蘭教育中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1)平等與理解
相對芬蘭孩子那種在學習中自由快樂的氛圍,我們的孩子明顯緊張很多。
因為不論家長、老師、同學還是社會,對他們的要求都是苛刻的。也許他們不會關注孩子是否具備領導能力,友善有愛,只會關心他的分數在班上排名第幾。
對此,家長也要學會像芬蘭的教育者一樣,給予孩子平等和理解的眼光。挖掘孩子的弱勢,並盡力引導他在劣勢學科上產生興趣。
2)自律而非他律
相對於擁有主動學習熱情的芬蘭孩子來說,中國的孩子大多在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下完成學習。這會讓他們產生很大的依賴性,常常自己不加探索、不變通,就習慣性求助。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並且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幫他找到學習的魅力,才能使其擁有主動鑽研的積極性。
3)注重常識教育
中國的教育還是太側重於理論,因而高分低能的巨嬰,也成了社會上的一大群體。要學習像芬蘭教育一樣,把知識搬到日常生活中。
做家務、探索自然,並不是玩物喪志,家長同樣可以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肥皂泡的形成原理,森林中植物成長的動力來源。
請不要再跟孩子說:「你學習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你管。」
如今,我們也在慢慢尋求改變,但應試教育和高考仍然是目前最適合孩子的模式。
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給孩子過度的快樂和自由。
快樂教育並不是指要快樂而不要教育,而是想辦法讓孩子快樂地接受教育,家長永遠不能忘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