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觀後感——芬蘭教育

2020-12-16 小蓮生活集合

芬蘭的拍攝以小學教育為主,讓我感觸很深的是:

上課沒有什麼規矩,學生沒有,可以吃東西,脫鞋子,隨便怎麼舒服怎麼做,永遠不對孩子否定。芬蘭對待孩子就想對待大人一樣,絕對的尊重平等。不可以使用暴力。

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應嘗試讓孩子慢下來,去體驗自然,感受細節,觀察那些平時不會注意到的事情,感悟自然,這一點,我感覺自己做得很好,後面還繼續加強,就是不必特意去為了知識而學知識,而是融合在環境中學習,不用太功利,掌握一些細枝末節的技術和知識意義不大,重點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發現和創造,有顆細膩的心靈,這樣,將來做什麼都會有想法。

全主題教育,就是全方位教育,關於時間的教學,老師把年齡,臉,融入到時間的概念了,教會孩子從大方位,從很大的時間跨度去學習時間,應該說不是學習,而是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從家庭層面去教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從大角度,大視角讓孩子去看,而不是讓他局限於一個概念。要基於真實生活場景和主題去教育。

芬蘭的社會比較不焦慮,不攀比,注重內心的品味和質樸,重視人而不是重視物,這一點,中國的教育做不到,但是家庭教育要爭取做到,至少我們家要做到重視人,而不是追求品牌,追求品味。這是一種價值觀,很有修養的價值觀。回歸本質。

芬蘭的教育家也有反對意見,覺得現在的社會發展下去,會變得保姆性質,說現在缺乏努力工作的精神,缺乏競爭,反正各有千秋吧,畢竟我們生活在中國,再怎麼也不會缺乏競爭,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傾向於芬蘭,學校教育趨向於競爭教育,那就會中和一些了。

芬蘭的財富教育也是要讓孩子自己體驗掙錢的辛苦和在打工過程中體會工作,然後發現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如果自己來做或者開展一項工作,應該怎麼做,怎麼能幹得更好,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創業潛力和想法,激情。我覺得這點很好,孩子一定要體驗並思考工作,這樣才能有創造力,才能將來在工作和事業中具有創造性,創造出好的思想和做法,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希望他在事業中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創造性和思考。想到這裡想到怎麼培養,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把生活展示給他看,讓他看到,然後讓他思考,引導他去深入思考,考慮,然後想辦法,每一個事情都要引導他去看見,去思考,去分析,去解決,把他當成合作夥伴來對待,讓他去體會。

芬蘭社會對孩子的美育教育做得非常好,很多博物館,聯想到南京也有很多的博物館,我今後爭取每兩周或者每周都帶他們出去逛一個點,讓他們體驗到政府的福利,像藝術學院,每年都應該有展覽,或者其他美術館,藝術館之類的,帶孩子去薰陶薰陶,都是好的。

感覺芬蘭的老師非常有熱情,學了一項又學很多知識,在不斷的進修,我想今後我也可以,也要這樣,不斷的進修,規劃,裡面的一位老師,家裡有5個孩子,每天天沒亮要坐車去首都學校教學,關鍵還沒有老人帶孩子,業餘時間還要去大學進修,非常努力,說只要規劃好時間,就可以做更多事,提升自我。芬蘭的教師非常難考,需要過很多關。

芬蘭的教育堅信,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學數學,那肯定就是老師的教育出了問題,肯定不是孩子的問題,可以嘗試用他喜歡的譬如小汽車因素等之類的納入教學,讓他感興趣的同時學會,也就是寓教於樂。我們這裡學校肯定不可能,但是,家裡可以啊。自然,嘗試,建築這些都可以納入教育,不用中規中矩,但是可以有涉及。

芬蘭的孩子,10來歲就會好幾種語言,他們四年級之後就會多選一門語言,內容和語言共同學習,也就是說用新的語言來教授科目,這種情況,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困難,但是會越來越快,真正的運用到實際中去,這種語言才能真正地被記住。我想我也要準備學一門語言了。不要求學得多好,但是要能用,姐姐估計不可能了,只能從弟弟開始培養了。看到芬蘭的一個家長在談讓孩子學中文的時候說,感覺中國發展非常快,將來肯定學習中文大有可為。我想,選擇第二語言的時候也可以選那些非常有潛力的國家的語言,說不定,將來弟弟會用上呢,會為他的未來添上一雙翅膀也說不定。

芬蘭的教育學到的:1.把孩子當大人一樣看待,可能有些沒規矩不完美,但要尊重他;2.在日常中嘗試全主題教育;3.不要焦慮,慢下來,學習創造力,而不是知識;4.財商教育要提上日程,把每一件生活事情來龍去脈都告訴孩子,引導他去思考,解決;5.每兩周帶去博物館之類一次;6.加強自我修為。

這個紀錄片沒有給出哪種教育模式好或不好,它把每種教育模式展現在你的面前,讓你去感悟,讓你去評判。但我覺得芬蘭的教育真的值得我們去領悟其中的精髓。

相關焦點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在芬蘭,沒有任何考試,因為想要避免競爭,任何形式的競爭。羨慕吧?嫉妒吧?雖然無比羨慕芬蘭的教育制度,但也清晰地認識到,這在我們國家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真的太多了。只有競爭,才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手段。
  •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他鄉的童年》芬蘭篇,似乎給出了答案。 沒有任何考試,沒有任何競爭形式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她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奉行平等的教育理念。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卻稱為教育最強國,這裡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梁文道在他的《開卷八分鐘》節目中,也對芬蘭的教育體系讚不絕口。
  • 《他鄉的童年》教育的範式——芬蘭
    芬蘭的教育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最開始只是有所耳聞,而當我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芬蘭篇時,才真正了解了一點點其成功所在。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芬蘭把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而我國也講究科教興國,兩國都有義務教育,為何國內的教育為何總是受人詬病?「學區房」「報補習班潮」等等現象為何如此盛行?
  • 他鄉的教育,他鄉的童年
    」各國的孩子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環境影響,有著不同的童年,乃至不同的人生。本文為《他鄉的童年》觀後感,作者試圖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他鄉的教育,以及於我們這片土地的借鑑意義。《他鄉的童年》是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導演兼主持周軼君女士走訪了幾個不同的國家去參觀採訪他們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我重點看的是其中對芬蘭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拍攝。我的出發點是去看不同的環境形成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參考意義,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教育理念時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先說說芬蘭。
  • 當我們說起教育時——《他鄉的童年-芬蘭篇》
    看芬蘭篇的時候,彈幕評論幾乎一邊倒,點讚芬蘭的教育觀念,吐槽中國式教育的嚴苛、死板、扼殺兒童的天分,似乎沒讓發這些話的人混出ta想混到的地位全部都「歸功」於中國的教育。芬蘭的教育中沒有競爭,講求公平,重在啟發,芬蘭的教育者一直努力給他們未來的花朵創造一種開放又較為個性化的環境和教育方式。
  • 《他鄉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報告
    《他鄉的童年》在芬蘭的拍攝。紀錄片試圖表達不同國家對兒童的思考。印度平面設計師畫的「月經百科全書」據說要引進中國了。《他鄉的童年》第四集中,英國私立學校在上課。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 《他鄉的童年》:領跑世界的芬蘭教育,不只是沒考試,沒競爭
    最近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朋友圈刷屏。知名記者周軼君以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為解決自己對教育的困惑,走進六個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切身交流之後,帶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個紀錄片在豆瓣上一舉拿下9.2的高分。
  • 《他鄉的童年》:我們可以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什麼?
    芬蘭教育的多方面體現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芬蘭便進行教育改革,不再是以前的唯成績論,現在更注重孩子能真正從生活中學習,並將知識用於生活中去,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老師運用「現象式教學」,學習是為了改變生活!
  • 真實版「芬蘭教育」:他鄉的童年並不一定美好
    在《他鄉的童年》芬蘭篇中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周軼君參觀芬蘭孩子的繪畫課,當聽到老師說「(孩子)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時,她突然哽咽,被這種不否定孩子的教育方式觸動了。在2000年初次舉辦時,芬蘭學生就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後來還兩次位居第一,自此,不同國家的教育工作者都想一探究竟,無數人慕名訪問,相關書籍、紀錄片層出不窮,它們共同樹立了芬蘭的「教育奇蹟」稱號。
  • 豆瓣9.0分《他鄉的童年》丨淺析日本、芬蘭教育的異同
    教育是我們每個家庭共同的話題,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每個家庭可謂是傾盡所有,有的把孩子送到國外,有的當全職媽媽陪孩子讀書,有的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輸給同齡人。周軼君女士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帶我們領略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等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豆瓣上得到了9.0的高分,相信看過這部片子,能讓我們對教育有所反思,從而更加從容地去教育孩子。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他鄉的童年》從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帶來育兒啟蒙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個問題人類一直都在探討,但是直至今日也沒有標準答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和她的團隊,為了解答這一疑惑,開始了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芬蘭篇:零壓力,不考試,卻成為教育最強國(內含中獎名單)
    什麼才是給孩子的最好教育?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自由、尊重、平等,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在生活中安頓好自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對教育的基本期待。《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和出境記者周軼君,曾是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第二屆 CCTV「中國記者風雲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多次擔任《鏘鏘三人行》的嘉賓。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他鄉的童年》火爆的背後,體現了內容價值怎樣的生命力?
    哪怕用周軼君本人的話說,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成為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你看的越多你困惑越來越少,」自己選擇拍攝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第一個目的是拓寬眼界。這是一場兜兜轉轉的旅途:日本、芬蘭、英國、印度、以色列、中國,當節目播出,各國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引發的共鳴讓周意外。
  • 《他鄉的童年》的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以色列
    從寒露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和以色列。在小雪,我們終於再次聚在一起,拿起一杯熱茶,坐下來好好聊聊看電影帶來的感受和靈感。芬蘭的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對別人,對自己,還是對大自然,這裡的人們總是以身作則,謹慎行事。
  • 最紀實,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爭議 導演回應選材片面質疑
    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 《他鄉的童年》之芬蘭篇——真正實現了快樂的教育!
    如果說看完《他鄉的童年》日本篇的時候,給我或多或少有一些壓抑的感覺,那麼在芬蘭篇的時候我覺得整個芬蘭給我的是一種極度放鬆的感覺!其實芬蘭政府如此重視教育也是從歷史中吸取了教訓!芬蘭在二戰以前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 「疫期學」|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網際網路上有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高達9.1分。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