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拍攝以小學教育為主,讓我感觸很深的是:
上課沒有什麼規矩,學生沒有,可以吃東西,脫鞋子,隨便怎麼舒服怎麼做,永遠不對孩子否定。芬蘭對待孩子就想對待大人一樣,絕對的尊重平等。不可以使用暴力。
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應嘗試讓孩子慢下來,去體驗自然,感受細節,觀察那些平時不會注意到的事情,感悟自然,這一點,我感覺自己做得很好,後面還繼續加強,就是不必特意去為了知識而學知識,而是融合在環境中學習,不用太功利,掌握一些細枝末節的技術和知識意義不大,重點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發現和創造,有顆細膩的心靈,這樣,將來做什麼都會有想法。
全主題教育,就是全方位教育,關於時間的教學,老師把年齡,臉,融入到時間的概念了,教會孩子從大方位,從很大的時間跨度去學習時間,應該說不是學習,而是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從家庭層面去教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從大角度,大視角讓孩子去看,而不是讓他局限於一個概念。要基於真實生活場景和主題去教育。
芬蘭的社會比較不焦慮,不攀比,注重內心的品味和質樸,重視人而不是重視物,這一點,中國的教育做不到,但是家庭教育要爭取做到,至少我們家要做到重視人,而不是追求品牌,追求品味。這是一種價值觀,很有修養的價值觀。回歸本質。
芬蘭的教育家也有反對意見,覺得現在的社會發展下去,會變得保姆性質,說現在缺乏努力工作的精神,缺乏競爭,反正各有千秋吧,畢竟我們生活在中國,再怎麼也不會缺乏競爭,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傾向於芬蘭,學校教育趨向於競爭教育,那就會中和一些了。
芬蘭的財富教育也是要讓孩子自己體驗掙錢的辛苦和在打工過程中體會工作,然後發現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如果自己來做或者開展一項工作,應該怎麼做,怎麼能幹得更好,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創業潛力和想法,激情。我覺得這點很好,孩子一定要體驗並思考工作,這樣才能有創造力,才能將來在工作和事業中具有創造性,創造出好的思想和做法,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希望他在事業中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創造性和思考。想到這裡想到怎麼培養,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把生活展示給他看,讓他看到,然後讓他思考,引導他去深入思考,考慮,然後想辦法,每一個事情都要引導他去看見,去思考,去分析,去解決,把他當成合作夥伴來對待,讓他去體會。
芬蘭社會對孩子的美育教育做得非常好,很多博物館,聯想到南京也有很多的博物館,我今後爭取每兩周或者每周都帶他們出去逛一個點,讓他們體驗到政府的福利,像藝術學院,每年都應該有展覽,或者其他美術館,藝術館之類的,帶孩子去薰陶薰陶,都是好的。
感覺芬蘭的老師非常有熱情,學了一項又學很多知識,在不斷的進修,我想今後我也可以,也要這樣,不斷的進修,規劃,裡面的一位老師,家裡有5個孩子,每天天沒亮要坐車去首都學校教學,關鍵還沒有老人帶孩子,業餘時間還要去大學進修,非常努力,說只要規劃好時間,就可以做更多事,提升自我。芬蘭的教師非常難考,需要過很多關。
芬蘭的教育堅信,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學數學,那肯定就是老師的教育出了問題,肯定不是孩子的問題,可以嘗試用他喜歡的譬如小汽車因素等之類的納入教學,讓他感興趣的同時學會,也就是寓教於樂。我們這裡學校肯定不可能,但是,家裡可以啊。自然,嘗試,建築這些都可以納入教育,不用中規中矩,但是可以有涉及。
芬蘭的孩子,10來歲就會好幾種語言,他們四年級之後就會多選一門語言,內容和語言共同學習,也就是說用新的語言來教授科目,這種情況,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困難,但是會越來越快,真正的運用到實際中去,這種語言才能真正地被記住。我想我也要準備學一門語言了。不要求學得多好,但是要能用,姐姐估計不可能了,只能從弟弟開始培養了。看到芬蘭的一個家長在談讓孩子學中文的時候說,感覺中國發展非常快,將來肯定學習中文大有可為。我想,選擇第二語言的時候也可以選那些非常有潛力的國家的語言,說不定,將來弟弟會用上呢,會為他的未來添上一雙翅膀也說不定。
芬蘭的教育學到的:1.把孩子當大人一樣看待,可能有些沒規矩不完美,但要尊重他;2.在日常中嘗試全主題教育;3.不要焦慮,慢下來,學習創造力,而不是知識;4.財商教育要提上日程,把每一件生活事情來龍去脈都告訴孩子,引導他去思考,解決;5.每兩周帶去博物館之類一次;6.加強自我修為。
這個紀錄片沒有給出哪種教育模式好或不好,它把每種教育模式展現在你的面前,讓你去感悟,讓你去評判。但我覺得芬蘭的教育真的值得我們去領悟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