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2020-12-08 騰訊網

全文長約 5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5 分鐘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與Kirsti Lonka的訪談

精彩導讀

不要強制讓孩子去做某事,我們要相信他們,把他們看作獨立自主的個體,這樣他們才會變得自主。

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

現象式教育是一種注重跨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目標的選擇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場景」,圍繞這些特定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

Kirsti Lonka

芬蘭的著名教育學專家

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

著有《芬蘭的現象式學習》

(《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

1

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

▲攝影:Amanda Soila

毛思翩:芬蘭教育分為七大模塊,分別是什麼呢?

Kirsti Lonka: 我們會經常更新國家課標,這樣能更好地契合社會需求以及世界的發展變化。我們新的國家課標基礎於2014年出版,七項廣泛的基礎能力

1. 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2. 文化素養、溝通與自我表達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Interaction,and Self-Expression )

3. 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的管理

(Self-care and Managing Everyday Life)

4. 識讀多種文化的能力

(Multiliteracy)

5. 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 工作生活與創業精神

(Working Life Skills and Entrepreneurship)

7. 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

(Participating,Influencingand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這些能力也是整合在學科學習中的。

毛思翩:這七項能力中,你認為哪些是最重要的?

Kirsti Lonka: 最重要的就是思維能力以及學會如何學習

我們想讓孩子們去思考,這樣他們就不會盲目地相信錯誤的消息,他們具有批判性,能夠去搜索信息、進行推斷,不僅能吸收知識,而且還能一起創造知識

我們試著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批判性思維教育,芬蘭學前教育是從3歲到6歲,但是很多都是玩兒,沒有學校裡的各種科目,但我們會試著教孩子進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維意味著他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與別人的相處方式。7歲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教孩子們批判性思維,如何進行推理,以及如何和別人一起創造新知識。

除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還有一些能力也很重要,比如社交和情感學習,溝通能力,如何善待他人,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這些都很重要。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創業能力和工作生活能力,因為芬蘭的創業者非常少。這方面有很多要向中國學習,也許人們就會開始創業,並且有勇氣和信心去完成這件事。

2

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哪?

▲ 圖片:Liisa Takala

毛思翩:芬蘭教育與歐洲其他國家以及西方教育不同的是什麼?

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與其他很多國家都不同。比如在其他國家,會讓孩子在12歲的時候選擇是去學習技術,還是繼續學術學習,德國和荷蘭就是這樣。

在芬蘭,孩子從7歲一直到15歲都接受一樣的教育,沒有私立學校,大家都有免費的午餐,不管是富人、窮人、移民,還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都在同一個教室裡學習。

第一,我們的包容性很強,我們沒有資優教育,因為我們不相信這個,我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被培養的天賦,甚至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所以,我們非常注重平等。這一點和其他北歐國家有點像,比如瑞典,但是瑞典有更多的私立學校,我們沒有。在芬蘭,利用學校賺錢是違法的,因為所有學校,甚至書本都應該是免費的,一直到15歲,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我們沒有晚上的輔導課,我們的上學時間比大部分其他國家都短,假期也更長,有很多戶外活動,各種遊玩,還有除了數學和自然科學之外的很多其他的學科。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和其他歐洲國家非常不同,我覺得可能是世界上最平等的。

但如果想要強化某樣興趣,我們有不同的興趣俱樂部,還有一些類似於公共的音樂夜間俱樂部。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選擇夜間學習數學的俱樂部,還有運動社區等等各種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你對生物感興趣,可以參加自然俱樂部。我們會有一些公共的課後活動,但是這些都不是以目標為導向的。

第三,在芬蘭,另外一件非常不同的事情就是我們沒有任何標準化的考試,所以我們沒有測試,所以我們不會用這樣方式讓孩子們焦慮,因為我們覺得如果孩子狀態很好,生活得很開心,自然就會學習得更好。

第四,睡眠很重要,應該保證好的睡眠,而不是學到很晚,應該早點睡覺,寧願出去玩、做運動,也不要一晚上都坐在那裡讀書學習。所以我們的課外活動基本就是興趣愛好,這些都不是以目標為導向的。

第五,我們還建立了跨學科的項目,這樣就更容易整合我們七大模塊的基礎能力。不過我們也沒有捨棄學科教學,我們還是會有體育、數學等科目。但是對於早期兒童教育,我們沒有學科目標,對於低年級的,比如一到六年級的學生,整體性會更強一些。隨著孩子進入七年級,就有了更多的學科概念。

這種基於場景的教學項目,很多學科老師,比如數學老師,會覺得很難與其他科目老師合作,把其他科目包含進來。在芬蘭的學科包括藝術、體育、音樂,甚至家庭經濟。我們會涉及到如何製作食物、如何理解家庭等。基於場景的學習是非常廣泛的,所以這對老師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要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進一步促進創新能力。

第六,芬蘭所有的教師都要求有碩士教育背景。教師培訓很難,而想要成為職業諮詢師需要進行的培訓會更難。所以從全世界來看,我們有最高水平的教師教育背景。教師是個很受歡迎的職業,薪資水平也很好。

3

芬蘭的教育哲學

▲ 圖片:Lehtikuva

毛思翩:你覺得芬蘭的教育體系會給芬蘭的孩子更大的優勢嗎?在他們與其他國家競爭中,他們會更有優勢嗎?

Kirsti Lonka: 我也不確定。他們不應該和別人競爭。

我們的教育哲學不是那麼關注和他人的競爭,我們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能有個美好的生活,享受他們的生活,能夠幸福快樂。我知道芬蘭在科技和音樂方面,以及各種創新方面都一直做得很好。

因為我們沒有自然資源,我們不富有,沒有金礦、沒有鑽石、沒有礦產,也沒有石油,唯一可以開發的就是教育,所以為了生存,為了繼續擁有這種福利社會,我們真的需要投資教育

在芬蘭歷史上文化素養就很好。芬蘭的這種哲學和價值觀其實是在19世紀晚期形成的。當時芬蘭正在爭取獨立,那時芬蘭是俄國的一個自治區,但在此之前的600年裡,我們都是瑞典的一部分。

不過因為當時大學和人們的關係很密切,很多創立我們學校體系的人都是大學教授。其中一位哲學教授叫做Snellman,他是芬蘭的一位哲學家,是他提出了這些觀點,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推行我們的教師教育體系。

在那之前,在1543年,我們變成了路德會教徒,如果不識字就不能結婚,會對你進行測試,你要會讀ABC的書或者十誡等等,才能拿到結婚許可證。所以到19世紀90年代,96%的芬蘭人都能閱讀。

雖然可能寫得沒有那麼好,但是至少會讀,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因為當時我們非常窮,什麼都沒有,鬧了很多年的饑荒,但即便這樣,每個人都會讀書。所以這些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很悠久,幾百年來我們也一直都很珍視這些觀念。

4

心理學,是芬蘭老師的必修課

▲ 攝影:Riku Isohella /Velhot Photography Oy

毛思翩:我知道你有心理學教育背景,心理學是如何體現在芬蘭教育體系中的呢?

Kirsti Lonka: 我學的是教育心理學,學習有關人們如何學習?什麼能激勵人們學習?以及什麼能使他們感興趣?學習中的情緒是如何產生影響的?這些我們都做過深入的研究。

我有25年人類學習相關的研究經驗,目前在教授有關學習心理的相關課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者的積極作用學習者需要去創造,我們不能直接把知識傳輸到其他人的大腦中,因為想要理解,我必須得在我自己的大腦中進行加工處理。

另外,如果人們太焦慮,只想著成績,那麼他們就不會對學習話題感興趣,從而也達不到深度學習。如果能達到深度學習,也是可以記住其中的細節的,這些都是有意義的。

內容不是最重要的,語境才是。所以要在有意義的語境中學習,難度挑戰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需要進行權衡。

所以,我們的學校體系就從心理學中得到很多啟示。我們教育部也會經常組織工作小組,上百名教育學習專家一起想辦法促進我們綜合學校的發展,開發新課標以及教師培訓。

另外,我也負責教授所有赫爾辛基大學畢業生教師學習心理課程。我的學生涵蓋幼兒園、小學、各學科老師,還有特殊教育老師,他們都要進行心理課程的學習。

在芬蘭,心理學是所有老師的是必修課。在當老師的第一年,他們都要讀我的《芬蘭的現象式學習》,再進行心理課學習。其實,我在這本書裡把所有的秘密都講了。

5

我的教育理念

▲ Kirsti Lonka

毛思翩:你有幾個孩子呢?你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

Kirsti Lonka: 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一名演員,目前在瑞典戲劇學校,小女兒目前在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政治學。我的丈夫是個小學老師,他目前在教五年級,所以在家裡我們會一直談論這些事。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丈夫跟她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一些,因為我是個教授,當時還在讀博,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女兒當時上的雖然是個普通的幼兒園,但是有個特殊小組

我的孩子沒有學習問題,但是他們成為了幫助兒童,就是每兩個有問題的學生,就會配一個幫助兒童,等她們到了12歲,我才告訴她們,因為當時不能告訴孩子們誰是幫助兒童,誰是特殊兒童。

我女兒12歲的時候,我跟她說她曾經是個負責有點缺陷的兒童的幫助兒童,她才覺得當時就很好奇有些人的說話方式,她聽不懂他們想說什麼,但是她就想可能有些孩子在口語表達方面有問題,可能我也有問題,只是我還沒發現,這就是他們的思維體系。

很多家長都拒絕讓孩子成為幫助兒童,但因為我懂心理學,我知道這對他們有好處,但其他一些家長可能會覺得,「不要,我想我的孩子和聰明的孩子在一起。」

這種反應很正常,但是我覺得每個孩子都很特殊,我們只是不同,我們要學會如何接受人和人是不同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問題和強項

所以芬蘭的早教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孩子的優點的,我們很關注孩子的優點,並不斷開發這些強項,而不是把關注點放在他們的問題上。

我的理念就是通過幫助他人、教別人,你才能學到最多。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女兒們社交技能很好,因為她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就一直在幫助別人。所以,我很開心我的女兒們能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如何幫助他人,因為現在她們的社交技能比我們還好。

在作業這件事上,我從來沒有幫她們做過作業,因為我覺得這是她們自己的工作。當然,如果她們尋求幫助的話,我肯定會幫忙,但我會讓她們自己負責自己的學校生活。當然,我丈夫是個老師,他也會幫忙。

我丈夫是個觀鳥者,他有望遠鏡,我們會一起看星星、聽音樂、玩兒。通過戶外活動培養孩子的方式很好,我們會整個夏天都呆在湖邊,那邊甚至都沒有自來水,我們有很多戶外設施,會花很多時間在大自然中

我覺得在這方面的投入很重要,這樣我們的孩子不僅學會了社交,交到了朋友,還學會照顧自己,注意經濟花銷,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樣他們長大之後才會獨立,有責任感

這些大概就是我的教育理念。其實我一直覺得挺抱歉的,因為我沒多少時間,但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5點鐘就會離開辦公室,和孩子們呆到9點,哄他們睡覺之後再開始工作。所以,我總會花4個小時跟孩子們在一起,不是很程式化的時間,而是有質量地一起度過這段時間

6

相信孩子,讓孩子自主學習

▲ 攝影:Riku Isohella/ Velhot Photography Oy

毛思翩:很多中國家長都很焦慮,會督促孩子學習,去不同的補習班,孩子的行程都排得非常滿,你對這些家長有什麼建議嗎?

Kirsti Lonka:這種督促孩子進行的學習,是外部的原因,孩子是找不到學習的內在熱情的,對此我覺得很遺憾。

我理解很多家長的焦慮,他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真的很想讓孩子成功,但是如果催得太緊,那就不是孩子在學習了,孩子也就不知道如何承擔責任,找不到自己的熱情,也不知道在生活中真正想做什麼。

比如我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但是我是因為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很有激情。我總說我的女兒也會找到自己的興趣,但如果我對她們要求過高就不好了,我從來不會告訴她們應該做什麼。如果她們問我,我會給出意見。如果逼得太緊,她們就開始做別的事,就永遠也不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學習的樂趣不是放鬆或娛樂,學習的樂趣在於和數學或英語等建立某種聯繫,或者是被激勵,想要學習更多,想要掌握一些東西

外在的壓力可能會扼殺這種自然的動力,我們要努力去幫助孩子享受學習,這樣他們才能變成自主學習者,我們也不用一直催,就像我從來不會催我女兒去做作業,她們自己想在學校好好表現,不想失敗,她們會計劃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去完成每件事,她們在學校表現得很好。

父母會有這種擔憂,「如果我不給他們定規矩,我不知道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我不約束他們,讓他們每天練習,他們長大之後會說,你沒有做好你的工作,你本應該強制我去某件事的」。

當然,你要提醒孩子去做,你也可以去幫她們。但重點是,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他們自己也不會信任自己,然後你就更不信任他們。

所以,關鍵就是,在我們的新課標裡,教孩子變得自主很重要,讓他們成為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孩子們也可以共同調整他們的學習。

與其說「把你的手機放在一邊」,我們覺得更需要幫他們學會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機,這樣他們就能集中注意力,把手機放在一邊,然後需要時,用谷歌搜索信息,另外,也不要脫離社交媒體。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理念,不要強制讓孩子去做某事,我們要相信他們,把他們看作獨立自主的個體,這樣他們才會變得自主。

相關焦點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Kirsti Lonka芬蘭的著名教育學專家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著有《芬蘭的現象式學習》(《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 毛思翩:芬蘭教育分為七大模塊
  • 從教育紀錄片《芬蘭現象》,讓我們了解芬蘭教育到底優質在哪裡
    在任何地方,任何學校,無論學生的背景,學生均可以得到相同的教育,芬蘭多是公立學校,極少私立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也是建立在發展公立學校的基礎上。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回家也很少家庭作業,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長也少逼孩子。紀錄片裡孩子說到即使賺很多的錢但是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是不值得的,這麼小就能有這個認識,可見芬蘭的社會價值觀培養是什麼樣的。
  • 芬蘭孩子沒有考試,教育卻名列前茅!芬蘭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嚴師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學子。可神奇的是,芬蘭在保持學生優秀的同時,它還多次榮獲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稱號。芬蘭的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制度,造就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呢?
  • 劍橋大學考評院專家:不要迷信芬蘭教育
    文章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看點 芬蘭,在教育界一直有著自己的獨特地位:常年在PISA測試中領跑他國,教育資源能平均分配等。不少國家紛紛效仿芬蘭的教育體系,希望能藉此達到成功。對此,劍橋考評院研究與開發總監蒂姆·奧茨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 芬蘭教育專家解讀芬蘭教育:我們教授的是態度和技能,而非知識
    Q:芬蘭教育成功最大的關鍵是什麼?A:一是平等的機會。芬蘭所有學校都為學生提供同樣高質量的教育,也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教育機會。每次會由教育專家先完成草案,然後聽取社會各界的公開意見和評論。Q:聽說芬蘭1-9年級沒有考試,學生壓力很小,那怎麼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A:1.芬蘭1~9年級沒有國家性的統一考試,但是最後9年級時會由9年的平均成績決定未來去向。
  • 芬蘭教育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很感謝蒂姆用心整理了那麼多實用的案例和做法,他說:「作為一位在芬蘭公立學校教書的美國老師,我遇到很多驚喜,我看到大腦經常性休息的好處,看到超級獨立的學生和生活平衡的老師,在這裡教書的經歷激勵了我、改變了我。有人說,我們無法像芬蘭那樣,因為芬蘭太不一樣了。我不同意!
  • 被譽為「全世界最好」 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原標題:被譽為「全世界最好」 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這兩天,作為2018年西博會主題展之一的首屆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展正在舉行。眾多國內外的教育專家與會,共同探討什麼才是最好的現代教育。   其中一個教育論壇,聊的是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芬蘭教育能夠一直走在世界前頭,跟這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而優質的師資力量,則是芬蘭教育體系的精髓之一。調查顯示,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是教師,教師也是最受尊重和最受歡迎的職業。早在1979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明確,教師屬於研究型人才和教育專家,必須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的人才能擔任。
  • 不迷信,不盲從,芬蘭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在記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有一集專門講的就是芬蘭教育,在一個強調公平的社會,創造一個絕對公平的環境,自然從教育著手。上課沒有什麼規矩,可以吃東西,脫鞋子,隨便怎麼舒服怎麼做,永遠不對孩子否定。芬蘭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大人一樣,絕對的尊重平等,不可以使用暴力。
  • 學習時間少,學習成績好,芬蘭教育秘訣到底是什麼?
    因此,芬蘭的教育系統被看作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榜樣,那這個被公認為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教育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芬蘭的教育體制就堅持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原則,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關注,讓孩子覺得,即使自己一段時間內沒有跟上大多數孩子的進度,但是在老師和學校的關心下,還是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成績。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在反映教育質量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1)評估報告中,芬蘭學生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上名列榜首,數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不居人後。全球.各地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專家紛紛造訪芬蘭,探尋這個北歐小國教育成功的奧秘,可惜中國的教育機構的熱情不夠,目前在線教育方面只有神鳥教育比較關注這一方面且進行了有效實踐。芬蘭的教育方針由國民會議制定,政府的教育部及其下屬的全國教育委員會負責貫徹執行。
  • 芬蘭的教育理念
    而師資優良,資源均衡,國民喜愛閱讀,都是芬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1.她們所需要的不是只會念書、考試,卻不問世事、不知與人相處的乖學生或成績好的學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見解、有自信、有互動力、有包容力,而且還必須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2.歷史沿革、教改過程、教育理念落實等等的背後故事,絕對比目前光鮮亮麗的數據更具說服力與精彩動人,也更讓人省思。
  • 為什麼說芬蘭教育是沒有「死路」的教育
    我們對教育的另一個理解是,芬蘭的教育是建立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公平教育和平等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兩個不同的策略。平等策略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這個前提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個起點,而且也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相同。公平教育,是為每個人提供他所需要的那部分,幫助他趨向成功。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針對學前和基礎教育的新國家核心課程於2014年開始實施,針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新核心課程將於2021年開始實施。安德森坦言,「教育是否跟得上時代」是芬蘭教育正在面臨的挑戰。堅持每一個孩子公平受教,是否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犧牲培養精英的機會?芬蘭教育面臨哪些挑戰,改革的方向又是什麼?
  • 芬蘭教育神話,下一站接棒的是中國?
    近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有關芬蘭一集,以「芬蘭教育全球領跑的秘密,不僅是沒考試和不競爭」為題,在大眾面前展現了一個他鄉的美好童年:這裡的學生沒考試,零壓力,成績好;教育公平,學生自主,幾乎滿足了我們對教育的所有美好想像。鮮有人知,自芬蘭在PISA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以來,向世界兜售教育即成為芬蘭的任務之一。通過PISA,芬蘭儼然創造了自己的教育神話。
  • 危機感:芬蘭教育的另一面
    這些年,芬蘭教育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西方國家也把芬蘭視為教育強國。然而,在芬蘭參觀訪問時,筆者驚訝地發現,芬蘭人總有一種危機感——擔心自己會與未來脫節,時刻在反省「我們的教育是否能跟得上時代」。因此,芬蘭國家治理中有一個重要導向——讓所有國民接受儘可能好的教育。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談到芬蘭的優異表現,瑞典教育部次長歐斯博格(BertilOstberg)不無感慨。儘管瑞典中學生在PISA的表現仍高於平均水平,瑞典民眾顯然不夠滿意,畢竟,芬蘭30年前啟動教育改革時,還是向瑞典取的經。不光是瑞典,在教育投注最多經費的北歐國家丹麥和挪威,以及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開藥方。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這樣的場景在芬蘭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孩子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背著背包走進自然,或者超市、圖書館、動物園,從生活和實踐中學習。 芬蘭教育有何特點?為何芬蘭的教育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熱議的芬蘭最新教育改革改什麼?
  • 芬蘭教育心理學教授,糾正關於芬蘭教育的7大誤區
    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沒有標準化考試,不對學校進行檢查,不強調管控和競爭,甚至學校取消分科、使用「現象教學」法…… 這些因素究竟是促成全民教育成功的必然、亦或是偶然?芬蘭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慕名聆聽了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Kirsti Lonka教授在香港學與教博覽會上的主旨演講。
  • 別再過度膜拜芬蘭「教育神話」了
    多年來,他造訪澳大利亞、加拿大、盧森堡、馬來西亞、瑞典等多國,研究各國教育模式,同時也在不斷審視總結芬蘭教育的經驗,反思芬蘭教育的前路到底應該去向何方,是歐洲教育跨文化交流領域最為知名的專家之一。當我們「從內部」關注芬蘭教育時,會首先驚異於一種「雙重束縛」甚至是精神分裂的感覺。一方面是來自國外的讚譽,另一方面是國內反覆的批評,而這些批評則很少被傳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