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試、沒作業、在森林和養老院上課,「芬蘭教育」憑什麼世界第一?

2021-01-21 親子微時光

芬蘭,世界公認這個國家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

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今天,皮皮媽就通過豆瓣9.0的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芬蘭的教育。

現象教學與積極教育

和我們刺耳的上課鈴聲不同,芬蘭早上八點會準時響起歡快的開課音樂。

音樂響起後,同學們也不慌不忙,或是盯著自己的Ipad,或是幾個人湊在一起聊天、玩遊戲,還有的學生會跟著音樂一起搖擺,更有甚者甚至翻起了跟頭。

芬蘭的孩子們在課堂上並沒有正襟危坐,他們可以吃零食、可以把腳放在椅子上,課間休息倒掛在課桌上也沒有老師會批評。

學校對他們而言不是束縛,反而是自由的國度。

在芬蘭會開展現象教學,教師們可以自由選擇怎麼做,也可以選擇打通哪些科目來教。

比如在「時間、年齡、我」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們會講到藝術作品、數學、生物知識和芬蘭語言文學,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什麼是「時間」,什麼是小時,一小時有多少分鐘等等。

現象教學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學生能夠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知識,然後又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在芬蘭,學生不需要考試,也不需要參與任何形式的競爭。

教師們評估孩子學習成果的方式,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自己如何學習,如何搭檔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如何學習,在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

芬蘭提倡積極教育,教師會努力看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

哪怕某個學生不擅長數學或者科學,又不擅長藝術,但他們依然能發現自己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擅長團隊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好奇心、同情心、有創造力、有雄心等等。

芬蘭還非常重視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同,他們有iPad、有手機、一切都變得更快了,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是讓他們慢下來,閱讀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沒有圍牆的課堂

芬蘭會有沒有圍牆的課堂,很多課程都可以在森林裡進行教學。

教師會帶著學生們去到森林裡,給每個學生發一張比色卡,然後讓學生們去森林中找尋和比色卡相配的顏色。

在森林尋找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各個感官去感知森林,說實話,在看到這個紀錄片之前,皮皮媽也一直以為森林只有綠色和大地的土色,沒想到森林裡竟然有這麼豐富的顏色。

除了找森林中的顏色,老師還會安排學生們去尋找森林裡不同的氣味,學生需要找不同的植物,然後要形容它的氣味。

老師也會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力給植物起名字,她根本不在乎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即可。

芬蘭老師把學生帶到森林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期待他們學會如何在野外生存,而是為了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係,讓他們學會愛惜和保護自然。

老師在給孩子上「時間、年齡、我」一課時,也會將課堂搬到養老院,讓孩子和老人一起交流、畫畫,畫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競爭,而是讓學生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看事物,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我。

看上去芬蘭的課堂並沒有什麼驚天秘密,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所在的環境。

芬蘭非常注重教育,70年代有過一次很重要的教育改革,所有私立學校、所有的小學都納入到政府的管理範圍,國家出錢讓每個人都上得起學。

在過去80年裡,每一個芬蘭孩子出生前,他的父母就開始期待「芬蘭百寶箱」,這是政府發放的百寶箱,裡面包含了所有新生兒需要用到的東西。

免費學校午餐政策在芬蘭已經實行了70年了,這是芬蘭教育系統的秘密武器。

芬蘭政府顯然把孩子看作國家未來最可貴的資源,大量投資在學校和家庭,也有人質疑芬蘭會變成一個福利過重的保姆國家,而不是資本社會。

孩子也是值得尊重的成年人

芬蘭的家庭關係是怎樣的呢?

北京人張宇飛1990年來到芬蘭,與一位芬蘭姑娘結婚,有了三個孩子。在女兒6歲時,因為不喜歡做數學題,被張宇飛彈了一下腦門兒,結果被芬蘭的老師報告給了兒童保護部門,他們被安排了3、4次的談話,每個談話都兩三個小時。

在芬蘭,任何的暴力,包括語言的暴力都是不允許的。芬蘭人認為,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平等,要尊重他們。

平等意識在芬蘭人的思想中是深入骨髓的。如果你問一個九歲的男孩,什麼是成功?他會回答你:「大家是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

有人說,芬蘭人是非常冷漠的,其實不然,他們只是不輕易表達「愛」。

芬蘭的父母是不會隨意擁抱和親吻孩子的,他們也提倡和孩子做朋友,但也需要規矩和邊界。

「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那個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存的人。」

芬蘭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掌握好平衡,不應該讓孩子隨意打破邊界。也就是說,芬蘭家長既擁有民主的教育理念,也會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起到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品質的作用。

芬蘭的孩子在15歲左右就可以出去打工了,一些家長會讓孩子去麥當勞、星巴克打工,他們認為這種經驗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讓孩子對社會和人際關係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注重創造力和美感的培養

創造力是可以通過教育獲得的嗎?或者是天生的?

「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皮特認為,芬蘭老師並沒有在教,而是孩子們在學習。

皮特帶領節目組去參考孩子們的課外興趣班,這些孩子們在為空難倖存者設計建築。

「假設一架飛機在遙遠的海上島嶼上墜毀了,部分機艙還在,會是什麼樣的?」

粉紅色的飛機、可供倖存者尋找食物的棕櫚樹、能遮擋陽光的帳篷......孩子們盡情發揮著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他們需要通過自己學習如何黏貼不同的材料,學會掌握平衡等知識來完成設計。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欣賞建築,掌握基本的建築原理。

芬蘭還注重小朋友美感的培養,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去逛博物館,他們認為小朋友在耳濡目染下,自然美感就會培養出來了。

注重創造力和美感的培養

好教師是芬蘭教育的基石,好教師是怎樣煉成的?

教師是芬蘭的熱門職業,有成千上萬人想要成為教師。但是在芬蘭,想成為一名老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年,只有最優秀的10%的碩士畢業生才有可能成為老師。候選老師們不但要經過好幾輪職業面試,還得經過性格評判。

芬蘭對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們認為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他們必須要做到不標籤學生,不貶低學生。

比如如果一個孩子真的不擅長數學,老師們會先思考自己教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不會認為是那個孩子有問題。

教師們會儘可能多地檢查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對小汽車感興趣,教師就會用小汽車來教數學,如果學生對樂高感興趣,那教師就會帶學生數樂高積木,他們還會帶學生去雜貨店,悄悄地把數學引起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裡,然後數學就會變成擅長之物。

芬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個人化的定製教育,根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並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風格去進行個性化教學。

教師還會給學生布置很少的課外作業,給他們很長的戶外活動時間。

在課餘時間,芬蘭的學生基本上只需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去寫作業。

在作業這麼少的情況下,教師還對作業優秀的學生發放「越獄卡」,如果下次他們不想寫作業或者沒有做作業,他們就可以使用這張卡,教師也不會將學生沒做作業的事情告訴家長。

課件休息時間,老師們也從不佔用,反而會鼓勵學生出去玩耍。即便是零下十五度,外面有很厚的雪,孩子們都會跑出去活動。

芬蘭教師的教育程度很高,也極受信任,所以不會有督察員來檢查他們的教學計劃,這給了老師更多時間,鼓勵他們學習的項目,去實施符合孩子們興趣的方式。

「我們為孩子們工作,我們不需要寫報告」,在芬蘭,教師沒有職稱,沒有競爭。他們不會和別人比,只與自己做比較。他們會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樣就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

平等與寬容

芬蘭學校會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講不同語言的學生,教師們會鼓勵這些學生去用自己的常用語廣播,增強其他同學對這些學生的認同感,也讓這部分學生明白自己是學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芬蘭家庭無論貧富,每個孩子接受的教學條件和教師的水平都是一樣的,沒有專門給富人家孩子的學校。

貧富差距在每一個國家都會存在,但在芬蘭,貧富差距不會影響下一代的教育質量。

老師對學生的家長的工作和收入完全不了解,這會使得老師平等對待每個孩子。

如果你問芬蘭人:「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

他一定會回答你「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芬蘭教育有很多獨特之處,他們把課堂搬進森林,讓學生感知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學生沒有激烈的競爭,每一個個體是比較獨立的,相互尊重,有自己的權利。

教師們有較強的責任心,能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習慣去進行差異化教學。

國家對媽媽和每一個孩子的照顧與愛護......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也有些東西不太符合我們的傳統,或者我們的現實,但是相信每個家長了解了芬蘭教育之後,都會有些自己的思考:是不是要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讓他們保持好奇。

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達成一個共識:孩子們的未來真的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相關焦點

  • 不考試,無作業的芬蘭教育,憑什麼領跑全球?
    不考試不排名,不用穿校服,可以穿著奇裝異服進教室,課堂上可以隨意吃零食,甚至可以不用做作業……這個國家的教育,似乎與中國有著天差地別。不提倡競爭是因為能看到每個人的特點,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生命最為獨特的部分。讓孩子們做自己,成為自己。2沒有圍牆的課堂芬蘭課堂形式多樣,很多課程都可以在森林裡教學,帶學生們去森林,各種配色的比色卡,去森林中找尋和比色卡同色的東西。
  • 不考試,不寫作業,沒有名校,這種教育憑什麼排名世界第一?
    關於各個國家的教育體制的紀錄片其實蠻多的,麥阿姨認真刷了三部有關芬蘭教育的紀錄片,當然基於現實和體制,芬蘭教育不可能照搬,但是有不少理念確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香港的英文功課內容較多,芬蘭幾乎不做家庭作業。
  • 不考試,不雞娃,芬蘭教育憑什麼全球第一?
    芬蘭,一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卻是世界矚目的教育強國。 在經合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芬蘭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成績中,屢次奪冠。 前兩天,芬蘭又爆出一個消息:計劃將免費義務教育延長到18歲。換言之,芬蘭學生的免費義務教育將從小學一直延續到高中畢業。
  • 《他鄉的童年》:領跑世界的芬蘭教育,不只是沒考試,沒競爭
    這個紀錄片不僅是了解世界教育的一個便捷的窗口,更是送給中國教育的一面鏡子。相信看過《他鄉的童年》的家長和我一樣,肯定被芬蘭的教育方式圈粉了。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這個紀錄片的第二站——芬蘭。如果一個學生暫時不擅長某個學科,老師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現問題,根據學生的興趣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找到他擅長之處。小學五年級之前沒有任何考試,老師只會評估學生如何以個人、搭檔和小組為單位學習,以及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如果孩子們認真完成作業,老師甚至會給孩子送「越獄」卡。
  • 教育第一的芬蘭沒有考試?阻礙教育真的只有考試制度嗎?
    雖每次喊口號都是「快樂自由」教育,但每次執行的卻是恰恰相反,生怕自家孩子落後與別人家孩子半步。「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 沒有一個父母是不猶豫不焦慮的。最近嘟媽一口氣刷完了前段時間超級火的關於教育的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 豆瓣9分紀錄片:中國與外國教育的差別在哪裡?
    這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測試中,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屢次打敗了歐美其他國家。而且全球創新指數(GII)也一直位居前列。在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中,幸福指數還排名全球第一。
  • 被稱為「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中的26個令人驚異的事實
    有26個芬蘭教育令人驚異的事實,還有華人家長親歷芬蘭教育、芬蘭學生的經歷。把事實、案例、人物結合在一起看,也許能幫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所謂世界第一的教育是怎麼回事。雖然我們這裡的情況和芬蘭有很大差別,但至少我們對當今人類社會比較認同的好教育有個了解,也許有些元素也可以多少有所借鑑。
  • 上課吃東西、森林上學……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中國可以學嗎?
    不少人認為,芬蘭的教育體系,是目前全球第一的教育體系。在片子中,我們看到,「沒有競爭,非常自由」是芬蘭教育最大的特點。在芬蘭小學的課堂上,孩子並沒有什麼紀律可言。他們可以帶女巫的帽子,可以在課堂上隨意吃東西,甚至可以倒掛在課桌上。
  • 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不追求高分的國家,分數卻高得出奇 芬蘭教育的出名,緣於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更逆天的是,根據OECD的調查,相比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國家,芬蘭的學生擁有最少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
  • 沒作業、不考試,芬蘭教育卻能被評為世界第一,秘訣在於這4點
    芬蘭人口僅有500多萬,但是他們的教育卻一直領先全世界,世界經濟論壇多次把芬蘭的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佳。並且他們的學習過程不是痛苦的,機械的。芬蘭的孩子,沒作業、不考試,並且在學校學生每天更是有75分鐘的休息時間,而且是滿七歲才入學。
  • 芬蘭孩子沒有考試,教育卻名列前茅!芬蘭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芬蘭是個神奇的國度,在很多領域都遙遙領先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其中就包括教育。但是都說芬蘭的教育好,具體好在哪裡,讓它可以在多次世界性比賽中都名列前茅呢?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嚴師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學子。可神奇的是,芬蘭在保持學生優秀的同時,它還多次榮獲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稱號。芬蘭的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制度,造就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呢?
  • 芬蘭教育為什麼全球第一?五大秘密、26個事實、華裔女生揭秘
    2、不考試,沒作業——玩比學重要,人比成績重要既然教育資源平均分配,沒了「實驗校」、「火箭班」,那學生之間也就沒必要排名、競爭了。所以,在芬蘭,學生在接受教育前6年的表現根本不是衡量孩子未來發展的依據,十幾歲以前也沒有考試,很少做家庭作業。
  • 連美國都在學習的教育制度 – 芬蘭
    l  High quality of education教育高質量,學雜費合理簡單來說就是教的少,但是學的多。比起大量的填鴨知識給學生,芬蘭注重學生是否確實吸收,芬蘭的小學生每天有75分鐘的課間休息, 下課後的時間就是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時間。在初中之前回家作業還有考試更是幾乎沒有的事!另外芬蘭校方也極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
  • 我們能從「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裡學到什麼?-虎嗅網
    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芬蘭。不追求高分的國家,分數卻高得出奇芬蘭教育的出名,緣於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更逆天的是,根據OECD的調查,相比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國家,芬蘭的學生擁有最少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他們每天晚上只需要花費半小時的時間
  • 貝拉課堂| 帶您走進全球第一的芬蘭嬰幼兒教育
    在芬蘭,即使是窮人,也可以走進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在芬蘭,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沒有不會教的老師;在芬蘭,每一個孩子都同等重要。   芬蘭人不做「精英式教育」,但是他們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排名中連續三次蟬聯第一。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談到芬蘭的優異表現,瑞典教育部次長歐斯博格(BertilOstberg)不無感慨。儘管瑞典中學生在PISA的表現仍高於平均水平,瑞典民眾顯然不夠滿意,畢竟,芬蘭30年前啟動教育改革時,還是向瑞典取的經。不光是瑞典,在教育投注最多經費的北歐國家丹麥和挪威,以及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開藥方。
  • 缺乏資源、窮困、人口不足530萬的芬蘭,憑什麼教育是全世界第一
    芬蘭的學生整體表現太出色,他們不只閱讀力強,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居高不下,數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跟亞洲學生旗鼓相當。更難得可貴的是,芬蘭學生的受測的失敗率不足5%,真正實現平等教育的理念,成為「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豔,世界聞名。
  • 芬蘭小學教師講述放任式教育法 讓孩子沒壓力卻名列前茅
    當2001年第一份PISA(國際學生評量,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公布後,芬蘭竟然排名世界第一!芬蘭式的溫和做法(上學時間較短、家庭作業較少、很少做標準測驗)公然違背了取得好成績的傳統智慧。在接下來兩次的評量亦維持相近結果,而且各學校之間的差異非常小,更引人注目。
  • 孩子沒有無窮的作業,芬蘭教育是如何領先世界的
    孩子沒有無窮的作業,芬蘭教育是如何領先世界的就是那個生產出諾基亞手機,開發出憤怒的小鳥遊戲的芬蘭。在世界各國,芬蘭擁有最高的高校畢業率。在國際各種競賽比賽中,比如閱讀、數學、科學等等各項,芬蘭的學生也是位居前列。最為奇葩的是,芬蘭人並沒有通過無窮盡的作業做到這一點,也沒有把學校變成傻讀書的地方。那為什麼芬蘭會有世界上最牛的教育系統呢?這裡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以下4點原因。
  • 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導讀: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對你而言,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學歷嗎?是薪水嗎?是頭銜嗎?還是幸福的人生?當然會造成這樣的成果差異,原因不會很單純,但是在本文中主要以語言教育的過程與測驗方式來探討可能的原因。讓筆者簡單描述自己在臺灣學習英語和在芬蘭學習芬蘭語的經驗給各位做個參考。在臺灣,中學生或高中生的英文學習成果是以「考試結果的分數」作為唯一的評量標準,沒有聽力測驗,當然更別說口語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