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從「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裡學到什麼?-虎嗅網

2020-12-16 虎嗅APP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對於「考試成績好」的教育,都是不那麼服氣的,比如東亞教育。


歐美教育界普遍認為:東亞教育取得好成績基本是靠拼命努力讀書「死拼」出來的——你一個韓國孩子,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們學習幾個小時的,分數當然拼不過。


然而有個「成績相當好」的國家,卻是唯一的例外,他家孩子不僅分數高,而且學得還相當輕鬆;不光輕鬆,而且還不偏科;不光不偏科,家裡成績最高的和最低的孩子之間,差距還最小!


「輕鬆快樂當學霸」,這簡直就是全世界的夢想啊!


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教育家紛紛訪問該國,個個都想找到他們教育成功的秘籍。


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芬蘭。


不追求高分的國家,分數卻高得出奇


芬蘭教育的出名,緣於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


△PISA官網


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評估中,芬蘭每次都名列前茅。


更難得的是,芬蘭沒有「牛校」,也沒有「菜小」,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成績只相差5%。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教育達到芬蘭水平,那麼中西部山區的孩子,和北上廣都市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更逆天的是,根據OECD的調查,相比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國家,芬蘭的學生擁有最少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他們每天晚上只需要花費半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學校作業。


看到這裡,每天作業需要寫到晚上10點的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孩子們是不是都想哭了?



這些年,說實話,芬蘭的PISA排名有所下降,但西方教育界的「芬蘭熱」卻絲毫不減。


因為,教育學家們發現,某些國家之所以能在PISA考試中超過芬蘭,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針對PISA考試進行了專門的訓練——第一屆考試之後,許多國家都對本國教育進行了改革,有些學校甚至專門研究PISA題型,調整了自己的課程……


可是芬蘭這個學霸卻正好相反,他堅持不押題、不考試。芬蘭教育者除了多次表示「不關心PISA成績」之外,甚至還「反向操作」,決定更多地消除教育競爭,向學生提供更多自由……


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中,芬蘭無疑是「學霸」裡最懂享受生活的,同時又是最懂生活的人裡學習最好的。


效率那麼高,芬蘭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入學晚,起床也晚


芬蘭規定:七歲是小學標準入學年齡,相比其他國家,比如北愛爾蘭的4歲,英國、日本、荷蘭、美國等國的5歲,和中國的6歲……芬蘭孩子已然算是「高齡入學」了。


在芬蘭,人們認為,孩子童年的唯一任務,就是「成為孩子」,至於努力學習、天天向上,那都是需要等到身心發展全面之後再做的事情。


除了推遲上學年齡,芬蘭人還推遲了上課時間。


在美國等國家,多數學校的上課時間在早上7點半到8點左右,芬蘭人卻足足把上課時間推遲了一個多小時!芬蘭學校的上午第一節課通常在9點到9點45分才開始,最後一節課在下午2點到2點45分結束。


之所以推遲孩子上課的時間,是為了解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問題。研究表明:多數青少年每晚需要至少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但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孩子都無法獲得充足睡眠,比如在美國,只有不到8%的高中生能夠睡足9小時,並且隨著學校等級的升高,這一比例也隨之降低。


研究發現:早早起床,趕車或者早自習,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用其實微乎其微,相反的,早起奔波勞碌甚至還會給老師們送去一個疲憊不堪的年輕人,他們一整天都沒法集中精力好好上課。


所以,芬蘭人索性讓孩子們睡飽了再去上課。


芬蘭上課時間開始得晚,課間休息時間也比其他國家更長。芬蘭法律規定,每45分鐘的授課時間之後,老師必須給學生15分鐘的休息時間。


而在美國,孩子們每天的課間休息時間通常少於半個小時。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認為,美國學生的「遊戲不足」可能導致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芬蘭人相信,身心健康才是學業出色的基礎,所以他們從不做壓榨學生、殺雞取卵的蠢事,而是儘量地保護好孩子的身體。


在芬蘭,孩子能在學校獲得免費午餐和醫療;有學習困難和心理問題的孩子,都能夠獲得「特殊教育者團隊」——包括社會工作者、護士和心理學家的專業幫助。


△芬蘭的教育體系


「有生命」的課程和「腦洞大開」的考試


芬蘭教育的公平性令人驚嘆,在芬蘭,即使是最貧困的孩子,也一樣能接受高質量的公立教育。


赫爾辛基有一個名叫Siilitie的貧困社區,這裡有著芬蘭最早的低收入廉租房項目。


Siilitie的學校裡,200名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中,一半孩子患有學習障礙。


奇妙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們,卻可以在芬蘭貧困孩子的課程中,看到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痕跡——


每天清晨,在SIilitie小學附近的松樹和樺樹林間,一年級學生到處亂跑,他們每人都拿著一疊老師自製的「戶外數學」卡片,卡片上寫著這樣的問題:


「找到一根和你的腳一樣長的棍子。」


「收集50塊巖石和橡子,然後把它們以十為單位分組。」


這些七八歲的孩子會分成幾個小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互相比賽,看哪個小組完成任務的速度最快。


△圖片來自網站②


開發出這套「戶外教學法」的老師Aleksi Gustafsson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擁有碩士學位。


他說:「我做過研究,明白戶外學習對孩子們有多大的用處……孩子們很喜歡在戶外邊玩邊學,他們真的從中學到了東西。」


課程充滿生機活力,學習效果也確實是「槓槓的」。在這所芬蘭版「菜場學校」裡,九年級學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百。即使是殘疾程度最嚴重的孩子,也能在芬蘭擴大的職業高中體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芬蘭學生不光家庭作業少,可以一邊上課一邊玩兒,他們還幾乎不需要考試!


在整個小學和中學階段,芬蘭孩子僅僅需要參加一項標準化考試。


相比之下,在「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和「共同核心」標準的要求推動下,美國三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標準化考試,用以「跟蹤他們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站②


批評者聲稱,持續測試並不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而只是創造了「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芬蘭這場唯一的考試被稱為「國家入學考試」,在學生高中結束時進行,由老師而非計算機進行評分。


有意思的是,就這麼碩果僅存的一次考試,題目還往往包含大量富有爭議的「燒腦」問題,比如——


「幸福、健康和美好生活,三者在道德範疇上的概念是什麼?」


「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曾經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英國等國家發生。是什麼讓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這樣的主張?為什麼後來是在俄羅斯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


……類似這樣的考試,簡直會讓世界各國的「做題家」瞬間崩塌。


芬蘭孩子儘管學業壓力並不大,但他們學識的「涉獵面」卻是相當廣泛的。


△圖片來自網站②


芬蘭小學生的一年級課程除了芬蘭語、數學和科學外,還包括音樂、藝術、體育、宗教和紡織手工藝品;


英語學習從三年級開始,瑞典語從四年級開始;


到五年級,就會增加生物學、地理、歷史、物理和化學課程。


芬蘭教育部前任總幹事帕西·薩爾伯格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經常要求學生展示應對進化、失業、飲食、政治問題、暴力、戰爭、體育道德、垃圾食品、性、毒品和道德方面的能力。這些問題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通常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不拼學生,拼老師


芬蘭的學生,大概是全世界發達國家裡最輕鬆的學生,而他們的老師,卻絕對是競爭力最強大的老師。


芬蘭老師必須擁有碩士學位;


根據國際教育基準研究中心的數據,芬蘭每10個申請參加教師培訓的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錄取;


芬蘭老師每天在課堂上只需要花費4小時的時間上課,然而每周卻都需要花上2小時的時間參加「職業培訓」;


芬蘭每所學校都會配備「特殊教育老師」,他們更是需要接受長達6年的大學教育,薪水也因此比一般老師更高。


正是因為有對老師精挑細選的流程,在芬蘭,教師普遍被視為和醫生、律師一樣,挑戰性最強,也最令人尊敬的職業。


芬蘭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數量都比較少。通常情況下,一位老師會連續指導同一批學生長達六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老師可以擔任導師甚至家庭成員的角色,和學生加深了解、建立信任。


因為形成了教育的長期關係,對於「問題學生」,芬蘭老師不會急於教完了就快點「甩鍋」,而是會著力於進行個性化的教育。



我們能從芬蘭教育學到什麼?


寫了這麼多,作為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我們又能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些什麼呢?


培養「橫貫能力」而非「應試能力」


2016年,芬蘭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跨學科學習」上。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和環境瞬息萬變,今天熱門的學科和職業,可能明天就不復存在了。


因此,與其花費大量的力氣向孩子灌輸單一的知識,訓練他們的應試能力,不如培養他們適應變化的能力。


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孩子的「橫貫能力」,即:貫穿於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


其中包括: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的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識讀;數位化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性未來負責的能力。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治癒「自然缺失症」


相比十幾年之前,如今的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抑鬱,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多學者將這種症狀歸因為「自然缺失症」。


一項對芬蘭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們如果在心煩意亂的時候獨自走到自然環境中去,就可以理清思路,獲得看問題的新角度。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也許可以換一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從書桌邊走開,像芬蘭的孩子一樣,到大自然裡去數石頭、測量樹枝的長度……從生活中,在自然放鬆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對孩子抱有更加健康的期待


咱們大部分中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抱有的期待無非是「成績好」、「要爭氣」、「未來找個好工作」、「讓爸媽和老師臉上有光」。


相比之下,芬蘭人的教育理念卻「佛系」得多——


芬蘭教育界一貫的理念,是要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發展個人的學習地圖;



而前兩年曾有一份對芬蘭兩萬多父母的調查,顯示芬蘭父母對孩子有五個方面的核心期望:孩子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當下的知識和技術,每天兩小時的戶外運動,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有興趣愛好,每天兩小時運動,一家人一起吃飯……如此簡單樸實的期望,卻培養出了成績更出色、身心也更健康的孩子。


在「是否要給沸騰的雞血降降溫」這一點上,淡定的芬蘭人給全世界人民上了寶貴的一課。



相關焦點

  • 從世界領先的芬蘭教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在談及教育水平時,不得不提及的是芬蘭的教育,近些年,芬蘭教育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多,即便是其他發達國家,同樣也將芬蘭視為教育強國,譬如瑞典、英國、丹麥等國家也邀請芬蘭教育專家為自己的國家的教育體系做諮詢。那麼,芬蘭的教育優質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 《他鄉的童年》:我們可以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什麼?
    芬蘭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多次獲得好成績,在2012年,閱讀與科學成績歐洲排名第一。芬蘭推行基於生活真實話題,融合各學科知識的現象教學,也保留分學科教學。在去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將芬蘭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
  • 芬蘭教育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中國教育行業從業者都在關注:中國教育行業資訊(教育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公眾號之一,運營半年,關注者已過萬人)公眾號:Chinaedu2014關注本帳號,足不出戶了解教育行業各類資訊,隨時掌握行業動態!現在很多人以及媒體都把芬蘭作為教育「世界第一國家」來對待,但在2000年以前,這幾乎不可想像。那時候,可能不會有人認為芬蘭的教育系統是全世界最出色的。  變化來自於2001年,隨著PISA測試結果的發布,芬蘭各項成績均列第一,開始被公認為世界領先者了。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值得借鑑
    芬蘭,一個總人口不足北京四分之一的北歐小國,卻擁有著「全球教育第一」的稱號。芬蘭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西方教育的典範,不僅是因為芬蘭的全球創新指數(GII)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培養出了很多創新性人才。(憤怒的小鳥、部落衝突、馬克思佩恩等多款網際網路熱門遊戲都出自芬蘭)還是因為芬蘭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和「最適合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國家。那麼,芬蘭的教育體系為什麼這麼好呢?在芬蘭,一個受到高度重視的教育階段不是小學,也不是大學,而是學前教育,而是0-6歲兒童的教育。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教室,而是學校附近的一個小森林,他們接下來的半天就將在森林裡度過。 這樣的場景在芬蘭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孩子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背著背包走進自然,或者超市、圖書館、動物園,從生活和實踐中學習。 芬蘭教育有何特點?為何芬蘭的教育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熱議的芬蘭最新教育改革改什麼?
  • 家庭教育: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
    說到芬蘭,各位會想到什麼?極光、搖滾、諾基亞?除了這些,芬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屬教育了。芬蘭教育作為西方教育的典範,為什麼能一直領跑全世界,保持世界第一,這恐怕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想知道的秘密。當然,中國和芬蘭國情不同,也許芬蘭學校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沒作業、不考試,芬蘭教育卻能被評為世界第一,秘訣在於這4點
    芬蘭人口僅有500多萬,但是他們的教育卻一直領先全世界,世界經濟論壇多次把芬蘭的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佳。並且他們的學習過程不是痛苦的,機械的。芬蘭的孩子,沒作業、不考試,並且在學校學生每天更是有75分鐘的休息時間,而且是滿七歲才入學。
  • 被譽為「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為什麼從小就讓孩子看這種書?
    出眾的教育制度,將確保芬蘭,前途似錦。」——英國女作家崔蒂如果你去芬蘭的小學,會發現這樣一個場景,在室外的操場上,有很多學生趴在地上看書。芬蘭的老師說:這在芬蘭的學校裡是很正常的現象。低年級的學生每周都有「自由閱讀課」,他們可以挑選學校裡的任何地方,看自己想要看的書。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全球第一?
    芬蘭,一直是全球教育的「標杆」。為什麼是芬蘭?是什麼讓芬蘭的教育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全球的關注?因為芬蘭的教育全球領先了將近20年,而且他們不甘於這個領先,總是在不斷的折騰,不斷的推陳出新。從2003年到2012年期間,芬蘭孩子的PISA測試成績一直排名第一,雖然後來被上海反超了,但是一直排在前十。而且被反超並不是人家弱了,而是覺得這個沒意思了。況且比起上海的孩子每周57個小時學習時間,芬蘭學生每周也就35個小時用來學習,而且少補課少考試。
  • 芬蘭教育是全球第一的
    他們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1) 芬蘭的教育被稱為全球第一,他們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而學生們的成績落差卻最小。國民中65%的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從小學到大學讀書都是免費的,包括留學。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與Kirsti Lonka的訪談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現象式教育是一種注重跨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目標的選擇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場景」,圍繞這些特定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我們從芬蘭教育中學到的東西
    芬蘭,這一僅有著五百多萬人口數量的北歐風小國,一開始我們了解他僅僅由於Nokia和憤怒的小鳥吧,而這兩年芬蘭再次發出現在我們眼球是由於PISA(國際經濟組織舉行的對15歲青少年的工作能力評定測試)檢測結果顯示,芬蘭多科考試成績名列第一名,一時間震驚全世界。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
  • 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更難得的是,芬蘭沒有「牛校」,也沒有「菜小」,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成績只相差5%。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教育達到芬蘭水平,那麼中西部山區的孩子,和北上廣都市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 被稱為「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中的26個令人驚異的事實
    把事實、案例、人物結合在一起看,也許能幫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所謂世界第一的教育是怎麼回事。雖然我們這裡的情況和芬蘭有很大差別,但至少我們對當今人類社會比較認同的好教育有個了解,也許有些元素也可以多少有所借鑑。
  • 芬蘭教育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這個紀錄片裡或許有答案
    課堂裡,學生可以吃東西、戴帽子、累了還能躺在椅子上。芬蘭的教育是去競爭化的教育。低年級不會有任何考試,評估孩子的方法不是他學到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看他如何去學習,怎麼做到獨立學習、搭檔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學習。
  • 芬蘭,危機下的憂患意識,成就世界第一教育強國!丨富有國際教育
    面向無法預料的未來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芬蘭一直名列前茅,最新一次測評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在受到全世界稱讚和學習之後,芬蘭人仍然充滿著憂慮,他們一致地認為:「我們為成績沾沾自喜的那天,就是我們落後的開始。」
  •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但它的好與競爭無關
    當然,並不是單純地讀那麼簡單。以演講和寫作為主的輸出式的閱讀方式,會逼著你在消化書目內容的基礎上,發散出批判性思維,長出自己的見解來。 5月份,童書媽媽讀書會把關注視線轉向令世界側目的芬蘭教育,北上廣三地讀書會同步閱讀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正式開讀之前,我習慣性地先讀封面。
  • 被譽為「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從小就讓孩子看這種書,值得借鑑
    「優秀的教育體系將確保芬蘭有一個光明的未來。」PISA自2000年以來,每三年組織並進行一次測試,它之所以受到大眾關注,是因為芬蘭學生一直在與中國學生爭奪第一名,而且他們一直排在榜首。因此,芬蘭的教育被稱為「世界第一」,我們來一起看看芬蘭的教育有什麼特別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