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對於「考試成績好」的教育,都是不那麼服氣的,比如東亞教育。
歐美教育界普遍認為:東亞教育取得好成績基本是靠拼命努力讀書「死拼」出來的——你一個韓國孩子,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們學習幾個小時的,分數當然拼不過。
然而有個「成績相當好」的國家,卻是唯一的例外,他家孩子不僅分數高,而且學得還相當輕鬆;不光輕鬆,而且還不偏科;不光不偏科,家裡成績最高的和最低的孩子之間,差距還最小!
「輕鬆快樂當學霸」,這簡直就是全世界的夢想啊!
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教育家紛紛訪問該國,個個都想找到他們教育成功的秘籍。
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芬蘭。
不追求高分的國家,分數卻高得出奇
芬蘭教育的出名,緣於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測試——
△PISA官網
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評估中,芬蘭每次都名列前茅。
更難得的是,芬蘭沒有「牛校」,也沒有「菜小」,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成績只相差5%。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教育達到芬蘭水平,那麼中西部山區的孩子,和北上廣都市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更逆天的是,根據OECD的調查,相比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國家,芬蘭的學生擁有最少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他們每天晚上只需要花費半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學校作業。
看到這裡,每天作業需要寫到晚上10點的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孩子們是不是都想哭了?
這些年,說實話,芬蘭的PISA排名有所下降,但西方教育界的「芬蘭熱」卻絲毫不減。
因為,教育學家們發現,某些國家之所以能在PISA考試中超過芬蘭,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針對PISA考試進行了專門的訓練——第一屆考試之後,許多國家都對本國教育進行了改革,有些學校甚至專門研究PISA題型,調整了自己的課程……
可是芬蘭這個學霸卻正好相反,他堅持不押題、不考試。芬蘭教育者除了多次表示「不關心PISA成績」之外,甚至還「反向操作」,決定更多地消除教育競爭,向學生提供更多自由……
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中,芬蘭無疑是「學霸」裡最懂享受生活的,同時又是最懂生活的人裡學習最好的。
效率那麼高,芬蘭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入學晚,起床也晚
芬蘭規定:七歲是小學標準入學年齡,相比其他國家,比如北愛爾蘭的4歲,英國、日本、荷蘭、美國等國的5歲,和中國的6歲……芬蘭孩子已然算是「高齡入學」了。
在芬蘭,人們認為,孩子童年的唯一任務,就是「成為孩子」,至於努力學習、天天向上,那都是需要等到身心發展全面之後再做的事情。
除了推遲上學年齡,芬蘭人還推遲了上課時間。
在美國等國家,多數學校的上課時間在早上7點半到8點左右,芬蘭人卻足足把上課時間推遲了一個多小時!芬蘭學校的上午第一節課通常在9點到9點45分才開始,最後一節課在下午2點到2點45分結束。
之所以推遲孩子上課的時間,是為了解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問題。研究表明:多數青少年每晚需要至少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但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孩子都無法獲得充足睡眠,比如在美國,只有不到8%的高中生能夠睡足9小時,並且隨著學校等級的升高,這一比例也隨之降低。
研究發現:早早起床,趕車或者早自習,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用其實微乎其微,相反的,早起奔波勞碌甚至還會給老師們送去一個疲憊不堪的年輕人,他們一整天都沒法集中精力好好上課。
所以,芬蘭人索性讓孩子們睡飽了再去上課。
芬蘭上課時間開始得晚,課間休息時間也比其他國家更長。芬蘭法律規定,每45分鐘的授課時間之後,老師必須給學生15分鐘的休息時間。
而在美國,孩子們每天的課間休息時間通常少於半個小時。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認為,美國學生的「遊戲不足」可能導致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芬蘭人相信,身心健康才是學業出色的基礎,所以他們從不做壓榨學生、殺雞取卵的蠢事,而是儘量地保護好孩子的身體。
在芬蘭,孩子能在學校獲得免費午餐和醫療;有學習困難和心理問題的孩子,都能夠獲得「特殊教育者團隊」——包括社會工作者、護士和心理學家的專業幫助。
△芬蘭的教育體系
「有生命」的課程和「腦洞大開」的考試
芬蘭教育的公平性令人驚嘆,在芬蘭,即使是最貧困的孩子,也一樣能接受高質量的公立教育。
赫爾辛基有一個名叫Siilitie的貧困社區,這裡有著芬蘭最早的低收入廉租房項目。
Siilitie的學校裡,200名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中,一半孩子患有學習障礙。
奇妙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們,卻可以在芬蘭貧困孩子的課程中,看到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痕跡——
每天清晨,在SIilitie小學附近的松樹和樺樹林間,一年級學生到處亂跑,他們每人都拿著一疊老師自製的「戶外數學」卡片,卡片上寫著這樣的問題:
「找到一根和你的腳一樣長的棍子。」
「收集50塊巖石和橡子,然後把它們以十為單位分組。」
這些七八歲的孩子會分成幾個小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互相比賽,看哪個小組完成任務的速度最快。
△圖片來自網站②
開發出這套「戶外教學法」的老師Aleksi Gustafsson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擁有碩士學位。
他說:「我做過研究,明白戶外學習對孩子們有多大的用處……孩子們很喜歡在戶外邊玩邊學,他們真的從中學到了東西。」
課程充滿生機活力,學習效果也確實是「槓槓的」。在這所芬蘭版「菜場學校」裡,九年級學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百。即使是殘疾程度最嚴重的孩子,也能在芬蘭擴大的職業高中體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芬蘭學生不光家庭作業少,可以一邊上課一邊玩兒,他們還幾乎不需要考試!
在整個小學和中學階段,芬蘭孩子僅僅需要參加一項標準化考試。
相比之下,在「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和「共同核心」標準的要求推動下,美國三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標準化考試,用以「跟蹤他們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站②
批評者聲稱,持續測試並不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而只是創造了「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芬蘭這場唯一的考試被稱為「國家入學考試」,在學生高中結束時進行,由老師而非計算機進行評分。
有意思的是,就這麼碩果僅存的一次考試,題目還往往包含大量富有爭議的「燒腦」問題,比如——
「幸福、健康和美好生活,三者在道德範疇上的概念是什麼?」
「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曾經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英國等國家發生。是什麼讓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這樣的主張?為什麼後來是在俄羅斯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
……類似這樣的考試,簡直會讓世界各國的「做題家」瞬間崩塌。
芬蘭孩子儘管學業壓力並不大,但他們學識的「涉獵面」卻是相當廣泛的。
△圖片來自網站②
芬蘭小學生的一年級課程除了芬蘭語、數學和科學外,還包括音樂、藝術、體育、宗教和紡織手工藝品;
英語學習從三年級開始,瑞典語從四年級開始;
到五年級,就會增加生物學、地理、歷史、物理和化學課程。
芬蘭教育部前任總幹事帕西·薩爾伯格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經常要求學生展示應對進化、失業、飲食、政治問題、暴力、戰爭、體育道德、垃圾食品、性、毒品和道德方面的能力。這些問題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通常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不拼學生,拼老師
芬蘭的學生,大概是全世界發達國家裡最輕鬆的學生,而他們的老師,卻絕對是競爭力最強大的老師。
芬蘭老師必須擁有碩士學位;
根據國際教育基準研究中心的數據,芬蘭每10個申請參加教師培訓的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錄取;
芬蘭老師每天在課堂上只需要花費4小時的時間上課,然而每周卻都需要花上2小時的時間參加「職業培訓」;
芬蘭每所學校都會配備「特殊教育老師」,他們更是需要接受長達6年的大學教育,薪水也因此比一般老師更高。
正是因為有對老師精挑細選的流程,在芬蘭,教師普遍被視為和醫生、律師一樣,挑戰性最強,也最令人尊敬的職業。
芬蘭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數量都比較少。通常情況下,一位老師會連續指導同一批學生長達六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老師可以擔任導師甚至家庭成員的角色,和學生加深了解、建立信任。
因為形成了教育的長期關係,對於「問題學生」,芬蘭老師不會急於教完了就快點「甩鍋」,而是會著力於進行個性化的教育。
我們能從芬蘭教育學到什麼?
寫了這麼多,作為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我們又能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些什麼呢?
培養「橫貫能力」而非「應試能力」
2016年,芬蘭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跨學科學習」上。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和環境瞬息萬變,今天熱門的學科和職業,可能明天就不復存在了。
因此,與其花費大量的力氣向孩子灌輸單一的知識,訓練他們的應試能力,不如培養他們適應變化的能力。
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孩子的「橫貫能力」,即:貫穿於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
其中包括: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的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識讀;數位化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性未來負責的能力。
△截圖自紀錄片《接著侵略哪兒》中芬蘭教育的部分
治癒「自然缺失症」
相比十幾年之前,如今的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抑鬱,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多學者將這種症狀歸因為「自然缺失症」。
一項對芬蘭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們如果在心煩意亂的時候獨自走到自然環境中去,就可以理清思路,獲得看問題的新角度。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也許可以換一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從書桌邊走開,像芬蘭的孩子一樣,到大自然裡去數石頭、測量樹枝的長度……從生活中,在自然放鬆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對孩子抱有更加健康的期待
咱們大部分中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抱有的期待無非是「成績好」、「要爭氣」、「未來找個好工作」、「讓爸媽和老師臉上有光」。
相比之下,芬蘭人的教育理念卻「佛系」得多——
芬蘭教育界一貫的理念,是要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發展個人的學習地圖;
而前兩年曾有一份對芬蘭兩萬多父母的調查,顯示芬蘭父母對孩子有五個方面的核心期望:孩子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當下的知識和技術,每天兩小時的戶外運動,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有興趣愛好,每天兩小時運動,一家人一起吃飯……如此簡單樸實的期望,卻培養出了成績更出色、身心也更健康的孩子。
在「是否要給沸騰的雞血降降溫」這一點上,淡定的芬蘭人給全世界人民上了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