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2020-09-20 必益教育BE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部紀錄片裡,戰地記者出身、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英國等不同的國家,去探尋各個「他鄉」教育的不同。在接受訪問時周軼君坦言:「現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學習,但真實的英國精英教育和我們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


她採訪了包括九大公學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簡稱威敏)在內的數所英國頂尖公學的校長和老師、前英國私立學校監委會(ISI)總督察等構成英國精英教育的重要人物,為大眾還原了英國精英教育的真相。


「體育就是玩,

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紀錄片裡,出現在大家眼前的第一所英國私校,就是被倫敦地標性建築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大本鐘所包圍的威斯敏斯特公學。採訪背景中,學校裡的孩子們正參與著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享受著學校裡日常的運動時光。



「我們很多家長把體育想得太高了,把結果看得過於重要。其實體育最基本的應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沒有小孩子不會玩,像球場上正在比賽的這麼多孩子們,很少人將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不妨礙他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從事很多年,非常喜歡這種時刻。」英國資深研究員李爽說。


「禮儀教育,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外在,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的禮儀:你必須要尊重規則。體育帶來的是團隊概念,除了同一個學校之外,體育將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圈層』。」



與國內在「夾縫裡求生存」的體育課不同,基本上每所英國私校,每周都有20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其地位與學術課平分秋色。


據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SC)2019年的報告顯示,在其下1300多所私校中,有61%的私校擁有網球場,44.8%的私校擁有自己的遊泳池,43.5%的私校建有現代綜合體育中心。


作為英國私校的代表,體育一直以來是阿賓頓中學(Abingdon School)的優勢和驕傲,被稱為「Other Half(另一半)」,學校有31種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英式橄欖球、曲棍球和板球是該校最強的體育項目;划艇隊更曾在國家級的比賽項目獲獎。阿賓頓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運動,每名學生必須每周至少參加兩次課程。


阿賓頓中學的划艇隊


紀錄片還採訪了代表中國出徵奧運會的馬術運動員華天。華天畢業於九大公學裡最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這裡不僅培育了包括英國現任首相在內的21位英國首相,也深受英國王室的鐘愛,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都是「Old Etonians」。

馬術運動員華天


華天說,私校的體育教育給他帶來了對身體的自信,也讓他知道除了學習,生活中還有許多別的事情值得投入和熱愛。他提到,在中國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騎馬,是因為騎馬能夠展示身份、體現財富,而非孩子的興趣使然,完全誤解了騎馬的意義。


華天談中國孩子學習馬術的過程


他說到,騎馬運動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是奢侈品,讓你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更重要的是人與馬之間建立的聯繫,與隊友之間的關係,從而學會表達和傾聽。



中國家長愛追求一個結果,學任何課程都希望能有「一紙證明」,但體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遊戲和玩樂,享受整個運動的過程。


它不一定會發展成孩子終生的技能或職業,但它可能會成為可以幫人驅走孤獨的,一生的「朋友」。通過體育運動,孩子學會如何和他人配合,如何與隊友溝通,這是一輩子都需要的技能。


「孩子在彼此身上學到的,

比在我身上學到的更多」


在英國,超過一半的私校都建有自己的劇院,劇院能夠用燈光、霧氣、音樂來營造氣氛給孩子們上課。比如在阿賓頓中學,學校每年會組織7場大型戲劇表演。孩子們不是一年到頭到劇場只去演一場戲,而是可以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泡在劇院裡學習表演、學習用身體和眼神與人溝通的能力,找到身體的自信。紀錄片裡的鏡頭記錄下了威敏公學7年級男孩上戲劇課的實況。


老師教孩子們感受重力和飛翔

跟赫敏甜茶一起排戲,雞娃國慶3天,變身學霸中的戲精!


除了戲劇,英國教育對於各種類別的藝術都非常重視,每所私校都陳列著許多學生的藝術作品。


某私立公學的學生作品


一位藝術課老師在片中分享,學校的藝術部門想要將所有學生推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用學生從未涉獵過的新知識去引領學生進步,「因為一旦學生只做令自己舒適的事,那他們就不會再學新東西了。」


周軼君問:「那這樣對老師的挑戰也很大吧?」藝術老師回答:「很多知識對我來說也是盲區,我會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習。其實孩子們在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在我身上學到的多得多。」這個答案,想必出乎很多中國家長的意料。


各所私校對學生天馬行空的藝術探索都表現出十分支持的態度,不僅鼓勵學生組建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類社團,還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


某私立公學主管課外活動的副校長伊恩說:「我們不只關注學術成績,也不是把學生送進大學就完了,而是希望能幫他們準備好如何面對踏入社會後的人生。」



周軼君問:「很多亞洲家長可能覺得,花太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學術顧不上怎麼辦?」 伊恩答:「我們從未犧牲過課堂學習的時間,課堂學業和課外活動有交融的地方,課外活動有時會是學術課程的延伸。」


「慈善不只是富人孩子的捐錢而已」


除了自我的發展,英國精英教育還非常強調對社會的責任感,甚至從非常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參與到社會話題的思考和討論中去。


在某私立公學的小學部,周軼君就去旁聽了一場關於社區慈善的課堂,主題是為殘疾人提供更便於出行的設施。


學生在臺上「銷售」自己的想法


課堂採取小組討論形式,大家討論後一一上臺展示成果,「銷售」自己的想法,最後匿名投票最多的項目將在全校進行展示。別看男孩們年齡小,卻都很有自己的見解,而在學校一次次的慈善討論中,孩子們也非常容易形成「感恩」、「寬容」、「體諒」、「樂於助人」等溫暖的性格特徵。


老師介紹,慈善不是富人家的孩子捐捐錢而已,也不是待在校園裡空想。學校會組織孩子們參與到真正的社會項目裡去,比如去到難民營的學校,幫助他們組織運動會,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養成整個社會的大局觀。


某校長談慈善對學生的意義


除了慈善話題會經常拿出來討論,政治話題也是「課堂討論的常客」。


對時事的關注和了解,在私校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華天回憶,伊頓有個傳統,每個男孩都必須訂一份報紙,每天早上養成閱讀習慣,平常的新聞時事也會成為與同學、與老師談論的話題。


而這一切的重點,就如威敏校長所言,是要鼓勵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社會中去,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某公學校長談英國教育


重視體育教育,大力支持學生的藝術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共同構成了英國的精英教育。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英國的精英教育的精華,那就是「在於培養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在精英教育的路上,中國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更早地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精英教育的起點。更進一步,家長可以選擇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感受英國真正的私校教育和貴族文化。

相關焦點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豆瓣9.1高分紀錄片,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真正的教育你覺得什麼是成功?「當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就算是成功。」這麼成熟的答案,出自幾個只有9歲的孩子之口。剛剛播出兩集,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豆瓣評分9.4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何做到驚豔了眾人
    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播出之後口碑爆棚,被網友稱為「年度最佳華語劇」,這個稱號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畢竟像這樣高質量的華語劇已經越來越少了。
  • 豆瓣評分9.3,烏克蘭劫匪讓總統推薦的這部紀錄片有什麼魔力?
    澤連斯基在視頻中說:「2005年的紀錄片《地球公民(Earthlings)》,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當天深夜,克裡沃什釋放了所有人質並投降,此事件中無人質受傷。 該事件發生後,紀錄片《地球公民(Earthlings)》在國內也受到廣泛關注,甚至登上豆瓣熱門電影第一名。目前,該片在豆瓣的評分也高達9.3。
  • 比爾·蓋茨現身說法的紀錄片,揭露美國教育之痛!
    在每2500名公立學校老師中,只有一位真正會被解僱在美國,有個制度叫做「終身僱傭制」,公立學校的教師只要經過兩年的考核期,在此之後,無論教得好或差、是否對學生負責甚至是否對學生有傷害的舉動,都很難被學校辭退,就猶如我們熟知的
  • 這部豆瓣9.8分的全新紀錄片,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網友們紛紛表示痛心,「17歲的年紀,人生才剛剛開始,就這樣走了,父母該有多悲痛。」「不知道具體的情況,但是父母跟孩子之間一定要多溝通,彼此都要注意說話的方式。」   團長在感慨的同時,發現現在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做得並不夠。要知道,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 豆瓣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教育》為此,她化身教育方式的探索者,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五個國家,關注「他國」教育中一個個頗具誘惑力的個體感受,希望以此解答自己的困惑和焦慮。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第一位主人公:王振祥王振祥畢業於晶片設計專業,任職於一家名為弘博軟體教育的機構,此教育機構對外宣稱擁有優越的學習環境,是一所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軟體人才的學校,並且保證學生在畢業以後能就職於阿里和百度這些世界500強的大公司。用王振祥自己的話形容這個工作:「弄進來,交錢,然後,弄走。」
  • 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揭露一個殘酷真相:它就是個小社會
    一部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給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01年,歷時14個月時間拍出來的紀錄片,記錄了寄宿制幼兒園的真實生活。張以慶導演最初是抱著「象牙塔」的心態去拍攝這個紀錄片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影片中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社會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而這部片子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討論,接下來我就來聊聊這部紀錄片給我的啟發。
  • 豆瓣9.3分的「暗黑系」《我們與惡的距離》,緣何能夠兩集封神?
    鋒芒智庫丨木木「如果殺人犯和他們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所以你認為怪李曉明的父母我們天彥就會回來是嗎?」喪子、夫妻關係破裂、家庭關係陷入冰點,《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現實的外衣赤裸裸地撕碎在觀眾面前。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豆瓣9.1分紀錄片《高考》: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高考這件事上,我們都很容易本位主義,因為我們只了解自己能看到的事情,但是中國真的是太大了,毛坦廠、貧困縣、異鄉人、城市裡的中產家庭……我們不一定深刻的思考過,高考對不同階層的人來說,有著怎樣不同的意義。
  • 清華大學距離我們有多遠?
    一個普通人與清華大學的距離有多遠?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腦海裡想像清華門以及清華出身的名人,探尋一下清華的前世今生,只是一閃念的距離。記得2003年暑假,跨越幾千公裡帶著孩子們去清華大學遊覽參觀,也夾著一點「讓孩子們去這教育的聖地沾點清華的靈氣」的雜念。我們進了清華的大門,詢問看似普通卻是天之驕子的清華學生,應該如何遊走清華。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極地》和《大貓》豆瓣9分都是小意思!
    在很多網友心目中,「豆瓣9分以上」已經成為「神作」的重要標籤。不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作品少之又少,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影視、綜藝、紀錄片推出,達到7分、8分的都算佳作了。讓網友打9分?那得有真正的實力!BBC不用多說,他們家出的紀錄片在豆瓣隨隨便便都能上9分,大家已經習慣了,如果哪一天他們的紀錄片評分不高,那才叫新聞。央視同樣厲害,看這段時間的熱門話題就知道了,《國家寶藏》這檔用綜藝包裝文物的節目一播出,就圈粉無數,話題刷了好幾周,目前豆瓣評分9.1。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他們最近推出的《極地》和《大貓》,豆瓣9...
    在很多網友心目中,「豆瓣9分以上」已經成為「神作」的重要標籤。不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作品少之又少,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影視、綜藝、紀錄片推出,達到7分、8分的都算佳作了。   讓網友打9分?那得有真正的實力!
  • 豆瓣得分9.4分,如何達到《我們與惡的距離》令人驚嘆
    我們和邪惡的距離有多遠?這個話題值得深思,他在電視劇中啟發我們。本來應該是好的,但現在已經是壞的了。對好人或壞人沒有標準答案。在臺灣中有10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口碑爆發,被網友稱為「年度最佳華語劇」,當然,這個頭銜也名副其實,畢竟這樣高質量的華語劇已經越來越少了。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製作團隊:HBO(公認的「神劇製造機」,以黃暴汙和高品質聞名)和臺灣公視(去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強烈建議父母必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被譽為臺版《黑鏡》)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