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部紀錄片裡,戰地記者出身、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英國等不同的國家,去探尋各個「他鄉」教育的不同。在接受訪問時周軼君坦言:「現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學習,但真實的英國精英教育和我們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
她採訪了包括九大公學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簡稱威敏)在內的數所英國頂尖公學的校長和老師、前英國私立學校監委會(ISI)總督察等構成英國精英教育的重要人物,為大眾還原了英國精英教育的真相。
「體育就是玩,
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紀錄片裡,出現在大家眼前的第一所英國私校,就是被倫敦地標性建築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大本鐘所包圍的威斯敏斯特公學。採訪背景中,學校裡的孩子們正參與著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享受著學校裡日常的運動時光。
「我們很多家長把體育想得太高了,把結果看得過於重要。其實體育最基本的應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沒有小孩子不會玩,像球場上正在比賽的這麼多孩子們,很少人將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不妨礙他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從事很多年,非常喜歡這種時刻。」英國資深研究員李爽說。
「禮儀教育,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外在,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的禮儀:你必須要尊重規則。體育帶來的是團隊概念,除了同一個學校之外,體育將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圈層』。」
與國內在「夾縫裡求生存」的體育課不同,基本上每所英國私校,每周都有20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其地位與學術課平分秋色。
據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SC)2019年的報告顯示,在其下1300多所私校中,有61%的私校擁有網球場,44.8%的私校擁有自己的遊泳池,43.5%的私校建有現代綜合體育中心。
作為英國私校的代表,體育一直以來是阿賓頓中學(Abingdon School)的優勢和驕傲,被稱為「Other Half(另一半)」,學校有31種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英式橄欖球、曲棍球和板球是該校最強的體育項目;划艇隊更曾在國家級的比賽項目獲獎。阿賓頓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運動,每名學生必須每周至少參加兩次課程。
阿賓頓中學的划艇隊
紀錄片還採訪了代表中國出徵奧運會的馬術運動員華天。華天畢業於九大公學裡最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這裡不僅培育了包括英國現任首相在內的21位英國首相,也深受英國王室的鐘愛,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都是「Old Etonians」。
馬術運動員華天
華天說,私校的體育教育給他帶來了對身體的自信,也讓他知道除了學習,生活中還有許多別的事情值得投入和熱愛。他提到,在中國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騎馬,是因為騎馬能夠展示身份、體現財富,而非孩子的興趣使然,完全誤解了騎馬的意義。
華天談中國孩子學習馬術的過程
他說到,騎馬運動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是奢侈品,讓你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更重要的是人與馬之間建立的聯繫,與隊友之間的關係,從而學會表達和傾聽。
中國家長愛追求一個結果,學任何課程都希望能有「一紙證明」,但體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遊戲和玩樂,享受整個運動的過程。
它不一定會發展成孩子終生的技能或職業,但它可能會成為可以幫人驅走孤獨的,一生的「朋友」。通過體育運動,孩子學會如何和他人配合,如何與隊友溝通,這是一輩子都需要的技能。
「孩子在彼此身上學到的,
比在我身上學到的更多」
在英國,超過一半的私校都建有自己的劇院,劇院能夠用燈光、霧氣、音樂來營造氣氛給孩子們上課。比如在阿賓頓中學,學校每年會組織7場大型戲劇表演。孩子們不是一年到頭到劇場只去演一場戲,而是可以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泡在劇院裡學習表演、學習用身體和眼神與人溝通的能力,找到身體的自信。紀錄片裡的鏡頭記錄下了威敏公學7年級男孩上戲劇課的實況。
老師教孩子們感受重力和飛翔
跟赫敏甜茶一起排戲,雞娃國慶3天,變身學霸中的戲精!
除了戲劇,英國教育對於各種類別的藝術都非常重視,每所私校都陳列著許多學生的藝術作品。
某私立公學的學生作品
一位藝術課老師在片中分享,學校的藝術部門想要將所有學生推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用學生從未涉獵過的新知識去引領學生進步,「因為一旦學生只做令自己舒適的事,那他們就不會再學新東西了。」
周軼君問:「那這樣對老師的挑戰也很大吧?」藝術老師回答:「很多知識對我來說也是盲區,我會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習。其實孩子們在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在我身上學到的多得多。」這個答案,想必出乎很多中國家長的意料。
各所私校對學生天馬行空的藝術探索都表現出十分支持的態度,不僅鼓勵學生組建還沒有出現過的藝術類社團,還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
某私立公學主管課外活動的副校長伊恩說:「我們不只關注學術成績,也不是把學生送進大學就完了,而是希望能幫他們準備好如何面對踏入社會後的人生。」
周軼君問:「很多亞洲家長可能覺得,花太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學術顧不上怎麼辦?」 伊恩答:「我們從未犧牲過課堂學習的時間,課堂學業和課外活動有交融的地方,課外活動有時會是學術課程的延伸。」
「慈善不只是富人孩子的捐錢而已」
除了自我的發展,英國精英教育還非常強調對社會的責任感,甚至從非常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參與到社會話題的思考和討論中去。
在某私立公學的小學部,周軼君就去旁聽了一場關於社區慈善的課堂,主題是為殘疾人提供更便於出行的設施。
學生在臺上「銷售」自己的想法
課堂採取小組討論形式,大家討論後一一上臺展示成果,「銷售」自己的想法,最後匿名投票最多的項目將在全校進行展示。別看男孩們年齡小,卻都很有自己的見解,而在學校一次次的慈善討論中,孩子們也非常容易形成「感恩」、「寬容」、「體諒」、「樂於助人」等溫暖的性格特徵。
老師介紹,慈善不是富人家的孩子捐捐錢而已,也不是待在校園裡空想。學校會組織孩子們參與到真正的社會項目裡去,比如去到難民營的學校,幫助他們組織運動會,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養成整個社會的大局觀。
某校長談慈善對學生的意義
除了慈善話題會經常拿出來討論,政治話題也是「課堂討論的常客」。
對時事的關注和了解,在私校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華天回憶,伊頓有個傳統,每個男孩都必須訂一份報紙,每天早上養成閱讀習慣,平常的新聞時事也會成為與同學、與老師談論的話題。
而這一切的重點,就如威敏校長所言,是要鼓勵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社會中去,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某公學校長談英國教育
重視體育教育,大力支持學生的藝術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共同構成了英國的精英教育。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英國的精英教育的精華,那就是「在於培養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在精英教育的路上,中國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更早地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精英教育的起點。更進一步,家長可以選擇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感受英國真正的私校教育和貴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