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現身說法的紀錄片,揭露美國教育之痛!

2021-02-17 常州交通廣播

總統家的孩子上什麼學校?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這可能一直是美國民眾關切的問題。

不過,無論是甘迺迪、柯林頓,還是歐巴馬、希拉蕊、川普,在給孩子擇校這方面都出奇地一致,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又貴又好的私立。

如果向前回溯一個世紀,你會驚奇地發現:多年來,僅有一位總統將孩子送進了公立學校。

將小女兒艾米送進公立學校的吉米·卡特總統

1977年,在世人的矚目下,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小女兒艾米,背著書包走進了華盛頓特區一所以黑人學生為主的公立學校。這裡以糟糕的學業表現和居高不下的輟學率而聞名,可這並不會阻擋總統「以身作則」的決心。

在卡特總統的提名演講中,他抨擊了名流富豪紛紛將孩子送往私立學校的風潮,認為這會加劇人們對普通公立學校的歧視和偏見。

總統的憂慮顯而易見,畢竟大多數普通人除了把孩子送進就近的公立,其實並無太多選擇。

好的私立學校,普通老百姓是付不起學費的;想進教學質量優質的公立學校,你又得住在對應的學區,而「學區房」的價格又讓人卻步。

然而,無論卡特如何為公立教育奔走呼號,他依舊改變不了無奈的現實——他的前輩和繼任者們,都在振振有詞地強調公立教育價值的同時,私底下心照不宣地把子女送入私立學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8年前,一部名為《等待超人》的紀錄片上映,在美國教育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它揭露了弊端叢生的公立教育系統,片中展現的公立學校景象讓人震驚——早早放學的學校,課上打牌嬉戲的學生,喝茶看報紙的老師……

其中某些中學堪稱「輟學工廠」,學不下去的學生不再好好上課學習,而是混跡街頭,成為未來最有可能搶劫、強姦甚至殺人的那一群人。

隨著時間推移,曾培養出10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位美國總統的公立教育系統,早已喪失曾經的輝煌,變成「劣質教育」的代名詞。

在紀錄片海報中,一個滿面陽光的小女孩坐在一片廢墟之中,興奮地想要舉手發言。只是她不知道,當她走入家門口公立學校的那一刻,她中途輟學的概率是未來考上大學的十幾倍。

片中的小姑娘黛西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她家境貧寒,母親是清潔工,父親失業,可她依舊懷抱「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當護士當醫生」的夢想,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學校上。


然而,她家所對應的公立中學輟學率高達57%,學生的數學與閱讀能力只有正常水平的13%,100個學生中,只有3個能考上大學。

小小年紀的黛西是無法理解這一切的,她只知道好好上課,好好學習,好好寫作業,也許命運就會改變。每當談起考上大學後的生活,這個小姑娘的眼眸裡總是閃爍著不一樣的光彩。

在另一個州就讀公立小學二年級的安東尼,在被問到「四塊餅乾,吃掉兩塊,吃掉的餅乾份額是多少」這樣的問題時,糾結著比劃了半天,終於得出了「50%」的正確答案。

安東尼從沒見過自己的生母,父親也因吸毒而不幸逝世,從小到大,他和奶奶相依為命。

安東尼的奶奶沒上過大學,爸爸沒上過大學,他們基本都是在中學的某一階段就輟學了,對於他們來說,是否上大學並不重要。而安東尼對於「大學」的概念,亦沒有清晰的認知。

況且,他的不少同學朋友,已開始加入街頭的某某幫派,以跟著叛逆的青少年廝混為榮。他家對應的公立學校,充斥著吸毒、鬥毆的同學和不負責任的老師,被當地人稱作「汙水池」。

紀錄片中展現了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隨著公立學校就讀的孩子升入高年級,他們的閱讀水平和數學能力都在直線下滑,而所在地區的青少年犯罪率,卻居高不下甚至不斷飆升。

如果不是美國孩子一直在變笨、變壞,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明,是教育體制出現了某種問題?

攝製組放在一個公立學校孩子書包裡的攝像頭,似乎從某個側面解答了問題。

攝像頭清晰地拍到,老師根本沒在好好上課、傳授知識,而是悠閒地看著報紙,而學生們則嘻嘻哈哈,把學校教室當成了遊樂場。

當校長怒氣衝衝地拿著錄影帶想去找涉事教師算帳時,該名教師卻面不改色,還反手做了一個劃脖子的動作:「你奈何不了我的。」

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當表現差勁的教師被暫時停職後,學校又不得不按照規定重新聘用他,並給這位老師補上了停職期間的欠薪。

老師們的底氣和狂妄,究竟來自於哪裡?

在每2500名公立學校老師中,只有一位真正會被解僱

在美國,有個制度叫做「終身僱傭制」,公立學校的教師只要經過兩年的考核期,在此之後,無論教得好或差、是否對學生負責甚至是否對學生有傷害的舉動,都很難被學校辭退,就猶如我們熟知的「鐵飯碗」工作一樣,非常穩定。

在動畫《辛普森一家》中,曾有場景諷刺過這一制度

對於那些差得忍無可忍的老師,學校A會將其塞給學校B,學校B又會將其塞給學校C,繞來繞去,最終還是在公立教育系統裡打轉。

紐約州的情況有些例外,那些差勁的老師會被集中在一個管理中心裡,不用上課,每天喝茶、看報紙、打盹,一樣能領到足額的薪水。

這就是僵化的制度帶來的可怕後遺症。

此外,教師們還有實力雄厚、常年贊助政黨競選的教師工會和教師聯合會給他們撐腰。無論是教師工會還是教師聯合會,都堅持每位老師都應該被平等對待,拿一樣的薪水,享受一樣的福利,並保證他們不會受到學校的「苛待」。

當學校試圖炒掉不稱職的老師,竟然要經歷二十多個步驟,花掉好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

可想而知,要解決這個問題,會有多難。

每位承諾進行公立教育改革的教育部長,幾乎到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連軍功顯赫的尤裡烏斯·貝克頓將軍在就任教育部長時,都不得不向根深蒂固的制度弊病低頭。他在辭職時還留下了一句名言:「改革公立教育比打仗還難。」

成年人世界的種種糾葛和問題,最終卻害苦了出身普通、指望著靠教育翻身的孩子。如果我們忽視掉教師對教育成果的影響,很可能會給孩子們冠上「年齡越大就越笨、越壞」的罪名。

一個「好老師」可以完成教學標準的150%

竟然是「差老師」的三倍之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對公立學校內部存在的問題茫然無知。小男孩弗朗西斯科的媽媽發現兒子的閱讀能力較為滯後,很想和學校老師聊一聊這個問題,卻發現老師完全「失聯」了。

在反覆聯繫「失聯」的老師卻失敗後,她狠了狠心,拿出錢給孩子報了私人輔導班,輔導班的老師告訴這位焦慮的媽媽,弗朗西斯科的閱讀水平比同齡人落後了一至兩歲,並意味深長地說:「僅僅依靠公立學校,肯定是不夠的。」

而小女孩比安卡的母親則乾脆身兼數職,拼命打工掙錢,供孩子去好一點的私立教會學校學習。可惜的是,好景不長,由於比安卡的母親沒能湊滿最後一個學期的學費,這個孩子被學校「退回」了,連畢業典禮都不被允許來參加。

無論是胸懷大志的黛西、渾渾噩噩的安東尼,還是靠輔導班「續命」的弗朗西斯科、無法再上得起私立學校的比安卡,這些孩子的面前都擺著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否只能拿他們的未來與夢想作為賭注,試一試公立學校這條老路?

在這個以優質高等教育而聞名的國度,卻有太多太多沒能出生在大富大貴之家的孩子,日益淪為教育體制沉痾的犧牲品,看不清前路。

事實上,這些陷入「公立學校困境」的孩子,還是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因為這條路的盡頭,坐落著相對獨立於公立體系外的「特許委辦學校」。

什麼是「特許委辦學校」?顧名思義,就是政府將原本的公立學校拿出來進行民營。公立的面子、私立的裡子,它們的表現往往卓爾不群。

優秀的「特許委辦學校」,大學升學率可以高達90%,而它教出來的學生在各方面的學業表現,有時甚至超過私立學校,「一騎絕塵」。

教育專家認為「特許委辦學校」的成功

說明「窮人家的孩子沒法學好」根本就是個謊言

公立學校的低成本、零花費,卻可以享受私立學校的質量,試問有誰會不動心?

然而,各州教學質量優良的「特許委辦學校」寥寥無幾,每年開放的名額也十分有限。即便如此,它依然成為窮人家的孩子翻身的關鍵。

大批家長帶著孩子擠破了頭也要進入「特許委辦學校」,校方毫無辦法,唯有採取「抓鬮」的機制,用樂透球來決定孩子們的「生死」。

於是,在飛速轉動的輪盤中,所有孩子的命運在頃刻之間被決定。原本我們以為,進入好學校你得有錢或有成績,如今,你還得有運氣。

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搖號現場,狂喜與失落的情緒交織。搖中號的孩子抱著父母,開心地大叫;而沒搖中的則垂頭喪氣,甚至痛哭失聲。

黛西、安東尼、弗朗西斯科和比安卡,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在了當地「特許委辦學校」的搖號現場,可惜的是,當時只有安東尼搖到了候補名單上的一個名額,並最終因學校的擴招而成功入學,其他幾個孩子均遺憾地落選了。

黛西抿著小嘴,久久無言

弗朗西斯科的媽媽面對鏡頭,當場痛哭失聲

比安卡的媽媽難過地為女兒擦拭著眼淚

沒搖上號的孩子該怎麼辦?誰也不知道,紀錄片中也沒有交代他們後來的去向。只是從他們的家庭情況來看,除了去往家附近的、「臭名昭著」的公立學校,似乎已沒有別的選擇。

在紀錄片的最開頭,哈佛畢業的美國教育學家傑弗裡說,小時候他一直相信會有超人來拯救所有人,只是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來。

當媽媽告訴他超人不存在的時候,他哭得很傷心,因為他意識到根本不可能有人來拯救你。你所面對的殘酷現實,唯有自己承擔,有時你改變不了什麼,只有默默接受無情的命運。

在這部紀錄片裡的孩子們也許還不會意識到,超人並不存在,怎麼等也不會來。「等待超人」,本就是童話故事裡的美好夢境。

如今,距離《等待超人》這部紀錄片上映已經過去了八年時間,在這八年時光裡,片中所展現的很多癥結,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說姐認識的一位留學生小W,曾在高二時通過AYP(Academic Year Program,即中學生赴美交流生項目)去往美國公立學校留學。根據他的描述,老師遲到請假是常事,而且教學進度隨心所欲,即便同時選修兩門數學課,也依然可以在學校裡完成作業。下課後回家無所事事,學習壓力根本沒辦法和中國相比。

而小W認識的、在私立學校就讀的中國學生,卻常常對他抱怨「作業多、壓力大、要求高」,這也讓他感到困惑:難道自己上了假的美國學校?難道說美國教育「高大上」都是騙人的?

展現中國教師教學成果秒殺英國教師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也讓觀眾對「糟糕」的英國教育印象深刻。同齡同階段的英國孩子,一批給中國老師教,一批給英國老師教,最後的表現卻是天差地別。

然而,這部紀錄片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選取的對象是英國的公立學校,和美國的情況十分類似,倘若拿英國的精英私校與中式教育作比較,輸贏如何,恐怕仍未可知。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當然,紀錄片仍舊是紀錄片,它反映出的現實不一定就真實而全面。雖然《等待超人》在上映後引發了民眾對公立教育山崩海嘯般的批評,也引來了憂心教育問題的知名富豪——比爾·蓋茨的背書和宣傳,但它所揭露和抨擊的一切,並不能讓我們就此把公立學校和其中的每位老師都「一棒子打死」,要相信優秀者自然優秀,而只要有變革、有創新,未來依然可期。

比爾·蓋茨多次在紀錄片中接受採訪

闡發對公立教育問題的憂心

無論是中國教育難題,還是美國教育弊病,都應把每次揭露問題和風險的機會當成一種警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用清醒而富有緊迫感的態度面對這一切,自然比呆呆留在原地、盲目地「等待超人」來拯救,要聰明許多。

相關焦點

  • 美國的教育制度如何?紀錄片《等待超人》給你答案
    我們所看到的西方優秀的教育,也並不是那麼完美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紀錄片名為《等待超人》,拍攝於2010年,記錄片中出現的美國社會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仍然還沒得到完美的解決。在我們一心想要學習國外教育時,我們僅僅看到了國外優秀的教育模式,而忽視了他們也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而《等待超人》正是將這些問題向公眾撕開的一部紀錄片。
  • 從古怪少年到前世界首富,改變比爾·蓋茨人生的人,你可能想不到!
    比爾·蓋茨曾說:「我的教育理念很清晰,我要確保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把大量的金錢傾倒在他們身上。否則,他們將一事無成。」我一直好奇蓋茨家族的教育觀,之前看過《蓋茨是這樣培養的》一書中,裡面也記錄了老蓋茨夫婦培養比爾的點滴心得。
  • 這部豆瓣9.1分的紀錄片講述另類比爾·蓋茨,順帶推翻1萬小時定律
    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帶來新作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Inside Bill's Brain),全片共分三集,深入探索了這位微軟聯合創始人的內心世界和理想抱負。
  • 在美國教育比買房更陰險?通過紀錄片了解各國教育狀況
    2020年的畢業生人數創下新高,他們也被網友稱為「天選之子」,一方面論文要面臨更加嚴苛的審查,而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僧多粥少的就業環境,突發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焦慮伴隨著大部分人。 教育一直也是很多紀錄片工作者關注的主題,今天小編將跟大家分享一些這類題材的紀錄片,透過鏡頭看看中外的教育都存在什麼問題?
  • 【教育大山】這部十分真實的紀錄片,深深戳到中國教育的最痛點
    歷時兩年,走訪了約30所全國大中小學,採訪50多位中國一線教師,訪談錢理群、劉道玉等近20位教育學家,製作這個專題片就是為了調查「中國教育怎麼了」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份「獻給中國教育的禮物」,也是探討了中國教育的現狀。
  • 《等待超人》:不可錯過的美國公立教育反思紀錄片
    ,這是一部關於美國教育的紀錄片。美國公立高中近3萬所試想一下,15歲就輟學的孩子,生活沒有明確目標,在街上遊蕩,他們沒有文憑,沒有技能……有的人會認為,正是這些地區差,才造成了這麼多差學校的存在,但是本片變革性揭露了一個更深的事實:臭名昭著的地區
  • 比爾·蓋茨童話的三個啟示
    按照《紐約時報》的評價,比爾·蓋茨是人類歷史上擁有最多崇拜者的平民英雄之一。拋卻比爾·蓋茨在華的商業目的,剝離他參與專業會議的繁冗,冷靜分析他在清華、北大對中國的恭維,我們或許會在激情崇拜之餘冷靜獲取比爾·蓋茨式童話對我們的啟示。     一直以來,國人津津樂道於比爾·蓋茨大三時從哈佛大學退學創業,並將之視作大學生反抗僵化教育體制和提前創業的經典範本。
  • 【2269】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直戳中國教育最痛處
    建議你先收藏,抽空與孩子或父母一起觀看,看看「中國教育怎麼了」?《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鳳凰衛視出品的一部教育重頭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這部紀錄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
  • 比爾·蓋茨:媽媽的力量有多大,看看我的故事就知道!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故事我們聽得不少,從最早的微軟創始人、世界首富、天才商人這些標籤,到後來的慈善家等,但有關他對孩子的教育抑或是他的爸媽從小如何教育他,並沒有太多的資料。(來自「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研究計劃)根據美國《慈善紀事報》的2018年報導:自從2000年成立以來,比爾·蓋茨夫婦設立的慈善基金會已經累計捐贈了大約360億美元,用於包括全球衛生、緊急救援、教育、反貧困等諸多領域。
  • NHK紀錄片揭露「731部隊」罪惡鐵證受廣泛關注
    紀錄片也間接地揭露了部分「731部隊」中堅分子在戰時和戰後極力掩藏毀滅罪證、否定罪行、逃避罪責、拒絕懺悔的真實面目,從側面駁斥了所謂「東京審判結果是戰爭者強加的」「歷史問題應該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等怪談邪論。
  • 如何申請適合自己的美國夢校?英銳教育學員現身說法
    深圳新聞網訊 4月14日下午,英銳教育留學分享會在深圳威尼斯睿途酒店舉行,會議除了有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Josh做留學申請的數據分析,還有來自本屆收到芝加哥大學等offer的三名英銳凱斯學員現身說法。
  • 比爾·蓋茨,我只是想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慈善事業!
    作者 | 晨林「比爾·蓋茨」,這位55年出生的美國人,於1975年和好友「保羅·艾倫」共同創辦了微軟公司,從而成為全球網際網路企業的帶頭大哥。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誰,無論他有多優秀,他都無法逃過歲月的侵蝕。
  • 一小時看書150頁,比爾·蓋茨的記憶力有多可怕?
    螢屏上的蓋茨已經是一個兩鬢斑白的64歲老人,但是精神狀態依然活躍,整個對話過程裡講到興奮之處仍會標誌性地揮舞雙手,眼神中透著期待的光芒。 上周末,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上線了一套名為《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的紀錄片。
  • 英國紀錄片揭露5種常用藥的真面目,止痛、止咳、感冒,你真的不需要...
    但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一部紀錄片告訴你:你真的不需要這幾種藥,可能只是在浪費錢。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痛……對應不同部位的疼痛,都有相應的止痛藥,可謂五花八門。但是,克裡斯揭露:市面上銷售的止痛藥,其實沒有辦法做到只流進身體的特定部位。他從藥店裡購買的包裝上註明治療頭痛、關節痛、經痛的藥,成分都是布洛芬,沒有絲毫差別。
  • 比爾·蓋茨2019年度書單出爐,《美國式婚姻》入選
    (原標題:比爾·蓋茨2019年度書單出爐,《美國式婚姻》入選)
  • BBC跟拍56年紀錄片揭露的真相: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上世紀60年代,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如今的BBC),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現在仍然在拍的紀錄片,由當年剛剛從劍橋畢業的麥可·艾普特和保羅·阿爾蒙德共同指導,旨在揭露階層差異,對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影響。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第一位主人公:王振祥王振祥畢業於晶片設計專業,任職於一家名為弘博軟體教育的機構,此教育機構對外宣稱擁有優越的學習環境,是一所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軟體人才的學校,並且保證學生在畢業以後能就職於阿里和百度這些世界500強的大公司。用王振祥自己的話形容這個工作:「弄進來,交錢,然後,弄走。」
  • 比爾·蓋茨:如今病毒全球肆虐都是美國的失職!
    財聯社 黃君芝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據外媒報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本周四(25日)表示,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和美國的發展形勢比他預期的「更嚴重」。「直至今日,美國仍然有人因病毒而死亡,這一事實表明,美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比爾·蓋茨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正是由於美國缺乏領導力,全球的情況才會更加糟糕。」蓋茨認為,新增病例的持續上升應歸因於病毒檢測及接觸者追蹤的缺乏,「對於一種新型病原體的測試本應更快、更迅速。事實上,許多國家都做得非常好、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