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俗裡俗氣的一首詩,通篇大白話,卻揭示了人生哲理

2020-12-23 解憂詩詞

眾所周知,蘇軾是個有名的吃貨,走到哪兒吃到哪兒。

「東坡肉」應該算是他發明的最知名的一道菜。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曾為此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名為《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詩歌開頭三句寫的是烹飪前的準備。

先把鍋洗乾淨,然後放些許水,接著再生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使是煮飯也是如此,蘇軾顯然深諳此道。

接下來的兩句寫的是火候的掌控。

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燉這肉,慢慢地等火候足了,肉便也熟了。

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淡定從容的姿態,這樣的悠然形象一般廚子可比不上。

緊跟著的「黃州好豬肉」四句寫的是大家對豬肉的態度。

當時的豬肉很便宜,價賤如泥土,富貴人家自然是看不上,可是貧困人家卻不會煮。

這在蘇軾看來簡直是暴殄天物。

這四句不僅寫出了他對貧者不解煮的惋惜,更有一絲為自己解鎖豬肉的吃法的得意之情,這樣複雜的心態,若非吃貨,還真無法體會。

最後兩句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對豬肉的喜愛。

早上起來就吃兩碗,自己吃飽了就好,管別人說啥呢。

吃貨的本質暴露無遺。

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東坡肉的煮法,和詩人的喜愛之情,其實另有深意。

當時的他剛經歷「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

公元1079年,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依照慣例,上了一封《謝恩表》。

然而就是這封《謝恩表》被人揪住了小辮子,說他目無朝廷,愚弄君上。

當然,僅憑這份表,自是不能拿蘇軾怎麼樣。

後來這些御史又從他過往的詩詞中翻找罪證,經過四個月,終於找齊證據,於是這些御史便聯名上書彈劾蘇軾。

皇帝大怒,派人捉拿蘇軾進京。

蘇軾一押到京城,便被投入監獄。

當時李定、舒亶等人慾置蘇軾於死地,皇帝搖擺不定。

幸而蘇軾的政敵王安石為他求情,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讓蘇軾倖免於難。

只是死罪可逃,活罪難免,最後蘇軾還是被貶到了黃州任團練副使。

這是一個毫無實權的職位,對於有志之士而言,該是個多麼沉重的打擊。

而蘇軾的偉大之處,也正體現在他被貶謫之後。

剛到黃州的那段時間,是蘇軾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候。

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這對從前日子還算順遂的蘇軾來說,是何等的艱難。

但他卻沒有因此消沉,還有閒情逸緻來發明東坡肉,這樣的大心臟,世所罕有。

而他在烹飪東坡肉的過程中所展現的那種從容淡定的姿態,也是他面對困境的真實寫照。

他這不僅是在教人做東坡肉,更是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思考。

在他怡然自得地享受著美味的背後,我們仿佛可以穿越千年,看到他那不屈的靈魂,就像他在穿林打葉的風雨中,竹杖芒鞋,高歌「一蓑煙雨任平生」。

雖然這首《豬肉頌》看上去俗裡俗氣,通篇大白話,但它背後所蘊含的哲理與那首膾炙人口的《定風波》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這便是蘇軾的高明之處。

他是一個吃貨,也是一個文人,但他更是一個智者。

他在逆境中的那份淡然從容,即使過了一千年也毫不褪色,而這也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孟郊最有用的一首勸學詩,通篇猶如大白話,但寫得卻是入情入理!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答案,那就是中唐時期的詩人孟郊,他作為一位當時絕對大器晚成的人,也是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而且他在40多歲之後才登科,為此他寫下了唐詩裡最快樂的一首詩《登科後》,同樣的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使得我們從他的這首詩中,不僅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悅之情,同時也看到了詩人身上的那種頑強的精神。
  • 蘇軾最「俗氣」的一首詩,暗藏一優雅名句,現成傳世的誇人典範
    要說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誰,那必須是蘇軾,畢竟連余光中都說,如果穿越回古代,只願意和蘇軾做朋友,畢竟別人太無趣。但其實,在我心裡蘇軾也是最俗的一位詩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蘇軾真的是太會玩了,什麼東坡肉、椰子冠這可都是蘇軾發明的。
  • 蘇軾最「俗」的一首詩,卻寫出一個最雅的千古名句,堪稱誇人典範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讀一讀蘇軾的詩詞吧!畢竟在安慰人這件事上,蘇東坡是認真的。《水調歌頭》中,他把酒問青天,終於想出了最強勸慰語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浣溪沙》中,他遊清泉寺,寫出了最濃雞湯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 蘇軾「俗氣」之作,開篇5字就令人捧腹,大俗大雅中寫盡不凡氣質
    而到了北宋文壇一哥蘇軾這,該怎麼形容?說他雅似乎不妥,畢竟吃著東坡肉寫下《豬肉賦》,剝著荔枝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他,似乎並沒有文人常見的雅。說他俗似乎也不恰當,在《和董傳留別》中他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是一世粗衣裹身,只要詩書在腹自有不凡之氣。所以用一個「大雅大俗」來形容他,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 蘇軾最有名氣的一首詩,小學生都會背,最後14個字飽含了人生哲理
    而蘇軾大大是有骨氣的,他要做只做第一,於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另闢新徑,專心工詞,終於在宋詞領域裡闖出了一片天,被後人稱為蘇仙。成功地與李白並駕馳騁於「仙」界。說起來蘇軾的詩並不多,但確實所作的詩皆被後人傳頌。
  • 王維最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猶如大白話,讀來卻是令人拍案叫絕!
    王維大概是唐朝最具有才情的一位詩人,他一生比起別的詩人來顯然是要更加幸運一些,而他的作品為此也極少描寫悲傷,更多的還是讚美生活,表達了內心的一種遠大志向,所以說他的作品,還是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那麼說起蘇軾的文學作品,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那都是非常的熟悉,他的作品不僅收錄在了很多經典的作品集裡,同時也收錄進了課本裡,所以關於蘇軾的詩作,即使是你沒有讀過,那麼他詩作中一些經典的句子,你肯定在日常的生活中聽過,例如「春宵一刻值千金」、「天涯何處無芳草」、「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這些經典的句子,那便是出自於蘇軾的詩詞。
  • 蘇軾「最俗氣」的一首詞,暗藏最高級的人生智慧,至今無人超越
    蘇軾想必大家都知道,千百年來,深受後人的崇拜,不僅是詩詞,更是這個人。蘇軾一生出彩的詩詞頗多,我卻獨愛蘇軾的一首《豬肉頌》!雖然簡單,但是卻蘊含著最高級的人生境界。蘇軾為他取名東坡,他也被叫做是蘇東坡。雖然基本的生計解決了,但是在吃上,蘇軾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沒錢咋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做。黃州的豬肉很便宜,但是黃州本地的人大多都不會做,因此蘇軾便自己研究出來了一套做豬肉的方法,還寫成了一首詞,東坡肉流傳至今,這首詞也流傳了下來。
  • 曾鞏最經典的一首詩,通篇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他的很多作品也是膾炙人口,特別是詩歌獨樹一幟,以他這首《城南》來說,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不僅寫得抒情,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這樣的作品也是最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只要從中能夠感悟一二,那也是能夠學會很多的東西。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此生最珍貴的東西,畢竟只有一次。每次看到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此生,到現在為止,大大小小的道理,我們聽過的數不勝數,有多少人是不迷茫不困惑的呢?怎樣追求正確的人生價值?什麼樣子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入選小學課本,百讀不厭
    讀「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懂得最美好的風景,往往最短暫;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知道希望永在前方;……>許多詩人都寫過哲理詩,對於詩詞君而言,印象最深的哲理詩,是小學課本上蘇軾的《題西林壁》。
  • 蘇軾嬌媚的一首詩,第一句人人都會用,但很多人卻用錯了地方
    中國自古有句話是「大俗既大雅」,但這隨便把詩人們辛辛苦苦創作的雅詩變成俗詩,這就顯得不太道德了,比如蘇軾曾經寫過一首意境超美的詩,也可以說是最嬌媚的一首詩。但開篇的一名句卻被世人用錯了地方,然後變成了俗詩。
  •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
  • 蘇軾最「土」的一首詩,短短5句,蘊涵的人生哲理,影響了世人
    在蘇軾眾多好詩之中,如果讓聞道選一首最喜歡的,那便是《豬肉頌》,只看名字的話,就知道他格調不高,而且格律也是不同,似乎很平凡,但是卻藏著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學習,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看這首詞的由來吧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之後被貶到湖北黃州。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
  • 王安石最精妙的一首詩,通篇寫懷人,卻沒有一個相思字出現,真高
    以前在寫蘇軾詩詞賞析的時候總會提到王安石,這個北宋大文豪,從政治的角度來說,與蘇軾勢不兩立,一個守舊、一個創新,乃水與火不相容。
  • 蘇軾很有哲理的一首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非常值得一讀!
    詩詞裡有很多充滿哲理的詩句,而且這些詩句,只要讀懂了,對於自己一定是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詩人在創作時,喜歡融入自己的一些思想,這樣也使得作品,更加飽滿,也更加豐富,讀了之後,讓人能夠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也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
  • 明朝才子憑藉一首詞力壓群雄,才華直追蘇軾,通篇寫得氣勢磅礴
    蘇軾在詞壇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無論什麼樣的題材到了他的手中,那都是能夠寫出新意,而宋詞之所以會有後來的成就,可以媲美唐詩,蘇軾功不可沒;他的詞清新脫俗,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描寫人生,那都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特別是他被貶黃州期間寫下一首大氣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通篇寥寥數語
  • 高駢很有趣的一首詠雪詩,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那麼唐詩裡面關於描寫雪的詩作,應當說是比比皆是,很多的作品都是成為了千古名篇,而我們從這些作品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們對於人生的態度。唐朝詩人高駢的這首《對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詩,通篇雖然看似在寫景,但詩人也正是通過對於雪的描寫,從而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他的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也有了一層深刻的哲理。
  • 洞房夜蘇軾寫了一首詞,通篇都是「抄襲」,不料卻名傳千古,太肉麻
    在宋代文壇,蘇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即使在如今的現代社會,依然能夠「圈粉無數」。眾所周知,蘇軾生性樂觀豁達,一言一行總是能夠出人意料。蘇軾的一生中,創作了上百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其中有一首卻非常的特別,當時蘇軾只有19歲,王弗16歲,兩人情投意合,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