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覺和知覺
01. 感覺指感覺器官收集有關環境的信息的過程。知覺指大腦選擇、組織和解釋感覺的過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是我們常說的「五感」。
02. 所有感覺道都符合下列三種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間並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2)感和知覺是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 3)感覺和知覺具有適應生存的意義。
03. 感覺從環境刺激開始,所有感覺系統都有專門分化的細胞:受體,它們對環境刺激作出應,一般在相鄰的感覺神經元產生動作電位。這個過程稱為轉換。
04. 要使觀察者知覺到一個刺激,刺激必須具備必要的物理能量,這種最小物理能量稱為絕對閾限。信號偵察論認為,偵察刺激的能力不僅依賴刺激的特點(比如強度),也有賴於觀察者的特點。檢測信號有一個反映觀察者反應偏差的決策過程:沒有把握時如何報告檢測到刺激。
05. 辨別兩種刺激之間的差異,要求兩刺激強度有最小差異量,這就是差別閾限(最小可覺差,jnd)。韋伯定律指出,不管兩個刺激有多重,差別閾限是兩個刺激之間的一種定比關係。費希納定律認為,刺激主觀感覺量物理客觀量的對數函數成正比。斯蒂文思採用數量估計法,提出了冪定律:心理量隨刺激量的乘方函數而變化,即感覺到的大小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06. 感覺適應,是感覺系統對連續無變化的刺激反應減少的傾向。
07. 眼睛對稱之為光的一小部分電磁波敏感。光線通過角膜、瞳孔和晶體聚焦到視網膜上。視網膜上有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對光線非常敏感,允許昏暗光線下的視覺;視錐細胞對特定波長的光波特別敏感,產生心理學的色彩體驗。視錐細胞集中在網膜中心地帶的中央窩。神經節細胞有感受野,即某個神經元的反應區域。特徵覺察器,是枕葉皮層中的專門細胞,只有當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諸如豎條或橫條時,細胞才反應。
08. 色覺刺激有三個物理屬性:波長(頻率)、光波強度、光波的純度。對應的心理屬性有:色調、亮度和飽和度。
09. 視覺適應,有暗適應和明適應兩種。兩種適應的生理過程不同,主要是視杆和視錐細胞參與作用不同。
10. Yang_Helmholtz或三原色理論提出,眼睛有三種受體,分別對紅、綠、藍三色敏感。拮抗理論則認為存在三個顏色相對的子系統:藍-黃系統、紅-綠系統、黑-白系統。系統中的一個成分疲勞時,另一個成分的作用就相對突出,因而產生顏色後效。某個系統受損時,就會成對地失去顏色覺察能力,如紅綠色盲。
11. 當物體導致空氣震蕩時就產生了聽覺。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大部分。聲音通過耳道到達耳膜而得到放大;附於基底膜的毛細胞,通過充滿液體的耳蝸震蕩,將聲音轉化為聽神經的動作電位,然後向大腦傳送。
12. 聽覺刺激有三個物理屬性:頻率、振幅和純性;相應心理屬性為音調、音響和音色。
13. 有兩種一度被認為相互對立的聽覺理論:地點說和頻率說。地點說強調基底膜不同部位對不同的頻率作出反應,似能很好地解釋高頻聲音。頻率說則認為基底膜的震蕩頻率反映了聲音的頻率,能很好地解釋低頻聲音。兩種理論都認為聲音響度反映為放電的神經元的數目。
14. 除了視覺和聽覺之外,其他感覺還有:嗅覺、味覺、膚覺、動覺、平衡覺等。其中膚覺又可分為觸覺、痛覺、溫覺與熱覺。
15. 嗅覺刺激是物質散發在空氣中的看不見的分子。空氣進入鼻腔,流向嗅膜,嗅膜上有成百上千的各種受體,對各種分子作出反應,產生複雜的嗅覺。嗅覺受體細胞的軸突構成嗅神經,它把信息傳導到額葉下的嗅球和額葉深部的感受區。
16. 味覺,對可溶於唾液的分子敏感。但是,實際中的味覺很多是由嗅覺引起的。味覺產生於舌部和整個口腔的味蕾。
17. 膚覺的感覺信息經過丘腦,傳向大腦的主要觸覺中心:軀體感覺皮層。該皮層與軀體表面的對應關係猶如一張軀體圖。
18. 痛覺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緒狀態的影響。控制閥理論認為,疼痛體驗手神經纖維的影響,神經纖維能關閉疼痛的閥門,阻斷來自其它纖維的信息通過。痛覺反應比較複雜:有時沒有痛覺刺激,但有疼的感覺,如幽靈痛;有時有痛覺刺激,但沒有痛的感覺。
19. 本體感覺是對軀體位置和運動的感覺。動覺覺察身體位置和運動,並自動協調肌肉的運動。平衡覺根據對重力和運動的感覺提供軀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信息。
20. 知覺的最大特點是組織和解釋。知覺組織,涉及形狀、深度知覺,知覺常性。形狀知覺指將感覺組織成有意義的型或模式。深度知覺是按三維組織知覺。知覺常性指將不斷變化的感覺組織為大小、形狀和顏色等相對穩定的知覺。
21. 形狀知覺的原理包括Gestalt的幾條原理:圖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連續性、簡潔性和完整性。深度知覺將兩維的視網膜形象組織成三維的世界,主要通過雙眼和單眼視覺線索。大小和顏色常性指知覺到不變的大小和顏色,雖然視網膜上的形象在變化。由於組織特性,知覺者容易產生錯覺。錯覺是知覺經驗與引起知覺的刺激特徵之間不一致的現象。有些錯覺好象是天生的,有些錯覺則倚賴於文化和經驗。
22. 知覺解釋,是對感覺經驗賦予意義。知覺解釋依賴於感覺和記憶的結合,因為大腦以過去的經驗來解釋當前的感覺。知覺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後天習得。
23. 自下而上加工,指從下層開始加工原始的感覺材料,再向大腦供給。如特徵覺察器的發現就證明我們是將刺激分解為成分進行分析的。自上而下加工,從上層開始,從觀察者的期望和知識開始加工。Gestalt就強調我們是感受整個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組成成分。事實上,知覺過程往往是同時從兩個方向上開始的。環境體驗所塑造的知覺解釋傾向或知覺期望,稱為知覺定勢。知覺定勢包括當前上下文情景和持續的知識結構(圖式)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