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維也納7月28日電 (記者 萬淑豔)2003年,一部中國和奧地利合拍的電影《芬妮的微笑》,打動了無數觀眾。電影裡那段發生在奧地利妻子芬妮和中國丈夫馬雲龍之間的曠世之戀,令許多人感動落淚。這段跨越國界的偉大愛情並非虛構,而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
發現這段故事並把其寫成《苦樂人生》一書的人,是奧地利知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奧地利對華友好及文化關係促進協會(奧中友協)常務副主席格爾德•卡明斯基教授。更為巧合的是,他和來自中國山東的太太張洪濱也譜寫了一曲相濡以沫的異國戀曲。
卡明斯基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早在兩國尚未建交之時,他就致力於發展奧中兩國關係,1971年奧中建交後,在他的倡議下,奧地利當年就成立了奧中友協。自1972年迄今,他已累計70多次訪華,足跡踏遍中國大江南北,三次受到鄧小平接見。他還是首批山東省榮譽公民。
高中對中國感興趣 學中文與中國「乾媽」結緣
熟悉他的人都稱其為「老卡」。老卡可以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時而還引經據典,講上幾句《孔子》裡的名言。
走進老卡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辦公室,二樓裡外共四間大書房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書籍,約有一半都是中文書,在中國都已鮮見的《紅旗》雜誌合訂本全套赫然擺放在書架上。
除了書之外,書房裡琳琅滿目的擺件亦凸顯老卡是一個「中國通」:中式屏風、檯燈、觀音佛像、孔子塑像、宋慶齡畫像、媽祖雕像、魯迅塑像、陶俑、瓷器、關帝像、玉如意、年畫……這些來自中國各個地區的擺件足以窺測老卡走過的廣闊地域。
在書房的一面牆上掛了近20個榮譽證書,包括山東省榮譽公民證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聘書、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友好使者」證書等。
而說起老卡何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則要追溯到五十年前。上世紀60年代,正在讀高中的老卡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彼時,他通過英語老師認識了一個香港的姑娘做筆友,彼此通信很多年。香港姑娘給他介紹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
升入維也納大學法律系後,老卡便和學校的中文老師徐芝秀學中文。
在那個年代,每一個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的中國人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徐芝秀畢業於民國末期的金陵女子大學,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1951年,她在上海工作時認識了來自奧地利的猶太人皮克,皮克便因生計問題移民澳大利亞,離開上海前和徐芝秀結婚,準備等熟悉情況後接徐芝秀過去。
但這一別卻是一輩子。由於當時澳大利亞政策不允許黃種人入境,即使徐芝秀已持有奧地利護照依然不行。萬般無奈之下,1952年,徐芝秀飄洋過海來到奧地利,但此後由於種種政策限制,夫妻二人此生再未團聚,沒過幾年,憂思過度的皮克心臟病突發而去世。
孤苦伶仃的徐芝秀在奧地利打過許多工,在美國使館、餐館、皮鞋廠都工作過,後來經朋友介紹開始在維也納大學做中文老師。當時大學工資很低,她必須同時還在餐館打工才能維持生計。多年以後,徐芝秀在維也納大學頗有威望,1973年還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回中國訪問。
徐芝秀此生未再嫁,無兒無女。1965年,老卡便認這個中文老師為「乾媽」,此後老卡照顧徐芝秀一輩子,直至乾媽2008年去世。
1995年,為了紀念徐芝秀不平凡的一生,老卡將乾媽寫作的詩篇和自傳集合成《歐遊詩抄》一書出版。
促成奧中友協出版六十餘本書 見證兩國友誼
老卡是維也納大學法律系教授,同時身兼奧地利聯邦科研文化教育部局長、奧地利中國及東南亞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地利聯邦外交部中國問題高級顧問、奧中友協常務副主席。
早在兩國尚未建交之時,卡明斯基就致力於發展奧中兩國關係。在他的倡議下,奧地利早在1971年就成立了奧中友協,成為西方最早的對華民間友好組織之一。在他的促成下,奧中友協設立了「羅斯特霍恩」獎章,以表彰那些為促進奧中友誼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奧地利前總統基希施萊格等多位重要人士及中國的吳學謙、王炳南、陳昊蘇等人士曾獲此殊榮。
奧中友協的日常工作由老卡負責。他同許多奧地利友人一道,將全部力量投入到對華友好事業中,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在他的積極協調與斡旋下,奧地利每年都組派大量團組訪華,並舉辦研討會、展覽會、座談會、培訓班、出版書籍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許多重要的交流活動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為表彰卡明斯基教授的貢獻,奧地利政府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獎」,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稱號。
通過他的努力,現今奧中友協已出版68部關於奧中友好交往的書籍,其中有50本由老卡本人親自編寫,約有10本已被翻譯成中文,被翻譯成中文的書籍有《奧中關係史》、《苦樂人生》、《中國的大時代——羅生特在華手記》、《海上畫夢路》、《庚子見聞錄——奧匈使團駐華紀實》等。其中2003年出版的《中國的大時代——羅生特在華手記》獲得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時任奧地利總統託馬斯•克萊斯蒂爾的賀函。
通過他的努力,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奧地利國際主義戰士羅生特大夫,嫁到中國、60年為愛情一直生活在浙江農村的奧地利人華格納(中文名華知萍,她的感人故事曾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並被改編為電影《芬妮的微笑》),用畫筆真實反映解放前中國人民生活的奧地利畫家希福等一批奧中友誼的典範人物得到宣傳並拉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
「我寫這些書介紹了很多人,目的是希望中奧人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偉大的事跡。」老卡對記者說。現在正在翻譯成中文的書籍有《奧中關係史》上下冊、《Pestarzt in china》(《鼠疫醫生在中國》)等。
儘管已出版六十餘本書,但老卡並未打算停下來。在他的腦海中還有許多出書計劃。現在奧中友協正在和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合作出版一本新書《誰傾聽老百姓的聲音——奧中信訪制度比較》。
訪華70多次 三次受鄧小平接見
1972年,作為奧中友協創始人、奧地利中國及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年僅30歲的老卡第一次來到中國考察。
那次,老卡應邀到河南紅旗渠考察,在那裡住了3天。中國百姓的熱情讓他印象很深。當時河南是中國有名的窮困之地,而紅旗渠作為林州人捨命開鑿的一道「天河」,衍生出「人工勝天」的「紅旗渠精神」,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揚。老卡到達林州時,那裡還沒有招待所,就被安排住進了大隊部,數九寒天沒有暖氣,廁所裡冷得蹲不住,但是鄉裡的幹部和農民都非常友好。農民們本來就沒有很多食物,但他們依然招待老卡做麵條、雞蛋,這是農民當時最貴重的食物。
讓老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廣東佛山去考察。那裡的泥人和瓷磚久負盛名,卻因為沒有機場通航而不得不從香港轉道前往。當時,正趕上佛山發大水,院子裡灌滿了水,老卡正滿腹躊躇,不知該如何蹚過水去,突然一位個子矮小、瘦弱的廣東民工走到他跟前,示意要背他過去。「他真是個熱心腸。但那個時候的我,比現在要胖的多,個子又高,怎麼能讓這麼瘦小的人背呢?我婉拒了他。但中國人民的友好讓我銘記至今。」
那次行程他在中國呆了整整一個月。先從維也納飛抵香港,然後由南至北,從羅湖(現為深圳的一個區)-廣州-武漢-鄭州-安陽紅旗渠-南京-杭州-上海-北京,一個月內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老卡曾三次受到鄧小平同志的接見。「你們只看了中國好的地方,沒有看到中國落後的地方,不看落後的地方,你們就不了解中國。」這是鄧小平每次接見外國專家時說的第一句話。這位富有遠見卓識的中國領導人給老卡留下了深刻印象。
結識中國髮妻 酷愛中華傳統文化
也許是命運的巧合,也許是註定的緣分,卡明斯基與華格納一樣,也擁有一段浪漫的中國情緣。他的太太張洪濱來自中國山東省。兩人相識於1985年,那時張洪濱還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研究生。工作幾年後,1989年,張洪濱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讀國際關係,緣分讓兩人再度重逢,1991年,兩人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說起這段跨國婚姻,太太張洪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我們倆也許看起來很不相配,但是我們高高興興地一起生活了20多年。我不是典型的中國女人,我從小喜歡英美文學,在北外學習外語,又去美國工作過,此後在奧地利生活二十多年。老卡也不能說是典型的奧地利人,因為他對中國文化很了解。命運安排讓我們走在一起。」
跨國文化的差異並沒有讓他們的婚姻出任何岔子,兩人將婚姻和家庭經營得頭頭是道。「文化差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理解和不溝通,生活習慣不一樣,文化衝突都無妨,這些可以成為佐料讓生活更有味道。如果不努力,文化差異就會成為兩人生活中很大的障礙。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很重要。」張洪濱說。
中國太太讓卡明斯基更加了解中國,也更加熱愛中國,他認為,「太太是中國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
老卡還酷愛中國傳統文化,他的辦公桌上還擺放著一本《陝西皮影珍藏》尚未讀完。
兩人的兒子已經19歲,在維也納大學法律專業讀一年級。據張洪濱介紹,兒子現在迷戀上了少林功夫,每天花三四個小時在維也納的少林文化中心學功夫,老卡戲稱兒子為「少林瘋子」。現在,一家人每年都會回中國老家探親,感受中國文化和親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