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官不能說的藤校"錄取公式"

2021-02-19 爸爸真棒

前幾天,剛從哈佛夏季招生官會議歸來的美世教育集團CEO兼總裁、曾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就職12年的王敬給「爸爸真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分享了會議最新發布的2018年美國頂尖名校招生政策,教大家用常春藤的「錄取公式」計算自己的分數,還提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最佳申請策略……本文即是「乾貨滿滿」的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爸爸真棒」曾採訪過王敬先生,並撰文《看不懂未來10年中國國際化教育趨勢,就先別忙確定這條道路》。他對國際化教育和留學的認識在家長中有熱烈反響。

哈佛校報《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 )曾刊登過一篇關於2000屆學生的錄取率的文章,文章中寫道:

這屆學生是從18190名學生中遴選出來的,這使得哈佛的錄取率只有10.9%,這是哈佛曆史上最低的錄取率。」

20年之後,該文章的作者可能會為哈佛的錄取率再創新低而感到訝異。由於哈佛的申請人數不斷翻番,95%的學生都被哈佛拒之門外。

在這樣的背景下,名校的最新招生政策,以及如何根據政策調整自己的申請策略,自然成了家長們急需的信息。

6月底,王敬先生參加了哈佛大學的夏季招生官會議,該會議由哈佛大學主辦,邀請常春藤聯盟等近20所名校招生官,是針對美國名校如何做招生決策展開討論的國際權威會議。下面,他會把會議內容,結合美國名校在中國的招生情況,整理分析給大家。

另外,由於中國家長,特別是上海的家長對於藤校是異常熱愛和崇拜,他挑選的數據內容都是關於藤校的,但同樣適用於top30的學校,只是說藤校會做的更極致一些。

在美國,你問招生官,美國大學招生到底看什麼?招生官說的第一句話肯定是,we are building the class。因為美國沒有班級概念,可理解為「我們在組建學校的大一新生」。

那麼,這一屆學生要怎麼「組建」出來呢?

回到美國本科教育經常提到的一個詞,diversity(差異化,多樣化)。招生官們希望招到不一樣的學生,用差異化個體來組成班級。

因此他們在做招生決策的時候,如果說第一輪錄取的學生當中,有音樂方面特色的人,那接下來我會更需要體育(或其他方面)方面有特色的。

這和中國是很不一樣的,如果說中國的985大學只想要高分的優秀學生,那麼美國大學的訴求是,我想要招到大家都很優秀,但又每個人不同的學生。

因此,在申請美國大學前,請放棄中國式0和1的思維。

不是說某一點(比如SAT成績)是否會影響學生的錄取,而是去思考,今年該大學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的孩子能在這個大學裡成為什麼樣的個體。

關於多樣化,有兩點是非常值得放在前面強調的。一個是國籍與種族,另一個是家庭情況(更適用於美國籍孩子)。

如果從diversity這個角度來講的話,美國其實很歡迎國際學生,但這條標準並不適用於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印度。理由大家都知道,申請的人實在太多了。

▲中國、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是留學生主力,中國學生數量佔總數近1/3。(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6年門戶開放報告》)

比如,今年開會的時候,招生官們提到了一件讓他們頭疼了一年的事情,就是亞裔美國學生組織起訴哈佛大學事件,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結束。

他們認為,哈佛大學等常青藤名校在招生過程當中,對於中國學生,準確來說亞洲地區學生存在歧視。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也確實沒有辦法,這是美國一貫的招生政策和準則導致的結果。起訴會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但很難對招生有特別大的改變。

▲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種族構成圖(2017年錄取學生)

因此到底有沒有招生名額限制呢?招生官在檯面上的回答肯定是沒有,他們就看學生優秀與否,但是事實是肯定有,特別對於前文提到的兩個國籍(中國與印度)學生。畢竟我們申請的是美國大學,國際學生並不是他主要考慮的因素(且申請人數過多)。

接下來這一點和已經移民美國的家庭有關,就是招生官會考慮美國籍的孩子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他們同樣會考慮到,在新生構成的群體當中,不能只是白人精英家庭,反而更願意招收很多來自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前提是孩子本身要足夠的優秀)。

▲出生於貧民窟,畢業於哈佛大學的Liz Murray

還有一點趨勢也很有意思,美國大學越來越喜歡錄取公立學校畢業的學生。例如在哈佛2014年新生中,有60%的學生都來自於公立學校。

就像針對優秀亞洲學生的「歧視」一樣,現在很多美國大學對來自於私立學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反向歧視。如今,美國私立學校的學生面臨的競爭壓力可能要大於任何其他學校的學生。

講完招生數據、文化背景以及趨勢,接下來是本文的重點,到底常春藤名校的「錄取公式」是什麼?(這個公式同樣適用於美國TOP30大學)

如何界定大學所需要的多樣化呢?其實藤校招生官有非常明確的評估準則,而且這是可量化的——招生官通過8項準則評分相加,來確定一個學生的情況。

這8項準則分別為:種族、地域、校友關係、國籍、家庭收入、學習成績及專業、運動能力以及課外活動,以上8點權重值基本相同,每項3分,滿分為24分。

接下來,大家可以邊閱讀內容邊對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測算,看看孩子的強項和弱項在哪裡,應該如何去做改進和提升。

▲註:紅線標註的幾項是你無法改變的因素,綠線標註的幾項則是你可以改變的因素。本文中部分資料圖片由美世提供。

另外,這八項因素並非是考標化考試,不可能有人得到24分(不同項之間有衝突矛盾),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能達到11-12分就足以爬藤。下面我將詳細講解:

作為一個多民族移民國家,美國大學對於少數族裔有所傾斜。例如對於黑人、拉丁裔、美國土著、夏威夷原住民等少數族裔都有一定的加分。但這項針對美國籍,對於中國學生並沒有太大價值。

相比於來自紐約、加州、新澤西的學生,來自美國中西部、山區各州,阿拉斯加或者夏威夷州的學生更容易加分。當然,國際學生在這一點是加分的,除了中國和印度。

校友關係的重要性,已經極為中國學生和家長所知了,卻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其實,父母中一方還是雙方從該校畢業,本科還是研究生畢業,學生的評估分數都是不一樣的。

對於藤校而言,

只有父母雙方都是藤校本科畢業的才會得到滿分3分;

其次是父母中一方本科畢業於該校(得2分);

再次是父母一方或雙方研究生畢業於該校(得1分)。

這也充分說明,藤校更重視本科教育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就是是否要移民的問題。總體來講,已經移民到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學生是會優於中國籍學生的。而且,美國大學招生會分為國際學生和本國生兩個池子。但即使你移民美國,你還是亞裔(種族),也會限定一定的比例,特別在大部分私立學校。

在分數方面,美國籍亞裔只是比在中國大陸學生稍微好了一點點,可能會差1分左右。

這一點已經在上文強調,美國大學對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政策傾斜,但只針對本國生有價值。

注意:以上5點是中國家庭(短時間內)較難改變的評估因素,接下來講的3點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如何把以下三點做到極致,是成功爬藤的關鍵點。

學習成績肯定是中國家長最為看重,中國學生表現的最好的一點。託福高、SAT高、GPA高,這「三高」是大部分招生官對於中國學生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的SAT達到2300分(新SAT1560分)以上,並且GPA在4.0以上,你在學習這點上就可以獲滿分3分。假如你的孩子已經達到託福105,SAT1560分,刷分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

另外,哈佛大學去年提出一個題為《扭轉潮流》的提案,主要建議學生不要只是在學術上、功利地去做事情(或只關心自己申請),更希望學生能真的發現自己的熱情和愛好。這份提案影響到了美國很多學校,其中包括美國主要大學——8所常春藤大學、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文理學院Amherst等和著名美高Milton等。

而這也是許多中國學生的弊病,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一片空白。

在可改變(提升)的3項中,中國學生和家長主要在做的是6、8兩點,學習成績和課外活動。但對於一個整體評估來講,如果你能把運動能力這項做好,競爭力也會明顯提升。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比如小學在讀),如果他未來的目標是爬藤的話,這一部分是值得重視的。

首先,正如「爸爸真棒」之前的文章《美國所有補課都會被投訴,除了它》當中所描述的,體育在美國非常重要。美國社會對於體育的熱愛讓ESPN(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成為美國最賺錢的頻道;也讓體育成為了美國校園裡重要的社交手段。

美國頂尖大學都有自己的傳統運動,例如史丹福大學盛產世界遊泳冠軍,聖母大學有悠久的競技擊劍傳統,杜克大學的籃球非常有名……

因此,如果你在一項有錢的、優秀的、小眾的運動中有比較高水平的成就的話,對爬藤有很大幫助。

其次,如果你有體育強項,你可以走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國大學體育協會)申請系統。而美國頂尖私立中學中,有將近40%的學生是通過它來申請上藤校,同樣是因為它比正常申請要容易得多。

NCAA包括以下三類:

專業運動員。(對中國學生而言難度較高,更適用於美國學生)

校內相對專業運動水平。

熱愛體育並準備走體育這條路

但走這條路需要提前跟大學體育教練建立聯繫,一定要早做準備。另外也要看你所熱愛或擅長的運動項目和申請學校的匹配程度。

▲林書豪曾帶領哈佛大學籃球隊取得常春藤聯盟分組冠軍,進入NCAA64強

最後,即使你走正常的申請,體育特色也會給你加分。如果你能拿到國家或國際的排名,你可以獲得滿分3分,其次是得到省內或州內排名(得2分),這是相對容易的。而且美國大學認可的體育項目有很多,包括遊泳、籃球、圍棋這些中國人較為擅長的運動都在其中。

最後一點是課外活動,對於爬藤來說,競賽獎項,特別是國家或國際的競賽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國家或國際競賽是3分(比如AMC美國數學競賽、Intel ISEF等),地區類的是2分,其他的是1分。

▲藤校招生評估量化系統。

看完以上招生8項準則的內容以及量化評分表,你會很容易得到一個基本分數。這個分數可以幫助評估自己的孩子在所有申請人中的相對位置。

如果你得到了18分,已經能夠保證你進入一系列頂級院校;而事實上,14分以上(亞裔在12分以上),都會讓你在藤校申請中十分有利。但假如低於12分,說明你還需要通過努力來提升自己。並且這張評估表也清楚的告訴你,需要在哪些方面花時間、花精力去做提升。

從上述公式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什麼才是美國招生官心目中的「牛娃」。

他是一位好學生,還是位厲害的運動員,還碰巧父母是校友;

他是一位亞裔,但又是一位來自貧民窟的傑出音樂人;

他是一位來自蒙大拿州的黑人,並且成績優異;

……

其實這是自相矛盾的,更是鳳毛麟角的。那麼如何利用這「刁鑽」的評估系統,提升自我競爭力,成功爬藤呢?我建議的申請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

除了GPA、班級排名及標化考試這些可數位化的東西之外,課程的難度是招生官會考量的重要因素。大學不單單希望學生的GPA高,還希望他們的課程有難度。因此,在校修幾門AP課程或在能力範圍內選擇一些儘可能難的課程是有加分的。學術能力往往會體現在相關科目的學術研究或國際競賽上,如果有能力的話建議去做。

從反其道這點來講,選修一些特殊或少見的課程是有幫助的,例如阿拉伯語、天文學等。但切記不要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再來說說專業,商科與工程,這兩個肯定是最難的(也相對熱門)。反觀美國大學招生人數,最多的還是社科、人文及生物科學專業。

例如在杜克大學,文理學院的招生人數是工程學院的兩倍。又何必擠破腦袋一定要去讀商科和工程呢?況且在美國大學,轉專業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提到申請中的反其道而行之,性別特色算是特別卻非常有效的一個申請優勢了。我這裡想說的是一些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專業。

例如在女性較多的專業,包括會計、教育、外語、護士、心理學、社會服務等,如果你是男性且對以上專業感興趣的話,你的錄取成功率會提高。

同樣,在男性較多的專業,包括自然資源與保護、計算機科學、工程等,女學生的申請成功率也是同樣的倍增。

所謂反其道而行之,其實就是給自己打一個吸引人的個人標籤,打破招生官對你的固有印象,從而提升申請成功率。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個在全美國橄欖球聯盟知名的200斤的橄欖球底線後衛,沒人想得到他同時是一個有所成就的芭蕾舞演員。那麼這個人的個人印象就會非常鮮明的展現出來:「一個會跳舞會打球的大漢」。

同樣的,學習成績好且在一些小眾(且美國人知道)的音樂、運動上玩的出彩的中國孩子,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招生官的青睞。

如果大家去各校官網翻歷年新生入學率,可以發現兩個特點:

① 每年的錄取人數是固定的

八所藤校,你去算平均數,大概每年會錄1750名左右的新生,差別不大。

但是這八所藤校中有一個例外,這就是康奈爾大學。康奈爾每年新生入學會在3200人左右,拉高了整體數據,實際上其他七所學校基本上每屆大一新生入學人數在1600人左右。

▲康奈爾大學是常春藤盟校中唯一採用公私合營辦學模式的頂尖大學。在康奈爾大學的學院設置中,包括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工業與勞動關係學院等均為公立學院。因此,他的招生數量也是偏向於公立學校的。

② RD錄取率僅6.5%,EA/ED錄取率高

招生數量穩定,申請人數逐年遞增,這也導致了美國常春藤盟校錄取率不斷下滑。在過去的2017屆錄取結果中,除了哈佛耶魯(其中耶魯大學因新增兩個學院,擴招了300名學生),其他藤校的錄取率均有所下滑。

從整體數據來看,八所藤校全局錄取率為8.7%(其中康奈爾大學為14%),平均RD(Regular Decision常規決定)錄取率為6.5%。

值得一提的是EA(Early Action 早期行動)/ED(Early Decision 早期決定)錄取率,2017年常春藤盟校全局EA/ED錄取率為21.8%,是RD(Regular Decision常規決定)的3.3倍。

為什麼EA/ED的錄取率會遠高於RD呢?背後的原因在於招生官的考核指標。

舉個例子,哈佛大學2016年給2047名學生寄了錄取信,但只有1659名學生報到,哈佛這一年的新生報到率為81%。根據U.S. News發布的《2016年美國大學新生入學率排名》,261所美國大學的平均新生入學率僅為34.1%。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面試中都會有的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學校?即使是藤校,招生官也很難確定你是不是百分百爬藤,你的確定性是他們非常看重的。考核指標決定招生流程,這也是EA/ED錄取率高的原因。

曾就職於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達12年,2006年起受邀參加美國考察訪問並與各大學的錄取委員會進行圓桌會議,期間,訪校、參加國際會議、對接政府、對接獎學金項目……極大地豐富了他對美國教育的認知;

2014年,王敬出任美世教育集團CEO兼總裁,美世教育的業務包括「學校申請、背景提升、教育培訓和合作辦學」等。

We Appreciate Your Support

「爸爸真棒」請求位於上海、北京國際化學校家長

撥冗5分鐘填寫這份「國際化學校家長調研問卷」

萬分感謝您的幫助!!!

▲▲▲ 直接識別上面的二維碼即可填寫問卷

>>>>延伸閱讀:

點擊以下標題,觀看「爬藤」相關文章

點擊以下標題,觀看愛麗絲在「爸爸真棒」上發表的其他文章

解鎖「爸爸真棒」菜單欄

在菜單欄的「任意搜」搜索「留學」看更多深度好文

歡迎回復以下關鍵詞找到您需要的:

國際教育|學習力|在美國 |他山石 |爸爸說 

優學習 | 好習慣 | 特會玩 | 心成長

相關焦點

  • 妹子憑一紙500字"Costco神遊記"斬獲5所藤校和斯坦福!(附全文)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想知道,如何才能被美國最牛逼的藤校錄取?那今天的文章就一定要看了!首先,你千萬要記住一個名字了——Costco!美國高中生Brittany Stinson憑藉一紙講述"Costco神遊記"的神文,被五所藤校(耶魯,哥大,賓大,達特茅斯,康奈爾)以及斯坦福同時錄取。
  • 華玉振:與"擺地攤"感同身受
    當共和國總理在莊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城市管理要為"擺地攤"寬容時,我的眼睛溼了。三十四年前剛畢業的那年夏天,在家鄉小集鎮的稅務所,因拒絕"出外勤"向"地攤"收稅的風波又勾起我的回憶。所長安排我"出外勤"上街。所謂"出外勤",就是上街丶入村丶進廠,挨家挨戶收稅。我從小厭煩稅務官。據父母講太祖父、祖父都曾經因為挑擔擺攤賣杏、賣黃花菜而被稅務官盤剝過。
  • 遠離心理疾病,就要大膽的和這類人說"不"
    "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裡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它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發現的。要了解什麼是「習得性無助」,首先得從他做的一項經典的實驗說起:一隻狗被他關在籠子裡,蜂音器一響後,狗就被施於令其痛苦的電擊。
  • "生孩子"也要AA制嗎?
    她是這樣寫的:"我懷孕六個月了,沒上班在家待著,自己也沒多少存款,我老公今天說生孩子的時候花的醫療費用我倆一人出一半,平攤,我很震驚,想了一天都沒想通他怎麼會這樣說,為什麼呢?"看了之後,我也驚著了。難道是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嗎?還是現在的夫妻樣樣都實行AA制,包括生孩子呢?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於是便將這故事當新聞說與朋友聽。朋友聽後一陣哈哈大笑,我被朋友笑懵了,問他很好笑嗎?
  • 網絡"遊戲"的泛濫,你孩子的人生是否被偷換了概念?
    但是、這種對網路遊戲深惡痛絕的呼聲,往往就是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和重視,與其恰恰相反的是:在網絡上呼籲禁遊的帖子往往被屏蔽或直接刪除。"少年強、則國強",這話難道那些當權者們不懂嗎?為錢可能也只是一方面,其主要目的可能大家都明白的,只是不能說、不敢說,當然也不讓說。更多的人也有人不願說,剩下就是說不了。就這麼一件明白白的事情,愣是被弄得不明不白,豈不是令人唏噓?
  • "兒臣" 的帳單與 "額娘" 的神回復火了 !
    只是深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的起點是父母懷抱,你的未來是修齊治平,弘毅致遠。所以額娘才狠心讓你歷練,吾兒可知"有多殘忍有多愛"。當然,吾兒自立並非始於今年今日,是家風使然。額娘一介弱女,尚能十九歲離家三千裡獨自求學,深信吾兒勝之。
  • 中國高考題 VS 加拿大"省考":這難度差的豈止一個高中三年?!
    很多在加拿大的小夥伴們可能沒經歷過高考,那你們是幸運的。啥,你說:"但是我們也有省考啊!"。(抱歉,和高考那就不能叫考試啦~)省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省考是一個學生能否畢業的標準,省考科目有一門沒過,就意味著不能畢業。然後省考成績是申請大學的指標之一,尤其是English 12(佔總成績比重40%)。
  • 戰"疫"響了,情感深了!
    2020,註定是多事之秋,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新年的第一天給大家特殊的拜年方式"居家拜年"。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聽從安排,作為一名黨員我絕對服從命令聽指揮。 形式越來越緊,學校要求上報的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所以每天都要在班級群裡發不同的通知,分享不同的文件精神,不停地催促家長朋友回覆信息,填寫表格……有時感覺家長也挺累的但是沒有辦法,特殊時期不能掉鏈子。
  • 防疫情宅家,延期開學,你這樣管教"神獸"也許是上策!
    更有甚者,還要面對一個撓頭事,那就是對"神獸"管理教育問題!",不少朋友調侃自家"神獸"作呀,打遊戲上網熬夜,早上不起床,上網課隔靴撓癢不頂事!疫情可怕,生活依然,不能怨天怨地,也不能急脾賴臉。要客觀面對,科學防範。生活別亂套,有條有理,家裡始終洋溢著歡笑和正能量!
  • "我,36歲,和甜蜜男談了一場戀愛,傾家蕩產!"
    17年興起,19年肆無忌憚,2020年年末,殺豬盤再次來勢洶洶....今年5月,河北警方就曾經披露過1026個女孩遭遇"殺豬盤",被騙的總金額竟高達了2.6個億。她成功利用婁先生的貪慾,讓其先賺了一筆小錢,並提現成功,然後分多次追加投資達15萬餘元,最後遭到了平臺的限制,上當受騙。正應了《冰與火之歌》中說的:"我們愛什麼,到頭來就會毀在什麼上!""What we love will be destroyed in the end!
  • 新高考"3+1+2"模式下,怎麼選科?
    新高考"3+1+2"模式,把哪些學科救上岸,哪些學科推下水?我認為,談不到把哪個學科"救上岸"或"推下水",改革是大勢所趨,高考也不例外。新高考模式下,對語文、數學、外語沒有什麼影響,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對化學科目是一個弱化。
  • 從心理學上看程璐思文離婚:兩個"好人"是很難維繫婚姻的
    這個回應問題的視頻我看了好幾遍,可以說通篇都是"乾貨"。兩人思路清晰,真誠而又直率地做了各自的回答。與其說他們是在給觀眾做交待。更像是再次給自己的婚姻做總結。倆人都是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中慣性職業素養使然"輕鬆"的開聊。但卻無法掩飾她們對分開的傷感和遺憾。
  • 好好的話不能好好說的人,是因為"自我認同感低"
    我相信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一類人,就是常常「好好的話,不會好好的說」的人。一件很平常的對話,對方就能解讀出不一樣的信息,然後把人懟的無言以對。當你向對方表達友好的話,或陳述一件很日常的事,他卻能找出很多不友好的詞彙來「冷嘲熱諷」。這樣話語中總是「夾刀帶棒」的人,都有什麼心理共性?
  • 科普|為什麼自閉患兒總是"聽不懂話"?
    每天都會定時發送自閉症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關懷來自星星的孩子~伴他們成長唷~許多星父母常常會覺得自家的星孩為什麼老是"聽不懂",而"聽不懂"好像變成了星孩的生活日程,當父母叫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就只會呆站在一旁。
  • I love You的真正意思不是"我愛你"!你知道嗎?
    知道"Ilove you"是什麼意思嗎?肯定會有人說:"這個啊,地球人都是知道!"我愛你"唄." 是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告白的話,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它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宣言,既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也是情人之間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語言.但是,你知道嗎,這8個字母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當你聽到或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呢?
  • "我談了一場戀愛卻傾家蕩產!"比仙人跳悲劇 10000倍的,居然是這種騙局!
    但你想不到的是,最先關注到這個數據的,不是單身女性自己,而是"殺豬盤"的騙子。正應了《冰與火之歌》中說的:"我們愛什麼,到頭來就會毀在什麼上!""What we love will be destroyed in the end! Human weakness is the weapon of the scam.
  • 兩歲半寶寶和她的動物"牧場",二十多隻動物友好相處
    最近幾天,又玩上了動物"牧場"的小遊戲,常常把我們逗的哈哈大笑。北極熊,還有面露兇光的鬣狗,勤勞的駱駝……"牧場"裡的動物共有二十多隻呢。兩歲多的寶寶說話能用上很豐富的詞彙了,和動物們一起玩,會說"我給北極熊吃蛋糕,也給綿羊蛋糕。
  • 自閉患兒幹預路上最重要的一項"關係"
    家有特殊孩讓許多父母總是埋頭於孩子的康復教育,心裡唯一的盼望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早日恢復成"正常"的樣子,每天有不同的幹預課程,天天在機構與家裡間不斷的來回波奔。在忙碌中甚至無法關注與特殊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可是,特殊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難道不重要嗎?當然不是。
  • 「I love You」的真正意思其實不是 "我愛你"
    肯定會有人說:"這個啊,地球人都是知道!"我愛你"唄是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告白的話,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它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宣言,既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也是情人之間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語言. 但是,你知道嗎,這8個字母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當你聽到或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呢?
  • 從"高級保姆"帶大的皇帝朱由校看:保姆與老人帶孩子有何區別?
    於是很多家庭,都在請保姆帶孩子;也有些家庭,是讓自己的爺爺奶奶,"老人"來帶孩子。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是請保姆帶孩子好?還是讓爺爺奶奶,老人們帶孩子好?保姆帶大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首先說誰帶孩子更好的問題。其實爺爺奶奶帶,保姆帶,都不如媽媽爸爸親自帶,因為父母帶大的孩子更自信,開朗,與孩子的親密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