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學的是建築設計專業,2012年畢業去了青島一家頂尖的建築設計院。我曾經以為設計師都是設計像「鳥巢」這種高大上建築,但現實是——每天加班畫圖,全都是小區、辦公樓等各種機械重複的工作。我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這份工作,就有了辭職創業的想法。
當時心態和很多大學生一樣,感覺創業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問題是並不清楚自己要想幹什麼。那時我住在同學家一個幾平方米的小房間,整整一星期沒有出門。一個人找不到方向,無所事事宅在房間裡,真讓人絕望。直到有一天無意中從網上看到垂直綠化這個項目。當時我就有了興趣:在建築的柱子上、牆上種各種植物,那就是垂直綠化。我立刻就去了煙臺的一家小公司拜師學藝,當時和老闆毛遂自薦說設計、銷售、施工、售後都可以交給我。結果阻力遠超我的預期:作為一個2010年才出現概念的新興行業,從業者都很少,用戶就更少了,甚至有人以為我是來推銷爬山虎的。我記得那時挨家挨戶去辦公樓敲門,遭白眼已經是好的,各種各樣的冷嘲熱諷都有。
更關鍵的問題是,煙臺的這家公司技術不過關,種植的植物難以自行生長,養護非常困難。第一次拜師以失敗告終,我從煙臺辭職去北京學技術。第一天上班就碰上一個1992年的小兄弟,他直接問我:「蔣哥你是不是來學技術的?」當時這個行業「偷師」情況泛濫,許多外行人去一家成熟的公司學上幾個月都能出來單幹。過了兩個月,我和我的老闆挑明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很痛快地答應教我,為什麼?因為我在半年裡從來沒休過一個周末,工資也只有在北京完全不夠花的3000元。垂直綠化在北京比較火,但施工只能在單位不上班的晚上,我每天跟在老闆身邊當司機,早上五六點起床,晚上十一二點回家是家常便飯。「好處」當然也有,過分繁忙的工作讓我完全沒有時間去消費,也就不覺得錢少了。
其實早在2014年3月我從設計院辭職決定創業那一刻起,就給自己定下了規劃:花9個月時間出去學習積累,考察市場行情。2014年12月,我學成回到濟南,開始註冊公司、跑業務。習慣了每天早出晚歸奔波的我,回到濟南註冊公司那段時間反而不是特別忙碌,只需要準備下材料。一閒下來的我受不了落差,晚上甚至厭惡回到一個人租住的地方。有時,我會開車到高新區再折返好幾個來回,漫無目的折騰到深夜才能入睡。
垂直綠化在國外已經發展了20多年,在中國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才開始引進這項技術。南方的氣侯、溫度、光照比較適宜,因而市場發展很不錯,北方往往是大城市的市場才比較樂觀。
公司目前也就幾個人,所以說創業是一件很有激情的事情,也能很鍛鍊人,但是同樣很苦,個人的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有一句話叫「你付出了不一定有收穫」,何況你不付出呢。創業真的是一件讓人想想都睡不著覺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年輕人必須想好自己要什麼。我這個人比較保守,做事情之前畢竟準備了接近一年的時間。因為我不確定行情怎麼樣,所以要準備很久才決定。也正因此,真正獨自幹起工程來,業務上也算是比較得心應手。如果沒有之前的拜師學藝,我們公司早就夭折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創業,裡面不乏冒進的人。創業者應該想好自己需不需要去創業,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然後就不要再胡思亂想,全力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最困難的一步就是邁出第一步,當邁出第一步決定做還是不做的時候,你已經完成了最困難的一步。
從萌生想法辭職到真正創辦公司,邁出這一步我用了9個月,才有了如今相對順利的發展——所以我覺得厚積薄發真的非常重要。
(本文源自2015年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站演講。實習生程盟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