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皰疹性咽峽炎還是手足口病,家長一定要讓患兒休息好,重症的要及時就醫。 (資料圖) CFP供圖
■漫畫/王雲濤
網傳親小孩會親出皰疹性咽峽炎
■記者黎秋玲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韓文青林惠芳
夏季來臨,皰疹性咽峽炎這種傳染病又在幼兒中間流行。與此同時,一篇《不能親小孩,會親出皰疹性咽峽炎》的網帖在朋友圈裡不斷轉發,其中提到:「得了皰疹性咽峽炎以後高燒40℃不退,嘴裡全是皰疹,疼得無法進食。醫生警告家人,不要親吻孩子,孩子抵抗力太低,這次病毒是大人通過親吻、唾液飛沫傳染的……」
針對網帖,省婦幼保健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兒科專家搖頭笑稱:「以上說法太過誇張,這些病毒很少有『大人通過親吻、唾液傳染的』,和親不親寶寶關係不大。」
不過專家強調,不少皰疹性咽峽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此注意生活衛生,勤洗手,對患者進行隔離,這些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
九成以上是病毒性感染
「『皰疹性咽峽炎』不是新的病種,每年夏秋季節,多發在3-5歲的幼兒,家長不必驚慌。」昨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兒科教授陳德暉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近日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確實增多。
這種病是家長親出來的嗎?「這種說法太誇張,這病其實經過唾液傳播的比較少。」陳德暉稱,95%以上的皰疹性咽峽炎是因病毒感染,吃抗生素是無效的。而能引起這種病的病毒種類很多,比如柯薩奇A組病毒、埃可病毒、EV71病毒、EB病毒等。
「親了就得?沒有這回事。發病機理為病毒感染,和家長親不親寶寶關係不大!」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李增清也對記者表示,皰疹性咽峽炎通過唾沫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小,大部分皰疹性咽峽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有一個重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另外,皰疹性咽峽炎有傳染性,在託兒所、幼兒園之間,不少小朋友相互傳染中招。
因此,專家建議市民要注意生活衛生,對患者進行隔離,處理好生病寶寶的尿布、便便,飯前便後勤洗手,這些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
患病兒童應防止高溫驚厥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部分寶寶在一個星期內會自愈。」陳德暉表示,孩子得病後,家長不必過分擔心慌張,目前也沒有針對這類疾病的疫苗和特效藥。如果不是重症,就加強觀察,38.5℃以上時,可以吃退燒藥等。此外,因為得病後,孩子口咽部會長皰疹甚至潰瘍,要給孩子準備流質好吞咽的食物,及時補充營養和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持續高燒,要防止高溫驚厥和出現併發症。」市婦兒醫療中心感染科主任徐翼對記者說,如果孩子出現了一些嚴重的症狀,如高燒持續1-2天以上不退,精神非常差,昏睡,持續嘔吐、頭痛、無力或者呼吸、心跳加快等情況,就要儘快送診就醫。
「病毒性感染容易引起併發症。」陳德暉告訴記者,得病後,家長要讓孩子隔離,充分休息,多喝水,排空病毒,提升孩子身體免疫力,可以減少併發症。
那麼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有什麼區別?
陳德暉說,如果從病因等方面看,兩者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兩者的簡單區別是:只有嘴裡出皰疹,就是皰疹性咽峽炎,如果身上出現皮疹,就是手足口病。
「無論是皰疹性咽峽炎還是手足口病,家長一定要讓患兒休息好,重症的要及時就醫。」陳德暉強調說。她表示,曾經接診過手足口病的患兒,到醫院時病毒已經入侵腦部,最終不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得了手足口病未引起重視,未能及時讓患兒充分休息,家長還帶著到處玩拖延了病情。
釋疑
皰疹性咽峽炎
這是一系列病毒感染疾病的統稱,絕大部分情況下,寶寶可以依靠抵抗力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自愈。通過「口—口」傳播的比例很少,拒絕親寶寶也減少不了多少患病機率,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多通風,處理好汙物,患者隔離。對患病寶寶要退燒,適當的飲食,充分的補充水分,同時應該加強觀察,監測體溫。如果有嚴重的症狀,應該儘快送醫診治。病後應再隔離一周,防止感染他人,保證充分休息。
能不能親吻孩子呢?
「自己的孩子,一點不親,那也沒有必要。」李增清說,因為此病與親吻關係不大,家長不必就此耿耿於懷。
不過,陳德暉也強調說:「皰疹性咽峽炎大人很少發病,但有傳染性,且此病有一周左右的潛伏期。如果家長本身感染了病毒,又與孩子密切接觸,是會將病傳染給孩子的;或者家長與患兒接觸後,又去接觸另外一個孩子,也會將病毒進行傳播。」他建議,如果得了皰疹性咽峽炎,要進行隔離。
貼士
小兒發燒用酒精擦身是錯誤做法
近期流行的感冒、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的表現症狀都是會發燒,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近日該院兒科急診人數暴增,其中發燒患兒比平時至少增長2倍以上。昨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兒科主任肖昕教授表示,發熱本身只是疾病的症狀,是身體對許多感染和某些疾病的反應。家長們應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發熱這一症狀,避免過於恐慌。這是體內的免疫細胞正在和病毒、細菌「作鬥爭」。
一般情況下,多數的孩子可以耐受39℃以下的高熱,不會出現那種「燒壞腦子」的情況出現。對於高熱的孩子,醫生會採用包括退熱藥、物理降溫等綜合方法幫助孩子退熱。對於反覆發熱的孩子,最好只選用一種退熱藥,間隔4~6小時以上才可以重複使用,24小時之內不應超過4次。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如果出現抽搐、嘔吐等症狀,則應立即就醫,避免造成其他不良的後果。
1.一發燒就用退燒藥嗎?
超過38.5℃以上,應遵醫囑服用退熱藥。服藥時要多飲水補充水分,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脫水。
2.用酒精擦身可以降溫?
這是錯誤的做法。可採用合適的物理降溫方法輔助退熱。在額頭上敷涼毛巾或物理降溫貼、用微溫的水擦洗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血流豐富的部位,甚至用溫水給小孩洗澡都是可以選擇的物理降溫方式。
3.什麼時候要看醫生?
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發燒達到38.5℃以上即應該及時就醫,需要排查是否有嚴重的感染或疾病。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是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面色明顯蒼白或潮紅、特別煩躁以及有無其他的異常如抽搐、嘔吐等。如果有這些情況應立即就診。
4.病情總是反覆怎麼辦?
多數情況下,發熱可能會持續幾天不等,一般服藥後體溫都會短時間內降到正常,但是過幾小時後又會再「燒」起來,這就是家長所最擔憂的「體溫過山車」狀態。一般只有當連續24小時或者72小時體溫保持正常,方可表示疾病已經好轉。
5.可以開空調降溫嗎?
可以。但是要注意清潔空調出風口,溫度建議以28℃為宜,避免空調對著小孩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