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2020-12-20 陝西法治網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

函谷關

潼關

黃河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

弘農河

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渡過弘農河

六國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攻擊函谷關的目的就是要走崤函古道,通過後可直達關中地區

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在此守關拒項羽

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也發生在這裡

縱觀戰史,關中和中原的兩股勢力的交鋒,函谷關必定有惡戰

弘農河兩側雙峰高聳,自古函谷一戰場

多少次,歷史因函谷關而改寫

六國合縱攻秦

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已流逝在歲月長河中

潼關

潼關和函谷關直線60公裡左右

潼關歷史有三座:漢潼關、隋潼關、唐潼關

漢潼關、隋潼關、唐潼關

為什麼建了三座呢?我們先模擬走一遍敵軍進攻路線

潼關北依黃河、南靠秦嶺

黃巷坂

過黃巷坂後有一高地隆起

五裡暗門

適合伏兵

禁溝

禁溝由於長期的雨水衝刷,十分險峻,形成以一條寬三十米的坡道

30米坡道

禁溝可以直通秦嶺,並且直達關中平原

30米坡道→禁溝→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

隋朝時,雨水衝刷出新道

隋潼關

武則天時代

河床裸露

唐潼關

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

潼關地處黃河渡口

關中大門

不同時代,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化,潼關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削弱

風陵渡

在今天如此發達的科技之下,關隘已經顯得十分脆弱

但是在史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的智慧

長達六十公裡的峽谷

東頭是函谷關、西頭就是潼關

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潼關則多達45次

這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

這段峽谷在軍事上的作用被歷代君王銘記

更是為中華歷史添上濃重的一筆

作者/來源:七七向上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函谷關與潼關地圖補遺
    今天我通過衛星地圖給大家截圖標註說明一下。這是秦函谷關及函谷的地形圖,能看到所處位置真是今天的X007縣道。本來我還不能確定這條就是函谷,因為北面還有一條山谷。有熟悉的網友確認了,並指出北面那條山谷是有水的。函谷之所以是交通要道是因為能通車,而北面的則通不了車,只能過人。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那麼,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因為都靠近黃河,相距較近,有人把函谷關和潼關誤以為一回事。其實,函谷關和潼關是長安城和洛陽城之間的咽喉不為,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關隘。函谷關佔據崤函咽喉,北依黃河,南挽秦嶺,西接衡嶺,東臨絕澗,深險如函,盤踞谷中。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前面曾經說過,戰國時期,東西對立開始形成之際,魏國據有河東,仍居於東方諸候之列,其時秦地已東至於河濱,所以東西兩方的分野界線,函谷關以北,即在河東、河西之間的黃河。這樣一條界線經過秦統一六國之後,仍存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故楚漢戰爭肇始,這段黃河即成為漢軍東趨的阻力。
  •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有關潼關的第一次歷史記載是曹操與馬超的戰爭,「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等屯潼關。」不過,最後曹操雖然打勝了,卻留下了「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的「美談」。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卻在一個區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稱豫西通道。函谷關位於崤函要道的東端,潼關位於西端。歷史上函谷關有秦關,漢關和魏關三處。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我們沿黃河之旅來到了陝西與河南的交界,這裡有兩座舉世聞名的關隘,分別是函谷關和潼關,而這兩道關隘的變化,恰恰與黃河有著密切的關係。陝西關中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關中的東大門正是函谷關,可隨著歷史的變遷,函谷關逐漸被潼關所替代,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兩座雄關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 中國地圖裡暗藏的天機,讀完才發現之前的歷史、地理統統都白學了!
    歷史上,圍繞南陽盆地兩大重鎮宛城、襄陽,發生的戰爭故事數不勝數。  東南,為淮河上遊地區。此地最大的特點,河流眾多,淮河、汝河、潁河、渦河、汴河等等,水運發達,堪稱中原水系的命脈所在。我們知道在古代,河運極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陸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這片地區,對於本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又加上南面靠著大別山,是中原少見的有所屏障之地。
  • 崤函古道第一關-「函谷關」
    函谷關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東臨弘農澗河,河寬流急;南依秦嶺,巍峨挺拔;西靠衡嶺,綿延逶迤;北瀕黃河,驚浪滔天。函谷關有三處,第一處關是周、秦函谷關。據乾隆十二年(1747)《靈寶縣誌》載,靈寶在夏商為豫州地,周為畿內,始置函谷關。
  • 遙望函谷關——與青年作家網創作採風團到三門峽採風未去函谷關
    2020年12月13日上午,我隨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創作採風團前去三門峽採風,因時間關係,參觀完虢國博物館後,就打道回府,而未去函谷關了。只能在夢裡遙望一下函谷關了!雖是遺憾,但打心眼裡望一望函谷關的艱險也許是能夠滿足一下好奇之心的。
  • 路過函谷關的三門峽美食
    因其味道的酥、脆、香,成為豫西一帶人出行遠遊和重大節日待客的特色小吃。一生涼粉一生涼粉的發源地是寨原,隸屬於靈寶陽店鎮,最少100年的歷史了。涼粉是綠豆磨製的美食,綠豆磨出來的漿汁,一部分用來做漿飯吃,另一部分就做成了涼粉。它的口味略微帶酸,吃法多樣,比如說炒著吃、煮著吃、又或者涼拌。來三門峽玩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道美食哦。
  • 中國古代的「天下第一關」到底是在哪裡?
    提起中國古代「天下第一關」,說法有很多,有人可能說是山海關,有人說是嘉峪關,還有人說是雁門關等等。其實說的都沒錯,但是也不完全對,其實隨著歷代王朝的更替,天下第一關也在不斷變化著。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第一關,那當屬函谷關。
  • 真正的天下第一關,中流砥柱——潼關
    明代,潼關為軍事治所設潼關衛,城池空前擴大。洪武九年(1376年),潼關衛官員對潼關城進行了擴建,這次擴建使得潼關城後來的大小、形制基本確定了下來。城牆依山勢曲折蜿蜒,東南包括了麒麟山、硯臺(又稱印臺山)和筆架山,西南囊括鳳凰山和蠍子山(又稱象山),並將潼河入黃河段囊括進關城之內,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黃河的潼河穿越潼關城而過。由此,潼關城的防守能力大大增強。
  • 潼關「四個聯動」探索「智慧交通」經驗
    中共潼關縣委改革辦副主任 王軍潼關縣北依黃河、南靠秦嶺、三省通衢,素有「秦地東大門、西北咽喉道」之稱,是貫通陝西東西部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更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交通要道。潼關城因路而關、因關而城、因城而興。
  • 函谷關之行,使我真正弄懂了紫氣東來的原由
    函谷關之行,使我真正弄懂了紫氣東來的原由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成語。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 潼關新聞聯播
    新聞公告·潼關文化·本地商家·便民信息·生活服務·114查號 用戶總數突破60000人
  • 詩行天下|潼關: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
    潼關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便有了周武王滅殷後「歸馬於華山之陽,牧牛於桃林之野」的傳說。桃林,即是如今的潼關。此外,潼關還是古時帝王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地點之一。相傳秦獻公時,曾在潼關祭祀白帝,天降金雨(隕石雨),秦獻公以為是「得天下之吉兆」,此後便年年來此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