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行天下|潼關: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

2020-12-15 詩享書局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潼關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便有了周武王滅殷後「歸馬於華山之陽,牧牛於桃林之野」的傳說。

桃林,即是如今的潼關。

此外,潼關還是古時帝王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地點之一。相傳秦獻公時,曾在潼關祭祀白帝,天降金雨(隕石雨),秦獻公以為是「得天下之吉兆」,此後便年年來此祭拜。

後來秦始皇果然滅六國,平宇內,統一了天下,潼關從此也成為了金瑞吉祥之地。

或許是受此影響,民間流傳的許多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地、巨靈造山河、女媧鍊石補天,都與潼關有著密切的聯繫。

潼關有八景,其中一景為「風陵曉渡」,神話傳說裡,風陵是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

風陵處的渡口叫作「風陵渡」,據傳女媧姓風,風陵渡因此得名,潼關由此被尊為天下第一風水寶地。

因著潼關城地處黃河、渭河交匯處,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交通樞紐,水路要衝。長日裡,南來北往客商熙熙攘攘地集結於風陵渡口,水聲譁譁、櫓聲吱吱,號子聲高亢,鳥鳴聲清幽,共同交織成一幅人世喧鬧的景象。

淡文遠有一首詩詠風陵渡,作《風陵曉曉》:

洪波一片接天時,幾葉扁舟渡曉晴。秦晉漫雲南北限,此陵自古達潼城。

潼關縣方圓不足五百平方公裡,然而縱橫交錯著的卻有大小溝壑八百餘條。關於這一現象的解釋,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亙古之時,盤古開天地,潼關原本是一片平野,土地肥沃,人民安居。

人們都以為日子會繼續平靜下去,卻不料一年盛夏時節,人們正聚集在街頭巷尾的樹蔭下乘涼時,半空濃雲中忽走出一隻兩頭八腳的怪物。

他不止面目猙獰,肩上還挑著一副又粗又大的水桶,裡邊盛滿了水,朝百姓厲喝道:「你們這些大膽生靈,去年竟不給河神祭祀,大王震怒,命我來水淹了你們,雞犬不留。」

一時人人都驚恐萬狀,正在這時,一個陌生的老太婆對怪物道:「給我老太婆一口水喝吧,我快渴死了。」

怪物心想,我擔的可是五湖四海、九江十八河的水,給你一口又如何。哪知老太婆不慌不忙走近一個水桶,只一口,就將滿滿一桶水喝個精光。接著就要去喝另一桶。

怪物大驚失色,驚恐中不慎將另一桶水踢翻,剎那間,大水鋪天蓋地而來,田野間一片汪洋,泗州城危在旦夕。

老太婆一看,連忙拔下頭上金簪,左右前後各一划,霎時雷電交加、天搖地憾,百姓紛紛嚇得閉上眼睛。等他們睜開眼睛時,驚奇地發現,地上出現了一道道深溝,遍野的洪水都被引入深溝中。

後來人們才知道,那怪物是黃河龍門口蛟龍手下的一員蟹將,而那位老婆婆則是南海觀世音菩薩。蛟龍被罰往南海,永遠不準再回龍門。而潼關民間則至今仍流傳著「水淹泗州,衝下禁購」的神話故事。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更是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地勢重要非常,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說的便是潼關之險要。

潼關建關雖晚,卻是四關之首。從公元196年,曹操在此設立關城以來,潼關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凡佔據關中者,必堅守潼關;欲西取關中者,必先克潼關。

數千年間,戰事無數。

公元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舉旗反隋,便曾命李建成率軍數萬,南渡渭河,進取潼關。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戰亂,哥舒翰因失潼關,導致平叛戰局急轉直下,玄宗倉惶西逃,叛軍長驅佔領長安。

公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破潼關重鎮,再次直搗長安城。

經歷著無數歷史風塵的衝刷,潼關的一磚一瓦都是滄桑的模樣。

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應召赴陝西行臺中丞任,曾路過潼關。

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張養浩將家產散盡來救濟災民,遇有死者便代為收葬。到官四月,為百姓四處奔忙,終於積勞成疾,病故任上。

在陝西賑災時,張養浩用《山坡羊》曲調,寫下了九首懷古曲,其中《潼關懷古》是其最有名的一首,也最感人心。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開頭幾句突兀而來,氣勢磅礴,起調不凡。「山河表裡潼關路」,山,指華山;河,指黃河。此一句點名了潼關地勢的險要,內有華山,外有黃河,通向潼關的道路更是崎嶇難行。

嚴重的災情、繁重的公務,攪得他心緒不寧。那奔來眼底的華山,重巒疊嶂,聚集起來,正像他的重重心事啊。那耳畔飄來的黃河濤聲,正像災民的怨怒聲,聲聲催人。

詩人駐馬潼關,放眼河山:這雄踞山腰的潼關,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有「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之險,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為奪天下爭潼關,帝王們發動起了多少次戰爭?潼關大戰獲勝後,帝王們才得以定都西都長安。

然而詩人望著長安,內心卻不禁感慨萬千,「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在這一場場帝王之位的廝殺中,百姓們又究竟得到了什麼呢?

他回想沿途見到的秦漢兩朝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蹟,當年那千萬間巍峨聳立的宮殿,都是千萬百姓的血淚與白骨做成,而今宮闕萬間,也不過化作一片焦土。

原來呀,無論王朝興也好,王朝滅也好,受苦的總是老百姓呀!

詩人的喟嘆,一針見血,石破天驚,以其雷霆萬鈞的悲劇力量,給人以深深震撼。

往期精彩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裡最犀利刻骨的6句話,字字刺心

每天一首古詩詞|溫庭筠: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每天一首古詩詞|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相關焦點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那麼,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因為都靠近黃河,相距較近,有人把函谷關和潼關誤以為一回事。其實,函谷關和潼關是長安城和洛陽城之間的咽喉不為,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關隘。函谷關佔據崤函咽喉,北依黃河,南挽秦嶺,西接衡嶺,東臨絕澗,深險如函,盤踞谷中。
  • 詩行天下|嶽陽樓:洞庭湖邊一勝景,文人筆下多愁地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在湖南的嶽陽城,有一座建築,它與城市同名,但名氣卻比所在的城市還大,它正對著碧波萬頃的洞庭湖,千百年來,被無數文人墨客踏足提筆,用一篇篇詩文讓其名動天下。而這個地方,自然就是嶽陽樓。
  • 詩行天下|長沙:萬類霜天皆自由,還記當年橘子洲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1925年的深秋,一個湖南青年離開家鄉,踏上了前往廣州的旅途,他將要在那裡進一步投身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旅途中他經過長沙,重遊了自己年少讀書遊覽過的橘子洲。
  • 真正的天下第一關,中流砥柱——潼關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的重關,與秦皇島的山海關遙相呼應,首尾相連,縱貫萬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道光二十二年林則徐遣戍伊犁著有《荷戈紀程》一書,以他沿途的見聞為主要內容,書中記述:「今晨起行,餘策馬出嘉峪關,先入關城。城內有遊擊、巡檢駐紮。城樓三座,皆三層,巍然拱峙。出關外,見西面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這是目前所知有人親眼目睹嘉峪關懸掛此匾額的最早記載。
  • 詩行天下|夔州:故名雖不復,詩篇萬古傳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古代被稱作「詩聖」的,是那個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大多數人也都學過或聽過他的詩作,有感而發時,還能吟上一兩句抒情。但若要問起,這位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中,在哪寫的詩最多,或許答案不一定都能準確。
  • 中國古代「天下九州」是怎麼來的?你的老家在哪個州?
    中國自古有著「九州」之稱,「天下九州」是將中國劃分為九個區域,自戰國以來九州就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後來也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也有著「漢地九州」的稱呼。「九州」是怎麼由來的呢?其實「九州」的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導致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還損失了很多財物和生命。在這種災難面前,當時的堯帝決定消滅水患,為人民解決水患。經過推選,鯀被大家推舉出來,堯帝當然覺得鯀不一定可靠,但又沒有合適人選所以只能委任鯀去治水。
  • 潼關新聞聯播
    新聞公告·潼關文化·本地商家·便民信息·生活服務·114查號 用戶總數突破60000人
  •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有關潼關的第一次歷史記載是曹操與馬超的戰爭,「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等屯潼關。大boss潼關背後還有一個查崗的原配時常盯著潼關的一舉一動,這個原配就是禁溝。通過潼關城後,下了塬體就來到了禁溝。禁溝,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南北長約15公裡。禁溝溝底經過長期雨水衝刷,形成了一條寬30米的坡道,成為通往潼關城後路的一條軍事要道。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縱觀戰史,關中和中原的兩股勢力的交鋒,函谷關必定有惡戰弘農河兩側雙峰高聳,自古函谷一戰場多少次,歷史因函谷關而改寫六國合縱攻秦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已流逝在歲月長河中潼關
  • 潼關美食天下流傳,你一定吃過,就是它
    在我看來不如去吃遍天下美食。如果讓我說國內的美食,內蒙的烤全羊、陝西的手擀麵、北京的烤鴨、廣東的燒仔飯……可能說個一天兩天也說不完,今天小霖子就帶大家去一個地方——陝西。玉笏藏乾坤,十裡飄肉香。相信各位看官,一定都有過早上,在路邊小吃攤,買一個肉夾饃,作為早飯的經歷。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潼關初置之時,實在今潼關南原之上,因為地處高隅,黃河由原下流過,因而能夠俯視洪流。由東方西來,經歷黃河岸旁的黃巷坂,出了黃巷坂,再緣著依傍絕澗的山路,才能達到潼關。山路曲折,確是天險所在。潼關始置的年代不可確知,所可知者乃是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公元二一一年)曹操西徵馬超於此,這是潼關見於記載之始,其築成當在這一年之前。
  • 永漋:最美的詩行獻給最美的祖國
    永漋:最美的詩行獻給最美的祖國 2019-10-01 0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海十二載,九州共此時!《天下3》十二周年嘉年華圓滿落幕!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華裳九州為各位獻上一場精妙絕倫的華服盛典,可謂觀九州之壯闊,賞華裳之錦繡。滄海桑田,繁花依舊,一紀之約,皆在曲中!國風音樂人霍尊現場演繹天下十二周年主題曲《一紀山海》。一飲濁酒滿杯,今朝莫須問,與君同歡!
  • 山海十二載,九州共此時!《天下3》十二周年線下活動圓滿落幕
    山海十二載,九州共此時!《天下3》十二周年線下活動圓滿落幕 《天下3》十二周年線下活動精彩一文回顧!新規劃、新地圖、新盒子、新聯動,策劃爆料驚喜連連。十一大門派元素攤位趣味翻倍,絕美COSER巡場互動,真·拓拓神獸萌翻全場!
  • 禹帝治水不誤治國,將天下分為九州,你知道你家屬於哪個州嗎
    而在早先時期,中國被分為了九個州,所以一直到現在中國另外還有一個別名那便是「九州」,那麼我們一般說的九州是哪九州呢,他們又是在什麼地方呢?九州最開始是出現在《尚書》中,根據記述,鯀禹治水的那時候把天下分成了「九州」,分別為梁州、青州、徐州、冀州、豫州、雍州、揚州、荊州、兗州。
  • 清滅大順潼關之戰前後各方勢力的博弈
    清軍佔領北京之後經過一系列的軍事或政治行動已經基本控制了山東,山西西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多爾袞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阿濟格吳三桂唐通等人帶領共八萬人伐順,一路由多鐸帶領南下,這體現了清軍或者說多爾袞的自負,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一路往西南,兩路軍只會越走越遠,成為孤軍,清軍雖然強大但是兩路用兵兵力就立刻顯得不夠了,以阿濟格帶領的八萬人而言很多都是明朝降軍如吳三桂唐通,然後是早年歸順的漢軍如尚可喜,最後才是八旗兵,李自成知道清軍來到潼關之時潼關守軍只有八千人
  • 函谷關與潼關地圖補遺
    這張是秦函谷關和漢函谷關以及漢潼關之間的相對位置圖,標註的魏函谷關因為小浪底工程,已經被淹沒在水底,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可以看到洛陽到秦函谷關有兩條通道,漢函谷關只扼守了北道,赤眉軍真是從南道入關,不過有漢潼關扼守,我不理解赤眉軍是如何通過的。這點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只能存疑。
  • 是我國東南海域的天然屏障,扼日本能源動脈
    前言:臺灣島的戰略意義究竟有多重要,直接關係我國東南海防,扼日本的能源大動脈,一起了解一下。臺灣島,西靠亞洲大陸,面向浩瀚的太平洋,是中國第一大島鏈戰略要地。以臺灣島的臺北市為中心2000公裡航空半徑之內,包括了朝鮮半島,菲律賓,衝繩,日本的九州四國和本州的一部分。4000公裡航空半徑之內,囊括了關島,馬裡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等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重要海軍基地,其戰略意義可謂不言而喻。臺灣島及其周圍地區是中國,也是整個東亞不可多得的軍事基地。
  • 所謂九州是哪九州,為何劉備稱豫州牧,而陶謙稱徐州刺史
    人們常說「一言九鼎」,而九鼎就是代表天下九州,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陸遊《示兒》中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的詩句,龔自珍己亥雜詩中也有"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的詩句,因當初夏王大禹將天下分成九州,所以這些詩句中的九州一般用來代指整個天下,那麼被人們反覆提到的「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