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1925年的深秋,一個湖南青年離開家鄉,踏上了前往廣州的旅途,他將要在那裡進一步投身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旅途中他經過長沙,重遊了自己年少讀書遊覽過的橘子洲。恰逢秋水碧綠,楓葉火紅,獨立洲頭的他望著眼前的深秋之景,心中的家國情懷愈發強烈,壯懷激烈地寫下了一首《沁園春》。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詞,自然就是毛澤東青年時期寫下的《沁園春·長沙》。當時32歲的他正準備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途中在長沙橘子洲故地重遊,聯想到國家命運與自身,便寫下了這首豪情萬丈的詞。
這首詞作為毛澤東作品裡的名篇,其誕生的地方長沙,更非凡地,自古便在歷史中獨具一席。
「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但其名稱的由來卻說法不一。《史記·天官書》中曾記載,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而晉代闞馬因所著的《十三州志》則說:漢「有萬裡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裡,故曰長沙。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長沙特殊的地質結構,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又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
秦朝時,首設長沙郡,長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權的行政區劃。西漢時置長沙國,東漢復置長沙郡,隋朝時將設為潭州,唐朝又劃入江南道,宋時又劃入荊湖南路路治,明清時則皆設為長沙府,上隸湖廣。
歷朝歷代,長沙均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鎮,而匯聚於此處的風流人物與種種事跡縱使在歷史的塵埃中也難掩光芒。
西漢時賈誼被貶於此,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從此開中國文學史漢賦之先河;東漢時名醫張仲景任此地太守,在大堂之上為百姓看病,撰《傷寒雜病論》,救死扶傷無數;宋朝初年,當地太守於嶽麓山下創建了後來名聞天下的嶽麓書院,後世朱熹張栻等大儒紛紛來此講學,成就數段佳話......
除了文化上的積澱,千百年來,長沙亦是兵家常聚之地。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孫堅率先於此地起兵討伐董卓;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於長沙建飛虎軍,積極抗金;宋末李芾長沙抗元、明末何騰蛟長沙抗清,均用鮮血為厚重的長沙城染上了一份悲壯與滄桑。
石燕湖風景區
到了近代,長沙還是無數仁人志士先後登場的舞臺。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在長沙先後創立「南學會」、時務學堂進行新式教育和思想革新;黃興、宋教仁等革命先烈在此創立了華興會,為推翻清朝統治積極籌備;而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員,在長沙創辦了新民學會、發動秋收起義、創立了紅軍第一、第三軍團,讓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所以,當青年毛澤東於長沙寫下這首對未來滿懷期許的詞作,更像是歷史冥冥中的註定
在這首《沁園春·長沙》中,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
橘子洲頭雪景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更是出了作者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詞的下闋,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亦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如今百年過去,若再去長沙橘子洲,雖已難見到詞中的風景,但環首回想,「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發問早已有了答案,偉人的期許也都一一成為了現實。
悠悠長沙,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歷史遺蹟。凝練出了「經世致用、兼收並蓄」的湖湘文化。 它既是清末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義的發祥地之一,走出了黃興、蔡鍔、劉少奇等無數名人,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另一方面,在繼承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長沙市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發展成為了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 東亞文化之都、 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等文化品牌。
現代化的 長沙市擁有高校51所, 獨立科研機構97家,兩院院士73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有雜交水稻育種、「天河」超級計算機、國內首臺3D燒結印表機等科研成果。
今天的長沙,不但是湖南省省會,更是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中遊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排名中,長沙市位列第266位。
往期經典
詩行天下|芙蓉山:風雪依舊在,蒼山不復遠
詩行天下|嶽陽樓:洞庭湖邊一勝景,文人筆下多愁地
詩行天下|洞庭湖:氣蒸雲夢澤,涵虛混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