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眼球認為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長沙》,是一篇寫作文的最佳範例,從表達手法上和謀篇布局上都值得創作者借鑑。
橘子洲毛澤東青年時的塑像
一、先從結構上看這首詞的謀篇布局,上下兩段(兩闋、兩片)都使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1.內容分析。
(1)上段的前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是全詩的總起,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以理解為處境險惡。)
(2)上段的主體內容為第4到第10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主體內容也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一個「看」字總領六句(究竟是6句還是7句重在理解)內容,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典型景物,它們構成一副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第七句點評萬物在秋日裡競相呈現自由的生命狀態。「萬物」是對前面6句的概括。(大意是: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隻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天空中展翅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遊。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裡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烘託了背景,準備了氣氛。)
(3)上段的最後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上段的總結句。從開頭看,作者在點出寫作要素且推出系列的壯美意象後,發出深沉的感慨和千古懸問。(大意是: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萬端思緒! 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明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總結上片(上段、上闋):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接下來繼續分析下片。
(4)下段前兩句:「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是下片內容的總起,點明時間是「曾」,地點還是這裡,人物是「百侶」(指同學)。(大意是: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友聚會、遊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這裡,詩人從上片獨往舊地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5)下段的主體內容為第3到第9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主體內容也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一個「恰」字,統領六句(究竟是6句還是7句重在理解),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第九句表明觀點:「糞土當年萬戶侯。」,是對下段主體內容的一個小結。(大意是: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談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討惡揚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6)下段的最後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對下段的總議論,也是對上段提出的千古懸問的回答。(理解最後三句,「中流」,江水中間。「擊水」,這裡指遊泳。作者曾自註:「遊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見《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遏,遏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遊泳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隻都阻擋住了;一種認為「浪遏飛舟」是「到中流擊水」的條件。如果按照後一種理解,這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浪巨大,連行船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以同洶湧的急流拼搏為快樂。」這裡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總下片(下段、下闋):下片回憶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二、分析作品中的手法運用。
如何運用表達手法
表達手法有:敘述、說明、議論、抒情和描寫。有些同學對五種表達手法總是背不下來。其實,不用背,理解就可以。怎樣理解呢?可以聯繫文章體裁來理解,比如說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說明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議論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散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抒情和描寫。
在這首詞中,上段的主體內容「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採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作者描寫了山、江、鷹、魚。上段的最後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所以,上段的主體內容採用的表達方式是先描寫後議論。
下段的主體內容為「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採用了敘述的表達方式,回憶當年革命青年的勃勃英氣和戰鬥風貌。最後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對下段的總議論,也是對上段提出的千古懸問的回答。所以下段的主體內容採用的表達方式是先敘述後議論。
三、借鑑範例,構思作文。
借鑑或仿寫帶你快速入門寫作
在內容分析的過程,王眼球在括號內補充解釋了詞句的大意。整首詞的大意是這樣的:
在深秋的季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隻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天空中展翅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遊。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裡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作者面對廣闊無垠的大地發出千古懸問:「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友聚會、遊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談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討惡揚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浪巨大,連行船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以同洶湧的急流拼搏為快樂。(353字)
把《沁園春.長沙》翻譯成353字的現代文,韻味少了很多。比如寫景的妙筆「紅遍」「碧透」所包含的好處全都被雪藏了。若是新作者再來橘子洲來賦文,就要用現代文的筆法來描寫景物的美妙,寫出景物之濃豔的色彩和非凡的神韻,這樣篇幅自然會加長,想縮短都做不到啊。新人賦新篇,可以引用名人的名句,這叫引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多數同學不會運用雙引號,也就不肯引有名句了。如果把這首詞改寫成現代作文,作者一定要注意謀篇布局和手法的運用。
以這首詞的結構方式和表達手法為例,學生可以寫一篇春遊或秋遊的作文,也可寫到某名聖地的旅遊經歷。對於這種要求有敘述、描寫、議論表達手法的作文,多數學生在表述上存著很多可惜。具體的毛病如下:
(1)不能很好地交代基本要素。學生很吝嗇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環境等要素,或語焉不詳,或乾脆不具備基本要素。
(2)不能有序地描寫景物。學生在作文中寫物,沒有主次之分,缺少條理性。比如在描寫花草樹木時,沒有順序,有的同學為了湊字,居然還突然間把對秋天的聯想寫進景物描寫,思緒混亂。這首詞的上段主體,在描寫景物時,給出了最好的範例,作者寫完山及山上的樹木,再寫江和江中的船隻。作文的主體內容安排相當於插花藝術的布局,花枝的數量要搭配,色彩要搭配,花語要搭配。作文的主體內容安排,也相當於烹飪的拼盤,各種顏色的水果要搭配得當。如果作文的內容雜亂無章,就相當於服務員直接給顧客端上來一盤已經攪拌得亂七八糟的拌飯,對這樣的拌飯,顧客不會接受的。
(3)不會運用議論的表達手式。小學生的作文,最好在全文的最後一句抒發一下感情或表達一下觀點或發一句議論;初中生的作文,就要求表達一定的主題意義了,議論的表達方式不要求多,但一定有;高中生的作文,那就是千萬不要忽略議論的表達方式,議論就是全篇文章的魂呀。高考作文真題,百分之八九十的概率是議論文。高中生寫作文,描寫是為了議論作鋪墊,敘述也是為了議論作鋪墊。怎樣發議論呀?你在落筆之前,就應該先確定文章的主題,模仿這首的內容安排來安排你的作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