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資訊
《沁園春·長沙》優秀教學設計
協和中學 李嘉瑋
教材分析:本單元的教學,應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讀詩歌,培養學生讀詩、品詩的悟性和能力
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在必修一學習了《靜女》、《氓》、《離騷》、《短歌行》等詩,對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擬人、借景抒情、動靜結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讀詩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讀懂詩詞而詞又是剛接觸的一個新的內容,學生對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難度了前一階段,我們已向同學們介紹了詞的相關基本文學知識,並且了解了讀詞的方法,即從詩人、詩題、注釋、詩文四個方面著手鑑賞詩歌,在鑑賞詩文時特別要注意劃分「起——承——轉——合」四個層次,連貫地來理解詩的主旨本課主要是檢測同學們對讀詩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對詩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階段的詩詞朗誦中,發現學生們一般不會投入情感去朗誦,這對詩歌的理解又是另一個障礙本課希望通過各種朗讀形式來培養一定的朗讀能力,以朗讀促理解
教學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劃分詩歌的層次,層層深入地理解詩歌
2、能力目標——學會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培養朗誦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毛澤東的那種以國家為己任的偉人氣概
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學習法
2、朗讀法:通過配樂朗讀、情景朗讀來助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知人論世:你們了解毛澤東主席嗎?)
師作補充引入:毛澤東一生酷愛古典詩詞,在他一生中,大量閱讀古典詩詞,據中南海毛澤東圖書管理員統計,毛澤東生前認真批註、圈畫過的詩詞總計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閱、欣賞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憑記憶手書的有117首,其中有許多長篇敘事詩「毛澤東在打仗時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則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一首著名的《沁園春.長沙》
二、整體理解
1、配樂朗讀,劃分本詩「起——承——轉——合」四個層次
引導提示:
起:「獨立寒秋」到「橘子洲頭」(提示:由獨立寒秋統領全文,引出下文說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繪獨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轉:悵寥廓到糞土當年萬戶侯(提示:由景入情,轉入到情感的抒發)
合:曾記否到最後(提示:小結顯得言有盡,而意無窮)
2、扣景理解「起」與「承」兩部分
1)起:「獨立」二字統領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這讓我們想起不少詩篇關於「秋」的名句,如:
天淨沙·秋思(悽苦愁楚)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沉鬱壯闊)
2)承:這首詩同樣是寫在寒秋中的那種悲情嗎?請結合「承」的部分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畫面包含三個步驟:布局、勾勒與染色)
從多角度觀察描繪出一幅充滿著力量,豁達向上、絢爛多彩的湘江秋色圖
——小組討論:找代表發言
【提示】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動靜結合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過從多角度觀察描寫了群山、層林、碧江、船隻、雄鷹、遊魚,描繪出一幅充滿著力量,豁達向上、絢爛多彩的湘江秋色圖
——小結:沁園春·長沙(豁達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與詩歌主旨
▲扣情探究「轉」與「合」兩部分
1、轉:前文描繪了一幅豁達向上、絢爛多彩的秋色圖便讓作者由景深發出情,由今轉入昔,一個「悵」字生發出一個疑問「誰主沉浮」,究竟「誰主沉浮」呢?《沁園春·雪》裡的「秦皇漢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他們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選嗎?請分析
——提示:應該是意氣奔放,才華橫溢,心繫國運,蔑視權貴的「同學少年」歷史上的英雄豪傑「略輸文採,稍遜風騷」,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多了,「風流人物」應該是能文能武的傑出人物,英雄豪傑「現在」這首詞裡所列舉的包括詩人在內的「同學少年」,這些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革命青年,這些意氣奔放,才華橫溢的革命青年,這些關心國家命運,鬥志旺盛,蔑視權貴,敢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誰主沉浮?天不降大任於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闋通過抒情,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
2、合:最後一句「曾記否」言有盡,而意無窮地作了總結,這裡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氣概?(時代背景理解詩人以天下為已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擊水,浪遏飛舟」是一種勇當中流砥柱,敢於阻擋一切困難去革命的豪情壯志
3、結合藝術手法總結全詞主旨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詞是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提示:全詞寄情於景,通過描寫一幅充滿著力量,豁達向上、絢爛多彩的秋色圖——湘江秋色圖,而號召那些關心國家命運,鬥志旺盛,蔑視權貴,敢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現出作者與同伴激流勇進、一往無前的偉大氣概,以及對革命的信心
四、情景朗誦,鞏固全文
1、欣賞關於毛澤東的一些圖片,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範
2、請結合自己對詩歌理解和畫面,配樂朗讀,模仿毛澤東當時獨立寒秋的情景請在座的同學作評委,評出最有風採的小毛澤東(要求:神態自然,從容,頗有點偉人的氣度)
五、作業
1、背誦全詞
2、收集毛澤東主席所寫的詞,選定一首結合讀詩詞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該詞的主旨
六、板書設計
起:
從多角度觀察描繪出一幅充滿著力量,豁達向上、絢爛多彩的湘江秋色圖
動靜結合
承: 看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俯察)
轉:悵、憶
合:言有盡而意無窮
沁園春長沙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能掌握詩中陌生的字詞,同時能熟練地背誦整首詩。
②.能力目標:體會雄渾闊大的秋的意境,能夠運用一些意象來摹寫現代詩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能夠把握作者寓秋於景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毛澤東為了國家統一和名族團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通過閱讀,能夠體會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
②.教學難點:抓住作者內心的情感,同時把握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體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革命情懷的。
三、教學方法
①.朗誦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問法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①.導入新課
一提到深秋,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蕭瑟。如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如被尊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繪了一幅秋郊黃昏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但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唐劉禹錫《秋詞》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另闢蹊徑,一反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贊秋氣、吟秋色,喚起人們衝破雲霄凌空直上的勇氣;更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後,有位詩人在長沙奏出了同樣的一首秋之壯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讓我們走進詩人的內部世界,領悟他對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②.介紹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寫作此詩的社會背景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澤東選集》:毛澤東的主要著作集。
《毛澤東文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陸續出版。《毛澤東文集》編入《毛澤東選集》以外的毛澤東重要文稿。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
寫作此詩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正風起雲湧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壓。那麼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衝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
③.朗誦詩歌
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此詩,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朗誦此詩的同時,思考一個問題,除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沁園春. 長沙》外,你們還知道毛澤東那些著名詩歌?」下面我起大家開始朗誦。第一次讀: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現在同學們已經朗誦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剛才提出的問題,有哪位同學知道?~~~~~~~~~~
除了《沁園春. 長沙》外,毛澤東的詩歌還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園春.雪》,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誦一下這首詩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裡冰封,
萬裡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採;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④.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誦讀了《沁園春. 長沙》這首詩,請同學們說一下讀了這首詩的整體感受?他和我們剛才背誦的《沁園春. 雪》在結構上有什麼相似點?
明確:這首詩是寫秋景,但並沒有流露出秋天的悲涼,而是寫得雄渾有力,有一種豪邁之感,他和《沁園春. 雪》相應位置結構相似,韻腳相同,都寫得曠達疏放,豪邁悲壯。
⑤.質疑討論,合作探究,老師講解
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來解說這篇文章,首先 沁園春,長沙分別是什麼? 沁園春是一種詞牌名,那麼什麼是詞呢!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詞調,叫詞牌。例如本詞的詞牌叫「沁園春」
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有些詞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緣由。如本詞的長沙級是小標題。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於它是長短句,詞牌詩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詞的流派分為豪放派、婉約派。其作品分別表現出不同風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第二次讀:找出本詞中自己不認識或陌生的字詞,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別給它們注音。
第三次讀課文(讀上闋):劃分本詞的層次,上闋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哪裡?講述了什麼? 「寒秋」怎樣理解?
明確:從開始到橘子洲頭,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寒秋」即為深秋。
第二層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寫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確:(萬)山 ———— 紅(遍)
(層)林 ————(盡)染
(漫)江 ———— 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 ————(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 ———— 擊長空
魚 ———— 翔淺底
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麼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近觀)
第三層從「悵寥廓」到「誰主沉浮」,提出誰主沉浮的感慨。
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 「悵」字表明作者怎樣的心情?
「悵」並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麗,而現實社會卻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俯仰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
那麼「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呢?是由於當時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對革命進行瘋狂的壓迫,詩人不得不發出「 誰主沉浮」的感慨。這表明了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同時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第一課時完成,請同學們回去背誦這首詞和詩人的另一首詞《沁園春 雪》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地了解了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我們介紹了毛澤東的生平及其著作,還簡單的分析了詞的上闋,下面我們就接著來學習這首詞的下闋。
首先讓同學們讀一下下闋,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上闋和下闋有什麼聯繫?
總結明確:上闋寫今日之遊,眼前之景,指出問題,引起回憶。下闋寫昔日之遊,憶過去崢嶸歲月,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
那麼「同學少年「時怎樣的意境呢?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於鬥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鬥風姿和高尚志趣。
鑑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麼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結:歸納一下這首詞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鬥爭生活的回憶,抒發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沁園春長沙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能掌握詩中陌生的字詞,同時能熟練地背誦整首詩。
②.能力目標:體會雄渾闊大的秋的意境,能夠運用一些意象來摹寫現代詩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能夠把握作者寓秋於景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毛澤東為了國家統一和名族團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通過閱讀,能夠體會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
②.教學難點:抓住作者內心的情感,同時把握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體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革命情懷的。
三、教學方法
①.朗誦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問法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①.導入新課
一提到深秋,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蕭瑟。如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如被尊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繪了一幅秋郊黃昏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但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唐劉禹錫《秋詞》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另闢蹊徑,一反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贊秋氣、吟秋色,喚起人們衝破雲霄凌空直上的勇氣;更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後,有位詩人在長沙奏出了同樣的一首秋之壯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讓我們走進詩人的內部世界,領悟他對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②.介紹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寫作此詩的社會背景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澤東選集》:毛澤東的主要著作集。
《毛澤東文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陸續出版。《毛澤東文集》編入《毛澤東選集》以外的毛澤東重要文稿。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
寫作此詩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正風起雲湧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壓。那麼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衝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
③.朗誦詩歌
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此詩,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朗誦此詩的同時,思考一個問題,除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沁園春. 長沙》外,你們還知道毛澤東那些著名詩歌?」下面我起大家開始朗誦。第一次讀: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現在同學們已經朗誦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剛才提出的問題,有哪位同學知道?~~~~~~~~~~
除了《沁園春. 長沙》外,毛澤東的詩歌還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園春.雪》,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誦一下這首詩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裡冰封,
萬裡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採;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④.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誦讀了《沁園春. 長沙》這首詩,請同學們說一下讀了這首詩的整體感受?他和我們剛才背誦的《沁園春. 雪》在結構上有什麼相似點?
明確:這首詩是寫秋景,但並沒有流露出秋天的悲涼,而是寫得雄渾有力,有一種豪邁之感,他和《沁園春. 雪》相應位置結構相似,韻腳相同,都寫得曠達疏放,豪邁悲壯。
⑤.質疑討論,合作探究,老師講解
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來解說這篇文章,首先 沁園春,長沙分別是什麼? 沁園春是一種詞牌名,那麼什麼是詞呢!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詞調,叫詞牌。例如本詞的詞牌叫「沁園春」
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有些詞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緣由。如本詞的長沙級是小標題。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於它是長短句,詞牌詩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詞的流派分為豪放派、婉約派。其作品分別表現出不同風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第二次讀:找出本詞中自己不認識或陌生的字詞,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別給它們注音。
第三次讀課文(讀上闋):劃分本詞的層次,上闋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哪裡?講述了什麼? 「寒秋」怎樣理解?
明確:從開始到橘子洲頭,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寒秋」即為深秋。
第二層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寫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確:(萬)山 ———— 紅(遍)
(層)林 ————(盡)染
(漫)江 ———— 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 ————(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 ———— 擊長空
魚 ———— 翔淺底
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麼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近觀)
第三層從「悵寥廓」到「誰主沉浮」,提出誰主沉浮的感慨。
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 「悵」字表明作者怎樣的心情?
「悵」並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麗,而現實社會卻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俯仰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
那麼「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呢?是由於當時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對革命進行瘋狂的壓迫,詩人不得不發出「 誰主沉浮」的感慨。這表明了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同時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第一課時完成,請同學們回去背誦這首詞和詩人的另一首詞《沁園春 雪》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地了解了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我們介紹了毛澤東的生平及其著作,還簡單的分析了詞的上闋,下面我們就接著來學習這首詞的下闋。
首先讓同學們讀一下下闋,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上闋和下闋有什麼聯繫?
總結明確:上闋寫今日之遊,眼前之景,指出問題,引起回憶。下闋寫昔日之遊,憶過去崢嶸歲月,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
那麼「同學少年「時怎樣的意境呢?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於鬥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鬥風姿和高尚志趣。
鑑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麼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結:歸納一下這首詞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鬥爭生活的回憶,抒發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沁園春長沙優秀教學設計
帶隊老師:王曉娟 實習學校:迤山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品味詩歌語言的表現力,體會詩的宏闊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覆運用進而掌握朗讀的方法,自由發揮想像併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開闊博大的心胸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陶冶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聯想、想像體會並把握詩歌形象,理解詩的意境。
2、難點:體會詩中所運用的情景關係並掌握一般詩歌的鑑賞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正式上課之前,我想先請同學們跟我來一次穿越,(多媒體播放抗戰時期中國國內的片段,炮火連天,山河破碎;然後畫面轉入一座山頂,其下可見河流樹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此刻你就站在山頂,秋日的天空顯得無比遼闊、高遠,遠處有一隻雄鷹在展翅飛翔,漫山火紅的樹林,山下是滾滾而去的長河,河面千帆相競……而你就站在山巔,你會有何感想?
請學生暢談,教師稍作評價並總結。
現在我們回到課本,通過一首詞,走進1925年的那個秋天,看看毛澤東在我們剛才所體驗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麼,都生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這首詞就叫《沁園春 長沙》 板書
2、簡要解題(可根據學生情況簡化)
詞,因句式長短不齊,又叫長短句,最初被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逐漸跟音樂分離,稱為詩的一種別體,有人將它稱為「詩餘」。
詞有詞牌,或稱詞調,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作者按照不同的規格去寫,又叫做「填詞」。詞按字數多少,分小令、中調、長調。《沁園春》屬於長調,分上下闕,也叫雙調。本課的「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
沁園春: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後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二、聽讀全詩
1、布置思考題:①詞中表現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徵是什麼?
②詞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
2、播放配樂朗誦,注意字詞讀音,感受詞中所抒情感。
3、請學生讀,注意節奏、停頓,控制語調、重音,其他學生評價,教師簡要總結。
4、師生齊讀,進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問題:
①寒秋的湘江(碧綠清澈),山(多),林(紅),舸(多),鷹魚(有力)
②獨立深思,憶舊言志,胸懷天地宇宙。
三、鑑賞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起句)【湘江一去不復返的壯景,更易使人緬懷逝去的崢嶸歲月】
1、點明時間——寒秋(指深秋),地點——橘子洲
2、為增強詞的表現力,語序被打亂(前三句正常語序應是——深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著湘江北去。)「獨立」前置,就像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主人公從背景中推出,凸顯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並將讀者的視野不斷擴展。
3、關於「獨」。李白有「獨坐敬亭山」的閒適,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裡有隱適,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脫,而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表現的是一種卓然超群與大氣無畏。
4、關於「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言「悲哉,秋之為氣也」,杜甫更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古人筆下的秋景多是蕭殺悲涼、清冷慘澹,而毛澤東筆下的秋景是怎麼樣的呢?看下文。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鋪敘)
1、一個「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圖,沿著詩人的視野你看到了什麼?能否嘗試著概括一下其特徵?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要點:
①「萬」寫山之多,「遍」寫紅之廣,「層」寫林的層次之豐富,「盡」寫紅之透徹,「漫」寫水之多,「百」寫水之多,「擊」透出猛、勁;「翔」突出輕、快,這遠比用「飛」與「遊」好得多。
②請用幾個詞組概括這幅秋景圖【絢爛多姿,生機無限】
③作者在表現這幅圖時有什麼特點?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鷹、魚,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徵:充滿活力與生命力
b.視野開闊,有遠眺、近觀、仰視、俯察,這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
c.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現有分有總,「看」領起,「萬類」收束。
d.用詞極富表現力。(「萬」「百」表現數量之多,「遍」「漫」突出範圍之廣,「盡染」「碧透」強調色彩之濃,「爭」「擊」「競」體現競爭之烈)
e.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突出景物特徵。
可以看出,這幅圖不是詞人縱目所及,順手塗抹而成,而是經過詞人細緻的藝術加工,宇宙萬物在秋日生機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長。這種藝術加工必須融入詞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觀景物有機結合,富於詩意,而這幅生機無限的秋景圖也使我們感受到詞人對人生的積極追求,盡掃千古悲秋之氣。這樣這幅圖就達到了情景交融。
現在看到毛澤東筆下的秋景與古人的差異了吧?(毛澤東的有豪情在,是積極充滿活力的,壯麗的)
2、以「萬類霜天競自由」作結,是作者對自然特徵、規律的認識和揭示,此時詞人胸中已充溢了無限感慨,接下來,詞人的心緒該奔向何處呢?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小結)
1、「悵」這裡表達的是由深思而引發的激昂慷慨的心緒。詞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無限心緒,終於衝口而出「誰主沉浮」這樣的詰問,萬類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這大地上的人世間的一切,該由誰主宰?
2、這裡,詞人由景及情,最終借景抒情,積蓄的情感終於以直白的發問爆發。這一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壯志,這一問,也拓寬了詞的意境,使詞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這一問,還將詞人的心緒拉到了另一幅畫面,所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那麼到底開啟了什麼呢?
我們下節課繼續講解。
【第二課時】
一、回憶上節課,上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爛多姿、生機無限的秋景圖,並即景抒情,發出了對家國命運主宰者的詰問。
這一問題的答案你知道了嗎?我們一起看詞的下闋。
二、賞析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上闋「獨立寒秋」形成對比,今遊引起對往昔的回憶)
1、「曾」「憶」表明詞人在回憶,上闋中所表現的深沉思索很自然的喚起了詞人對年青時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動的思念和追憶。
2、略作背景介紹
3、「憶」領起下文八句,回憶當年歲月。
「崢嶸」「稠」:表明年代特點,時事艱難反襯人的奮發有為。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鋪敘,表現了當年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鬥行動。
「恰」「正」「方」:極寫年華之美。
「茂」「遒」:極寫才情之美。
「糞土」表明對軍閥官僚的蔑視。
2、這些句子懷人憶事,形象化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3、最後一句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詞人以設問作答,照應上闋;主宰國家命運的是胸懷家國、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立志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喚青年,發揚蓬勃的朝氣,激流勇進,搏擊風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歸納總結
上闋寫景,宏闊的深秋意境,是壯景;下闋抒情,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是豪情。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詞
2、查資料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並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就點讚,愛就轉發吧~
要是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就給小編打賞吧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繫我們刪除。聯繫QQ:309377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