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們對秋光、秋水以及秋色的描寫,不乏精妙之筆,悲秋傷懷之作姑且不論,比如李白的「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頌秋佳作也不勝枚舉,比如範仲淹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但把秋景同自然界的更替吐納現象相聯繫、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相連接、同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相綰和的作品,卻是風毛麟角、極為少見,有一人卻是這個領域的拓荒者。下面介紹偉人的一首沁園春,大氣磅礴,讀了三遍就能背誦全文。
沁園春·長沙
作者: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925年孫中山逝世,國民黨右翼勢力乘機崛起,革命處於危急時刻,可是陳獨秀等領導者卻不斷壓制各種運動。作者雖然在韶山領導和推動湖南農民運動,但韶山的大土豪成胥生卻密報軍閥趙恆惕,趙派兵要逮捕他。詞人不得已離開韶山到長沙,這首詞就是這一年秋天寫於長沙,回答了決定國家存亡、革命成敗的問題。
深秋時節,詞人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看湘江奔騰不息地流向北方。他遠望嶽麓山上楓葉如火,隨山勢而層層選迭。山峰和樹林都如同染了色,江水清澈,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萬山紅遍」,寫色廣;「層林盡染」,寫色深。「漫江碧透」,是靜景;「百舸爭流」,是動景。作者以靜襯動,分外生動活潑。
仰望蒼鷹搏擊長空,顯出陽剛之貌;俯視魚翔淺底,描繪陰柔之美。鷹擊、魚翔,長空、淺底,上下呼應、融合映襯,更能激發審美的愉悅感。這一派秋光、藍天,何其鮮豔明麗,雄鷹展翅拍打、魚兒怡然暢遊,大船頂風破浪、奮勇爭先,萬物都充滿了無限生機!
大好秋光,萬物各得其樂,都在生命的舞臺上展現風採。「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句闡發了生活哲理。「競自由」三字,絕非等閒之筆,以競爭求自由則自由存。生活如此,革命也需鬥爭,如果受制於人,自由只能如水中花、鏡中月。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寥廊,宇宙遼遠而寬廣;沉浮,世事滄桑變化。當時革命前途黯淡迷茫,清醒的革命者內心惆悵,正是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的真實表露。
接下來作者回憶不平凡的生活經歷,「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崢嶸,本指山勢高低不同,這裡比喻生活的不平凡。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他們思想新穎、知識廣博,作風豪爽、氣宇軒昂,而且行動果敢、奔放有力。
同學們編書報、寫文章,散發標語和傳單。「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視這些壓迫人民、統治人民的軍閥、官僚如糞土。這幾句從各方面描繪了「百侶」的膽略、氣魄和英雄本色,也是對誰主沉浮做出了令人折服的回答。
寫到這兒,詞人還沉浸在對戰鬥生活的回憶之中,又好像與朋友面對面交談一般。善水的少年奔騰叫喊、嘯傲江河,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行船。作者通過這句設問,平息了奔騰不息的感情,又自然地結束了全詞,極見藝術功力。
這闋沁園春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張弛有致、疾徐得體。上片寫今日之遊,直觀鮮明,由景物而生感慨,色彩斑斕、秋光如畫;下片憶昔日之遊,熱鬧非凡,但因時過境遷,故以回憶為主。作者由人物活動而抒發感情,語調鏗鏘有力,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更表現了一位偉大領袖的豁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