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布局,說通俗一點,就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好材料的問題,諸如總體構架、詳略安排、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都是謀篇布局過程中所應考慮到的內容。
這些內容,其實在立意、選材的過程中,同時也已經在考慮如何組織安排材料的問題了,這幾個方面之間沒有截然可分的界線。比如在前面提到「出其不意,恰在意中」這個問題時,曾說,「出其不意」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中一層意思就是「情節安排不落俗套,構思新穎。」因此,可以把立意構思、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等方面的思維,看作是一個網絡結構的形式,我們在談謀篇布局問題時,只是暫時將其它問題撇開,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猶如水乳交融一般。
作文答卷在謀篇布局上究竟有哪些要求呢?我們將分別從規劃骨架、詳寫略寫、開頭結尾等角度出發、分以下八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立好間架,規劃全形;
山不喜平,文貴起伏;
潑墨如雲,惜墨如金;
文首標目,奇句奪人;
卒章顯志,雋永含蓄;
承上啟下,銜接自然;
前呼後應,綿密思路;
敘議結合,以情動人。
在以前的發文中,胡說評教育曾詳細分析「文首標目,奇句奪人」的寫作手法,在下去的時間裡會陸續探討其它的寫作手法,今天一起來探究作文答卷謀篇布局方法之一――「立好間架,規劃全形」。
寫文章跟建築師設計藍圖十分相似:藍圖的設計必須在破土動工之前,寫文章,結構安排的考慮也必須在動筆之前完成;建築師規劃藍圖「千門萬戶」,「先立其大」;寫文章也必定是統籌大局,大處著手,「立好間架,規劃全形」……
我們又常說「無文定則」。談結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在實際的閱讀和寫作中,摸索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就以記敘文的結構安排為例,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縱向結構。
這種結構是沿著時間先後為線索安排文章層次的,它的好處是可以從時間的發展中,條理清晰地展示人物性格及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大家所熟知的何為的《第二次考試》即是如此安排的。作者為了寫好陳伊玲這個一代新人,按事件發展的先後時間對內容進行了安排:先是初試勝利,接著複試失敗,然後事因揭曉,終於被錄取。由於作者以時間為順序,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及結果,使所寫之人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作者面前。
(二)橫向結構。
這種結構有兩種組織材料的方法,一是按空間、地點的轉移組織材料,這種方法常用於參觀、狀物之類的文章中。例如中學課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是按這種結構來寫的,作者依參觀路線,從遠到近,由大到小,由近觀碑身而到細看碑身四面的浮雕,由東到西,由西到北依次道來,有條不紊;二是按事件的分類來寫。這種結構形式安排內容,所寫事件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只是有些文章中分主次,有些文章不分主次罷了。例如《寒假生活二三事》所敘之事未必分主次;而《記一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題目本身要求的德、智、體三方面材料是並列的,但要分主次,就是說,「德」要為主,「智」、「體」次之。
(三)縱橫交錯式結構。
這種縱橫交錯的文章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介於前兩者之間的,即既以時間為序組織安排內容,又兼顧所敘事件性質、類別。夏衍的名篇《包身工》就是這樣的結構。這篇文章時間線索十分分明:「清晨四點一刻」、「四點半之後」、「五點鐘」……「黑夜中」,這顯然是縱式結構的特點;而在按時序敘述事件中,又把起床、吃粥、勞動三個場面的典型事件組織起來,向橫的方向擴展、描述,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上述三種結構方式提供給學生作文時參考。兵書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寫作也需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能根據各個不同的實際情況,作出適宜的結構形式,也可謂之「神」。
總而言之,「立好間架,規劃全形」的寫作手法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以大馭細。不要一味注意細節;細節的考慮應放在總體設計之後。
第二,切忌臃腫。不要堆砌材料。
第三,防止鬆散。注意材料之間的有機聯繫,結構上的相互照應。
第四,混亂是大忌。病根在思路混亂。
當抓住了寫作的手法之後,就要抓緊時間加以強化訓練,把寫作的手法牢記於心,做到「心中有數,腦中有文,肚中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