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7月25日是今年的初伏,一般來說,初伏前一段時間,是伏前「解毒」的好日子。如果能在伏前這段時間就進入狀態,可以給三伏灸打下良好基礎!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冬病夏治的日子,所謂的三伏炙,就是此時的一種運用艾灸治病的療法,此法結合了傳統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和中藥外治等知識,是近年來頗流行的一種夏季理療方式,頗受人們的青睞。
說起三伏灸,很多人都知道是在初伏、中伏、末伏這幾個階段進行艾灸調理有特殊效果。
一般來說,入伏前一段時間,就要開始艾灸了。
其實,三伏灸是一個系統養生法。一般來說,堅持在初伏、中伏、末伏這三個階段行灸,是最基礎的;若要加強效果,可在三伏天持續做艾灸調理。就拿哮喘來說,中醫認為哮喘主要與肺、脾、腎相關,初伏時選穴重在從肺論治,中伏所選穴位重在從脾論治,末伏所選穴位重在從腎論治,只有肺、脾、腎三髒同調,才能共收止哮平喘之效。
由此看來,如果只是灸療一兩次,缺乏系統行灸,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另外,行灸調理期間不忌口也會影響灸療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問:看到別人做三伏灸的效果很好,但自己在三伏天做了幾次艾灸,卻覺得用處不大
一般在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大都由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作。而三伏天人體內的陽氣最充沛,熱能溫陽,陽能祛寒。
另外,天氣熱,人體毛孔大開,藥性容易滲透進去,三伏灸藉助天時, 能一舉掃蕩體內的陰寒之氣,防止冬季復發。
所以,才有中醫提出的著名理論——「冬病夏治」。這段時間是最壞的時間也是最好的時間---是最容易留下病根的時間;也是調理疾病的最好時機!處理得好,往後一年無病災。
中醫淺談
中醫角度看,凡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稱為「毒」,如瘀血、痰溼、寒氣、食積、氣鬱、上火等。
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影響五臟的氣血運行,從而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而夏季溫度高,溼氣重,人體陽盛於外,內裡虛弱,臟腑更易被毒素侵襲。
在《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我們知道病邪有表裡之別(腠理→肌膚→腸胃→骨髓),毒素作為病邪之一,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毒素如果瘀積到五臟,情況就非常嚴重了,因為它會嚴重影響五臟的陰陽氣血平衡,而臟腑平衡是身體健康的基礎。
淤積五臟就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
病理產物(如痰溼、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溼等)就不能及時排出,就會瘀積於五臟。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補充陽氣,陽氣足則毒素除。「天下補陽,灼艾第一」,艾灸時,艾葉的藥性可「走三陰通十二經」,通過經絡循行至五臟毒素瘀積處。
三伏前的這一個月時間,氣溫高,天地之間陽氣足,此時艾灸集「天之陽」和「地之陽」的雙重威力,可將潛伏在五臟深處的毒素「連根拔出」,給身體來個大清洗!
排毒,首選艾灸
那麼在伏前階段,哪些穴位艾灸可以排毒,效果翻倍呢?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隻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合谷穴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在該穴位施灸可以幫助身體祛溼排毒,當面部出現紅血絲的時候,艾灸這個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效果。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的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堅持每天艾灸10到15分鐘,可以起到祛溼排毒的效果。
解溪穴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的凹點處,每天艾灸解溪穴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起到明顯的排毒祛溼效果。
所以,趕緊把握當下黃金時間艾灸起來吧!
伏前灸注意事項
《千金要方》中說到:「凡灸當先陽後陰,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這就告訴我們三伏天艾灸要遵循先上後下,先背後腹,先頭部後四肢的順序,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面部烘熱的不適之感,還能達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另外,過飢過飽都不宜艾灸,因為食物在胃裡需要氣血消化,艾灸會讓氣血跑到別的地方去,導致氣血運行慢,容易發生腹脹。所以,飯後不可以馬上艾灸,飯後1小時後才可以灸。再有,飢餓艾灸容易發生暈灸,因此這兩個時間點都不宜艾灸。 這裡,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在艾灸的過程中要多喝一些溫水,這樣更有利於排毒和生發體內的陽氣。
敬天愛人 利他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