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媽談育兒
現在的家長壓力真的非常大,不管寶貝多大,只要到了入學年齡,都會面臨擇校這一棘手難題。從學前教育開始,到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這個過程會歷經15年,再加上一年的託班就是16年。而每隔3~5年,我們就要經歷一次入學、升學、擇校的痛苦。
因此,如何擇校也成為家長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最近看的這本《父母的格局》當中就提到了關於擇校的問題。
作者黃靜潔是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譚盾先生的太太,同時也是一位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這本《父母的格局》是續暢銷書《學習的格局》之後又一力作,此書還榮獲了冰心兒童圖書獎。
作者通過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貫中西的家庭教育觀。在對兩個孩子的育兒實踐中建立了獨到的親子關係培育法,並提出「為世界養育孩子」的育兒理念。
全書看完很多觀點非常有共鳴。比如孩子是不屬於自己的;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要輸灌的東西,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的活法;抱著改變世界、貢獻世界的觀念和格局養育孩子,孩子會更有責任心,更有大格局,世界也會更美好。
黃靜潔的育兒觀簡稱「格局養育」,這是一種開明、包容、有理想的育兒觀。她分享的其中2點育兒智慧也可以運用到擇校上,可看作是給孩子擇校時的兩大前提。
黃靜潔認為:育兒的第一個大智慧是學習讀懂孩子,同時讀懂自己。
不管你是有計劃的生下孩子,還是被突然空降司任孩子的父母,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是「白手起家」,在育兒方面都是需要邊走邊學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作為父母需要善於發掘和引導。孩子在成長的各個年齡段都擁有屬於那個年紀所特有的靈性觸角,他們對環境的靈敏明明遠遠超過我們大人。他們完全可以依賴最自然的感受來判斷好惡,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在書中黃靜潔提到了自己在給大兒子ian選擇幼兒園和高中的案例。提出了「尊重孩子天然靈性」的說法。
在將附近目標範圍內的學校通過初步篩選了之後,她還是拿不定主意。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帶著孩子一起去幾所目標學校感受了一下,最終尊重孩子的選擇,選擇了孩子喜歡的學校(也是老師暗示的),而不是自己喜歡的。
由此可見,即使常常陪在孩子身邊,有時候父母也不一定是理解孩子的,而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老師,則有可能比家長更能讀懂孩子的心。
也許有的家長會問:才幾歲的孩子,他們懂些什麼?怎麼能讓他們作出選擇呢?或者說,怎麼讓他們的選擇與我們的主觀意願達到契合呢?
黃靜潔分享的第2個智慧就是家長要學習如何面對孩子的選擇,如何巧用過程,讓我們的心願變成孩子心中的堅持和追求。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而父母又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黃靜潔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去經歷他的選擇過程,讓這個過程演變成一個化學式的變化,而不是純粹物理性輸贏的較量。
經歷這樣的一個選擇過程,無論未來艱苦與否,會降低孩子半路逃跑的概率,因為孩子的自我要求,會讓他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也讓我想起了給女兒選報託班的經歷。當時穎寶兩歲,我家附近的託班大大小小有七八家。有公立幼兒園的小小班,也有私立的雙語班,費用差別也很大。
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大多數託班的教學模式是以小朋友集體活動為主。活動多對孩子社交能力有幫助,但可能在個性發掘上不太突出。而我家孩子屬於理性、慢熱型,平時專注力不錯。一番篩選後,我內心的目標是蒙臺梭利教育的代表-----一米兒童之家。
在此之前我已經對蒙氏教育有所了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教學理論已經非常系統了,同時各階段的教具也很豐富。日常5大工作區能啟發孩子不同的潛能。通過獨立、自由地選擇工作,尊重孩子天性,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和良好專注力。
於是我很快就約了一次周末的體驗課,帶著穎寶去體驗了下。雖然託班的園區不大,但穎寶一進入教室,在老師的帶領下就直接玩了一上午,到了中午都不願意走。
不出意外的,另外一個備選的傳統式託班她再也不願意去了。
如今,她已經在一米兒童之家讀完了兩年,喜歡那裡的工作,也很喜歡裡面的老師。今年還直升了裡面的雙語幼兒園。這一切都是我在尊重她的個性和意願的基礎上,給她做的正確選擇。
除了這兩大前提,結合黃靜雅書中提到的觀點,家長在給孩子擇校時,可以結合這樣幾點來權衡。
(一)尊重孩子的興趣、特長、能力
建議根據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弱勢項來列個清單,用排比法找出匹配度強的學校。如果孩子能力看不準就看興趣;還沒發展出特長和興趣,就看他的弱勢項。原則底線是堅決不把孩子送進一個對他的弱勢項有高要求的學校。
(二)做好多套擇校方案
目前國內多地小學初中實行公民同招,雖然一定程度上給「擇校熱」降溫了,但作為家長,那一顆拳拳愛子之心仍舊不會放下,提前做好多項預案,能保證孩子選取理想的學校。
可以做出這樣3套方案:方案一、最理想的學校,也就是孩子能力的上限;方案二、與孩子相匹配的學校,只要發揮正常就可以考進的學校;方案三、保底的學校,即孩子最有把握的或者孩子可以直升的學校。
以上方案更適合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是幼兒園、小學擇校,個人建議以就近原則為第一原則。因為孩子小,如果路程遠,早上勢必要起得太早,長期下來大人孩子都吃不消。
(三)了解走訪學校
進行初步摸底之後,就可以開始帶著孩子一起去走訪學校。
此時家長可以藉此深度了解這些內容:包括學校的畢業生去向、學校的氛圍、學校的授課方式,學校的課餘作業量等。
像幼兒園或者託班等學齡前的教育,可以通過上一次體驗課來感受一下老師的授課方式,是否與孩子匹配,孩子是否喜歡?
(四)選擇合適孩子的
最優選擇就是孩子天性的選擇。即便父母很喜歡某所學校,但孩子喜歡的他才更願意接受。帶著孩子一起去感受學校的氣質與文化,最終還是要遵循孩子的第一感覺和靈性的選擇。
對於小一點的幼童,父母可以結合孩子的個性與興趣選擇幾所備選學校,最終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初高中生,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收集目標範圍內的學校資料。然後與孩子一起去學校進行實地考察,選出適合孩子的。
孩子的人生起點不是上什麼早教班,也不是趁早做什麼胎教,而恰恰落在父母的身上。它不在父母的富貴裡,也不在父母的地位上,更不在父母的期望裡,真正的起點是在父母看待孩子的育兒態度裡。
尊重孩子,看清自己。共勉!!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家庭教育指導師,註冊心理諮詢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覺得有幫助,請繼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