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升學季,各地小升初政策紛紛落地。多地升學引入新規,如「公民同招」、電腦派位等,以減輕升學壓力,緩解社會焦慮。
擇校這件事,世界各地都有。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內,每個家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選擇自由。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況且,為了孩子的將來,無論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築,家長都願意傾盡所能,讓孩子讀一所心儀的學校,這也是人之常情。
只要是做父母,沒有誰可以不辛苦、不操勞。我們來看看德國和中國的小升初擇校有什麼不同吧!
何時擇校
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絕大部分為6+3,小學6年初中3年,但也有少數地區,如上海採用5+4,小學5年初中4年;另有少數學校,比如北京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北京八中的少兒班、素質班,意在培養天才兒童,屬於特殊性質的擇校,需要學生在四、五年級時申請。
所以,國內主流的小升初擇校時間是在小學六年級。
德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德國是聯邦制國家,每個聯邦州教育體制不同,有G8、G9兩種,前者12年制,後者13年制。德國的小升初擇校絕大部分發生在小學4年級,但柏林和布蘭登堡州比較特殊,小學為6年制,這一點和中國類似。
無論是小學4年級,還是5年級、6年級,這個時期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大約在10-13歲這個年齡段,處於兒童期後期和青春期前期,是從兒童向少年過渡的階段。
這個時期的大腦處於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明顯,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大為增強,但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內心的不安與困惑。
與常規的初中3年制相比,上海初中的4年(6-9年級)或德國初中的5年(5-9年級),能克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弊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青少年身心發展提前了1-2年,把初中的時間拉長,更有利於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擇校的類型
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孩子以後要上個好大學,要從中學打好基礎。所以小升初擇校的主流熱點是優校、名校、重點校。
拋開超常兒童選拔的特例,在國內現行分區劃片、就近入學的小升初體制下,成績高低對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並不是決定性的,而是影響他進入什麼樣的班級。即便很多學校倡導平行分班、混班教學,也會針對數學、英語、物理等科目設置走班制的特長班或提高班。
德國小學生面臨更為多樣化的學校選擇。並不是所有人都奔著上大學的目標。如果孩子將來想從事產業技術工作或其他技能型工作,如廚師、操作工、技師、繪圖員、服務員等,可以選擇職業學校。
在這一點上,中西方社會文化觀念有很大區別。德國人並不認為藍領職業低端,相反,有的技能型職業收入非常高(如汽車、機械製造等),也有一定的稀缺價值。
從4年級開始,德國的小學生們開始分流。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會被推薦到文理中學,為將來升入大學做準備,這部分孩子約佔30%。其餘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進入實科中學、職業預校或擁有多種升學可能的綜合型學校。
這幾種學校的區別在於:
Hauptschule:職業預校,普通中學,以職業教育為主;Realschule:實科中學,以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Gymnasium:文理中學初階(初中部),以上大學深造為目的;Gesamtschule:綜合中學,學制類型多,包含職業預校、實科中學及文理中學,一般規模較大,多在千人以上(德國很多中學只有二三百人);
因此,成績直接決定德國小學生進入哪個類型的學校,是將來進入大學深造,還是及早踏入社會謀生。這個成績主要來源於三門功課,數學,德語和常識。它不單體現為一個分數,關鍵還要看老師的評價和推薦。
在巴伐利亞、圖林根、薩克森以及其他一些聯邦州,老師的推薦信上註明了老師對孩子學校的推薦,是升入文理中學、實科中學還是職業預校。
上述四種學校在教育理念、培養方向和教學重點上各不相同,但它們並非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表現,可以通過考核升入高級別的學校。比如從職業預校進入高一級的實科中學學習;而實科中學的學生,如果發現自己有強烈的上大學願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重新考入文理中學。
所以,德國小學生考大學的路並沒有因為小升初的推薦和選擇而堵死。當然,文理中學的學生,如果跟不上學校的進度,或者興趣發生轉移,也可以轉入另外類型的中學。
學區劃片的困擾
位置,位置,還是位置。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學區比拼。
國內學區房屬於教育資源稀缺背景下的特色產物,其昂貴的程度令人乍舌。一線城市的一套學區房動輒千萬以上,屬於家庭的巨額支出。
當然學區房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學區劃片變更,原本位於熱點學區內的房子突然被排除在外,那才是令人抓狂的事情!
與以往的單校劃片相比,很多地區採用的「多校劃片」給小升初擇校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如北京海澱區規定,從2019年1月1日起,在海澱區新登記並取得房屋不動產權證書的住房用於申請入學的,將不再對應一所學校。這就意味著,即使買了海澱的學區房,也不一定能上成理想的目標學校。孩子入學當年,根據就近原則,如果學校學位不足,有可能被分配到劃片區域內的其他學校。
如果你以為德國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體系,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等同的教育,家長們不用為學區發愁,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任何國家都沒有絕對的教育均衡。有精英學校、名校,必然也有普通學校、渣校。德國學校沒有排名,但也並不說明這些學校的質量整齊劃一。
在大部分聯邦州,公立中學都實行分片區就近招生的原則。德國的住房私有率並沒有中國那麼高,很多家庭選擇租房。
教育部門判斷學生是否位於某個學區,一般根據其居住登記。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好中學,不惜「以身試法」。他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利用假冒的租賃協議,向政府登記部門「謊報地址」,從而讓孩子進入理想學校的招生片區內。
曾有德國媒體表示,約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在擇校問題上有謊報地址的嫌疑。但現在教育部門對地址登記的審查越來越嚴,導致「漏網之魚」越來越少。
如果某個學區、某個知名學校申請的人數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則招生並佐以擇優錄取或抽籤等辦法。按照德國的規定,如果家長對片區劃分的學校不滿意,可以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申訴,如果對複議結果不認同,還可以到法院去打官司。但這種方式耗時耗力耗財,很少有家庭這麼做。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但私立學校數量很少,學位名額也是有限的,家長還得掏腰包支付學費。
德國私立學校對本土學生和留學生的收費體系不同,本土學生的學費可能只有留學生的1/10,但即便是這樣的費用標準,很多家長也認為無力承擔。他們寧願上孩子讀不用花錢的公立學校。
【總結】
毋庸置疑,教育能為人生發展提供更高的起點。只要存在教育資源的稀缺或者不均衡,擇校就會有生存的市場。
學習很重要,育人是本質。擇校有爭議,關鍵在自己。家長和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心態,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因人而異。
與蜂擁競爭相比,也有的家庭選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無論中國、德國,無論身處哪個地區,為孩子選一個合適的學校,比一味追求好學校更重要。因為,初中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一切都未定型。只要有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相信每個孩子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