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痛點是什麼?看看德國家庭是怎麼做的?

2020-12-13 奇點家長大學

如果讓大家給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排個序,前三會是誰呢?答案是美國、英國和德國,但是如果我們不看國籍而看族裔,其結果是德裔的獲獎者佔到了全部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的近一半。這確實是值得探究的一點,因為我們細數就會發現德國並沒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而且德國國民讀大學的人數佔比遠遠遜色於我國,甚至在德國沒有學前教育一說,小學之前的孩子們也被禁止去參加各種學前班、特長班,那麼他們到底是憑什麼培養出了那麼多世界級精英呢?

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教育的範疇來說起了。教育並不單單是指讓孩子去學校上學,而是包括了孩子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學到的全部知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共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今後的發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和成長,甚至決定了孩子未來能夠到達的高度。哪怕是在教育水平極其不發達的地方,亦有家庭教育很成功的事例,養育出了優秀的孩子;而相反,在一些世界教育水平頂尖的國家,也不乏有一大堆家庭教育失敗的人士,培養出了失敗的孩子。正因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德國的每一個家庭都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德國也是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

好習慣是被感染的

一個在德國生活了近10年的寶媽與我們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初到德國的時候,因為知道德國人特別守規矩,所以她總是無時無刻不嚴格要求自己,生怕破壞了什麼規矩讓自己和家人難堪。有一天,她和家人準備過馬路,正好趕上了紅燈,雖然馬路上一輛汽車也沒有,但是他們還是在耐心地等待。這時候,她看見對面有兩個青年男子,急匆匆穿越馬路而過,就隨口感嘆道,「原來德國人也不是個個守規矩,還會闖紅燈啊!」她的話被站在身旁的一位德國太太聽到了,就對她說:「其實在馬路上沒有一輛汽車的時候,有的人趕時間也會闖紅燈的,但是有一種情況,無論多麼緊急,德國人也絕對不會闖紅燈,那就是身邊有孩子的時候。」

在德國生活了幾年後,寶媽開始像其他的德國人一樣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起初的原因很有意思,竟然是被自己的孩子「逼迫」的。有一天孩子回到家一本正經地告訴媽媽,學校裡的老師說,如果想要和人有共同語言,那就應該一起讀一樣的書,然後聊一聊讀書的感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寶媽開始有意識地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還會時不時向孩子介紹自己讀過的好的書目,母子倆也會交流心得和感受,培養了共同語言,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德國人都知道,人的品德、人格和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出來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穫獲得的果。因此,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德國的家長不著急讓孩子背下多少詞、學會什麼特長,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培養習慣和傳授技能,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尊重孩子是教育的伊始

德國的孩子上了小學後開始認真學習知識,但是與國內繁重的課業任務不同,德國的小學生往往輕鬆愉悅地上學,然後又快快樂樂地回家,沒見有多少難懂的作業,也極少學習得很辛苦,但是無論在能力上還是見識上卻都有了飛速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的作業形式了。

在德國的小學中,作業被分為了「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短期作業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做完,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校裡就已經完成,並不用帶回家中去做,老師也不會因為孩子們的作業完成得快而額外布置任務。長期作業就需要花些時間和心思才能完成了,有的時候是一個月的作業,有的時候則是一個學期的作業。這種長期作業有點類似我們大學時期的論文,需要經過反覆的考察和調研才能夠完成,足以見得,所謂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規劃能力,德國是從孩子的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的

低年級的時候,老師會為大家布置課題,而這些課題多與生命、家庭、生活有關,鼓勵孩子多與自己的家人和鄰裡溝通,來探究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從而認識自己,也認識生命。在整個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老師也並不是撒手不管的,他們會把作業分解成具體而又具有可執行性的幾個小目標,讓孩子一步一步來達成,例如做調查問卷、進行情景模擬等,而孩子因為覺得有趣,也會真的自主走入人群來完成。這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孩子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所有的大人都會仔細聆聽並且高度配合,完全沒當這是一個小孩子的「遊戲」不加以重視,多數人甚至會停下自己手頭上正在忙碌的工作認真思考和回答。而孩子在經過了主導眾人的調研和溝通後,在心裡生出了大大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喜歡投入到這種類「科研」當中,在以後的日子裡則更加遊刃有餘。高年級的孩子就會開始自己來確定想要研究的主題,而他們未來的學習上,老師也會儘可能參照他們的選擇框架來傳授更深入的知識。

注重培養這三個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優秀

大環境的不同更加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和能力,而好的習慣和能力則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在考察了德國家庭教育的優質部分後,我們為大家總結出了這樣三個方面,注重培養孩子的這三個能力,可以讓孩子更有優秀。

0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專注度,讓自主發揮優勢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儘量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見解,而不是一味替孩子選擇,為孩子安排。之前有家長提出說,自己也很想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相比每天早晨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磨磨蹭蹭邋邋遢遢,導致上學遲到,還不如家長幫助解決,提升效率。但是為什麼在孩子已經要上學的時候才開始放手讓他們自己做事呢?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從更早的階段開始。

在德國,無論社會、學校和家庭,極其重視培養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從3歲開始,到6歲就已經卓有成效了。德式教育推崇先育人,再育才。無論男孩女孩,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3年時間要接受近4000小時的教育,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以便可以獨立做事,並且培養自己的責任感。他們會到警察局,了解警察叔叔的日常工作,學習如何報警,遇到壞人要怎麼保護自己;他們會走進消防局,跟消防員一起學習簡單的防火常識;他們會跟隨父母去超市,學習如何選擇商品,如何結帳付款;3年的幼年生活中,德國的孩子們可以學會自己起床刷牙吃飯,學會穿衣洗襪,修理玩具,甚至定製個人計劃……而在他們自己做事的時候,也是異常專注,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更加舒適方便,只有自己儘快主動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更好玩的事。

「兩耳若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家長不但幫不了孩子,還會害了孩子,讓孩子喪失獨立性和責任心,喪失主觀能動性,更加無法立足於未來的嚴酷競爭中。

02、培養孩子的品格力,做誠實守信的人

有一則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考完試,回到家中讓家長為成績單籤字,媽媽拿起試卷看到了刺眼的48分很是惱怒,有點生氣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孩子則委屈地說,這次題目本來就很難,而自己是班級裡唯一沒有作弊的人,所以分數才會這麼低。聽到孩子這麼說,媽媽沉默了,擁抱了孩子,而後在心中不斷問自己,到底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讓孩子們寧願作弊拿一個高分,也不誠實地面對事實?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也要捫心自問,在孩子人格養成的階段,我們究竟是起到了好作用還是起到了壞作用呢?是不是我們親自給孩子養成了撒謊的習慣?是不是我們將誠實守信攔在了孩子的頭腦之外?

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取決於人民的整體素質,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和價值觀、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如何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也正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在做學問之前,先學會做人,在長大之前,先塑造品格,沒有良好品格的孩子即使成績再優秀,也讓別人看不起,在社會也沒有容身之地。

03、培養孩子的閱讀力,讓好習慣伴隨一生

數據表明,在全世界圖書中有12%是德語讀物 ,而德國的人口卻僅佔了世界人口的1.2%。這足以說明德國是一個閱讀大國了。同時,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在首都柏林,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麼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在德國,無論是機場候機、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都很少,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手裡經常拿著本書看,而這本書還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即便是5、6歲的孩子,手裡也總會拿著繪本,獨自安安靜靜地閱讀。之前看到過一個報導,在研究了中國和西方孩子的閱讀習慣後,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和一個普通的西方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可以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也是一樣的,但是西方孩子的閱讀量竟然是中國孩子的6倍以上,而西方孩子也的確因為更多的閱讀量比中國孩子更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德國很注重培養國民的閱讀能力,從家庭到學校甚至到整個社會,都很鼓勵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但凡家裡有孩子的家長們更是會在下班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閱讀時間,為孩子做出表率。除了閱讀量,德國的學校和家長也會著重讓孩子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拒絕效率低下的「磨洋工」式閱讀,在閱讀中引入有用的工具來提升孩子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有效性。而也正是由於長期重視閱讀才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也是最早將「終身學習」寫入國家戰略的國家之一。

閱讀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積累知識,培養語感,增強自身素質,是通向高貴最有效的途徑。愛讀書的孩子,他們的思想更為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孩子的人格也更加獨立,有自己的見解而不盲從,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現在越來越被凸顯出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刪)

#今日思考

孩子為何拒絕閱讀?反思我們自身,家長如何做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歡迎在下方留言處,留下您的思考,我們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你覺得現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家庭教育怎麼做?
    你覺得現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家庭教育怎麼做?我認中國家庭教育到目前為止,只停留在喊口號上面,從國家層面上並沒有提升到戰略高度。一國的國民素質,並不是學校教育搞的多好就可以提升上去,因為學校教育更重視知識的傳授,對於品質培養則更多依賴於家庭教育。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家長連何為家庭教育的概念都不清楚,更不要說去開展和重視了。第二,缺少從上到下的專管行政機構。參照學校教育我們可以看到,從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廳,再到各市縣教育局,皆有明確的編制行政機構來主抓主管。
  • 中國式家庭教育
    中國式家庭教育乍看到這個題目,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現在好多東西被冠上了「中國式」這個標籤,但好像都是貶義。於是特意輸入這個關鍵詞搜索了一下,還真是:中國式婚姻,中國式關係、中國式教育、中國式離婚等等。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痛點,深深戳中萬千家長的心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痛點深愛孩子的你 誰曾想自己卻成了「壞父母」中國家長99%的教育痛點:孩子撒謊、沒有自信、嫉妒心重、任性易怒還有人說:一個人的三觀,就是一個家庭的三觀,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和弱點,就是他家庭的縮影。深愛孩子的你,誰曾想自己卻成了「壞父母」?
  • 小豬佩奇,道破「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點!
    《小豬佩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句評價足可概括:《小豬佩奇》提供了一種最讓人認同的家庭生活。是的,在這一家子裡有溫和的媽媽、寬厚的爸爸,父母很相愛。這樣的說法有何根據嗎?來看看社會人小豬佩奇一家的家庭生活,可謂戳中了中國式家長的八大痛點!
  • 2020中國家庭教育行業研究報告:家庭教育線上化趨勢明顯
    2、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  家庭教育行業覆蓋人群規模龐大,目前中國學前幼兒及中小學生人數約2億(約佔 15%),家長(父母)數量約 3.4 億(約佔 25%),其中50%家庭平均年教育支出 1萬元以上。  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預計同比增長19.6%,保持穩中向好發展趨勢。
  • 德國強大的邏輯思維:家庭教育——如何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談論德國時,就不得不把德國的家庭教育列入其中。德國人有多重視家庭的教育呢?可以從德國將父母教養孩子的義務明確地寫入德國憲法這一點看出來,畢竟德國可是唯一一個敢這麼做的國家。德國全民素質高,源自他們成功的家庭教育,從而影響他們的一生。一、教育不看重成績單上的分數,而是看重孩子的個人能力德國教育非常重視給孩子們傳授技能,而非中國式的傳授書本知識。
  • 電視節目能對家庭教育做點什麼
    近兩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要求,鼓勵將現代技術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採用多樣傳播形式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的宣傳解讀力度,有效引導了廣大家長的教育觀和成才觀。
  • 【修武縣哈佛美語幼兒園】小豬佩奇,道破「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點!
    《小豬佩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句評價足可概括:《小豬佩奇》提供了一種最讓人認同的家庭生活。
  • 德國家庭教育系列——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
    在德國,曾遇見一個父母雙方都是日耳曼民族的家庭,想像中這樣的家庭在對待孩子行為習慣方面一定是一板一眼很嚴格的,像軍人一樣,大家步調一致,按命令行事。可是見了這位媽媽帶孩子的方式,這種想法就立刻轉變了,如果這位德國媽媽在中國,那一定被定為不合格媽媽。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這位德國媽媽帶孩子出門這件小事就知道原因了。
  • 中國式家庭教育有4大痛點,明明是父母的錯,最後卻要孩子來承擔
    媽媽給孩子換尿片,手上在忙著收拾,嘴裡也不停地說話:「你看看,你怎麼拉了這麼多,你可真行啊,哭得這麼大聲。這會兒換好了,舒服了吧?」換完尿片,媽媽會拍拍孩子的小屁股,親親孩子的小臉蛋,和孩子親密地玩一會兒。
  • 中國家庭教育之殤:父母從自己過往痛點,編織出孩子的新痛點
    但是人生的痛點,並不能這麼輕鬆的消除。尤其,是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後,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踏上人生路途的時候,我們不禁會回望自己的人生。而過去的痛點就算結痂了,我們都要把它們撕開。將痛點放到社會當中,也許以下幾個社會問題就是目前最尖銳的父母痛點的投射點。
  • 2020中國家庭教育行業研究報告
    2、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  家庭教育行業覆蓋人群規模龐大,目前中國學前幼兒及中小學生人數約2億(約佔 15%),家長(父母)數量約 3.4 億(約佔 25%),其中50%家庭平均年教育支出 1萬元以上。  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預計同比增長19.6%,保持穩中向好發展趨勢。
  • 家庭教育,先家庭後教育:家庭是硬體,教育是軟體
    很多家長為孩子付出很多,也學習很多家庭教育課程,看很多家庭教育書籍,為什麼還是教育孩子很困難?因為主次顛倒,沒有抓住家庭教育的主幹!家庭教育,很多家長只行使「教育」功能,忽視了「家庭」功能!家長總想著怎麼教孩子,怎麼教育孩子!
  • 戳中99%家庭痛點!
    在網上看到一組在國外流傳很廣的漫畫,每幅畫都用一句話找出孩子問題的根源,據說戳中了99%家庭的痛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否有你的「影子」吧!是不是就像我們常說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決定了他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所以,孩子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家長的找不出問題的根源所在,甚至胡亂給孩子定性。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如果說《小歡喜》是當下絕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那麼電視劇火爆熱度的背後,其實是每一個家庭對於中國式教育的思考。易中天教授說過一句話:中國的教育和中國的足球一樣,沒什麼希望!我不贊同現在一些學者和教授的觀點,教育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一直以來的中國式教育,同樣也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現在的學者和教授,不也是通過中國式教育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嗎?
  • 看了德國幼兒園這4點教育原則,怪不得德國人承包了一半諾貝爾獎
    作為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的德國,是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核心,同時在教育上也是享譽全世界的,要知道德國雖然人口僅有8000多萬,卻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一個國家,而且德國也是最早開始注重幼兒教育的國家,創立了全球的第一所幼兒園。
  • 中國未來家庭STEAM教育趨勢研究報告
    STEAM教育的先行場景為學校、為家庭,超過半數家長認為學校沒有培養出孩子的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素養,同時家長沒時間成為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痛點。中國未來家庭STEAM教育趨勢會集中在家長正確認識綜合能力重要性,家長不斷學習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培養理念以及家長在沒時間的情況下將孩子送去相關機構方向上。
  • 拿什麼拯救無處安放的焦慮?「家校聯合話教育」聚焦當下家庭教育難點、痛點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 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 輔導作業,全家崩潰 "…… 不得不說,如今最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熱搜話題,常常與親子關係、家庭教育有關。中國式家長的焦慮,似乎無休無止、無處安放。
  • 家庭教育:為什麼要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什麼?
    家庭教育卻沒有畢業證可拿,對每一個人來說,只要不離開家庭而生活,也就永久地接受著家庭教育,有時即使是暫時離開家庭而生活,也要通過書信、電話、網絡等進行相互了解、鼓勵和教育。在家庭這所學校裡,教育沒有時間限制,它是人終身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 2018年中國未來家庭STEAM教育趨勢研究報告
    STEAM教育的先行場景為學校,並行場景為家庭。超過半數家長認為學校沒有培養出孩子的創新等綜合素養,同時家長沒時間參與的問題,成為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痛點。中國家庭STEAM教育的未來趨勢將主要集中在:1.全面認識到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性;2.家長在沒時間的情況下將孩子送去相關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