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幹部羅林

2021-01-21 天眼新聞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那時從鄉政府到哈青村的通村路還沒修好,車子在泥土砂石路上顛簸前行,一路黃沙泥土瀰漫,不到20公裡的路程足足開了近一個小時。

作為一名95後,剛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就進入脫貧攻堅的戰場,心中一半是恐慌迷茫、一半是期待希望。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工作中,我認真向單位領導、身邊同事、輪戰幹部和村幹部進行請教,同時認真地學習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政策精神。  哈青村皮坡組貧困戶詹慶宏,家中5口人,一家老小居住在70平米的老舊木房屋內,生活很是不方便。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及時上門走訪,向其宣傳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最後,詹慶宏選擇了進行老舊危房改造。在政府資金補貼下,2018年,詹慶宏拆除了原先狹小老舊木房,蓋起了240平米敞亮的大平房,一家人的居住條件有效改善,為幸福日子奮鬥的精神也更加飽滿。

脫貧攻堅戰不僅戰勝了貧困,還扶起了廣大群眾奮勇直前創造幸福新生活的鬥志。針對那些缺乏就業渠道的貧困戶,為了不讓資源閒置家中,我和駐村輪戰同事們積極收集各種就業信息,幫助他們尋找就業創業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勞動致富增收。  當得知哈青村將有200群的中蜂養殖項目落地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巖腳組的鄧興發,勤勞的鄧興發不但會養豬,對養蜂知識也略知一二。於是,我與其他駐村幹部一起找到鄧興發進行溝通,鄧興發對養蜂的事頗感興趣,信心滿滿。村裡面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拿出100群鼓勵鄧興發養殖中蜂,讓其利用自己的專長致富的同時,也帶動周邊的群眾增加收入。

腳下的路通了,致富路也就通了。現在平坦的瀝青路在山腰盤旋,一直通到哈青村活動室,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運到了外面,村民靠著「土貨」鼓了腰包。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力開展,高效產業也慢慢鋪展開來,全村近4500畝耕地流轉種植刺梨,佔地32畝的食用菌基地也已投入使用,參與中蜂和養牛行列的群眾也越來越多,致富可期。潘園園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楊儀

相關焦點

  • 【文明•聚焦】盧雍政到水城縣營盤鄉調研脫貧攻堅、基層黨建...
    【文明•聚焦】盧雍政到水城縣營盤鄉調研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環境整治等工作 2020-09-21 20: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開拓奮鬥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教師陳燾
    我叫陳燾,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的一名教師。    從教22年,我見證過營盤鄉的變遷,扶貧路上也記錄著營盤鄉的蛻變,這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扶貧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細緻。第一個階段是識別與納入。營盤鄉貧困戶識別與納入是經過各村支兩委認真調查、甄別並經過討論開群眾會決定的,之後公示納入。納入之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到指定的農戶家中採集圖片資料。
  • 【秋後喜算豐收帳】水城縣營盤鄉:家門口看病真方便
    12月6日,在水城縣營盤鄉衛生院病房裡,「秋後喜算豐收帳·脫貧攻堅看貴州」記者團採訪雞戲村村民康合香時,她告訴記者。前幾日,康合香因突發腹痛來到鄉衛生院檢查,確診後就在當地醫院進行了診療,不僅治了病,還節約了看病成本。
  • 「我的扶貧故事」路雖遠 行則至丨鎮遠縣金堡鎮金凱村駐村幹部李程逍
    組織召開院壩會基層是打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扶貧開發工作站,則是戰場「指揮部」。我來到基層的第一站,便是參與國辦系統數據清洗。「貧困戶家有多少人,收入多少等這些基本情況都不清楚,怎麼去幫扶?」這是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 脫貧光榮戶羅林:巧手繪出脫貧光榮圖
    這天,羅林一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樓房裝修整潔漂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兩個子女在奶奶膝下,愉快的玩耍,充滿了童趣。羅林更是精神飽滿,幹勁沖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勁。這兩年,羅林家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可誰又能想到幾年前,羅林一家還是全村有名的貧困戶。羅林一家5口人,上有60多歲且常年患病的老母親,下有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妻子也因承受不了家庭貧困的狀況而離家出走,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 ...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學期間,我對這些詞語只是通過網絡、身邊人口中聽見一些零散的信息,當時的我沒有想到走出校門進入工作崗位後,我竟然會成為那些詞彙當中的一份力量,也因為扶貧工作得以快速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我叫敖天明,2017年4月,54歲的我經組織選派到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加入了水城縣同步小康駐村序列,成為了決戰全面小康隊伍中的一員。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水城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1.66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5.95%。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既然選擇了教書育人這一職業,就選擇了奉獻青春和人生,也許平凡,但卻培養了的希望。」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不負韶華丨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駐村幹部...
    我叫潘庭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自己已經駐村三年多了,用我們老支書的話來說,三年都可以抱兩個孫娃娃咯。2016年,經組織安排,選派我到翁王村開展駐村工作,自己帶著一腔熱血和青春的夢想,踏上了這片將與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土地上,看著村頭聳立在馬路兩旁一棵棵掛牌的名木古樹,總想著幹出一番成績來。
  • ...故事」戰貧歲月裡的那些事丨望謨縣郊納鎮關寨村駐村幹部羅林楊
    我叫羅林楊,2019年5月29日,我來到望謨縣郊納鎮關寨村開展駐村工作。肩負著幫助關寨村村民們早日實現「脫貧奔小康」的重任,我頓感任重而道遠,壓力有些大。駐村工作的第一天,我就跟著第一書記和村幹部,第一次以駐村幹部的身份下組開村民群眾會。
  • 「我的扶貧故事」放不下的一樁心事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駐村幹部...
    我叫吳穠君,今年24歲,2018年11月參加工作,2019年3月到大寨村擔任駐村幹部,工作職責是協調鎮政黨委政府和村兩委脫貧攻堅工作,做好大寨村脫貧攻堅材料的收集上報。吳檂君走訪鄧永舉合影(左一)從辦公室一名「白領」一下子變成了一名「村幹」,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除了沒有什麼經驗外,心裡上還得承受說服群眾千方百計做好工作的壓力。但我想,脫貧攻堅不但不退縮,決不能比大哥大姐們差,必須腳踏實地的做出一翻榜樣。
  • 中國科學院駐貴州水城縣院壩村第一書記田通:只有幹出來的精彩,沒...
    田通常掛在嘴邊一句話:「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對象永遠是我的第一牽掛。扶貧工作大都是簡單而瑣碎的事,可如果不能第一時間落實,簡單的事就會變得複雜,甚至成為解決不了的事!」渴望去貧困地方扎紮實實做事情水城縣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美得令人心醉。但這裡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地狹民貧,窮得讓人心碎。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國家政策一路宣講  披著星星  頂著月亮  你是扶貧的趕路人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你來了  我也來了  我們都來了  我們是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 大連市中山區·六盤水市水城縣對口幫扶第三次高層聯席會議召開
    張志祥強調,水城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希望中山區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方面給予水城縣大力支持,助推水城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攜手向黨中央、國務院和兩縣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扶貧協作新答卷。 曲壽巍在會上指出,近年來,水城縣在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別是在深化改革、推進脫貧攻堅中取得一些好經驗、好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國家真好,讓我們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生病了也能醫治。」每次走訪,劉遠文老人家總會表達對黨的感激。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大東山下,扶貧花開——一位駐村幹部的扶貧之路
    其實,埋怨指責的又何止是自己的父母,聽到從小沒吃過苦的我要到鄉下去駐村扶貧,姐姐妹妹、叔叔姑姑都輪番上陣,極力勸我不要去駐村,堂哥更是在電話那頭罵道:你是瘋了嗎?好好呆在城裡朝九晚五坐辦公室,風不吹、雨不淋不好嗎,偏偏要下鄉扶貧去受罪?人家躲還來不及,你卻主動申請?你太年輕了,這麼衝動,世界上可沒有後悔藥咯!
  • 「我的扶貧故事」叢山組有了新變化丨大方縣果瓦鄉隆裡村駐村幹部...
    我叫溫敏平,是大方縣果瓦鄉隆裡村駐村幹部。對於我的扶貧故事,我講述的是我與果瓦鄉隆裡村叢山組群眾的故事。隆裡村叢山組地處偏遠,基礎設施十分落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裡交通的真實寫照。叢山組全組有住戶32戶,其中有8戶是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