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那時從鄉政府到哈青村的通村路還沒修好,車子在泥土砂石路上顛簸前行,一路黃沙泥土瀰漫,不到20公裡的路程足足開了近一個小時。
作為一名95後,剛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就進入脫貧攻堅的戰場,心中一半是恐慌迷茫、一半是期待希望。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工作中,我認真向單位領導、身邊同事、輪戰幹部和村幹部進行請教,同時認真地學習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政策精神。 哈青村皮坡組貧困戶詹慶宏,家中5口人,一家老小居住在70平米的老舊木房屋內,生活很是不方便。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及時上門走訪,向其宣傳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最後,詹慶宏選擇了進行老舊危房改造。在政府資金補貼下,2018年,詹慶宏拆除了原先狹小老舊木房,蓋起了240平米敞亮的大平房,一家人的居住條件有效改善,為幸福日子奮鬥的精神也更加飽滿。
脫貧攻堅戰不僅戰勝了貧困,還扶起了廣大群眾奮勇直前創造幸福新生活的鬥志。針對那些缺乏就業渠道的貧困戶,為了不讓資源閒置家中,我和駐村輪戰同事們積極收集各種就業信息,幫助他們尋找就業創業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勞動致富增收。 當得知哈青村將有200群的中蜂養殖項目落地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巖腳組的鄧興發,勤勞的鄧興發不但會養豬,對養蜂知識也略知一二。於是,我與其他駐村幹部一起找到鄧興發進行溝通,鄧興發對養蜂的事頗感興趣,信心滿滿。村裡面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拿出100群鼓勵鄧興發養殖中蜂,讓其利用自己的專長致富的同時,也帶動周邊的群眾增加收入。
腳下的路通了,致富路也就通了。現在平坦的瀝青路在山腰盤旋,一直通到哈青村活動室,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運到了外面,村民靠著「土貨」鼓了腰包。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力開展,高效產業也慢慢鋪展開來,全村近4500畝耕地流轉種植刺梨,佔地32畝的食用菌基地也已投入使用,參與中蜂和養牛行列的群眾也越來越多,致富可期。潘園園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