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捨得其實並不難,因為捨棄一些,是為了得到更多。對於許多情商高的人來說,他們慷慨大方,贏得廣泛的人脈,從而獲取更多。基本上可以說,古今中外的大富豪大英雄們,都懂得怎樣去捨得。
什麼是難的?捨不得。
什麼是捨不得?捨棄了,卻不是為了得到;捨棄的,永遠也不準備拿回來。
那麼,為什麼要捨棄?有的時候,是為了保住剩下的部分,或者說放棄一部分是為了避免全部放棄;有的時候,是舍財保命。
創業,需要捨得;守業,則往往需要捨不得。創業難,守業更難。所以,捨得容易,捨不得難。古今中外多少大富豪大英雄,辛辛苦苦創建基業,卻因為做不到捨不得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或者遺臭萬年。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賢人叫作叔向,家裡很有錢,地盤也很大。可是,當時晉國是六卿制,叔向儘管學歷高能力高血壓也高,卻不是卿。
臨死的時候,叔向決定把家裡的土地都還給國家,因為他很擔心六卿會來搶奪。當時上卿韓起勸他「有我罩著呢,不用怕。」叔向也恰好真不捨得,所以就算了。
叔向死後幾年,韓起也老年痴呆了,於是六卿們最終還是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把叔向的兒子給殺了,然後把他家的地盤給分了。
所以,叔向還是沒有做到「捨不得」,結果把兒子給害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聰明人,他們掙到了名掙到了利掙到了權,可是卻因為做不到「捨不得」,而最終身敗名裂,屍骨無存。基本上,那些歷朝歷代的開國元勳中被清洗的含冤而死的,就都屬於這類聰明人。這類聰明人,算不上頂級的聰明。
頂級聰明的是什麼人?是功成身退,能夠做到「捨不得」的人。譬如,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越國的範蠡、三家分晉時期趙家的張孟談、戰國時期的張儀等等。
漢初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張良,結果韓信被滅族,蕭何死在獄中,只有張良活得滋潤,為什麼?人家懂得「捨不得」。
當初漢朝建國,劉邦對張良說了「山東自擇三萬戶」,按張良的功勞,封個王,整幾塊好地,那是名正言順。可是老張是個聰明人,不會幹那些斷子絕孫的事情,所以他說了「我就要一萬戶,就要留這個地方的,因為當初我就是在留遇上皇帝老兒您的。」
所以,張良只封了個留侯,而且留這個地方比較貧瘠。為什麼這樣?張良私下說了:這塊爛地雖然貧瘠,養家餬口沒問題。因為是塊爛地,今後才沒人來搶。
張良的聰明,就在於他看透了。
孔子說過:厚德載物。意思就是有多大能力,享有多大的財富。沒這能力,就會被壓死。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譬如武大郎娶了潘金蓮,就不是厚德載物了,所以被西門慶殺了。西門慶不殺他,東門慶也會殺他。武大郎要想活命,只能「捨不得」,放棄潘金蓮,把隔壁洗染店的張寡婦娶回家。
所以,錢不是越多越好,權不是越大越好,老婆不是越漂亮越好,你懂的。
《紅樓夢》裡寫到甄士隱家業破敗後,夫妻倆到鄉下田莊裡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不得安身,只好變賣了田產,投奔到嶽父家。其嶽父又是個卑鄙貪財的人,把他僅剩的一點銀子也半哄半賺地弄到自己手裡。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直正走投無路了。一天,他拄著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見一個「瘋癲落脫、麻履鶉衣」的跛足道人走過來,叨念出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共識中一見如故,分享中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