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歲月·捨得

2020-12-23 新民晚報

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捨不得。

嬰兒時捨不得奶嘴、奶瓶,有人拿走了,就要大哭。

童年時候,捨不得的東西漸漸多了。可能是一種帶奶味的糖,可能是某一個小熊布偶,或者,再大一點,捨不得的是幼兒園一個會唱歌的玩伴。

每個人的捨不得,到了少年時,會有不同的分歧。那時候還記得曾經捨不得帶奶味的糖,為失去那顆糖傷心。

但是不能理解了,為什麼口腔裡那種強烈的捨不得不見了。很長的人生裡,一次一次經歷的「捨不得」,當下難忍,一旦過去了,好像突然踩空一腳,夢中驚醒,悵然若失。

我捨不得的少年之初混合著血和酒的身體,戰慄和痙攣的痛,也曾如糖的奶味在歲月中逝去嗎?

慢慢知道,真正捨不得的,竟然是歲月。

奶味的糖,身體上混合著血和酒的痛,都在歲月裡。像一重一重的落葉,化為塵泥,卻不曾消逝。

在歲月中行走,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總是盼望著看一樹一樹的花開花謝。苦楝花的粉紫,白流蘇像雪紛飛,木棉鮮亮明麗。等到莿桐花的豔紅來了,已是穀雨、立夏,接著就是小滿、芒種。

芒種是《紅樓夢》裡少女跟花神告別的日子,把彩線繡的馬車系在花樹上,有千萬種捨不得。黛玉這一天唱了《葬花》:「花謝花飛飛滿天」

立秋以後,我常在河岸邊行走,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欒樹黃花落後紛紅的莢果,一片一片飛起的芒花,是兩千多年前就在舟子口中詠唱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季節。歲月如斯,他有多少的捨不得,在水上 「溯洄」「溯遊」,悵然若失。

青年歲月,花開爛漫,捨不得的也只是一季一季的繁華。

一直記得晏幾道《小山詞》裡的句子:「相尋夢裡路,飛雨落花中。」 晏幾道有許多捨不得的春天。這幾年常在小雪、大雪時節去北國看繁華落盡的潔淨空白。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歲月逝去,繁華逝去,可以很安靜看雪片飛落,小寒、大寒,在很多捨不得與捨得之間,會讀懂口腔裡還眷戀奶味之糖時讀不懂的「晚來天欲雪」。

我們捨不得,或捨得,歲月都這樣日復一日。

庚子年有大疫病流行,死亡,驚慌,恐懼,與親愛者訣別,或許會對捨得與捨不得有更多一點領悟。

漫漫長路,即將辛丑,敬拜歲月,眾生平安。(蔣勳)

(本文選自《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序,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相關焦點

  • 《捨得,捨不得》|人生就是一場「捨得」到「捨不得」的修行
    今天小畢向大家分享一部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作為臺灣的美學大師,蔣勳的這本書裡並不僅僅只是說他東京看展的事而是囊括了他在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游離的所見所聞,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蔣勳帶著《金剛經》,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蔣勳:美到底是什麼?什麼捨得?什麼捨不得?
    這是拂塵記的第452篇原創文章,字數1496,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從3年前買了一本《孤獨六講》開始,我就此入了蔣勳老師的「坑」,聽遍網上能搜到的所有講座、訪談,聽了3遍《細說紅樓夢》,有很多個夜晚,都是聽著他的聲音入睡。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高大明亮的窗戶早晚日光都好,我有福氣在這樣的空間作畫好幾年,好像忘了外面歲月紛紜。每天在田野間跑,對晨昏、四季的變化特別敏感,就用手機隨手記錄下看到的影像。不覺得是攝影,只是隨手留下感覺到的東西,有時是一朵花,有時是清晨湖上的霧,有時是天空一片雲立夏,清晨五點多,走在田陌間,看漸漸醒來的春末夏初的綠,這樣綠,慢慢甦醒的青綠。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蔣勳說色彩是信仰的本質,正是帶著這樣的敏感,蔣勳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蔣勳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這一次,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散文隨筆/捨得或捨不得,終要學會放下
    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蔣勳《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知道蔣勳,從他說紅樓夢。「有時候和一個人第一次見面會覺得面熟,其實就是有好感。此生此世,與一個人一見面就覺得心裡一驚,好像在哪裡見過,大概就是有緣分。」佛教中常常把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叫做宿慧。前世曾經接觸過的東西,在這一世裡還尚有記憶。
  • 捨得與捨不得
    蔣勳有兩方印章,一方刻著「捨得」,另一方刻著「捨不得」。
  • 蔣勳家世故事中的記憶心理
    因為對過往歷史事件的記憶有個特點,往往是記住了一些美好的和比較能引起愉悅回憶的人和事,而對於消極的、容易引發痛苦記憶的事物或事件,則往往容易選擇忘記,所以發生的情況往往是,過去歲月雖然艱難,總好像比眼前的狀況要稍好一些,特別是在眼下有某種令人不快、不滿的事情發生時。
  • 捨得
    ,捨得,先舍而後得,頗具禪意的生活態度。與人相處的智慧,在於捨得。一味索取會令人生厭,甘願舍予,才會有所回報。蔣勳有兩方印章,一方刻著「捨得」,另一方刻著「捨不得」。蔣勳才發覺,原來自己真的沒有用過「捨不得」這方印,是不是冥冥之中暗示自己:再捨不得其實也沒有用?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蔣勳音樂劇《少年臺灣》劇末的九重唱,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飾演「少年蔣勳」這首歌的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在他內心,這代表了《少年臺灣》真正深沉的心事。書寫臺灣的心事《少年臺灣》出版時,「喚回少年臺灣的精神」成了臺灣媒體熱衷討論的話題。但提及這個問題,蔣勳卻說,「我沒有能力談什麼是『臺灣精神』。」這本關於臺灣島嶼故事的小說,描述的是蔣勳青少年歲月的記憶。
  • 蔣勳:梳理三千年文脈,用美的啟示滋養心靈
    ——蔣勳蔣勳,一個為大家熟悉的名字。 他的人生,簡直是開了掛他 貫通藝術、美學、文學、繪畫等領域,他涉獵廣泛,並且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他寫過的一些經典語句,也帶給了我們諸多感觸與思考。當了七年的美術系主任,因看見一個學生在草地上讀詩集,為之動容,他捨得辭去教職; 馬英九 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長,他認為 龍應臺 更適合,也捨得拒絕。 有人這麼評價他—— 「他Hold住大題目:孤獨、人生、儒家傳統。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毛の作文斬|言成】名人名言系列之蔣勳(二)
    ——《無關歲月》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在這個城市,人是不會迷失的:我們沒有目的,只是任憑感覺走去,走到哪裡,並沒有堅持,當然也無所謂迷失。——《蔣勳細說紅樓夢》真正的人生不是一直悲哀的,真正的人生有時候在最巨大的悲哀裡面,還要你必須努力強顏歡笑過日子。——《蔣勳細說紅樓夢》你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執著,到最後是一場空。——《蔣勳細說紅樓夢》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如果尊重消失,人活著再富有,也會對擁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
  • 蔣勳: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 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蔣勳先生在序言中說——詩詞不僅是課本上的一段段文字,更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聲音,詩詞在美學上,能帶給人們更深的人生感悟與反省,這也是蔣勳先生希望這兩套書要做到的。穿插吳冠中、齊白石經典畫作,詩詞解讀的最美版本「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青少名畫版)講解了155首詩詞名篇,由蔣勳本人全新修訂並新增長序。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在二十四節氣的功課裡,有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等你擷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日常功課《歲月靜好:蔣勳》自序
    □蔣勳在節氣推移間,聆聽生命的對話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在南方的島嶼長大,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
  • 美學家蔣勳:讓五歲的女兒記住父親的體溫,別讓忙碌毀了你
    著名美學家蔣勳在一則演講中提到:有一次給一群人上課,他就查了一下背景資料,平均年齡31.8歲,原來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全是名校畢業的。31.8歲,原本是戀愛結婚生子的年齡,可是他們全把這人生的美好賠給了工作,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很多人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一直都不回家。
  • 蔣勳:讓孩子擁有在漢字與漢語的美麗中長大的驕傲,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蔣勳先生在序言中說——詩詞不僅是課本上的一段段文字,更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聲音,詩詞在美學上,能帶給人們更深的人生感悟與反省,這也是蔣勳先生希望這兩套書要做到的。穿插吳冠中、齊白石經典畫作,詩詞解讀的最美版本「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青少名畫版)講解了155首詩詞名篇,由蔣勳本人全新修訂並新增長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