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梳理三千年文脈,用美的啟示滋養心靈

2021-01-10 老周新視野

■ 前言:

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跟著流行,反而沒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斷。

——蔣勳

蔣勳,一個為大家熟悉的名字。

他的人生,簡直是開了掛

他 貫通藝術、美學、文學、繪畫等領域,他涉獵廣泛,並且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

他寫過的一些經典語句,也帶給了我們諸多感觸與思考。

關於孤獨 ,他這麼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關於愛情 ,他這麼說: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關於生命的意義 ,他這麼說: 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閱讀過他作品的讀者,也對他讚不絕口。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灑脫。

當了七年的美術系主任,因看見一個學生在草地上讀詩集,為之動容,他捨得辭去教職; 馬英九 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長,他認為 龍應臺 更適合,也捨得拒絕。

有人這麼評價他——

「他Hold住大題目:

孤獨、人生、儒家傳統。但他在丟出那些壓得死人的大話之前,會鋪墊出許多細水長流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感受……所以那些「大話題」也變得真摯,有說服力。」

「他也喜歡談名家:

李白、杜甫、曹雪芹...但不是簡單枯燥地注釋,而是把這些名家請下神壇,化身成你自己、你的同學、你的父母、你身邊的小人物。」

所以,愛聽蔣勳講文學的,不止是大學生和文化人,也不僅是大明星、企業家和貴婦,還有街邊的白菜攤販,路上的貨車師傅。

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文化教父。

可近幾年來,他發現大陸的一些國學解讀,總是試圖用經典去教會我們一些處世之道、社會成功學。

而他卻希望,能夠把文學還原到我們生活最可愛的部分,讓大家從文學中找回人性的溫度與生活的智慧。

所以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 《蔣勳說文學之美》 , 這套書是蔣勳梳理中國文學脈絡後,對中國近三千年文學之美的解讀。

分為 《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 《蔣勳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蔣勳說文學:從唐宋散文到現代文學》、 《美, 看不見的競爭力》 五冊,並隨書附贈 《生命裡的善與美》演講光碟 。

蔣勳:我不想把文學、藝術弄得那麼偉大

蔣勳曾說:「 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彌合了世界與內心的縫隙,成就更加豐盛的自己 。」在他看來, 文學不是陽春白雪,他對文學的解讀從不故作高深,只用大白話來復活古老的情感,為聽眾搭起一座橋,走過最幽暗的一段,走入文學的世界。

他把文學從典故,釋義中解放出來,進入到我的生活之中,化身成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事物。他從不獵奇,也不去過度解說,他所追求的是富有人性的內容,帶著溫度。

聽蔣勳講文學,是一種享受。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魏晉文學,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清小說,到民國文學,一路沿著中國文學的脈絡下來,既能掌握中國文學的脈絡,又能從中得到美的啟發,滋養心靈。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文學有什麼用?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讀一首詩?在現實生活這麼多的壓力下,文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文學不是現實。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這樣一種自信自在,在文學裡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文學如果變成要去談功利、談倫理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很好的文學了。好的文學裡一定存在過生命,無論是那個渡河而死的人,還是採蓮的女子,也不管是秦羅敷,還是因為丈夫到遠方打仗而在床上輾轉不能成眠的婦人,都讓我們感覺到有尊嚴的生命形態,讓我們有剎那間的動情,感覺到生命的真實,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特別不習慣在文學裡加入比較世俗或是現實的東西,恰恰相反,是文學把你從現實裡帶出來。 我很喜歡義大利的作家卡爾維諾講過西方一個著名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天,有一個面貌醜陋的掃煙囪的老太太,一輩子都在掃煙囪。可是某一天,她忽然可以騎著掃把飛起來。卡爾維諾說,創造了一個童話的作家是偉大的,他使幾百年來活在寒冷之地的人忽然覺得生活不那麼單調。文學本來就不是真實的,那個掃煙囪的老太太從來沒有飛起來過。可是所有的孩子,甚至大人,在某段時間內都相信過這個故事。

文學是照進單調貧乏的現實生活的一束陽光,注入一種嚮往,這與現實生活無關。 那個「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的女子,現實裡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痛苦,可是在黎明看見太陽時,她可以說「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那一剎那她的生命是華麗的。一部文學作品可以流傳上千年,是因為當中有一個生命讓我們覺得親近,好像身邊的朋友。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哀傷、孤獨、希望,這是文學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學在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詩經〉到陶淵明》

詩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經過琢磨的

詩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經過琢磨的。我們的口腔、舌頭、牙齒、嘴唇在互動,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 有一天,語言和文字能夠成為一首華美的詩,是因為經過了這長期的琢磨。

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裡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同時我們也知道這只是在美學上做了一個平衡和提醒,不必擔心在現實當中會產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負」,而不是「正」,我們文化的正統仍是農業倫理。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回想起來,這一年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我常常跟朋友們說,在農業倫理裡受不了的時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過兩天再回來。

——《蔣勳說唐詩》

宋詞像織錦,是視覺性非常高的文學形式

一位文學史家有一個很有趣的描述: 宋詞像一種織錦,把很多不同顏色的線編織在一起,而唐詩像是單一的線的串連。 用編織、彩繪去形容詞,我想是因為它常常會有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和感官效果顯露出來。我們可以在李白的「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當中,感覺到音調的婉轉,轉成心事;同時也感覺到它具備了釋放出文學獨立個性的可能。

「樂遊原上清秋節」是一個獨立的意象,和後面的「鹹陽古道音塵絕」可以相關,也可以不相關。相關是靠曲調來相關,而不是靠文學本身的意象,它們其實是獨立的意象。大家或許會發現,詞在某種意義上更接近現代詩,因為它非常講究意象。

結尾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完全是意象。我希望大家仔細看一下,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八個字當中,詩人有沒有講他的感情,有沒有講他快樂或不快樂?什麼都沒有講。他用的全部是名詞——「西風」、「殘照」、「陵闕」,可是為什麼它們會組合出一種感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象。 意象並不是直接告訴你「我覺得好悲壯」,可是這八個字卻形成了悲壯的感覺,是一種肅殺,是一種時間的滄桑之感。 很複雜的感覺用這八個字完全說出來,這是文學上的高手。

——《蔣勳說宋詞》

我們不能接近文學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太固定?

有時候,我們不能接近文學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太固定,而文學世界恰恰不是一個擁有固定價值觀的世界。 文學價值觀與政治不同,與法律不同,與世俗道德不同,它恰好是對法律、道德的彌補。被判死刑的人會成為文學中的主角,比如竇娥。杜麗娘思春,在明代的禮教之下是不對的,是不道德的,可是湯顯祖把她寫得那麼感人,為什麼?因為人性,只要是合於真實人性的部分,首先應該被尊重、被包容。 一個社會是不是成熟,對人性的了解程度如何,其實觀察它的小說就夠了。

當年梁啓超等人注意到歐洲社會中小說的影響力,可是中國的小說卻只是在民間發展,並不為知識分子所看重。其實直到現在,我覺得我們的知識分子讀的小說也並不多,仍然認為那是閒書,其實不然。 閱讀小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解人性的過程。

——《蔣勳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

《蔣勳說文學之美》

《蔣勳說 文學之美 》(5冊+光碟) 小編力薦,只需 168元/套

重要提醒 :由於 新疆、西藏 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套書需 補收20元 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

小編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 寄件人 處理; 2、 7天 內可與 寄件人 協商退貨, 15天 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3、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 ,敬請放心購買。

優先合作 順豐快遞或德邦快遞 ,一定不讓您久等!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大眾文化滋養人的心靈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人們記誦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後,正是金庸武俠作品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生的對讀者心情怡養、心智啟迪、心靈溫潤的影響。數十年來,金庸武俠作品一紙風行,深刻啟示我們,大眾文化作為與大眾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品類,更要以滋養人的心靈為己任。   有人這樣回想:「多少『70後』『80後』曾在被窩裡、在課堂書桌下,閱讀金庸先生的小說。」
  • 臺北行記 | 聆聽美與詩意——記蔣勳與羅智成
    第一站  雲門劇場對話:對美著迷的蔣勳老師分享主題: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大家都知道蔣勳老師除了是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學家我覺得這一句真的很贊啊,美學和美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美學聽起來高高在上,陽春白雪,可是「美」卻是無處不在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感知和欣賞的。 關於美是一種競爭力,蔣勳老師以很多臺灣的植物為例,講在3億年的進化過程中,每一朵花每一片葉他們的顏色他們的形狀,都是他們生命價值的最佳體現,如果他們不是長成這個樣子,他們不會生存到今天。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策劃了蔣勳的「行旅之美」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鳳凰網讀書會特別活動預告]蔣勳: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主題: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嘉賓:蔣勳、吳秀波、張越時間:10月8日(周六)19:45-22:30地點:北京劇院(北京朝陽區亞運村安慧裡三區10號)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等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得各界好評。他對《紅樓夢》獨特且全方位視角的解讀,讓林青霞每周必自香港飛臺灣親聽蔣勳授課《紅樓夢》,並稱蔣勳老師是她唯一的偶像。吳秀波,中國內地男演員。曾從事過歌手、電視劇監製、音樂編輯、商人等職業,於2002年回歸表演。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據說現在這樣解讀古詩的美文頗有市場,無論是寫詩人的傳記,還是對詩詞的解讀,文字一概追求唯美,只是美是美了,除了美,空洞無物。《蔣勳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這本書我讀得還算順暢,因為其文字與我不隔。「如果你喜歡文學,喜歡創作,我建議你多去接觸民間的東西,因為民間的東西才方便你再創作。
  • 蔣勳:美是一種生活方式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蔣勳 群學書院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甚至說生活忙到沒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麼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是心亡。我想,我在臺灣感覺到說如果心靈死亡,他對周遭是沒有感覺的。
  • 讓美育滋養青春少年——「廈門六中現象」啟示
    讓美育滋養青春少年——「廈門六中現象」啟示  新華社廈門9月10日電 題:讓美育滋養青春少年——「廈門六中現象」啟示  新華社記者顧錢江、孟昭麗、陳弘毅  「只因為你,路上總有歌聲陪伴我們同行;只因為你,青春的光芒閃耀不息……」以純真歌聲和清新形象贏得大眾喜愛的廈門六中合唱團,在今年教師節以一支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這一次我們想把最好的臺灣推薦給大家白日夢旅行攜手愛智書院一起遇見蔣勳,楊渡,劉若瑀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走進海峽那一端在臺灣遇見蔣勳: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限量首發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
  • 【鋒語者】《忘言書》之「宿舍」 · 蔣勳作品
    《忘言書》之《宿舍》作者:蔣勳  朗讀:張鋒  供稿:馬玲我的宿舍有頗大的院子,遷來以後,花了一些時間料理,兩年間,已經花木蓊鬱前面的院子闢成了小小的花圃,除了早先栽的竹子已經叢翠挺秀之外,肥美鮮潔的一株繡球開在庭中,六株復瓣杜鵑、一株杏花、四株茉莉都時時有花;最新種下的是一樹紫藤,也已經有新的葛蔓,纏繞上架子去了。我的書房一開窗,可以看到左邊一棵含笑,躲著一球球白胖的花苞;右邊是一棵黃色的夾竹桃,葉尖細而長,在光影中迷離搖曳。這兩株花樹,馥馥鬱郁,一到天熱,特別想開窗去採看。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蔣勳音樂劇《少年臺灣》劇末的九重唱,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飾演「少年蔣勳」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 蔣勳: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 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如何能真正品味唐詩宋詞之美?這套「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圖書,它不僅能將詩詞帶入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一套極其出色的中國美學入門書。因為解讀詩詞的人是感受和傳遞能力極強的作家、畫家、詩人蔣勳,他也被臺灣各界譽為「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蔣勳:美到底是什麼?什麼捨得?什麼捨不得?
    這是拂塵記的第452篇原創文章,字數1496,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從3年前買了一本《孤獨六講》開始,我就此入了蔣勳老師的「坑」,聽遍網上能搜到的所有講座、訪談,聽了3遍《細說紅樓夢》,有很多個夜晚,都是聽著他的聲音入睡。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天地有大美,《法華經》上說天上落雨,不分善惡。雨水澆灑稻麥,也滋長罌粟。衰老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可以懂得不打擾人,也可以懂得不被人打擾。花的開放,如此沉默無語,它不會擔心人們看不懂。它不會怕別人看不懂,就拼命解釋自己。
  • 讓自然滋養孩子的心靈,激發創造力
    科學已經證明多接觸自然對孩子成長發育的好處,家長們也逐漸意識到不能總讓孩子在室內呆著,要走出去,親近大自然,讓自然滋養孩子的心靈和激發人來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當孩子習慣了大自然的美,習慣與自然為伴,就會忍不住想要保護它,也更懂得如何合理地使用它。
  • 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美學大師蔣勳心中的生命哲學,則蘊藏於園林的曲折、山水畫的留白和臺東池上的風景中。如果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他們會如何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呢?他在1986年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用建築師的身份經歷了日本經濟的不同時期。1980年代末的建築項目總是爭分奪秒,沒有和工地工匠進行交流的時間。「建造的高樓越多,我越感到空虛。」 那時的隈研吾也越來越覺得自己造出來的建築很無趣。
  • 蔣勳:命懸一線時,我看見最美的風景
    蔣勳被稱為美學家,什麼是「美」?蔣勳有自己獨到的定義。在東海大學教學時,他要講「美」,可是所有的語言加起來,其實也比不上一朵花能給人的審美教育。於是,他帶著學生出去,坐在花樹底下。他問學生:「你們為什麼覺得花美?」
  • 文學史就是心靈史——淺談《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
    【著書者說】  作者: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一個獨特的文學史  《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最初是作為文學史來寫的,而且是命題作文。《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鮑鵬山 著 商務印書館  我在讀大學時,包括後來在大學做文學史教學時,使用的是遊國恩的文學史,輔助的有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的文學史,
  • 蔣勳:讓孩子擁有在漢字與漢語的美麗中長大的驕傲,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如何能真正品味唐詩宋詞之美?這套「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圖書,它不僅能將詩詞帶入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一套極其出色的中國美學入門書。因為解讀詩詞的人是感受和傳遞能力極強的作家、畫家、詩人蔣勳,他也被臺灣各界譽為「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臺灣學者蔣勳談傳統:我們能做文化的墊腳石
    (商華鴿/CFP/圖)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歷史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告訴我,不要喧譁!——聞一多臺灣學者蔣勳給各種各樣的人講過美學。菜市場的小販,名媛貴婦,服刑的犯人、每天工作到23點、8年不休假的臺企金領。
  • 滋養民族心靈 培育文化自信
    110年來,國家圖書館在傳承中華文明、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代代國圖人為此付出了智慧和力量。在此,我向國圖全體同志致以誠摯的問候。 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