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就是心靈史——淺談《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著書者說】

  作者: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一個獨特的文學史

  《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最初是作為文學史來寫的,而且是命題作文。2003年,當時的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我的老師賀聖遂先生,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寫一個獨特的文學史:立足於名家和名著,更突出作家作品的展示,以點帶線,突出和深入一點,並主要側重讀者的感性體驗。

  賀聖遂老師在做文學史類圖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做過兩本非常有影響的文學史,一套是章培恆、駱玉明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上中下),後來修訂為《中國文學史新著》;還有一本駱玉明先生的《簡明中國文學史》,都是在他主持復旦大學出版社工作時出版的,前者當時全國轟動,成為現象級的出版盛事,後者後來還出了英文版,版權輸出到英語世界。可以說,賀老師在文學史著述的組織和創意上,非常有想法,並且非常成功。

《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鮑鵬山 著 商務印書館

  我在讀大學時,包括後來在大學做文學史教學時,使用的是遊國恩的文學史,輔助的有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的文學史,鄭振鐸先生的插圖本文學史,劉大傑先生的文學史,後來還有褚斌傑、袁行霈、李修生等的《中國文學史綱要》。這些文學史都是給大學的專業學生讀的,側重知識性和系統性,是立足專業教育的教材。

  賀聖遂老師讓我撰寫的文學史,我當時的理解,是要給一般的非中文專業的文學愛好者,寫一本感性化的文學史,不以知識的體系性為目的,而以文學自身的魅力來感動讀者。

  邱吉爾講過一句話「創造歷史的最好方法是寫歷史」,我們給讀者描述出什麼樣的文學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給讀者建立一種文學的概念。所以,可以想像,賀老師讓我寫這樣一本文學史,我的壓力非常大,同時也感到很榮幸,文學史的寫作在中國有那麼多頂尖的學者,賀老師看重我,讓我這樣一個學問膚淺的人來寫,當時非常感動。好在,我有近20年的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經歷,並且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講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文學史和文學大家。而且,我的講述,更側重於對作者內在心靈氣質的理解,對作品藝術感受力和哲學意義的延伸,這可能也是賀老師選中我的原因吧。

  2006年,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是在復旦大學出版社,書名叫《中國文學史品讀》。初版12年後的今天,商務印書館重版了這本書,書名改為《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

  文學是一個民族的感情記憶

  我閱讀和使用過的那些文學史,寫作者幾乎都把寫作對象想像成是大學中文專業的學生,所以是以專業知識的介紹作為寫作的主要目標,其成書的風格、氣質、面貌,是大學中文專業教材。

  我想,能不能換一種方式,把文學史寫得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讀,也想讀,讀了覺得有收穫。中國文學史中有那麼多偉大的作家,有那麼多偉大的作品,把這些作家和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心靈中的某種真實展現出來,這才是所有人都有感受、都會感動的東西。就文學及其歷史而言,物理的真實固然很重要,是基礎,但我們更需要一種心靈的真實,因為這種真實才能超越時空,超越一個作家自身經歷經驗和作者之間的隔膜,而且,我覺得,心靈的真實才是本質的真實。我們物理地探討一個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創作背景,很重要;但是,讓所有人共鳴的不是他的經歷,而是他在某種特定背景下和個人經歷下心靈的震顫。我們能不能通過一個民族的文學來看一看這個民族的心靈?這不僅需要事實的考據,還需要心靈對心靈的體察、體諒和體味。古人特別喜歡講讀詩文時的「涵泳」,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謂『涵泳』者,只是仔細讀書之異名。」陸九淵在《讀書》詩裡也寫道:「讀書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涵泳」已作為一種讀書方法被提出。再如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正淵明詩意,詩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西京以還至六朝及韓柳,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泳之,令其漸漬汪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九:「熟繹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則差別畢見矣。」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說:「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之表。」所以,所謂「涵泳」,其實就是指閱讀者沉潛到作者作品的心靈深處,去體會他的心跳,體會他的內在情緒。在今天,在學術化對物理真實近乎偏執追求的情勢下,對心靈真實的體會和感悟,才是文學史必須堅守的一隅。

  這本書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剛好40歲,在大學裡一直講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把近20年在大學裡教學的很多想法,包括在課堂上的一些靈感都濃縮在這本書裡,可以說,這本書帶著我本人很多青春時期的色彩,以至於我在重版時曾經猶豫是否要做一些語言上的調整,使其看起來更沉穩和理性一些,但最後還是按照原先的樣子幾乎一字不改,畢竟這裡面有我個人的青春記憶,它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在大學講壇上講課時的經歷。其實,中國古代文學史,不也是我們民族的青春記憶嗎?

  讓文學回到最初的功能

  作為文學工作者,我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學最初的功能是什麼?難道是一個專業?是一個職業?是創作者的職業?就算是職業,創作者給社會提供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產品嗎?就算是一種作為交換的產品(商品),這種產品的功能是什麼?讀者或受眾為什麼需要這種產品?

  我想,如果我們回到原點,文學最初的出現,「杭育杭育派」也好,「舉重勸力」也好,「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也罷,文學最初的功能首先是心靈的表達,然後用我的心靈表達感動另外的心靈。就像卡爾·雅思貝爾斯說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講清楚文學史,講清楚文學,講清楚作為心靈表現的文學,你自己就得是個心靈,就得是一棵樹,一片雲。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這種喜怒哀樂往往是非常個性化的,但是實際上又有很多共性,有著共性的模式。每個人被觸動內心中喜怒哀樂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由此產生的類型感受卻是有相同之處的,不然文學怎麼能夠讓我們產生共鳴呢?為什麼2000多年以前的《詩經》《楚辭》,1000多年以前的李白、蘇東坡這些人的作品能夠感動我們?一定是有共性的東西。如果我們把文學史看作是一套知識體系,我覺得這套知識體系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把文學看成是人類心靈的表現,讓每個人面對生活的時候,都能從文學中找到類似的情感經歷,他就會因此而心靈豐富。

  文學的起點是作者自己的內心感觸,文學的終點是他的感觸感動了讀者,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感動之中,我們的心靈越來越柔軟,我們的內心越來越敏感,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非常物質化的時代,我們變得很懵懂,甚至很麻木,但是文學可以讓我們的心靈重新回歸人性。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02日 05版)

[責任編輯:孫佳涵]

相關焦點

  • 鮑鵬山:文學史就是心靈史
    《鮑鵬山文學史·中國人的心靈》,是一部以時代走向為縱線、以歷代名家名作解讀為橫面、個人寫就的、極具感染力的中國文學史,亦是的心靈史
  • 逐影 | 《美麗心靈》理智與情感的「博弈」
    由於他與另外兩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而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傳記電影——《美麗心靈》於2001年上映,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舉斬獲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這部經典之作,一直到現在再看都覺得頗具有傳奇性。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心靈故事情感被理解後的「壞」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楊老師坐在羅文旁邊輕聲說。羅文並不理會,仍舊雙手抱頭。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文/寶芬妮 《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第一部作品。人們喜愛奧斯汀的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就是彰顯了經典的魅力。
  •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本人的家庭與勃朗特三姐妹差不多,不必靠勞動為生,但並不富有,父親在教會的薪水只夠她在低等寄宿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她11歲時中止,以後全靠自學。他們這一階層處境尷尬,住在鄉村,卻放不下架子去融入農民生活。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目前我的諮詢培訓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方向,就是按部就班地把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一一進行學習和練習。但我有一個預感,也許創傷治療會成為我想要長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領域。因為創傷理論竟然可以把每一個經典的心理問題都詮釋得嚴絲合縫的同時,還能帶來靈光一現的頓悟感和通透感。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 我們的理智,能戰勝情感嗎?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任何情感都不會衝破理性的束縛,讓我們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在我們冷靜地認為自己擁有理智之前,就已經有一種冷靜、平靜的情感充斥在我們心中。 情感,其實是先於理智的。…………人類,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億萬年的進化,賦予了人類很多的東西。
  • 《理智與情感》背後的三種不同婚戀觀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理智與情感》是我最喜愛的影片。該片由華人導演李安與編劇艾瑪·湯普森合作,根據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現實主義小說改編,於1995年上映。這部古典影片以細膩的情感描寫、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以及立體化的人物性格贏得第六十八屆奧斯卡六項提名。身兼片中女主的編劇艾瑪·湯普森(飾演姐姐埃莉諾)也憑藉本片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獎項。
  • 《理智與情感》:芬妮為何要阻礙弟弟愛德華的婚事
    文/寶芬妮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第一部作品,現實主義貫穿其中。奧斯汀是女性作者,因而從女性的角度觀察愛情與婚姻。
  • 《知學影賞》影像名著 ,《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 導演: 李安 編劇: 艾瑪·湯普森 / 簡·奧斯汀感性的瑪麗安在雨中讀著十四行詩,儼然是油畫中的恬淡少女,理智的姐姐埃莉諾,無聲地訴說著隱忍與深情。伴隨著姐妹間的感情碰撞,如何平衡愛情命題中的「理智與情感」,答案也將慢慢浮現。
  • 楊玲談「偶像的養成」:為什麼理智是好的,情感就是不好的呢?
    粉絲是一群失去理智的人嗎?粉絲群體是否陷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帶著這些疑問採訪了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玲。楊玲是2005年的超女粉絲。那次粉絲經歷改變了楊玲的人生軌跡,讓她成為一名粉絲文化、大眾文化的研究者,並出版了相關著作《轉型時代的娛樂狂歡——超女粉絲與大眾文化消費》。
  • 三千年的延續,彈撥的是心聲;博物館的古琴,薰陶的是心靈
    古琴是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一種抒發,古琴的使用者多為文人雅士,這一位老人就是其中代表吧。古琴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沒有一件樂器可與之媲美。上面的畫卷是宋代人摹東晉顧愷之十三幅《斫琴圖》,中國琴學在斫琴方面的造詣,遠在唐代前後的中古時期就達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宋代是琴的時代。
  • 理智與情感
    記得小時候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更偏愛姐姐,比較欣賞她克制善良的處世哲學,後來出了電影,導演給她安排了休.格蘭特這個帥哥來配戲,大呼導演實在偏愛這個角色。小Y學AI自動化出身,有時候容易帶有理工科思維陷阱,覺得同一個邏輯框架下應該就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但是往往理性和應該是壓力化的產物,並不是我們的常態。
  • 崇仁愛:仁愛是中國人心靈家園的基石
    同時,儒家之仁愛精神陶鑄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中國人心靈家園的基石。仁道精神的闡揚奠基於孔子。孔子論人之德性修養,以仁德為最高的人格理想;論禮樂,以仁為禮樂之本;論政治,則歸於德教仁政。可以說,孔子之學就是仁學。然而,所謂「熟知的未必是真知」,儒家的仁道精神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層次,並不容易全面把握。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被大腦「32區」控制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常常不是一個單選題,而是如同雙生子一般糾纏在一起,控制著我們的情緒分析能力,並決定最終的情感輸出程度。但究竟是什麼在主導我們如何平衡理智和情感呢?實驗結論:理智與情感此消彼長地控制著人類的情緒輸出理智的人面對情感衝擊時顯得更冷靜,也更能穩定地輸出情緒;相對地,被情感佔據上風的人更情緒化,無法逾越情感的掌控而做出理智判斷,任由情緒肆掠。
  • 理智與情感相互促進會讓孩子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相信大家對《理智與情感》這部長篇小說肯定都不陌生,這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行為反應。
  • 《理智與情感》告訴你:從古到今,婚姻都是個經濟問題
    各位親愛的文友,今天我們將開始共讀《理智與情感》一書,這本書一共是690頁,大家可以根據我所拆的4個主題點,每天共讀一部分。建議今日閱讀完第2-6章,第12-56頁。第一個主題:從古到今,婚姻都是個經濟問題。
  • ...國際詩歌周致辭|李舫: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詩人敏感的心靈共振...
    在這裡,我相信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詩人敏感的心靈共振耦合,碰撞出繽紛的詩意和多彩的詩行。「成都萬事好」,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也興奮地吟詠。三千年來,成都就像一個碩大的肺葉,吐故納新,極大地彰顯了一個世界文化名城的全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