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2021-01-08 吳固亂翻書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

——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今天的人們可能會對這本書挑出許多毛病,但這本書寫於227年前,當時她才19歲啊。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本人的家庭與勃朗特三姐妹差不多,不必靠勞動為生,但並不富有,父親在教會的薪水只夠她在低等寄宿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她11歲時中止,以後全靠自學。

他們這一階層處境尷尬,住在鄉村,卻放不下架子去融入農民生活。他們有少量機會接觸上流社會,但維多利亞時期的上流社會等級森嚴,沒有足夠的財富作敲門磚,上流社會對於他們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所以簡奧斯汀的生活就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裡。她講述的也多是這個圈子的故事。

不得不說,19歲的作家落筆已經很老道,即使愛好讀書,200多年前的英國社會也沒有多少文學作品可以借鑑,她給自己的作品設立了兩條時而平行、時而交叉的主線,兩條主線又不時冒出一些分岔口,這樣的寫法在當時真是一個創舉。她的語言機智、俏皮,也大致符合每個人的身份,使故事讀來十分有趣。這可能與她兄弟姐妹眾多(她有六個兄弟,一個姐姐)有關,鄉村生活娛樂貧乏,而他們家庭文藝氣息較濃,經常自編自演戲劇,給她打下了良好的對白功底。

在《理智與情感》中,姐姐埃莉諾理智、穩重,妹妹瑪麗安則率性而為。理智的,因為過於克制而差點錯過自己的幸福;無視社會規範而任性追求所愛的,不用說,撞得頭破血流。然而,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明確的,最後作者安排她們殊途同歸,都嫁給了有錢人,終身有靠。

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就是個敗筆,誠然,作者寫的其實是自己和類似自己的女性的命運,自然希望她們有一個皆大歡喜結局。真實的社會哪有這麼理想化,當時英國的貴族階層形成了扭曲的共識,即婚姻雙方一定要(財富)門當戶對,因為維持貴族生活方式消耗巨大,結一門窮親,財產消失的速度就會加倍。為此整個上流社會嚴防死守,提倡所謂「維多利亞道德規範」,為貴族婚姻設立了高高的門檻,敢於逾越者,就讓你「社會性死亡」。這一點,已經有大量英國文學作品反映,如薩克雷的《名利場》。

而作者這樣安排作品,只能說明她是承認當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的,她並不想反抗,或者說,不知道還能怎麼樣反抗,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當然,如果去探究一下簡奧斯汀本人的身世,她這麼寫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她的時代,女性幾乎完全依賴男性生存,跟舊中國一樣,「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如果父母沒有留下足夠遺產,又沒有富有的男人肯娶她們的話,她們的下半輩子往往十分悽涼。尤其這個不上不下的階層,老處女數量十分龐大,因為她們即使本身不富裕,也是絕不肯下嫁給更窮的階層的。能當上家庭教師的,已經算是有出路的了。簡奧斯汀比其他老小姐幸運的是,父親去世後,她和母親、姐姐由幾個兄弟供養。當兄弟破產時,簡奧斯汀的小說得以出版,她實現了經濟獨立。

但是在內心深處,她還是渴望有一個「正常」的生活形態的吧。在她27歲那年,她終於迎來人生唯一的一次求婚,對方是一個有廣闊地產家族的繼承人,但本人外貌較醜,性格平庸,即使與簡奧斯汀從小認識,也壓根沒有什麼共同語言。經過一夜思考,簡奧斯汀還是拒絕了這個唯一可能把她帶進上流社會的男人。因為此時,她已經完成了好幾本長篇小說,寫作生涯讓她能夠成熟思考問題,她不再是那個單純憧憬理想生活的小女孩了。她在一封信裡談到這件事時說:「任何事都比沒有感情的婚姻要好,都可以被忍受。」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機會走入婚姻。

小說家擁有普通人沒有的一項特權就是,生活中的遺憾,他們可以在作品中予以彌補。就《理智與情感》這本書來說,實際上應該叫作《理智與理智》,因為本來一心跟著感覺走的瑪麗安,在受到一系列打擊後,終於「理智」地向現實低頭,接受了布蘭登少校,而她原來認為他已經「年紀大到不可能有愛情」的。

當然,寫作《理智與情感》時,簡奧斯汀還很年輕,不可能預見到自己的未來處境,那也不排除她的家族中,或圈子裡,有別的姑姑、姨媽就是這樣走來的(她唯一的姐姐也終身未嫁),我猜想,年輕的簡奧斯汀早早就看清了自己可能的命運。

現實如此殘酷,看我輕輕將它扭轉——所以,在《理智與情感》裡,她給埃莉諾與瑪麗安都安排了幸福的歸宿。

相關焦點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理智與情感》中,以姐妹兩人瑪麗安和埃莉諾的情感生活為主線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畫面和各種世象。諾蘭莊園的主人達什伍德先生去世了,所有財產將由兒子繼承,妻子和三個女兒被吝嗇的大嫂趕出家園,對三位達什伍德小姐來說,嫁人是唯一出路。大嫂芬妮以吝嗇著稱,但她的弟弟愛德華卻是一位文雅的紳士,嚮往鄉村生活。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我們的理智,能戰勝情感嗎?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任何情感都不會衝破理性的束縛,讓我們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在我們冷靜地認為自己擁有理智之前,就已經有一種冷靜、平靜的情感充斥在我們心中。 情感,其實是先於理智的。…………人類,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億萬年的進化,賦予了人類很多的東西。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當你為一件事難過痛苦之時,或許身邊有人會友好地勸你說,「有什麼可難過的」,「你沒必要這樣」,「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
  • 《理智與情感》:一部描寫女人的電影
    和我昨天看的飲食男女一樣,理智與情感是一部描寫女人的電影,不過這回的女人,從臺灣搬到了19世紀的英國。作為李安執導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智與情感對於這樣一個華人導演,是一次非常巨大的跳躍,要知道,李安之前拍過的片子,預算還不及這部片子的零頭,作為一部雲集好萊塢各類A咖的文學名著改編電影,這部片子在當時幾乎決定了李安在好萊塢的去留。李安的片子幾乎毫無失手,但我必須承認,這部片子我是硬撐著才看完的,說真的,這部片子從頭至尾沒有一次讓我的臉上浮出笑容。
  • 《理智與情感》‖年輕時可以是埃莉諾,長大後也可以是瑪麗安
    文/和雨似我們都希望同時獲得美好的婚姻。好男人加上好女人,就是好日子。長篇小說《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是一個熱情浪漫的少女,感性居多,不會隱藏自己的感情,遇見了就全身心的投入。可惜,她在沒有完全認清一個人的時候,把心交給了渣男。
  • 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目前我的諮詢培訓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方向,就是按部就班地把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一一進行學習和練習。但我有一個預感,也許創傷治療會成為我想要長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領域。因為創傷理論竟然可以把每一個經典的心理問題都詮釋得嚴絲合縫的同時,還能帶來靈光一現的頓悟感和通透感。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 理智與情感
    這兩天有朋友給小Y提了一個小建議,覺得幾期文章的內容有些過於理論化,數字和分析居多,沒有深入淺出,轉化為讀者消費者可產生直觀感受的案例,即情景化
  • 《知學影賞》影像名著 ,《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 導演: 李安 編劇: 艾瑪·湯普森 / 簡·奧斯汀感性的瑪麗安在雨中讀著十四行詩,儼然是油畫中的恬淡少女,理智的姐姐埃莉諾,無聲地訴說著隱忍與深情。伴隨著姐妹間的感情碰撞,如何平衡愛情命題中的「理智與情感」,答案也將慢慢浮現。
  • 《理智與情感》:「沉得住氣」的女人,會走向她想要的幸福
    文/和雨似讀簡·奧斯汀的小說,最喜歡字裡行間那種伶牙俐齒的嘲弄。不愧是瑪麗蘇鼻祖,把19世紀英國鄉間稍體面人家的婚姻大事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但也不止如此,在《理智與情感》中,她表露出:處於那樣的社會中,女人該怎樣通過婚姻來獲得個人幸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畢竟性格決定命運,這跟時間或機遇沒有太大關聯。
  • 《理智與情感》背後的三種不同婚戀觀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而長嫂的弟弟愛德華愛上了理智的姐姐埃莉諾;與此同時,熱情的妹妹瑪麗安、年輕帥氣的衛樂比以及上校布萊登三人也陷入三角愛情糾葛,性格迥異的姐妹最終誰能得到真正的愛情呢?有人說,似乎姐姐埃莉諾和上校布萊登更配。實際上,人物性格決定愛情觀與婚姻觀,他們骨子裡的性格以及對待感情的態度早已決定他們不是一類人。
  • 理智與情感相互促進會讓孩子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相信大家對《理智與情感》這部長篇小說肯定都不陌生,這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行為反應。
  • 電影《理智與情感》,一部經典的浪漫愛情片,值得觀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簡·奧斯汀原著講述的是幾個未獲得繼承權而寒酸度日的「小姐」,在鄉村裡的一段生活和愛情故事。原著被改編後搬上銀幕,卻超人想像地把現代人的浪漫氣息溶於原著故事之中,更集中地體現了難取難捨的理性愛情觀與感性愛情觀之間的矛盾衝突,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哲理性的思考。影片中「理智」的代表是艾莉諾。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被大腦「32區」控制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常常不是一個單選題,而是如同雙生子一般糾纏在一起,控制著我們的情緒分析能力,並決定最終的情感輸出程度。但究竟是什麼在主導我們如何平衡理智和情感呢?實驗結論:理智與情感此消彼長地控制著人類的情緒輸出理智的人面對情感衝擊時顯得更冷靜,也更能穩定地輸出情緒;相對地,被情感佔據上風的人更情緒化,無法逾越情感的掌控而做出理智判斷,任由情緒肆掠。
  • 從故事主題到影像風格,看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因此,在現代的觀賞視角之下,影片不僅用精美的影像傳達了簡·奧斯汀文本的豐富寓意:「理智」與「情感」二元矛盾結構下對女性愛情婚姻情感訴求的探索,更是導演李安、主演艾瑪·湯普森(也是本片從小說到劇本的改編者)、凱特·溫斯萊特的電影之路的一次裡程碑之作。
  • 邊學電影邊帶娃(第2期):給孩子理智與情感兼容的能力
    我想大概恰恰是東方美學才更能拿捏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張力吧,因為能夠表現出傳統英國貴族少女真情的細膩和在承諾與約定並未明確之前的高貴而善良的隱忍,以及眾多粉墨登場的上流社會的或虛偽或無聊或八卦又善良的複雜多樣,這正是內斂沉厚的東方導演李安的優勢。艾琳娜與瑪麗安這一對姐妹同時面臨著父親病世被迫搬離大莊園的生活變故,亦同樣面臨婚戀的人生選擇。她們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處世方式緊扣原作深沉的主題。
  •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這兩種女人哪個更容易獲得幸福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愛情小說,描述了性情迥異的兩姐妹對待感情的不同態度,在感情中所面臨的不同困難,最終雙雙找到幸福的故事。老莊園主去世後,由於當時的遺產法規定家產只傳男不傳女。他巨額的財產都歸前妻的兒子約翰所有,而他的女兒們和第二任老婆每年只能獲得500磅的收入。
  • 逐影 | 《美麗心靈》理智與情感的「博弈」
    一部優秀的傳記電影,需要在還原人物生平的同時創造一定的戲劇張力和情感共鳴,而電影中假想地活在納什內心的三個角色(老闆、室友和小女孩),以及男女主人公相廝相守的愛情故事則為整部作品重新打上了「藝術」的烙印。
  • 李安典型愛情片《理智與情感》,豆瓣8.3分,好評如潮,值得一看
    溫斯萊特(電影《鐵達尼號》中露絲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當時的年紀使她非常適合《理智與情感》中妹妹瑪麗安這個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戀後她在風雨中吟誦著莎士比亞,和過去的感情訣別的戲,深情自然到一點也不讓人感覺有做作之態。兩位男演員的臺詞都不多,但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