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2021-01-10 安慰記心理科普

著名創傷學家Bessel Van Kolk說:

「創傷不是發生在過去的事,它活在每個人的現在。」

作者|店長王瑞

繼續跟大家分享我在近期學習的創傷課上獲得的感悟。

目前我的諮詢培訓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方向,就是按部就班地把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一一進行學習和練習。但我有一個預感,也許創傷治療會成為我想要長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領域。

因為創傷理論竟然可以把每一個經典的心理問題都詮釋得嚴絲合縫的同時,還能帶來靈光一現的頓悟感和通透感。

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答案原來如此簡單——

創傷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右腦被激活了,於是創傷總是混雜著情緒存在的。而左腦是負責理智的,那創傷發生的時候它幹嘛去了?

它被凍住了,表現在我們的身上,就是我們說不了話了。

很多人都很難輕易地把自己的創傷經歷訴說給另一個人聽,其實很多時候不是逃避、不是壓抑,而是因為左腦凍住了。

我們無法將自己的經歷對外言語化,但創傷的經歷卻一遍又一遍地在腦海裡重演,我們的右腦長期處在激活狀態,所以對任何可能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件格外敏感。

所以藏在心裡的事情並沒有消失,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它對我們人格的影響,反而因為說不了話,情感的部分會更佔上風。

一個想法、一段經歷說不出來的時候,理智是不存在的。

所以確切地說,並不是情感戰勝了理智,而是理智在一開始還沒來得及上戰場,就被軟禁了。因此不管情感控制我們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也不管結果是好是壞,它都變成了我們唯一依賴的靠山。

你情緒好的時候,就是你認為的幸福和安全感的樣子;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什麼幸福、什麼安全感全沒了!所以我們總能聽到情侶之間說出非常極端的話——

「我現在好愛好愛你,愛死你了!」

但是下一秒,可能就會因為一件小事出現——

「你根本就不愛我,你從來沒有愛過我!」

這不是不可理喻的性格在作祟,這是曾經的創傷體驗在搗亂。

創傷的經歷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它會干擾我們原始的安全感的建立,讓我們變成被情感控制的作妖小怪獸。

大家想想看,如果對安全感的定義和理解就是有偏差的,我們怎麼能獲得理想的生活呢?只能像沒有地基的空中樓閣一樣,活在我們的想像中。

所以重新調整安全感的定義是一個好的開始,不再用自己的感情體驗或者所謂的第六感去感知安全感是否存在,而是稍微懷疑一下自己的情感,把理智從軟禁了太久太久的牢籠裡釋放出來。

比如我之前定義的安全感是:

凡事都要說出來,一絲一毫都不能保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其實這個定義本身就是情感操控下的產物,理智一點都沒有參與,否則怎麼會強迫別人一絲一毫都不能保留呢?

那麼如果理智參與了,把它從軟禁的牢籠裡放出來了,這個定義可以怎麼調整呢?

首先,像「一絲一毫」這種絕對性的詞語是不能出現的,真正的安全感應該是一種平衡的、不絕對的、柔和的狀態。所以,以目前我對自己的理解來看,安全感的定義可能會調整成:

有一些事情,如果想說出來,那麼非常歡迎;但如果想要有所保留,也是沒關係的,安全感不等於一絲不掛。

也許這個定義會隨著人格的更新,還會有所調整,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嘗試著給塵封已久的理智打開了門,給它走出來的過程一些耐心和時間。

最終,理智和情感不再是敵對的關係,它們可以一起為我們更好的生活狀態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文/寶芬妮 《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第一部作品。人們喜愛奧斯汀的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就是彰顯了經典的魅力。
  • 《理智與情感》:芬妮為何要阻礙弟弟愛德華的婚事
    文/寶芬妮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第一部作品,現實主義貫穿其中。奧斯汀是女性作者,因而從女性的角度觀察愛情與婚姻。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心靈故事情感被理解後的「壞」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楊老師坐在羅文旁邊輕聲說。羅文並不理會,仍舊雙手抱頭。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我們的理智,能戰勝情感嗎?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任何情感都不會衝破理性的束縛,讓我們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在我們冷靜地認為自己擁有理智之前,就已經有一種冷靜、平靜的情感充斥在我們心中。 情感,其實是先於理智的。…………人類,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億萬年的進化,賦予了人類很多的東西。
  • 《理智與情感》:「沉得住氣」的女人,會走向她想要的幸福
    但也不止如此,在《理智與情感》中,她表露出:處於那樣的社會中,女人該怎樣通過婚姻來獲得個人幸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畢竟性格決定命運,這跟時間或機遇沒有太大關聯。大姐埃莉諾一直清楚現實情況,理智始終佔據上風,沉得住氣,最終收穫到了幸福。從埃莉諾的情感線來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是沒有原因的。1)、不管戀愛還是結婚,首先都要選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在《理智與情感》中,姐姐埃莉諾理智、穩重,妹妹瑪麗安則率性而為。理智的,因為過於克制而差點錯過自己的幸福;無視社會規範而任性追求所愛的,不用說,撞得頭破血流。然而,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明確的,最後作者安排她們殊途同歸,都嫁給了有錢人,終身有靠。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就是個敗筆,誠然,作者寫的其實是自己和類似自己的女性的命運,自然希望她們有一個皆大歡喜結局。
  • 電影《理智與情感》,一部經典的浪漫愛情片,值得觀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簡·奧斯汀原著講述的是幾個未獲得繼承權而寒酸度日的「小姐」,在鄉村裡的一段生活和愛情故事。原著被改編後搬上銀幕,卻超人想像地把現代人的浪漫氣息溶於原著故事之中,更集中地體現了難取難捨的理性愛情觀與感性愛情觀之間的矛盾衝突,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哲理性的思考。影片中「理智」的代表是艾莉諾。
  • 「世間清苦,只可自渡」愛情面前,需要絕對的理智
    很喜歡這句話,是因為真的訴說了現實生活,現實便是如此,只不過很多人在面對愛情的時候,總是變得「一問三不知」,內心清晰記住的是自己有多麼愛對方。我們都知道愛情的面前需要那種絕對的理性,也需要那種冷靜的頭腦,但是當遇到那個自以為是一輩子的人時,卻總是無法控制住自己不去追求。
  • 理智與情感相互促進會讓孩子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相信大家對《理智與情感》這部長篇小說肯定都不陌生,這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行為反應。
  • 理智與情感
    記得小時候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更偏愛姐姐,比較欣賞她克制善良的處世哲學,後來出了電影,導演給她安排了休.格蘭特這個帥哥來配戲,大呼導演實在偏愛這個角色。小Y學AI自動化出身,有時候容易帶有理工科思維陷阱,覺得同一個邏輯框架下應該就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但是往往理性和應該是壓力化的產物,並不是我們的常態。
  • 《理智與情感》背後的三種不同婚戀觀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影片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當時法律規定家庭的財產傳男不傳女,這種財產繼承方式使得女性在婚姻與愛情的選擇中總是處於被動而弱勢的局面。而《理智與情感》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一段故事。老莊園主去世,家產只能由同父異母的哥哥約翰繼承,刻薄寡情的長嫂芬妮把埃莉諾母女四人逐出莊園。
  •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這兩種女人哪個更容易獲得幸福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愛情小說,描述了性情迥異的兩姐妹對待感情的不同態度,在感情中所面臨的不同困難,最終雙雙找到幸福的故事。老莊園主去世後,由於當時的遺產法規定家產只傳男不傳女。他巨額的財產都歸前妻的兒子約翰所有,而他的女兒們和第二任老婆每年只能獲得500磅的收入。
  • 《知學影賞》影像名著 ,《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 導演: 李安 編劇: 艾瑪·湯普森 / 簡·奧斯汀感性的瑪麗安在雨中讀著十四行詩,儼然是油畫中的恬淡少女,理智的姐姐埃莉諾,無聲地訴說著隱忍與深情。伴隨著姐妹間的感情碰撞,如何平衡愛情命題中的「理智與情感」,答案也將慢慢浮現。
  • 《理智與情感》‖年輕時可以是埃莉諾,長大後也可以是瑪麗安
    長篇小說《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是一個熱情浪漫的少女,感性居多,不會隱藏自己的感情,遇見了就全身心的投入。可惜,她在沒有完全認清一個人的時候,把心交給了渣男。瑪麗安對威樂比的愛情,正是簡奧斯汀本人理想的寫照:生活應該充滿激情、詩意和歡笑,女人應該是因為愛情而結婚。但有部分人認為愛情和婚姻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的確,不少人走進婚姻並不是因為愛情。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被大腦「32區」控制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常常不是一個單選題,而是如同雙生子一般糾纏在一起,控制著我們的情緒分析能力,並決定最終的情感輸出程度。但究竟是什麼在主導我們如何平衡理智和情感呢?實驗結論:理智與情感此消彼長地控制著人類的情緒輸出理智的人面對情感衝擊時顯得更冷靜,也更能穩定地輸出情緒;相對地,被情感佔據上風的人更情緒化,無法逾越情感的掌控而做出理智判斷,任由情緒肆掠。
  • 從故事主題到影像風格,看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因此,在現代的觀賞視角之下,影片不僅用精美的影像傳達了簡·奧斯汀文本的豐富寓意:「理智」與「情感」二元矛盾結構下對女性愛情婚姻情感訴求的探索,更是導演李安、主演艾瑪·湯普森(也是本片從小說到劇本的改編者)、凱特·溫斯萊特的電影之路的一次裡程碑之作。
  • 如何理智處理夫妻間的情感問題?第三者插足咋辦
    或者雙方感情不和,經常吵架也會加劇情感破裂,導致家庭解散。既然緣分已經走到盡頭,何必牽腸掛肚,耿耿於懷呢?如何理智處理夫妻間的情感問題,對所有當事人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處理得好,相安無事,處理不好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 李安典型愛情片《理智與情感》,豆瓣8.3分,好評如潮,值得一看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與情感》的感覺就要差很多。說實話,膚淺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著在簡·奧斯丁的另一本小說裡尋找下一個達西,結果《理智與情感》的兩個男主角都屬於寡言不懂情趣的悶葫蘆型。加上小說情節跟《傲慢與偏見》很像,都有負心漢,男主都有一個被負心漢傷害過的年輕女親戚,都是姐妹對照,於是幼稚如我就越發有種看一個雷同但不夠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