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背後的三種不同婚戀觀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2020-12-14 依舊莫莫

《理智與情感》是我最喜愛的影片。該片由華人導演李安與編劇艾瑪·湯普森合作,根據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現實主義小說改編,於1995年上映。這部古典影片以細膩的情感描寫、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以及立體化的人物性格贏得第六十八屆奧斯卡六項提名。身兼片中女主的編劇艾瑪·湯普森(飾演姐姐埃莉諾)也憑藉本片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獎項。

影片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當時法律規定家庭的財產傳男不傳女,這種財產繼承方式使得女性在婚姻與愛情的選擇中總是處於被動而弱勢的局面。而《理智與情感》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一段故事。

老莊園主去世,家產只能由同父異母的哥哥約翰繼承,刻薄寡情的長嫂芬妮把埃莉諾母女四人逐出莊園。只能靠微薄生活費生存的她們在遠方親戚的幫助下,租住在鄉間的小木屋。而長嫂的弟弟愛德華愛上了理智的姐姐埃莉諾;與此同時,熱情的妹妹瑪麗安、年輕帥氣的衛樂比以及上校布萊登三人也陷入三角愛情糾葛,性格迥異的姐妹最終誰能得到真正的愛情呢?

有人說,似乎姐姐埃莉諾和上校布萊登更配。實際上,人物性格決定愛情觀與婚姻觀,他們骨子裡的性格以及對待感情的態度早已決定他們不是一類人。不同的婚戀觀決定了他們對待婚姻與愛情的態度各不相同。今天我將就片中的各個人物感情線分析一下這部電影所呈現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婚姻觀念。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會結合整部影片的愛情故事,談談我對婚姻觀的幾點現實思考。

01、以理智與責任為中心的姐姐埃莉諾和愛德華,他們的愛被理智所束縛

在影片中,相較於妹妹瑪麗安轟轟烈烈的愛情,姐姐埃莉諾與愛德華理智的愛情著實令人壓抑,這與他們二人的性格不無關係。

①姐姐埃莉諾的性格與愛情觀念

這部影片題目為《理智與情感》,而姐姐就是理智的代表。受出生順序和社會現狀的影響,作為家裡長女的埃莉諾理智沉穩、隱忍內斂。她永遠都是寬以待人,無論處理任何問題,包括自己的愛情問題,都是以理性的思考為前提。

影片開始,大嫂的弟弟愛德華到莊園做客,明眼人都已經看出來他們互生情愫。可以,埃莉諾並沒有被愛情衝昏頭腦,她依舊保持著得體克己。在莊園中,他們二人有好幾次獨處的時間,可是誰也沒有把「愛」說出口。從始至終,埃莉諾對待愛情,始終都是理智大於情感,只是被動的等待。

在他們搬家之後,埃莉諾從另一個女孩露西口中得知,愛德華與露西已經訂婚五年。面對露西的挑釁,埃莉諾心中無比痛苦,可是作為一個性格理智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的淑女,埃莉諾一直把痛苦與愛壓在心底。同時,處於自己對露西的承諾,雖然飽受折磨,卻依舊默默承受,替露西保守秘密,將自己的愛埋在心底。

在片中有這樣一幕,詹女士邀請姐妹去倫敦。明明知道愛人愛德華就在倫敦,可以去問清楚。可是對於埃莉諾,理智永遠佔上風,她首先想到的是家庭責任,她要留下來照顧自己的母親。

最後,當埃莉諾得知自己愛慕的人要履行和露西的婚約時,她選擇放棄爭取自己的愛情,把愛德華當做朋友敬重。得知愛德華因為娶露西而剝奪家產,埃莉諾雖然不願再去面對愛德華,可是她依然選擇幫愛德華,受布萊登委託,為愛德華轉達一份牧師的工作,以促成他和露西的婚約。

在我看來,由於埃莉諾的理智性格所致,所有該承受與不該承受的她都承受了。性格的塑造與生活環境尤其是家庭因素不無關係。片中的大姐埃莉諾作為老大,身上所肩負的責任遠遠超過一個19歲女孩應該負擔的,她主動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她需要計算房租,日常開支,這些現實的生活這讓她養成了隱忍克制的性格。

此外,因為社會地位的懸殊,埃莉諾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時,理智超越了情感,這份理智阻礙了她主動追愛的腳步。就如同妹妹瑪麗安所說:

你總是聽天由命,百般顧慮,你的心在哪?

是的,我認為這就是埃莉諾對待愛情的觀念,被動且理性。為了所謂的承諾,為了別人,可以將自己的愛拱手相讓。作為觀眾,看著姐姐默默忍受內心的煎熬,一面佩服她的理智,一面為她的感到心痛。

②責任在心讓愛德華一直愛在心口難開

其實在我看來,愛德華和埃莉諾才是最般配的一對,因為他們才是同類人。

影片中有這樣一幕,愛德華馬上要離開,在馬廄找到埃莉諾,可是他卻顧左而言他,說話吞吞吐吐,最後錯失了表白機會。

我一直認為在和埃莉諾相處的日子裡,明明有大把的機會可以表白,可是愛德華卻每次欲言又止。如同埃莉諾小姐一樣,愛德華本人對待愛情也不夠主動,他不善言辭,克制隱忍。

在影片中,作為男主角,愛德華的出場次數並不多。埃莉諾一家搬走之後,儘管埃莉諾翹首期待,可是愛德華卻一直沒有拜訪。直到埃莉諾和妹妹去了倫敦很長時間,愛德華才突兀到來,可是不巧的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的他一進門就撞上了曾與他私定終身的露西,當然是再次錯過表白心意的機會。

最後,儘管心裡愛著埃莉諾,可是愛德華還是決定信守承諾,履行婚約,娶露西為妻。在我看來,愛德華和埃莉諾一樣將理智駕凌與情感之上,面對承諾,只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他沒有辦法違背自己的諾言,就像埃莉諾無法違背自己對露西保守秘密的承諾一樣。

在如愛德華般的英國紳士眼中,即便是年少幼稚的承諾,即便是不愛的人,即便會丟失家產和心愛的人,他們還是會選擇遵守自己的諾言。就如同埃莉諾所說:

娶了露西小姐,愛德華或許會後悔,但他會很高興自己新手承諾。我們希望能從別人身上得到幸福,但是卻未必,認命吧。

當然,無論作者還是編劇,他們是仁慈的,給愛德華和埃莉諾一個美好的大結局。可是,其實影片的最後,是露西背叛了,要求解除婚約,否則,這樣一對有情人也無法終成眷屬。在我看來,愛德華和埃莉諾一樣,由於自己的性格因素,他們都是對愛情被動的人,都把屬於自己的愛情決定權交到了別人的手中。

02、愛情至上的妹妹瑪麗安,在她的心目中,愛情高於一切

比起穩重克制的姐姐埃莉諾,其實我更欣賞妹妹瑪麗安。當然,瑪麗安和姐姐性格截然相反,她是一個對愛義無反顧、熱情奔放的姑娘。

影片最開始,代表浪漫主義的妹妹瑪麗安就表明了自己對愛情的信念:

愛一定要熱情似火,就像朱莉麗、亞瑟皇后一樣。

在影片中,有兩個人都愛上了美麗熱情的姑娘瑪麗安,個是年紀長她15歲有錢有地位並且深愛她的上校布萊登,另外一個是英俊倜儻的年輕小夥衛樂比。

我想,瑪麗安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愛情,她不喜歡年齡太大的上校布萊登,覺得他太過無趣,所以對於上校的示好視而不見。但當她邂逅了心目中白馬王子衛樂比時,她的感情就像脫韁的駿馬一樣,任由情感肆意流淌。

影片中有這樣一幕,瑪麗安在雨中摔了腳腕,衛樂比英雄救美,那一刻,瑪麗安深深地愛上了衛樂比,雖然她被雨淋透,可是眼中卻閃爍著星星般的光芒,她認定這就是她要的愛情。

在之後的一段時光中,瑪麗安和衛樂比的愛情是浪漫而美好的。瑪麗安一次次踏上衛樂比的馬車,在鄉間的路上歡歌笑語,盡情馳騁,毫不顧忌自己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她和衛樂比一起誦讀莎士比亞甜蜜的詩歌;衛樂比深情款款剪下瑪麗安的頭髮作為愛的留念,她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也不在意禮儀教化的束縛。

隨後,面對衛樂比沒有理由的離開,瑪麗安和姐姐完全不同,她一定要義無反顧地選擇追到倫敦探明究竟。

在我看來,在瑪麗安的心目中,愛情就應該是熱情似火,浪漫而又充滿激情,這就是她的愛情觀。所以她對姐姐的愛情觀是不滿的,認為姐姐把愛情看的太過理智,也覺得愛德華過於木訥。對於她來說,如果自己認定一個人,就應該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勇敢去追求心中所愛。她敢愛敢恨,不顧一切,即便在愛情中碰的頭破血流,也毫不畏懼。

所以,影片後半段,瑪麗安在愛情中受傷了。她在倫敦的舞會上找到愛人衛樂比,卻發現他已經和家世顯赫的小姐訂婚了,這對於愛情至上的瑪麗安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可是瑪麗安的骨子裡註定是浪漫的,愛情至上的,即便是受了情傷,她的恨,她對愛的告別也是浪漫的。於是她又在一個大雨天,跑到山谷,念出莎翁的詩句:

如果愛能改變,能隨著風向而轉行,我們便不是真的相愛,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面對暴風雨卻毫不動。

這便是瑪麗安,即便是分手,也要和自己轟轟烈烈的愛情浪漫地告別。在我看來,這才是情竇初開的姑娘該有的愛情的模樣,即便知道結果會大失所望,也有破釜沉舟的倔強,也有義無反顧的勇氣,哪怕是受傷,也要愛一場。她們對愛情,毫不掩飾,忘乎所以,熱情而奔放。

03、以金錢為導向的衛樂比和露西,他們的婚戀觀以經濟為基礎

除了代表理智的姐姐埃莉諾和愛情至上的妹妹瑪麗安,其實影片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才是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也是現實主義的代表。

①為金錢放棄愛情的衛樂比

其實影片中的衛樂比是個有意思的設定,我們不能把他簡單定義為渣男。因為他不是在情感場子裡逢場作戲的浪子。

在衛樂比和瑪麗安最初相遇的時候,衛樂比和瑪麗安誦讀莎翁的詩句,他曾讀過

心靈契合,突破阻礙。

情到濃時,衛樂比曾剪下愛人的頭髮作為珍藏。他和瑪麗安約好,第二天想要一個單獨的時光,我想,當時的他是想要求婚或者示愛的,只可惜造化弄人,他的財產被收回了。所以他只好選擇離開,找有財產的小姐結婚去了。

影片尾聲,導演給了衛樂比一個簡單的鏡頭,他騎著馬遠遠站在山坡上看著瑪麗安和上校布萊登的婚禮,然後驀然離去。

在我看來,衛樂比愛過並愛著瑪麗安,只不過與愛德華不同,他很快就向貧窮和現實低頭了。於是,在權衡之下,他選擇和有錢的小姐訂婚。其實,他們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數,雖然有過愛情,但仍舊在麵包和愛情之間捨棄後者,畢竟生活中為了麵包為了金錢捨棄愛情的大有人在。

②只想依靠婚姻進入上層社會的露西

要說這部影片最讓人厭惡的角色,那就非露西莫屬了。這個姑娘才是十七八世紀女性的代表,出生上層社會,但是卻沒有任何財產,也沒有出去工作的機會。她們心目中已經沒有愛情的概念,唯一的想法就是依靠婚姻穩固自己的生活,這才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的露西一出場,就自帶「綠茶」標籤。明明已經知道愛德華愛上了埃莉諾,卻假裝不知情,然後「隨意」向埃莉諾吐露自己內心的秘密:自己和愛德華已經私定終身五年之久,還可憐兮兮地要埃莉諾替她保守秘密。

在這部影片中,露西一直想方設法接近愛德華一家的所有人,穩固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以便有機會嫁入豪門。

在我看來,露西根本沒有愛過愛德華,她的婚姻觀是完全由金錢所主導的,一開始愛德華作為家中長子,理所當然要繼承家產,所以露西便千方百計,表示自己和愛德華事情真意切,好像是被社會階層拆散的苦命鴛鴦。可是,當愛德華決定放棄家產履行婚約時,露西立馬換了一副嘴臉,投奔得到財產繼承權的弟弟去了。

04、基於姐姐埃莉諾與妹妹瑪麗安的愛情故事,談談影片帶給我的幾點現實思考

在這部影片中,無論姐姐埃莉諾還是妹妹瑪麗安,都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愛情,究竟應該理智還是情感呢?有的人生來熱情奔放,有的人則克制內斂,但我們現實的愛情更多需要的是平衡。

今天,基於二人偏差的性格和愛情故事,我將談談我的幾點思考和影片帶給我的啟發。

①太過克制就會變成被動,終會錯失美好的愛情

在這部影片中,姐姐埃莉諾的愛情讓人看的十分壓抑。愛德華不善言辭,一直受年少時定下的婚約束縛。而姐姐埃莉諾就一直被動的等待,結果卻等來了露西的秘密:她和愛德華早已有了五年的婚約。

知道了一切之後,埃莉諾傷心了。可她卻註定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她對待感情太過理智,即便到了倫敦,她也不去主動聯繫愛德華,不去追問為什麼愛德華有了婚約沒有告訴自己,連個解釋也不要就直接放手了,甚至還偉大到去促成愛人和別人的婚姻。

在我看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太過克制自己的情感,就等於把幸福的主動權交到別人的手中,一切的美好都會成為不確定的因素。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你不說,我不說,就是一場美好的錯過。

我記得奇葩說中有一期節目,辯論題是先開口說愛的是不是已經輸了。我覺得愛情其實不可以論輸贏,因為在等愛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態很難一直保持平和,與其克制自己的情感,還不如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許一個表白換來的就是一段佳話,就像影片結尾的愛德華,終於在最後鼓起勇氣向姐姐埃莉諾說出了愛一樣。

②即便曾在愛情中受過傷害,也要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影片中的瑪麗安,年輕美麗,熱情奔放,就和我們一樣,都曾對愛情充滿了美好的幻想。所以她最初愛上的不會上校布萊登,而是一樣懂得浪漫,肆意揮灑青春的衛樂比。

可是,這樣毫無顧忌的愛情也讓瑪麗安傷的太重,為了告別過去的傷痛,她險些丟了自己的一條命。療傷或許持久,可是結尾的瑪麗安在愛情中成長了,她能夠釋懷曾經,回歸理性。重新出發的她,發現了布萊登上校的穩重善良和深沉的愛,最終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情竇初開的姑娘誰不想要轟轟烈烈的愛情?我不都不想在自己青春年少時就讓自己的感情猶如夕陽暮鼓。我們對愛情的期待沒有錯。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情感的衝動中,大多數受傷的都是女孩。

所以,我們有勇氣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愛情,也要在愛情中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如果受傷了,我們也要理智保護自己,給自己一次重新再愛的機會。

③好的愛情,需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太過理智克制的姐姐埃莉諾,差點失去了自己愛人愛德華;太過追求浪漫愛情的妹妹瑪麗安,在愛情中受了重傷,差點喪命。

所幸,結局很圓滿。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在理智的審視之下,她看到了身邊的愛人身上的魅力。而理智至上的姐姐釋放了情感,在愛德華的表白之下,姐姐終於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失聲痛哭。

回歸現實,我們想要的幸福、想要的愛情本就不是千篇一律,愛情的模樣各種各樣,但是好的愛情,會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就好像我們的生命一樣,血壓的平衡,體溫的平衡,我們追求體內平衡就是追求健康。同樣,對於情感而言,我們依舊需要平衡。太過於理智,生活蒼白無力,太過於追求情感,就如同熊熊大火,容易受傷。

結語:《理智與情感》是一部關於女性的電影,與其說是理智與情感的抉擇,倒不如說是人性的選擇。很多人感嘆李安作為一位東方導演,似乎很懂簡·奧斯汀,把電影拍到恰到好處。

一部好的影片總會引發人們的思考。愛情走到婚姻,不僅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智的思考,這二者缺一不可。但除此之外,還需要經濟作為家庭的基礎。我想,這就是我們東方所提倡的「平衡」,也是東方導演給我們呈現的主題。

相關焦點

  • 論《傲慢與偏見》的婚戀觀及其現實意義
    本文以人物婚姻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對四段婚姻的描寫以及四位女性對婚姻愛情的不同態度,反映了簡奧斯丁的婚戀觀,指出了小說的現實意義。著名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認為「一百多年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以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久不衰。」
  • 從故事主題到影像風格,看李安的《理智與情感》
    文:宿夜花《理智與情感》作為李安導演的第一部英語片,影片不僅取得了全球1.3億美元票房佳績,還提名了第68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核心獎項,標誌著李安在好萊塢主流電影工業體系內大獲成功,也為他幾年後的《臥虎藏龍》的風靡一時奠定基礎。
  • 《知學影賞》影像名著 ,《理智與情感》
    感性的瑪麗安在雨中讀著十四行詩,儼然是油畫中的恬淡少女,理智的姐姐埃莉諾,無聲地訴說著隱忍與深情。伴隨著姐妹間的感情碰撞,如何平衡愛情命題中的「理智與情感」,答案也將慢慢浮現。 影片娓娓道來,細膩動人,將平淡的瑣碎日常與隱忍的情感爆發融為一體。導演李安為它賦予了一種溫潤感,波瀾不驚卻又雋永綿長。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在《理智與情感》中,姐姐埃莉諾理智、穩重,妹妹瑪麗安則率性而為。理智的,因為過於克制而差點錯過自己的幸福;無視社會規範而任性追求所愛的,不用說,撞得頭破血流。然而,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明確的,最後作者安排她們殊途同歸,都嫁給了有錢人,終身有靠。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就是個敗筆,誠然,作者寫的其實是自己和類似自己的女性的命運,自然希望她們有一個皆大歡喜結局。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抽象動畫《馬茹娜的非凡旅程》用狗的一生隱喻人的三種現實意義
    本文我將從抽象動畫的藝術理念、創作手法和專業的色彩分析出發,去挖掘狗與人共情之下隱喻出的三種現實意義,教會我們如何勇敢地去愛。2、 角色、場景符號化的造型設計,在空間上的誇張運用,賦予觀眾更加廣闊的想像空間,並詮釋了不同情感的表達動畫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場景、角色、道具其實都太符合現實世界的真實呈現,而這些極具個性的符號化造型設計,來表現了誇張手法背後的諷刺與溫暖。
  • 《理智與情感》vs《冰雪奇緣》,不同作品對於女性獨立自我的探討
    《理智與情感》和《冰雪奇緣》的相似之處《理智與情感》和《冰雪奇緣》這兩部作品是由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年代寫作而成,時間跨度有200年之久,但是兩部作品中有著相似的故事形態、相似的人物和相似的情節。我想這是因為對於獨立女性個體和意識的探討是各個年代、各個時代背景下人類需要共同主題。
  • 《千與千尋》:宮崎駿神話世界折射出的深刻的現實意義
    影片用一個童話的世界,表達了深刻的現實意義。最終,影片榮獲第2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優秀作品獎、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動作長片獎和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亞洲電影獎等眾多大獎。
  • 逐影 | 《美麗心靈》理智與情感的「博弈」
    可要知道現實中,精神疾病是具有遺傳性的。影片中納什幻想中的三個角色:小女孩、室友查爾斯和老闆(從左至右) 可是,每一個打向他真實工作室的鏡頭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那一份份貼滿牆壁的報紙雜誌,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勾畫的標記,以及從未寄出的信件
  • 電影《理智與情感》,一部經典的浪漫愛情片,值得觀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簡·奧斯汀原著講述的是幾個未獲得繼承權而寒酸度日的「小姐」,在鄉村裡的一段生活和愛情故事。原著被改編後搬上銀幕,卻超人想像地把現代人的浪漫氣息溶於原著故事之中,更集中地體現了難取難捨的理性愛情觀與感性愛情觀之間的矛盾衝突,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哲理性的思考。影片中「理智」的代表是艾莉諾。
  • 《成為簡·奧斯汀》:終身未婚的背後,是她不願妥協的婚戀觀
    想通一切的簡決定忍痛與湯姆分開,她明白這種不理智的愛情是沒有好結果的,而她心中的愛情也不是以他人的痛苦作為代價。通過簡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簡是一個崇尚愛情,但又十分理智的人。她不願讓彼此的感情變質,所以選擇了放手。愛情,其實從來都不應該是自私的,我們更不應該為了所謂的愛情拋棄一切。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文/寶芬妮 《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第一部作品。人們喜愛奧斯汀的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就是彰顯了經典的魅力。
  • 從心理學、象徵意義、現實意義解讀《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
    《活出生命的意義》你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是什麼感覺?雞湯小說,這是我的第一印象,但讀完小說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但在我看來,弗蘭克爾和安迪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但他們卻有著高度相似的經歷,兩部作品中也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如果僅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此片,也許會過於局限,也很難詮釋出這部作品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將從「心理學的三個階段、煙與酒、宗教與文化的象徵意義、和兩部作品共同的現實意義」這四個方面來為大家解讀。
  • 英國上演現實版「理智與情感」
    面對突如其來的禁令,許多英國民眾陷入「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許多英國人表示難以割捨親情,甚至趕在禁令生效前離開倫敦;也有人表示保持社交距離最重要,繼續留守。 理智與情感 英國恐有數百萬人的聖誕節計劃受影響。還能不能聚,怎麼聚?情感上,在經歷了艱難一年後,民眾與親友團聚的需求更迫切;但理智上,疫情如此嚴峻,節日聚會增加傳染風險。詹森承認這是一個「棘手選擇」,但他強調政府「別無選擇」,英國民眾「無法按原計劃過聖誕節」。
  • 《閃靈》的背後竟然是抑鬱的縮影?這部恐怖影片有何特殊意義
    《閃靈》的背後竟然是抑鬱的縮影?這部恐怖影片有何特殊意義 一部被人們公認的好影片,往往都具有反映社會問題,警示世人的現實意義。小編也非常喜歡推薦這類影片給我的讀友,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裡的解讀正確導向大家的生活。今天比較特殊,要向大家推薦的是一部有當代特殊意義的恐怖片《閃靈》。
  • 邊學電影邊帶娃(第2期):給孩子理智與情感兼容的能力
    邊學電影邊帶娃(第 2 期)給孩子理智與情感兼容的能力李海培(羽舒)/文《理智與情感》這樣一部純英國的電影竟然由一位東方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導演執導,還依然保留著那份原汁原味。我不免驚嘆。一查資料才知道這部影片還是李安的第一部外語電影。
  • 理智與情感
    過於追求理性抽象可能會忽略現實的複雜性和人性。記得小時候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更偏愛姐姐,比較欣賞她克制善良的處世哲學,後來出了電影,導演給她安排了休.格蘭特這個帥哥來配戲,大呼導演實在偏愛這個角色。小Y學AI自動化出身,有時候容易帶有理工科思維陷阱,覺得同一個邏輯框架下應該就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但是往往理性和應該是壓力化的產物,並不是我們的常態。
  • 李安典型愛情片《理智與情感》,豆瓣8.3分,好評如潮,值得一看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與情感》的感覺就要差很多。說實話,膚淺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著在簡·奧斯丁的另一本小說裡尋找下一個達西,結果《理智與情感》的兩個男主角都屬於寡言不懂情趣的悶葫蘆型。加上小說情節跟《傲慢與偏見》很像,都有負心漢,男主都有一個被負心漢傷害過的年輕女親戚,都是姐妹對照,於是幼稚如我就越發有種看一個雷同但不夠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