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所寫的《傲慢與偏見》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城鎮生活和人際關係。本文以人物婚姻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對四段婚姻的描寫以及四位女性對婚姻愛情的不同態度,反映了簡奧斯丁的婚戀觀,指出了小說的現實意義。
著名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認為「一百多年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以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久不衰。」
簡·奧斯丁從未結婚,愛情與婚姻的主題卻已成為她六部小說的共同主題。尤其是她的傑作《傲慢與偏見》已經走過了三個多世紀,而且一直都很優雅。時至今日,書中所體現的三種婚戀觀仍然是當今社會的主流。
婚戀三觀
(1) 愛情和經濟基礎的完美結合
1、伊莉莎白和達西
雖然男女婚姻不是沒有門第、財產等因素,但那不能決定婚姻和愛情,在婚姻中最重要是雙方能否有愛。
伊莉沙白的第二個女兒是貝內特的第二個女兒,雖然她的外表不是最出眾的,但她的性格活潑大方,聰明獨立,她是小說中最迷人的形象。她出生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充滿了個人的反叛精神。
當她遇到達西時,達西傲慢的態度,加上韋翰關於伊莉莎白的壞話,使她產生了強烈的偏見。這成了伊莉莎白拒絕達西的建議的理由,即使他是英俊富有,他也會拒絕他的建議。
然而直到他得知卻和沒有錢仍然愛著卻。在伊莉莎白的概念中,最重要不是金錢而是情感。
她註定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但她註定要成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當伊莉莎白拒絕了柯林斯的提議時,他說:
「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決不能使你幸福。」
這反映了伊莉莎白的愛情觀為基礎。
達西來自一個有名的家庭,年輕的英俊,年收入10000英鎊,他周圍的女人有一個期待。雖然他傲慢自大,但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放棄了漂亮又有良好家庭背景的賓利小姐,愛上了遠離社會背景的伊莉莎白,雖然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但他不能忽視內心對伊莉莎白的渴望。
「我克制來克制去,實在撐不住了。這樣下去可不行。我的感情再也壓抑不住了。請允許我告訴你,我多麼敬慕你,多麼愛你。」
同時,他也說出了內心矛盾「難道你會指望我為你那些微賤的親戚而歡欣鼓舞嗎?難道你認為,我要是攀上了這些社會地位遠不如我的親戚,反倒會自己慶幸嗎?」
這些話,一方面表達了他個人的擔憂,另一方面,說了當時的社會形態門當戶對。然而愛的力量是巨大的,達西放下他的傲慢,試圖改變他的立場,爭取伊莉莎白的愛。可以看出,達西和伊莉莎白一樣,有獨立的個性和判斷力,這也是他們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
2、簡和賓利
簡是貝內特家的大女兒,她溫柔、善良、安靜,但內斂的個性和淑女的規範讓她感到深藏不露,因此達西認為,儘管簡願意接受殷勤的賓利,但她沒有回應他。
賓利年輕,英俊,隨和,收入豐厚。儘管在卑微的門牌問題上,賓利並不像達西那麼關心。他們的感情卻被達西的「拆散」所滿足
「一個被世人指責為朝三暮四,另一個被世人譏笑為痴心妄想。」
幸運的是,在達西的幫助下,他們擺脫了誤會,贏得了愛情,結婚了。她與賓利的組合完全符合「儀式」,即資產階級「自由選擇」,「有愛情」的「典範」。
(2) 經濟基礎上的無愛婚姻
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間的婚姻完全基於經濟,沒有愛情,他被奧斯丁視為不幸的婚姻之一,同時,她也對夏洛特的無助經歷表示同情。
夏洛特·盧卡斯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聰明伶俐、正派的女性,受到頗得伊莉莎白的賞識。她沒有財產,經濟困難,如果不結婚,她只能住在哥哥家做老處女。她極其現實和理性的心態,加上她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不盡如人意的外表,促使她選擇了一種有財產卻沒有愛情的婚姻。她知道柯林斯是一個
「既不聰明,也不討人喜歡,和他相處令人生厭」的人民,
她也知道柯林斯先生不愛她,他只愛她「鏡花水月」,但她嫁給了他,因為結婚是她唯一體面的出路,
她還承認了伊莉莎白:「你知道,我不是個浪漫主義者,從來不是那種人。我只要求能有一個舒適的家。就柯林斯先生的性格、親屬關係和社會地位來看,我相信嫁給他是能夠獲得幸福的,可能性之大,不會亞於大多數人結婚時誇耀的那樣。」
他去了朗伯恩,準備以施恩的方式與貝內特結婚
女兒是他的妻子,以便「彌補」日後繼承財產,並給他的家庭造成損失。當他得知簡有喜歡的人時,他轉向伊莉莎白,認為一個尚佳和良好道德的女孩是牧師妻子的合適人選。當他被伊莉莎白拒絕時,他向夏洛特求婚,柯林斯渴望完成婚姻的任務,至於結婚對象,她是否有感情並不重要。
婚後,夏洛特覺得
「如果忘記柯林斯先生的話,這房子的裡裡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
這就是他們的婚姻,一個完全依靠金錢和財富的婚姻。
(3) 基於美貌和色慾基礎上,他與金錢和愛情無關
莉迪亞和Wickham的婚姻純粹是基於美貌和情色基礎上,而奧斯丁認為這也是一段不幸的婚姻。
莉迪亞是貝內特家族的小女兒,她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美貌卻,追求享受的生活。她愛慕虛榮、享樂、跳舞和與軍官打鬥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
韋翰是達西家管家的兒子,也是他父親的教子,表面上看,他是一個舉止優雅、行為得體的人,他深受老達西的愛戴,老達西打算在教堂裡為他安排一個職位,他甚至在遺囑中指示達西幫助他,並給了他1000英鎊的遺產。
從本質上講,韋翰是一個整天過著放蕩不羈生活的遊手好閒者,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
莉迪亞和韋翰私奔是一件無法形容的事情,兩個人很難說出他們有什麼愛,即使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也只能被看作是「肉慾之愛」產生的盲目激情。
「他們的婚姻建立在混亂的感情中,充滿欲望和享樂主義,但對莉迪亞這個大腦不完的女人來說反倒認為自己得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愛情和婚姻。」
事實上韋翰避開了討債人,他選擇了莉迪亞,因為他認為路上應該有一個女伴。他不會嫁給莉迪亞。最後娶了她,因為達西還清了債務,還了莉迪亞1000英鎊,給他買了一個官職。
婚後不久「情淡愛馳」
男人經常去城裡玩,而女人則躲在姐姐家裡尋求安慰。
在這裡,奧斯丁清楚地表明,沒有愛情的婚姻不會幸福。
三大婚戀觀的形成
(1) 教養的儀式組合
在十八世紀世紀末中,政治家、思想家伯克曾寫過這樣的話:「教養比法律還重要……它們依著自己的性能,或推動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毀滅道德。」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中,教育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賓利先生舉行的第一次舞會上,簡愛上了賓利,但她的教養、矜持和淑女規範讓她感到深藏不露。她曾經一度失去賓利先生,當貝內特夫人在公共場合談論簡和賓利的優點時,這足以嚇到賓利。原來互相的好姻緣幾乎消失了。幸運的是,在經歷了曲折之後,情人終成眷屬。
(2) 虛榮心和衝動的魯莽結合
貝內特夫婦是小說中唯一描述的老夫婦夫婦。
「貝內特先生當年因為貪戀青春美貌,娶了一個智力貧乏而又心胸狹窄的女人,婚後不久便終結了對她的一片真情,夫婦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早已蕩然無存,他對家庭幸福的期待也化為泡影。」
很顯然,貝內特對夫妻的婚姻也是一種因輕率而導致的不幸婚姻。
(3) 貨幣交易與利息的結合
世界著名的貝內特諺語: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是要娶一位太太。」
畢竟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由此可見,經濟和金錢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與命運和婚姻。
夏洛特很清楚沒有財產也沒有安全的婚姻。當柯林斯向伊莉莎白求婚並被拒絕後,在夏洛特巧妙的暗示之後,柯林斯立即向夏洛特求愛。夏洛特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個建議
「結婚到底是她一貫的目標: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做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儘管結婚並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給她自己安排了一個最可靠的保險箱,日後可以不致挨凍受飢。她現在就獲得這樣一個保險箱。」
由於夏洛特就像垂釣者,他們很高興地釣到了這條肥魚,一無所有的夏洛特可以釣到柯林斯,「真是件幸運的事」,儘管他們並不高興。
夏洛特為錢結婚,通過婚姻,她只得到一個有錢人,因此有一個經濟的安全感。她不在乎丈夫的陪伴和愛,她把起居室設在小房子,那裡沒有很多陽光。當她丈夫在朋友面前出醜時,她也可以視而不見什麼也聽不到。
夏洛特的婚姻反映了當時女性的悲慘命運,以及那些因經濟原因被迫結婚的女性的悲慘命運。夏洛特閃電與粗俗的柯林斯結婚是為了得到「保險箱」的想法,使自己成為「不致挨餓受飢」。所有這些都證明了奧斯丁的真實性和清醒性
「在物質上你是無法逃脫,在心理上你是無法獨立於其外的。」
在其他人對婚姻的追求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金錢的束縛。如果凱薩琳太太為了「把兩家的地產合起來」而決定把她的女兒德布爾小姐嫁給她的侄子達西,她並不認為達西「有義務」,「有責任這樣做。有兩萬鎊嫁妝的卡羅琳·賓利小姐一貫揮霍無,喜歡與有身份地位的人結交,緊緊盯住年進一萬鎊的達西先生。賓利小姐還極力阻止她哥哥與簡之間的愛情,她希望哥哥娶達西的妹妹喬治安娜小姐,一來可以「增加財產、提高地位」。其次,她可以通過婚姻與達西結婚,達西的堂兄菲茨上校是伯爵小兒子,他坦率地告訴伊莉莎白他習慣於花錢,他不能忽視錢財在婚姻大事上。
這是對金錢渴求的最生動的描述。
(4) 愛的完美結合
在所有的女人中,伊莉莎白之所以是與眾不同,歸根結底是因為她對世界有了更好的了解。像達西一樣,她對「社會地位」非常敏感。與達西不同,她並不比自己的地位和出身優越,她常常為她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姐妹感到羞恥,也為她母親的粗魯和愚蠢感到羞恥,與姐姐簡相比,她更加機敏和深刻。
她對自己在社會上中的地位有著清晰的認識,這是她長期處於劣勢地位的心理積累所造成的。基於此,她想反抗達西的傲慢,保護自己不受達西屈尊態度的傷害。這就是為什麼她總是對達西和達西抱有偏見。
表面上看,這似乎符合人們所共有的「尊重需要」心理,但實質上他是表現形式的「地位意識」。
拒絕伊莉莎白給愚蠢的牧師柯林斯和富有的達西,實際上是她對當時盛行的婚姻的強烈抵抗。這個建議的失敗使達西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的缺點,他接受了伊莉莎白的指控,並真誠地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不再傲慢自大了。
隨著韋翰的陷害,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越來越深。直到達西拒絕向她求愛後的信長信,伊莉莎白才強烈震驚,
她忍不住大叫:「我做得多麼卑鄙!我一向自負有知人之明!我一向自以為有本領!一向看不起姐姐那種寬大的胸襟為了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我待人老是不著邊際地猜忌多疑,而且還做得使自己無懈可擊。這是我多麼可恥的地方!可是這種恥辱又是多麼活該!即使我真的愛上了人家,也不該盲目到這樣該死的地步。然而我的愚蠢,並不是在戀愛方面,而是在虛榮心方面。開頭剛剛認識他們兩位的時候,一個喜歡我(威克姆),我很高興,一個怠慢我(指達西),我就生氣,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見和無知,遇到了他們有關的事情,我就不能明辨是非我現在才算有了自知之明。」
當我們看到這種發自內心的悔恨,我們就可以看到她的不足和面對自己的勇氣,她的成長經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開始放棄自尊心造成的偏見,真正地認真去理解達西。伊莉莎白不再相信韋翰對達西的無恥謊言,消除了對達西的誤解和偏見,愛上了達西。當姐姐簡問她怎麼會愛上了達西先生,
伊莉莎白答覆:「應該從我看見彭泊裡莊園上美麗的園林那一天算起。」
這似乎是指達西的財產,所以簡短的姐妹別開玩笑,實際上是雙關語,除了具體的莊園,他還指在彭泊裡的花園裡看到一個新的達西。換句話說,達西改變了對人的態度,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心。可以想像,如果達西仍然如此無禮,即使其他的誤會得到解決,他們之間也不會有愛。
作者理想的婚姻觀
根據奧斯丁,愛情和婚姻關係密切,金錢在婚姻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同時得到愛和金錢,他將得到幸福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在婚姻生活中,愛是最重要的。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儘管柯林斯認為他很富有,並將成為莊園的繼承人。他認為伊莉莎白沒有理由拒絕,肯定會同意他的建議,他沒想到會被拒絕。在他看來,任何女人都可以做他的妻子。伊莎白拒絕了,因為他們之間沒有愛。一開始,她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因為她不愛他,儘管達西喜歡伊莉莎白,伊莉莎白並不愛他,因為他傲慢無理,達西正在悄悄地改變那些壞習慣。當伊莉莎白逐漸消除了他們對達西的偏見,他們發自內心相愛了,所以當達西第二次向伊莉莎白求婚時,伊莉莎白欣然同意了。
對奧斯丁來說,愛情是婚姻中最基本的條件,金錢也是。奧斯丁不欣賞那些根本不在乎錢的人。她在書中證明了金錢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在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們可以看到關於賓利的第一件事
他是一個有很多財產的年青人。xxx-2太太打算讓他做她女兒的丈夫。
縱觀全書,金錢的重要性隨處可見。
貝內特家和夏洛特的三個女兒都是中產階級女孩,沒有豐厚的嫁妝,但她們對終身大事的婚姻選擇和安排卻不同。他們體現了三種不同的婚姻。從奧斯丁到三種婚姻,我們可以從她的婚姻觀中看到。
通過對以上婚姻的比較,我們看到了她理想中的心目中婚姻。
「結婚為錢是錯誤的,而結婚得不到錢則是愚蠢的。」
在奧斯丁的概念中,婚姻的確與財產門第有很大關係,但財產門第不能成為婚姻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愛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完美和幸福的。
奧斯丁的婚姻觀是建立在愛情與經濟並重的觀念基礎上的,這確實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進步,即使在他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結論
在當今社會,不講經濟就談情感是不現實的,但沒有愛情基礎就沒有錢結婚是不明智的。。只有適當的金錢和終身的愛才是最完美的婚姻。
你同意什麼樣的婚姻?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