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經典愛情影片,大家會想到哪些?《鐵達尼號》《情書》《卡薩布蘭卡》《廊橋遺夢》等都是很經典的愛情影片,但還有一部影片不得不提,那就是根據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而來的同名電影。
05版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伊莉莎白)、馬修·麥克費登(達西)主演的《傲慢與偏見》,被很多人奉為經典。該影片中的愛情,歷經幾個波折,最終成就了一段令人心醉的美好愛情姻緣,每每看來,都賞心悅目。
女主角伊莉莎白美麗大方,聰明又活潑,男主角達西英俊瀟灑,身份尊貴又家財萬貫。他們二人一個自帶傲慢氣質,一個因為容易持偏見,看著就讓我們捉急,這誤會啥時能解開,什麼時候能迎來二人的高光時刻。觀眾們特別是小女生們的心都被他們二人鎖得死死的,心中留給其他人的空間少之又少。
女生大都想像伊莉莎白一樣,有一天能遇見屬於自己的達西,有錢有顏還有閒。看了很多遍都依然沉浸在伊莉莎白和達西的美好愛情之中,幻想自己也能擁有。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春去秋來,容顏老去,也沒真正遇到屬於自己的達西,更別說像電影裡面那樣,幾番波折後,最終終成眷屬。
此後,再多次重溫這部影片,會發現心動的次數越來越少,會發現以前看電影的時候,看的儘是浪漫,現在卻發現了現實,就像影片中夏洛特對伊莉莎白所說樣: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浪漫。
慢慢地,會發現脫離影視劇和主角的光環,現實永遠是鐵打的現實,基本不會再現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故事,縱然這故事依然令人感動和嚮往。
01重溫《傲慢與偏見》:以前看到的都是浪漫,現在看到的儘是現實
除了伊莉莎白與達西的浪漫愛情與美滿婚姻外,另外還有三對婚姻:伊莉莎白的姐姐簡與賓利,伊莉莎白的好朋友夏洛特與牧師柯斯林,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與韋翰。
每一對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唯獨這一對,不讓人心動,也不令人憤怒,足以平靜到令人忘記,不像其他三對那般惹人注意。
但現在看來這一對,卻最為真實,最為生活化。
他們是夏洛特和牧師柯斯林,可以說他們就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各取所需搭夥過日子。
對於,夏洛特的選擇,起初伊莉莎白特別不理解。
當夏洛特親自將自己要和柯斯林這個虛偽呆板空洞的牧師,結婚的消息告訴伊莉莎白時,她一眼就看出來了伊莉莎白內心對她的鄙夷。
看起來又瘦又小的夏洛特,面對好友這樣的看法,突然也爆發出內心的吶喊:
「我已經被賦予一個舒適安全的家,已經有很多東西,我需要感激了。我已經27了,我沒有錢,我也沒有憧憬了。對於父母來說,我已經是一個包袱了。而且,我害怕了。所以,請不要對我作出評價,伊莉莎白不要評價我。」
想像一下,當時作為大齡未嫁女子,夏洛特所面對的壓力有多大。我們如今的現實中,也很有多大齡未婚女子,但不同的是,現在女子可以通過工作養活自己,完全可以自力更生,但在200多年前的英國鄉村,這是不可能的,女性只能依靠和丈夫活著,就連女作家寫小說出書,都不能署名,或者數署男性名。
即便如此是今天,社會輿論對大齡未婚女性也並不友好,「女人不結婚不生孩子,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女人工作幹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等言論不絕於耳。
所以,當柯斯林這個雖無趣但有穩定工作辦事「講究」的大俗人向她求婚時,她很快就答應了。
以前不理解她的做法,現在再看,太能理解了。
現在也依然有很多女性面臨著根夏洛特一樣的處境,有的跟她一樣,選擇嫁人,而不再是繼續等待愛情、等待自己的達西,不能再繼續當父母的包袱,組建一個自己的家庭,生活下去。
02《傲慢與偏見》:沒人想為了結婚而結婚,卻不得不面對現實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的作者簡·奧斯汀寫了四對愛情與婚姻,褒貶取向很明顯。
伊莉莎白與達西這一對成就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愛情與婚姻,既要有愛情層面的兩情相悅,也要有足夠的麵包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這樣的愛情與婚姻才可能真快樂與長久。
這樣的愛情與婚姻自然是極好的,但現實中,沒有十全十美,魚和熊掌亦不能兼得,選擇符合實際的,讓自己能夠繼續生活下去,就成了最迫切的需要。
就像夏洛特,就像如今無數個被逼婚的女性一樣,她們也曾掙扎,猶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包括一個人最初的理想和堅持,而選擇向現實妥協。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都有幻想的階段。但夢醒之後,仍舊需要面對不怎麼友好的現實,有的人選擇妥協,有的人選擇不妥協。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夏洛特選擇了與現實妥協,而影片之外的原著作者簡·奧斯汀選擇了終身不嫁,終生鍾情於自己的小說創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要能承擔起自己選擇的結果就礙不著別人什麼事。簡·奧斯汀筆下的夏洛特代表著某一類人,某一類抉擇。現在挺喜歡也欣賞影片中的夏洛特,她是通透之人,想得明白,能夠對自己負責,作出理智的選擇。
當然,我也不覺得簡·奧斯汀是想這部小說去批判什麼,只是講述了當時生活中多樣真實存在的情況,真實的原因,以及真實要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