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育滋養青春少年——「廈門六中現象」啟示
新華社廈門9月10日電 題:讓美育滋養青春少年——「廈門六中現象」啟示
新華社記者顧錢江、孟昭麗、陳弘毅
「只因為你,路上總有歌聲陪伴我們同行;只因為你,青春的光芒閃耀不息……」以純真歌聲和清新形象贏得大眾喜愛的廈門六中合唱團,在今年教師節以一支MV《因為你》,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稻香》《青花瓷》《夜空中最亮的星》……廈門六中合唱團近年以無伴奏阿卡貝拉的新穎形式,推出一首首歌曲,清流般湧進心田,令人耳目一新,成了「網紅」。有人說,這就是「教育最美的樣子」。
去年教師節,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育人之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在立德樹人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新華社記者來到廈門六中,在這塊「美的土壤」尋找答案。
美育「廈門六中現象」
廈門六中合唱團的一支支「單曲」在網上廣為流傳,因此,當今年7月年僅28歲的合唱團指揮高至凡突發重疾辭世的消息傳來,網友的悼念如雪花般鋪天蓋地。
新學期伊始,廈門六中綠樹紅牆,清新整潔,迎面而來一張張充滿青春朝氣的臉龐。「在這裡,美就像空氣一樣,雖然觸摸不到,卻滋養著每一個孩子。」廈門六中藝術團團長陳琦說。
打開六中的課表,「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初一開始,學校就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朗誦、書法、皮影戲、合唱等藝術選修課。選課模式也別出心裁,學生可根據喜好來體驗式學習,還能進行調整。「最像大學的中學」,六中畢業生如此評價道。
「這是對母校最大的肯定,」廈門六中校長歐陽玲自豪地說,高校對廈門六中的學生顯得「格外偏愛」,給出的理由是他們身上「散發著自信」。
六中的評價體系也很「美」。和許多學校不同,六中在綜合素質評價中設置專門的「德育分」模塊,其中美育有很大比重。「學生只要有特長都會受到肯定,在這裡,每個孩子都會嘗到成功的快樂,」廈門六中副校長戴鷺堅說。這種多元評價的一個重要支撐是社團,六中社團種類很多,要求人人參加。
六中本來是廈門教育中的小字輩,歷任校長認準六中要做一個有特色、全面發展的學校,確定以創新和美育為核心,賦予學生文化創造力,培養自信的人。
六中美育的成果受益於廈門發展均衡教育的豐厚土壤和重視美育的良好環境。
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鄭朝南介紹,廈門長期堅持開展中小學藝術節音樂周、高雅音樂進校園、優秀傳統藝術進校園等活動,構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三維互動的美育工作大平臺。「鷺島花朵」(舞蹈戲劇曲藝)、「鷺島少年」(合唱)、「讀冊歌」(閩南童謠)、「為馬拉松喝彩」(啦啦操)等學校美育品牌已深入人心。
美育的「軟實力」
在廈門六中,記者偶遇一場精彩的「美」的實踐。課間,同學們在音樂聲中跑步,在高至凡老師改編的校歌中跳集體舞,最後邊欣賞世界名曲邊跳繩。
「六中的孩子比較happy(快樂)。」戴鷺堅說,今天學生聽到或演唱的一首名曲,若干年後可能成為鼓勵他渡過困難、找到生命力量的支撐。「美育之力不是實時能夠顯現的,但卻一定能夠讓孩子受益終身。」
廈門六中認為,立德樹人,從大的方面說,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的方面說,是要培養幸福的人。
「我發現,孩子通過學習藝術找到了自己的專注點,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愛和理解。」六中合唱團一位團員的家長說。
「每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起『老高』樂觀向上的精神,讓我會努力想辦法,而不是愁眉苦臉的。」合唱團學生許鈺欣說。
「美育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人生情感體驗,教會了他們自主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與厚度,幫助他們找到自我,讓孩子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幸福、有品位的人。」歐陽玲說。
「我們要的,就是學生最美的樣子」
社會開放多元,網際網路影響喜憂參半,物質生活愈發優越……今天的教育面臨很多新挑戰。「教育的本質,就是要讓好的、美的東西去吸引學生,讓他能不斷培育自己的活力,創造力。」戴鷺堅說。
廈門六中合唱團「走紅」,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年輕態」,這正是高至凡和徐聰等老師創新的方向。這創新是有意思的,也是成功的:新奇好玩的阿卡貝拉加上熟悉的音樂作品,經由青春少年的純真聲音演繹,傳遞出溫暖治癒的感覺,無數的男女老幼不禁被打動和吸引。
不久前,教育部追授高至凡「全國優秀教師」。高老師雖然走了,但他未竟的合唱事業仍將繼續。
他志同道合的好友徐聰,接過了六中合唱團的指揮棒。「至凡生前寫了兩首新歌,還沒來得及排練。我會繼續在他的音樂教育道路上堅持下去,這也一定是他所希望的,」徐聰說,「熱愛音樂,才是對老高最好的紀念。」
廈門六中藝術團有一個「夢想計劃」:將合唱、器樂、舞蹈、朗誦等表演形式熔於一爐,用3年時間,打造一部閩南特色舞臺劇作品。
「我們要的,就是學生最美的樣子。」陳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