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中學對於「美」始終有著最熱烈的追求。圖為雙十學子的紅綢舞。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 圖/雙十中學提供) 秋天的雙十校園,《春節序曲》在流淌,不是為了節日,而是它的作曲者李煥之「回」到母校——今天,雙十中學將舉行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重頭戲之一是:李煥之先生塑像將在雙十枋湖校區揭幕,「李煥之音樂廣場」同時落成。
這位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前主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讀雙十中學。
今天,我們從李煥之在雙十的故事出發,來看看雙十的大美育觀——百歲的雙十如何求美、愛美。
【故事1】
中國音協前主席在這裡完成處女作
除了著名作曲家李煥之,雙十還培養出蔡繼琨、馬寒冰等文藝名家
李煥之(資料圖)
1947年的學生銅管樂隊。
今年是李煥之誕辰100周年。這位著名作曲家,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編寫的和聲、管弦樂隊配器以及鋼琴伴奏譜,經過周恩來總理批准成為正式版本;他創作譜曲的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是每年春晚的必奏曲目;耳熟能詳的《社會主義好》,也是他創作譜曲……
但是,很多廈門人不知道的是:李煥之曾經就讀雙十中學,在成為一名大作曲家後,他感慨道:我的音樂愛好是母校培養的。
李煥之祖籍晉江,1930年,時年11歲的李煥之定居廈門。後來,他兒子曾表示,父親應該是從初中到高二年都在雙十讀書。
在雙十,李煥之熱衷參加各種文藝活動,李煥之生前回憶:「雙十中學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我的音樂愛好是母校培育的。當時學校的課外活動開展得很活躍,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銅管樂隊,這使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位音樂大師的第一部曲子,也是在雙十完成。李煥之讀高二年時,被郭沫若的《牧羊哀話》所感動,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據說是「有一股衝動」,一氣呵成完成譜曲《牧羊哀歌》。李煥之在自傳中寫道,「這第一首歌只是一次即興創作,但從此我走上了音樂創作之路」。
有趣的是,在雙十,李煥之還曾經男扮女裝,扮演小尼姑。當時,雙十有位年輕教師叫陳夢韶,把魯迅《阿Q正傳》搬上舞臺,其中的小尼姑就是李煥之扮演。
從雙十走出去的音樂大師遠不止李煥之,被稱為「臺灣交響樂之父」的蔡繼琨中學也曾就讀雙十中學, 1936年,24歲的蔡繼琨寫出中西合璧的《潯江漁火》,開創中國音樂家在現代交響樂創作領域的先河;《新疆好》的詞作者馬寒冰也曾就讀雙十……
李煥之和蔡繼琨都曾提及學校銅管樂隊,蔡繼琨還是學校銅管樂隊副隊長。雙十的大事記記載道:1935年10月19日,中學部、小學部約八百餘人,由銅管樂隊前導,往太平巖遠足。也就是說,八十多年前,雙十就有銅管樂隊。
半個世紀後的1980年,蔡繼琨回到雙十,物是人非,但是,學校的樂隊還在,這讓他興奮萬分。當時已經是亞洲三大指揮之一的蔡繼琨,在廈門中山公園的草地上,舉辦了一個廣場音樂會,市領導和市民席地而坐,欣賞他指揮雙十中學星鯊集團聯合管弦樂團演奏曲目。
【故事2】
第一節美術課老師帶了一卷衛生紙
雙十課堂充滿了這類創新,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美是存在生活中的
大美育格局體現在校園處處都有藝術化設計。
今晚,雙十將在閩南大戲院舉行文藝晚會,從已經公布的節目單看,有一個節目是雙十管弦樂團演奏自己學長作曲的《春節序曲》。
大幕還未拉開,雙十中學校長陳文強對此已心潮澎湃。他說,在雙十,你能看到很神奇的百年老校的傳承力量——一方面是對學校文化繼承,另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他說,我們有美的基因,並逐步建立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的教育目標。
百歲雙十的美育,已經是大美育格局。這從這所學校美術教研組組長李景每年上新生第一節課,就可見一斑。
每年新生入學的第一節美術課,李景經常是帶著一卷衛生紙去上課。
李景告訴記者,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生問他:老師,我以後也不會當畫家,為什麼要上美術課?李景說,這是傳統觀念對美術的誤解,認為「美術=畫畫」。他和他的同事下決心要喚醒學生對美的認識,讓他們明白:美存在生活中。
每當他這麼做時,學生們通常會哄堂大笑,不過,等到他出題時,大家會陷入沉思——他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衛生紙設計其實沒有想像的合理,它是圓柱體,很容易造成翻滾。你可不可以設計一種衛生紙,避免這種浪費?
這是關於產品設計的內容,如果按照傳統方法,一般就講講招貼畫設計等,李景從日用品入手,成功地吸引學生興趣,認識美育之美。
雙十初中的美術課,充滿了這類改革,為的是讓學生學會欣賞美,例如,它採用「三三制」——學生們每個學期有三位美術老師,老師根據自己不同專業特長,開設和繪畫、手工以及書法有關的美術課,也就是說,老師們把初中三年的美術課內容重新整合,此外,還開設陶藝、攝影等選修課。
這位美術老師認為,審美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變化——對美的追求,會使他上升到一個角度看問題。
陳文強說,道理很簡單,一個孩子學會感受美、欣賞美,他就能讓自己生活美起來,豐富他的人生。
【故事3】
德育處副主任向學生拜師學書法
雙十老師深知,藝術能給孩子帶去極大的自信
雙十注重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美的基因。
和李景一樣的是,雙十中學音樂老師方啟安也經常會收到新生來自心靈的拷問:老師,我以後肯定不會走音樂這條路,為什麼我要學會歌唱?他給新生上的第一節課,會介紹馬雲,當然,不是說淘寶,而是身著一襲白色長衫的馬雲獻唱京劇《空城計》。
學舞蹈的方啟安會從馬雲故事總結出一個道理:現代社會裡,沒有創新,你走不遠。在這方面,美育發揮重要作用:培養人的創造力——音樂的表演、欣賞、創作等各個環節,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獨特的創造行為。
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蘇伯群是雙十分管藝術工作的副校長,每當有人問他:對於雙十這樣的學校來說,中高考成績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他經常跟人說起「零點計劃」故事。「零點計劃」是哈佛大學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創立的,背景是前蘇聯早於美國把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去,但是,美國教育家卻提出一個觀點:導致美國落後的原因是美國文化藝術素質。 「零點計劃」研究通過藝術教育實施智商與情商同時培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培養。
某種角度看,這些年雙十探索的大美育,類似「零點計劃」。這幾年,除了中高考成績,方啟安帶領的雙十中學舞蹈隊在福建省也所向披靡,據說直逼專業舞蹈隊。不過,方啟安最讓人吃驚的是:他做了九年段長,還做過班主任。而他是一名音樂老師。
王翠霞是雙十中學德育處副主任,遇到這種質疑,她就覺得好笑。她是歷史老師,卻是大美育的捍衛者。她甚至認為,很多時候,美育是打開學生心靈的敲門磚。
王翠霞曾經有位讓很多老師頭疼的學生,整天渾渾噩噩,打不起學習的精神。但是,有一天,王翠霞發現她的長處:她的書法寫得特別好。這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突然有了靈感,她找上門拜師,請學生每天給她布置書法作業,第二天傍晚再來辦公室面批。
那段時間,王翠霞每天要花上半個小時,認認真真地完成她的學生布置給她的書寫作業,第二天再接受她的教導。她也終於等到她想要的效果:學生在輔導她作業的同時,也會帶來自己的作業,詢問她不懂的作業。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教學的藝術,但是,王翠霞看到的是:藝術能給孩子帶去自信。
【故事4】
集體舞比賽連續跳了31年
從學生全面發展來布局美育,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
新中國成立初期,雙十學子的《弓舞》。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集體舞。
邱黎苑是雙十音樂教研組組長,她負責學校民樂團——雙十的六名音樂老師,根據自己專業特長,各負責帶一個團隊。現在雙十有管樂團、弦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等樂團,而且,實力都不可低估。
每年高考錄取後,邱黎苑民樂團裡的高三畢業生都會完成一張特殊的去向圖,所有學生的去向都在地圖上標出,而且是以樂器形式,例如,從去向圖可以看出,拉二胡的考上清華大學,打鼓的去了武漢大學。
相對於邱黎苑的樂團,雙十中學的集體舞比賽更能作為透視雙十普及性美育活動的窗口——每年,雙十都要舉辦集體舞比賽,顧名思義,這一比賽是以集體名義比賽,一個班至少要出一半以上的人。
雙十中學德育處主任姚曉丹是集體舞比賽的幕後推手之一——1988年,她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雙十德育處,開始籌劃集體舞比賽。
從1988年到現在,集體舞比賽已經進行31年了。集體舞比賽每年五月進行,三四月的校園,最讓姚曉丹心潮澎湃——校園裡,到處可以聽到音樂,看到翩翩起舞的備賽少年少女的身影。
姚曉丹上周沉浸在那些美好畫面中,半晌反問:如果一所校園,沒有音樂、舞蹈、體育,那還能叫校園嗎?不過,直到最近,姚曉丹才從同事曾藝卿的回憶中,真正了解到美育給青春少年帶去的漣漪。
曾藝卿是雙十信息學奧賽教練,帶出一批奧賽金獎選手,她中學也畢業於雙十。姚曉丹說,最近迎接校慶,曾藝卿才向她訴說當年苦悶,她的班級在集體舞比賽中得了第二名,結果宣布後,全班抱頭痛哭。當天下午,同學們穿著演出服裝,帶著三用機,到鼓浪嶼沙灘上盡情跳舞。
曾藝卿帶著遺憾離開雙十去上大學,她後來又回到雙十。姚曉丹認為,這位氣質不凡的同事其實帶走更重要的東西:欣賞美、懂得美和追求美。
陳文強說,美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它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他認為,雙十學生或許歌唱得不是最好聽的,舞姿也不是最曼妙的,關鍵是要懂得發現美、欣賞美、熱愛美、追求美。
陳文強說,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對美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的人生。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