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霞沒有想到,原計劃在湖北老家待兩周,結果一待就將近兩個月。
1月17日,西南石油大學理學院教師張晴霞一家從成都趕回湖北天門農村老家準備過年,隨著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才到家沒過兩天,老家的小路也被封了,村裡也發布了「禁足令」,哪裡也不能去了。
在得知學校推遲開學、有條件的教師需要開展在線教學的消息後,張晴霞急了,「不能因為我在湖北,就把課程落下,把同學們的學習耽誤了呀!」
無論是寒假,還是暑假,張晴霞都有把下學期要講授的教材、教案都帶回老家的習慣,利用假期調整和完善自己的教案,這次也不例外。
教材、教案都沒有問題了。但網課怎麼講,選擇什麼樣的授課平臺,主播怎麼當,怎麼與學生互動,與傳統授課方式有哪些不同?……畢竟是第一次當「主播」,除了新鮮感,張晴霞多少還有點忐忑。
張晴霞先向已經實施在線教學其他高校的同行取經,還跑到他們的網絡課堂裡去蹭課,當旁聽生,學習他們的經驗。
在學院的統一安排下,張晴霞和學院其他老師們一起研究和測試了多個平臺,學院副院長李玲娜還親自給大家示範了如何使用直播平臺。
經過幾輪學習下來,根據自己的授課方式和學科的特點,在學校推薦的授課平臺中,張晴霞最終選擇了某平臺網絡課堂作為自己「主播」平臺,並結合中國大學慕課進行在線教學。
為了上好課,在封村封路的情況下,張晴霞還四處託人,把演算本、耳機等教學用具終於買齊了。
經過精心準備,2月25日,張晴霞開始了第一次試播。就在她信心滿滿,想體驗一下「網紅」的感覺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由於老家沒有裝寬帶,張晴霞試講的網絡只能用手機。直播不到三分鐘,同學們就普遍反映網絡卡頓太嚴重,既看不清楚,也聽不清楚。第一次線上課堂草草收場。
網絡的問題必須解決!張晴霞馬上聯繫了當地的電信公司,結果被告知疫情原因無法上門安裝。「這可怎麼辦?網絡不解決,這課就沒法上啊。」
就在張晴霞為網絡問題傷透腦筋的時候,鄰居在家裡找到了一根超長網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繃」在了她的電腦上,網速終於提升了不少。
即使是這樣,張晴霞還是不放心,擔心網絡會出意外。「萬一我這邊的網絡出問題了,屏幕的那頭可是100多名學生啊!」
張晴霞還想到,不少同學家在山區、在農村,如果遇到跟她一樣網絡不順暢的問題,那該怎麼辦呢?
於是,張晴霞想出了一個辦法:提前把課程錄播好,萬一網絡出了問題,她就把錄製好的視頻發給每個同學,再通過網上答疑的方式,來解答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的方法果然奏效,從此網絡教學的過程越來越順暢。
「同學們好,我是你們的數學老師張老師。我們終於又見面了,從今天開始,我將和同學們以這種特殊方式,一起去探索數學的奧妙,體會數學的美。」
3月2日上午8點,家在四川省遂寧市的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院2019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廖星瑀,與其他分散在全國各地120多名同學,在家中如期迎來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高等數學課《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主講正是張晴霞。
「老師,微分方程是否一定有解?」「同學們,所有方程都有通解嗎?」「微分方程應該怎樣求解?」……
9點35分,不知不覺,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開學第一天的兩節課順利結束。
「雖然條件艱苦了一點,但又能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和孩子們面對面,我特別開心,滯留在疫區的焦慮也減輕了不少,這大概是一根網線帶給我的幸福。」張晴霞說。
她告訴記者,主播不好當,在線教學的與傳統授課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直播過程中需要降低語速,要一邊講授,一邊要隨時關注學生在留言區提出的問題,而且在直播過程中要學會調節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過去常說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但許多一線教師在教育觀念上難轉變,教學方式上跟不上,心裡有許多疑慮。這次疫情讓我們『硬著頭皮』上網課,在網上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調整總結,不僅是一次教學方法上的新嘗試,更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張晴霞表示。
「不想當網紅的主播不是好老師,要當好一個主播,還需要多向『網紅』學習,網絡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有挑戰也有收穫。」課後,張晴霞還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讓學生給自己提意見。希望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增強教學效果,克服難關。
在雲端,與同學們一起上課的還有理學院黨委書記劉廷平。劉廷平代表學院對張晴霞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工作表示感謝,也希望同學們在特殊時刻,更要不忘學習。
當同學得知張老師是在湖北老家給大家上課的時候,紛紛給張老師留言點讚,讓張晴霞十分感動。
「要不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此刻的我們應該相見在學校,張老師與大家一樣,我也十分想念我們的學校,想念你們。」「老師,你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老師,加油,我們相約學校見。」……
雖然隔著屏幕無法面對面,但這一段段暖心的話,見證了師生們在這特殊時刻結下的深深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