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系北京同仁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周健在渤海雙緣養老院的見聞錄,這是她與另一位致力於臨終關懷的學者——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誌原副主編陳星橋居士的訪記錄。
周健大夫
渤海雙緣安養院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的城郊,距離北京280多公裡,是由一位企業家居士於2016年10月投資興建而成的非盈利養老機構。當地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旁邊附設了一座300張病床的二甲醫院,成為滄州市中心醫院的分院,醫院中有一個大通廊與安養院相連,方便老人就醫。由於安養院從院長到護工幾乎都是佛教徒,因此政府還批准建立了一個大型念佛堂做為正式的宗教活動場所,使其成為一個集養老、醫療、養生、養心、信仰為一體的休養場所。
參訪弘願念佛堂
中午時刻,我們到達渤海雙緣安養院,院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寬敞,四棟6-7層的樓房齊整的排列,穿過一大片鬱鬱蔥蔥的苗圃,一處傳統建築風格的院落映入眼前。安養院的果院長、曹副院長、宗論法師一起接待了我們。果院長、曹副院長負責日常事務的打理,宗論法師和一眾僧尼是院中的精神領袖。
安養院裡的四棟公寓樓
簡單用過午飯後,我們一起走進安和樓,走廊很寬敞,設有欄杆,方便老人行動。老人們的住房分列走廊兩側,都有兩張床位,可以一個人住,也可合住。宗論法師帶我們走進一位老奶奶的家,老人86歲了,面色紅潤,神態慈祥,聲音洪亮,她很歡迎我們來做客,開心地談起了自己進住這裡的經過。她信佛已有很多年,老伴去世後,她說服了四個子女,處理好家裡的財產,來到在這裡養老修行,日子過得非常快樂踏實,逢年過節子女們會來這裡看她,見到母親如此舒心健朗自然也就放心了。老人認定這裡是自己的家,過年也不願離開,子女就在房間裡打地鋪陪伴,照顧幾天才依依不捨地回去,家庭關係也變得更和諧了。
另一位老先生76歲了,因為嚴重的腰椎疾病在家臥床三年,是被輪椅推著進來的,兒子本在終南山修道,是一位道長,這次也陪父親住在這裡,父子得以在這裡重聚,兒子也可以床旁盡孝,不知是心情好了,還是兒子、醫生、法師照顧治療得法,老人竟可以走路了,還停用了所有的止痛藥物,兒子雖為道士,也很喜歡這裡,平時會參與佛事活動,還義務為其他老人們按摩。
目前,渤海雙緣安養院已有400餘位老人入住,其中已有88位往生(現在入住老人已達540多位,往生菩薩109人——小編注),我作為老年科醫生最好奇和最關注的是老人們會怎樣對待臨終的情況呢?因為在老年科病房,即便是再長壽,死亡仍然是人們最難以接受和面對的現實,不論學識、官階如何,臨終時的死亡恐懼是難免的,作為醫生,我們可以盡力減輕患者的軀體痛苦,提供社會幫助,給予心理疏導,但對於他們面對生命即將結束的絕望和恐懼卻無可奈何,任何的安慰不過是流於表面罷了,說的人和聽的人心裡都明白,這是我們安寧療護工作的難點之一。我向宗論法師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來這裡的老人多是高齡多病的,老人離世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老人甚至在來養老院的路上去世,他們也會收留並給予免費助念超度和安排後事。這個問題他稍後將請這裡的老人們回答我。
與老人交流
晚飯在食堂與老人們一起就餐,食堂和廚房很大很乾淨,可以容納七百人同時進餐,分為素食餐廳和葷食餐廳,以滿足老人們的不同需要。晚上6點半,在食堂的二層,有個可容納千人的大禮堂,前面有個小舞臺,今天將舉行每月一次的聯歡會,臺下的老人和親屬們都早早就坐,盛裝出席,氣氛歡快得像過節。
舞蹈
合唱
老人們和工作人員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開始了,有合唱、獨唱、舞蹈、詩朗誦、京韻大鼓、彈奏....,有年邁坐輪椅帶助聽器的,有身段靈活硬朗耳聰目明的,他們緊緊挨在一起卻毫無違和感,因為他們同樣地精神矍鑠、目光明亮、從容安詳,這深深打動了臺下的每一個人,臺上臺下傳遞著友愛與感恩之情,連我這個外來者都被感染到了。
果真如介紹渤海雙緣安養院稿件上提到的一樣,這裡沒有遲暮之年的焦慮、寂寞、怨氣、死氣和暮氣。老人們的節目內容大多與佛教信仰和感恩有關,也有對往生與善終的祝福與期待,我似乎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答案。
念佛拍手操
第二天早飯後,早操時間開始了,老人們陸陸續續集中到樓前的小廣場,晨光中音樂響起,領操員做動作,拍手操做起來,工作人員還準備了方凳,方便老人們累了坐一坐。有幾位坐輪椅的老人雖然不能在隊列裡活動,也很開心地活動胳膊肩膀,護工、院長也和他們一起認真做操,最後連陳星橋居士也加入了,看來集體的氛圍很有影響力呀。
渤海雙緣安養院夜景圖
很多老人還會在上、下午到念佛堂,在法師引導下念佛,腿腳不便的就在自己房間裡念。他們來自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還有的來自海外,有的本是佛教徒,有的不是,但念佛讓他們心裡不再空空的,變得更踏實、有希望和會感恩,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還獲得了歸屬感,情緒變得舒暢平和,對人更友善,連身體的病痛也減輕了,感覺有了活力。
有的老人喜歡到有機菜園裡種菜,還有一位老奶奶坐著輪椅在菜園邊放聲歌唱。人們常把逐漸衰老的日子比喻為「天慢慢黑了」,我們醫生也把照顧臨終患者稱為「幽谷伴行」,但和這裡的老人們接觸時,我吃驚地發現,他們都自帶陽光,既照亮了自己,也溫暖著旁人。特別是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 「死亡」話題,在他們中間卻可以被非常輕鬆地隨時談起,甚至帶著一種喜悅,老人們說如果有哪位老夥伴要往生了,法師一通知大家,都會爭相報名去身邊助念,祈禱他往生極樂,還會跟法師一起去參加往生老人的海葬儀式。
院裡的有機菜園
宗論法師帶我們來到一小片工地前,說這裡將建起一座往生堂,用來專門超度和助念往生的老菩薩。因為老人去世時,小小的房間裡站不下許多的助念老人,有個專門的往生堂就解決了,這個倡議立刻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短短2周的時間就收到老人、親屬和信眾7000餘人的小額捐款共200萬元。正說著,一位老奶奶蹣跚走近,很多老人像她一樣,過幾天就會來工地看看進度,盼著早日建成。
我終於明白了,這些老人對死亡的不恐懼、不逃避源於他們對佛教的信仰和對佛教死亡觀的接納,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這點燃了老人們的「希望」,使他們的暮年生活重新明亮溫暖了起來,雖然生活條件不是最優渥的,但老人們卻認為這裡是他們真正嚮往的歸宿,是他們的家。我們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發現,臨終者的靈性關懷是醫學技術達不到的,但擁有某種正信的信仰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安頓,從而不畏懼死亡。
其實在面對死亡這一嚴肅的話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宗教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療愈作用。儒家雖不大談論死,「未知生,焉知死也」。但他們對待生死的態度是「生吾順事,沒吾寧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儒家的人生觀,積極活潑,深沉厚重,對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和性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道家認為人應該自由地生活,功名利祿、生死壽夭、貧富貴賤、善惡是非、榮辱毀譽等,都是對自由的限制,對人的桎梏。道家以一種超越的立場、超越的眼光、超越的心態,去「齊萬物,一生死」,讓自己的精神與大道合一,自由往來,一任萬物的變化、生死的往復。
像佛教、基督教等傳統正信宗教在對待終極關懷時同樣起到了很重要的寬慰作用,其教義中有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論來釋義「生死」,兼以實際行動和儀式來開導人心,讓臨終之人不再害怕死亡,而是能夠坦然的面對。在佛教看來生命是一種輪迴,人活著要經歷各種苦難,人生是辛苦的。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個機會,要麼再次進入六道輪迴,開始下一次的生命旅程,要麼跳出三界之外悟道成佛,所以人應該看淡生死。而基督教為信徒提供一個此生與彼生連續性的觀念,使死亡不再那麼可怕,讓子女相信以後會在天堂再次與親人相見。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這樣的臨終關懷,安靜平和的離開這個世界,子女們也慢慢能夠接受這種方式,不再為了盲目延長老年人的生命,不惜任何代價。這是一種社會進步,也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名老年科醫生,衷心祝願老人家們得到從容、自信、安詳與滿足,在這裡度過真正幸福的晚年,能有帶著尊嚴安詳的離世。也向致力於養老慈善事業的企業家、政府,以及在這裡為照顧、關愛老人們而辛苦付出的法師、居士和全體工作人員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