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2020-12-23 新民晚報

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研究了一輩子中國教育的朱永新,在他61歲的時候,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關於未來教育趨勢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匯集了朱永新幾十年來從事教育研究的成果,「我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未來教育趨勢,其實是我關於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這些年,我發起民間教育改革實踐,一直努力做關於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的探尋。」

6月24日晚上,筆者在北京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教育學家朱永新。

「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教育變革不像社會變革那樣有強烈的人為幹預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朱永新說。

圖為朱永新寫給新民晚報讀者的話

1. 一本預測未來教育的書

「在不遠的未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會消失,變成學習中心,沒有統一教材,沒有了固定年級和班級制,也沒有上學、放學時間限制,學生沒有寒暑假;上學沒有固定的教室,學校的課程是社會供給,老師來自全社會;只要修夠課程品類要求、學分修夠,就可以畢業獲得國家頒發的文憑;

學校不再壟斷課程學習和考試,變成了教育服務機構和數據中心;課程是政府教育部門招標、全社會競爭中標的;教師變成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和學習過程的陪伴者,職業規劃師或者人生導師。」

以上這些教育變革,是朱永新新書《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描述的場景。作家梁曉聲讀完這本書後,給出了高度評價:「《未來學校》不僅僅是關於教育將來會怎樣的預見之書、暢想之書。書中就如何將因材施教做得更好、更有效而闡述的種種方法,必將會對當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與學兩個向度,產生旨在改變思維模式的深遠影響!」

研究了一輩子教育,朱永新說:「最早西方義務教育制度的出現,就是伴隨著大工業的要求,所以強調的是效率、強調的是規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實現教育規模的最大化,並不重視個性發展。但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把每個人的個性、潛能充分挖掘出來。」

提到這本書緣起的時候,朱永新說,「100年前,杜威就寫過一本書《明日之學校》。但是100年後的今天,學校依然是杜威時代的那個樣子。我們按時、按點上課,學同樣的課程,學習方式還是班級授課制。如果這些都沒有改變,就不可能到達我們理想的教育境界。因此,我在思考,未來學校形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未來學生要學什麼,未來教師從哪裡來。」

當年,在讀在職博士後期間,朱永新讀到了《管理大師德魯克》這本書。書裡講到德魯克開車帶著自己的父親阿道夫去看望晚年熊彼特。病重期間的熊彼特,對德魯克父子說:「我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知道僅僅憑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

熊彼特在講完這段話以後的第八天,就離開了人世。「德魯克說,他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次談話,給了他衡量自己成就的尺度。應該說,熊彼特的這段話同樣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也成為我衡量自己學術成就的尺度,讓我銘記一輩子。」

知識應該「學以致用」。朱永新從此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稱為「行走的教育學」。

「那時,我已經多年從事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坦率地說,我並沒有真正走進教育生活,更談不上影響和改變我們教師的生活。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決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師,走進我們的教育,發揮自己的作用。」

2. 讀書寫作改變命運

一本書,閱讀和寫作,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我的家鄉是江蘇省大豐市一個叫作南陽的小鎮。父親在鄉村的學校教書,母親在南陽鎮政府招待所工作,工資不高。」

雖然和母親感情深,但父親在精神上,對朱永新影響更大。

「我父親是學師範的,平時話不多,常害得我們兄妹久久地揣摩他的心思。無論做小學老師、做小學校長,還是後來當鎮裡的文教助理、縣聾啞學校的校長,工作上都是兢兢業業全身心地投入。一位小鎮上的普通教師,卻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他曾自豪地對我說:「我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親每天早晨5:30,就會準時把還在睡夢中的朱永新從床上拖起來:「無論是酷熱難熬的夏日,還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千篇一律地臨摹柳公權帖。儘管如今我的字還過得去,也有人說我的字有風骨,都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雖然沒能夠成為書法家,現在看來,這是父親給我人生最大的財富。我每天5點多起床,讀書寫字,或者處理工作,如果每天比別人多工作2小時,一年就多了730小時,50年就多了36500小時,也就是多了整整1520天,差不多延長了4年的生命!」

朱永新的文學夢,始於初中時期,「當時寫了很多詩歌、散文,我不滿足只在學校的廣播和黑板報發表作品,就開始往校外投稿。那時投稿不需要貼郵票,只要在信封上註明是「稿件」就可以免費寄走了。」

1975年,朱永新高中畢業後,當時正是「文革」期間,大學停止招生。「當時我在建築工地上工作了一年,從搬運工、翻砂工到泥水匠小工,吃了很多苦。1976年,朱永新進入大豐縣棉麻公司工作,一年後,大豐縣棉麻公司發現了朱永新的寫作「才能」,調他到縣城工作,當公司的通訊員,寫宣傳報導。

1977年,作為「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朱永新通過高考,離開了家鄉江蘇大豐,進入了蘇州大學的前身江蘇師範學院讀書。

「1978年2月,我一個人背著一個自己油漆的小木箱,揣著姨媽送的50元錢和幾件衣服,登上去往蘇州的長途汽車,向蘇州進發時,我才意識到,考試徹底改變了我這個蘇北農村男孩子的命運。」

剛進入大學,朱永新讀的是政史系。不久,政史系分為政治教育與歷史教育兩個系,朱永新留在了政治教育專業讀書。大三那年,學校急需補充教育心理學教師,決定在大三學生中選拔5人送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修班打造。幾百名同學報名,朱永新過關斬將,幸運地成為其中一員,從江蘇師範學院的學生,成為一名學員的「準教師」。

1982年大學畢業後,朱永新留校工作,任蘇州大學教育心理教研室助教、副教授。1993年,朱永新成為蘇州大學最年輕的教務處長。

沒做過管理崗位的朱永新為了工作需要,考上了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師從沈榮芳教授。「第一次見面,我就提出把《高校教學管理系統》作為我博士學位的主要方向,沈老師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博士生不是為了寫一篇論文,而應該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真正地學以致用,是他一貫的主張。」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研究》一書以蘇州大學為案例,提出了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激勵性主副修制、必讀書目制度等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教學改革措施,時任分管高等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寫序,給予了較好評價。

在一線教了十五年書後,1997年12月,朱永新當了蘇州市副市長,主管全市的教育工作。「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到職業學校,中專、大專到本科,什麼都管。」

在獲得了同濟大學博士學位後不久,朱永新又接著讀了博士後,師從復旦大學首席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蘇東水。「我認識蘇老師,是因為一次看上海的報紙,發現了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獎被蘇東水先生的《管理心理學》獲得。一個經濟學家怎麼會寫管理心理學的著作?他的書究竟與我們心理學家的管理心理學有什麼不同?我就這樣成為蘇老師的學生。」

3. 推動教育改革二十年

最讓朱永新驕傲和自豪的,是自己做了20年的「新教育實驗」。

在蘇州市副市長的位置上,朱永新推動蘇州在全國率先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針對應試教育裡發現的種種問題,朱永新以個人身份,發起「新教育實驗」,強調教育的價值不是考試,也不僅僅是找工作謀生的工具;而是人生的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999年,常州的湖塘橋中心小學邀請朱永新去指導工作。認同朱永新的理念,奚亞英校長決定在學校實施朱永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剛去湖塘橋的時候,這個學校還是兩排破舊的平房,教師也是以農村的青年教師為主體,奚校長也是從農村體育老師剛剛升職擔任校長不久,但是她們有激情與夢想,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深刻的變化。」

2000年,朱永新將自己在湖塘橋的思考和在各地的講演整理成一本書,叫《我的教育理想》。

2002年6月,朱永新建立的「教育在線網站」正式開通。網站一開通,就受到一線老師的熱烈追捧,短短一個月,註冊會員就達到5000人,遠遠出乎他意料。後來不長的時間,這個網站就擁有35萬教師會員,3萬多教師開設了教育博客,網站因此被譽為中國教師的精神家園和中國教師最大的培訓學院。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要把教育理念變成行動,必須要靠現實世界裡的學校,去實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朱永新選擇了蘇州崑山玉峰實驗學校,這所學校是小學初中一體化學校,非常合適做實驗。為了推動實驗,朱永新在崑山玉峰實驗學校召開老師、家長座談會,進行教育動員,爭取大家的理解和參與。崑山的一些校長看到了朱永新的演講內容,也要參與,然後朱永新就成立了「新教育實驗」聯盟。

「我不是中國教育界最有學問的人,但我是與教師們走得最近的人,近到可以聽到他們的呼吸聲。每天早上當我打開教育在線網站,很多短消息就會跳出來,我知道老師們在想什麼,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

經過20年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研究和推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全國有150多個區縣教育局、5200所實驗學校參與實施「新教育實驗」教育體系。2008年,日本學習院大學出版的《沸騰的中國教育改革》系統介紹了新教育實驗;2014年,新教育實驗入圍卡達基金會評選的「世界教育創新獎」(WISE)15強。2016年4月,朱永新應邀在哈佛大學中國教育論壇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中美教育論壇上做講演,介紹「新教育實驗」。2018年,「新教育實驗」獲得國家教育部評選的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朱永新說:「我搞教育改革,只是想告訴大家,義務教育可以做得更好,完全可以讓孩子們學習得更幸福,更主動,更積極。」

2007年12月起,朱永新任民進中央副主席,後來又當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從2013年3月至今,任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

「這些年來,我先後提交了近200個提案與建議,我提出的許多建議,如關於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國家閱讀節、改進免費師範生政策、關於加強文化立法、、善待代課教師的建議等,被媒體、社會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其中一些被正式採納,轉變為國家的政策。」

不管參政議政的工作有多忙,朱永新都沒有放下「新教育」實驗的工作。每一年,他會在全國奔跑,考察100多所學校的教育工作。

四十年的教育工作,朱永新筆耕不輟孜孜不倦,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16卷「朱永新教育作品」文集,目前,他已經有20多本著作被翻譯為15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

似乎是對朱永新教育理念的某種回應,朱永新的兒子朱墨曾師從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和欒梅健教授,讀文學方向的博士。讀到最後,卻不肯寫博士論文,也拒絕去大學、雜誌社工作。「當時,他說沒意思,堅決不肯再讀了。又說人生健康第一,開始運動減肥、控制飲食,體重從260斤變成150斤。我問他怎麼養自己?他回答:我就在家裡寫作、翻譯,做自由工作者。」如今,朱墨已經給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七本書,正在寫一本書《失重》,內容是關於自己減肥的經歷和為什麼放棄讀博士的故事。

「『新教育』發展到現在,遠遠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但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們還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徹底、完全地實現我的夢想,辦出屬於未來的理想學校。」(張英)

相關焦點

  • 朱永新對話俞敏洪: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
    多知網4月13日消息,昨晚8點,新東方雲教室直播了「朱永新對話俞敏洪: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直播中,二人圍繞閱讀與科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探討,並就朱永新在其《未來學校》一書中的觀點,對未來教育進行了分析預測。
  • 朱永新和高楨迪:未來教育大變局!
    未來教育是什麼樣?未來社會是什麼樣?未來人類的命運走向何方?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當下的認知和思想。而學習和教育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和思想!未來教育能否真正的去適應一個高度的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時代?商業被顛覆了,金融被顛覆了,工業也走向智能化了。教育怎麼辦?學校還要不要存在?如果傳統的學校正在走向消亡,那麼什麼來替代它呢?朱永新:我們已經迎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
    網際網路的出現正不斷顛覆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是否也會被顛覆?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許多人都在尋找答案。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
    此外,我們的教育體系強調知識技能,往往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造成了很多問題。」朱永新認為,現代教育體系都是依照工業化思維形成的。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學校將會被一個個學習中心所取代,學習將真正實現個性化、泛在化和終身化。
  •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構想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朱永新詳細描述了未來學校的模樣。未來的學習中心將構建起全新的教育體制,克服目前教育的諸多弊端。圖/IC 「新教育實驗實踐既針對教育現狀,也需要看清未來的方向。」朱永新說,「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認為未來的學校將被學習中心取而代之,未來教學模式也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學校會被學習中心取代
    網際網路的出現正不斷顛覆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是否也會被顛覆?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許多人都在尋找答案。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近年來也致力於此。朱永新在今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對當下教育進行了反思,並從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全面重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未來教育的全新畫面。近日,半月談記者就這一話題對朱永新進行了專訪。學生成學習的主人。
  • 關於未來教育與學習升級,朱永新對話約翰•庫奇
    這是中美兩國學界共同關心的未來教育話題。通過對中美兩國教育改革歷史追溯與現實困惑的比較發現:中美文化與政策制度差異是兩國教育改革形態不同的主要原因,但即便如此,兩國社會與教育的關注點正從「教」轉向「學」,教育變革對人的依賴性正越來越強,未來教育將共同向教育生態系統升級、校內外教育資源融合、構建多元學習中心構建等目標發展。
  • 關於未來教育與學習升級,朱永新對話約翰•庫奇
    如何運用技術解鎖未來教育與學習?如何運用網絡為數字原住民升級當前教育系統,使之從原有的項目制學習過渡到當下的挑戰式學習?這是中美兩國學界共同關心的未來教育話題。通過對中美兩國教育改革歷史追溯與現實困惑的比較發現:中美文化與政策制度差異是兩國教育改革形態不同的主要原因,但即便如此,兩國社會與教育的關注點正從「教」轉向「學」,教育變革對人的依賴性正越來越強,未來教育將共同向教育生態系統升級、校內外教育資源融合、構建多元學習中心構建等目標發展。不斷完善現代學習內容並尋找最佳學習效應點,對促進我國未來教育與學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朱永新做客長圖橘洲講壇:暢談閱讀與未來教育
    本次講座特邀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主講。約3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朱永新提出,「閱讀是教育大廈最重要的基石,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徑。」朱永新對於未來學校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未來教育包括閱讀形式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未來學校更應該注重個性化教育,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 用未來照亮現實,用現實鑄造未來——讀朱永新《未來學校》
    其實,《未來學校》不是一種預言,而是基於對教育本質的探尋,而對未來學校教育的一種描述,這種描述,是一種可能性或者應然性,而不是未來的學校教育必然存在的樣子。那麼,在朱永新教授心裡,未來的學校將會是什麼樣態呢?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學習中心」。
  • 未來教育將走向何方?今天22:30檔,聽朱永新教授開講
    《開講啦》邀請到教育學家朱永新為我們分享他的教育理念探討未來教育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深耕教育領域近40年今天他將結合自己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此次疫情期間的線上授課經驗與我們一同探索教育的變化尋找未來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今天22:30檔鎖定CCTV-1央視綜合頻道《開講啦》與您相約
  • 朱永新: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的教育公平
    Part 1 教育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周爽(主持人):兩位嘉賓都對未來的「學習中心」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朱永新老師是《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曾經嘗試過學習中心。朱永新老師也表示過,未來的學校與培訓機構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不一定有明確的界限。您認為新基建浪潮或者疫情,是不是建設新型學校或學習中心的契機?朱永新:應該說無論有沒有新基建,未來學校總會用它的方式向我們走來。人類的教育本身就是不斷的在變革之中,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教育。
  • 朱永新:未來,家庭將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家長必讀)
    最近,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在一場讀書會活動現場,分享了自己做新教育實驗20年的歷程,以及對未來教育、未來學校的一些深度思考。他認為未來,家庭、父母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父母會有更多時間進行親子陪伴,成為孩子的家庭教師。
  • 對話朱永新:暢想未來學校
    □ 本報記者 黃東日未來教育將會怎麼變?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模樣?未來人才培養該如何著眼於激烈的競爭社會?未來如何為每個孩子定製「個性化」的成長與學習方案?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訪談了《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的作者、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學者、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與他共同暢想未來學校。
  • 朱永新:新教育關注未來課程體系
    「未來的課程究竟是什麼模樣?可能會遠遠超出教育人的想像。今天我們一方面與世界各地的教育家進行對話,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思考與研發麵向未來的課程。」在2015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上,新教育創始人、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致辭中表示。
  • 朱永新:未來的教育,築造人機共生的新家園
    8月6日,在「湛廬大師行」活動上,國際AI教育學會會長羅斯瑪麗·盧金,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松鼠Ai 1對1創始人、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慄浩洋以及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進行了一場主題為《智能學習的未來》的討論。以下內容來自朱永新教授的發言。
  • 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朱永新《未來學校》新書發布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記者王啟慧)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新書發布會近日在北京PDC未來學校舉行。據介紹,《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是朱永新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網際網路、AI等科技發展的背景下,他對未來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師隊伍、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發展趨勢作了梳理和預測,重構了教育結構和體系。朱永新認為,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區,也可以在大學校園,甚至在培訓機構。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把幸福還給學生,教育需要情感與態度
    4月12日晚,俞敏洪與朱永新在直播平臺上展開了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先鋒對話。在對談中,理想教育的形態已初見端倪。同為政協委員,一位是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一位是教育培訓領域的領頭羊。今天朱老師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包括參政議政,參與教育方面的探討。但是我覺得朱老師從本質上來說是個實實在在的教育家,我從來沒有發現我身邊有一個人,對教育是如此地痴迷,如此地想要為中國的教育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差不多在十多年前,我對你的中國新教育實驗就很感興趣,我也是參與者之一,我相信大家對於新教育實驗這件事情,很想知道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你為什麼要做新教育實驗?
  • 朱永新:一個好分數並不意味著好教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揚長』的教育,而不是『補短』的教育,教育要做到揚長避短,去發現每一個人自身的潛能,真正把人的好奇心激發出來,人才會有強大的學習力量和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中國教育在當前大變革時期最有希望
    同為政協委員,一位是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一位是教育培訓領域的領頭羊,朱永新和俞敏洪從不同維度進行著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對教育本質和未來的關注與思考,則讓他們殊途而同歸。在當下,疫情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加速器,教育正以看得見的變化在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