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以及藍象資本合伙人周爽一起聊了聊「未來的教育與個性化學習」。
本篇為對話第一篇,我們來聊聊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 特別說明:本文內容由藍象資本根據現場對話整理而成,已經過嘉賓確認,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
周爽(主持人):兩位嘉賓都對未來的「學習中心」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朱永新老師是《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曾經嘗試過學習中心。
朱永新老師也表示過,未來的學校與培訓機構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不一定有明確的界限。您認為新基建浪潮或者疫情,是不是建設新型學校或學習中心的契機?
朱永新:應該說無論有沒有新基建,未來學校總會用它的方式向我們走來。
人類的教育本身就是不斷的在變革之中,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教育。
我們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然而我們的教育依然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思維,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更很難適應孩子的發展。
這是我在去年推出《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的重要原因。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最大的變革就是在教育上,它從社會場景中的教育,變成集中到學校場所的社會群體的教育。
工業化時代要求生產一線的勞動者具有讀、寫、算的能力,所以需要把社會教育資源集中到學校,用統一的、機械化的方式生產人才。現在我們的學校基本上沿用著機械化生產人才的方式,很少考慮到人的個性,甚至以犧牲一部分人為代價來實現整體性的發展。
我們看到在一個教室裡面有幾十個孩子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群體,但是學校用統一的方法在教學他們,無論聽不懂的還是已經聽懂了的學生,坐在那兒都很難受。
這樣的教育毫無疑問要進行變革。
教育變革的重要路徑就是走向「個性化」,其中一個前提是教育資源的「泛在化」。
信息化跟工業化時代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資源不再集中於學校,而是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手機裡、屏幕裡,各種各樣的空間裡能夠捕捉到教育資源。
比如學外語,不一定要在學校,在學校裡面學了外語,放了學到俞敏洪老師那裡再學外語,二次學習就很浪費。所以我就提出來教育機構跟學校具有同等的學習中心的地位,可以滿足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未來一定有很多的選擇,個性化一定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孔老夫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人類的教育夢想,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前者解決的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個性化教育的問題。
我認為,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平均化的公平只是低階段的公平。目前,我們做的很多推進教育公平的措施,是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被迫做的選擇,未來隨著教育資源泛在化,選擇不斷增加,個性化才能更好地實現。
俞敏洪:某門課程的個性化是沒問題的,比如說孩子到新東方學英語,到好未來學數學,但這並不能夠滿足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能力的需求。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除了學科學習之外,個性、道德、情緒、素質、身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體。
目前的教育創新主要還是以學校為核心。公立學校的演變還是需要服從中高考體系,它決定了學習中心的模式。
這裡有兩點:
第一,每門課都要取得高分,才能進入好的高中、大學。在這樣的體系下,嚴重偏科的學生是沒辦法進入清華、北大的。
第二,體育、美術等其他能力的成長與個性的成長其實重要不起來,因為不在考核範圍內。教育變成了以中高考為目的的應試學習。在這種環境下,新基建、新科技應用於教育,反而可能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從在紙面上刷題到在機器上刷題。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 俞敏洪
一些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在滿足中考、高考的同時,讓孩子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比如個性、身心、情懷。這種培養倒過來反而促使中考、高考成績考的更好,但是我們不要把這樣的案例當作中國的普遍現象,學科成績還是考核學生的最終標準。
某種意義上,培訓機構之所以繁榮,也是中、高考的考核機制決定的。如何把個性化的素質教育納入到我們的教育考核體系中,是最重要解決的問題。
朱永新:其實所有的變化都是悄悄地在醞釀當中。
幾十年在人類教育史上只是一個小小的瞬間,計算機才剛剛出現的時候,西方教育學家就提出了所謂的學校消亡論,但是現在學校依然存在。
但我們的人才觀確實要轉變,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全面發展,而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在教育過程當中不斷與美好的事情相遇,找到自己,強化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用一個全所謂全面發展的模子要求所有人。
未來,或許會出現比學歷更好的選拔人才方法。
好的素質教育跟應試教育並不對立。
我們有500多所實驗學校,遵循教育規律,開展素質閱讀、海量閱讀、自主探索等等,最後發現具有有探索精神、自信的學生,成績往往也不會差。
我們可以不追求分數,但是也不害怕考試,良好素質讓學生可以面對應試的競爭。而分數這個東西具有偶然性,有時候難以解釋,我們應該允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