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的教育公平

2020-08-27 藍象資本


8月19日,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以及藍象資本合伙人周爽一起聊了聊「未來的教育與個性化學習」。

本篇為對話第一篇,我們來聊聊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 特別說明:本文內容由藍象資本根據現場對話整理而成,已經過嘉賓確認,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


Part 1 教育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


周爽(主持人):兩位嘉賓都對未來的「學習中心」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朱永新老師是《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曾經嘗試過學習中心。

朱永新老師也表示過,未來的學校與培訓機構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不一定有明確的界限。您認為新基建浪潮或者疫情,是不是建設新型學校或學習中心的契機?


朱永新:應該說無論有沒有新基建,未來學校總會用它的方式向我們走來。

人類的教育本身就是不斷的在變革之中,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教育。

我們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然而我們的教育依然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思維,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更很難適應孩子的發展。

這是我在去年推出《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的重要原因。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最大的變革就是在教育上,它從社會場景中的教育,變成集中到學校場所的社會群體的教育。

工業化時代要求生產一線的勞動者具有讀、寫、算的能力,所以需要把社會教育資源集中到學校,用統一的、機械化的方式生產人才。現在我們的學校基本上沿用著機械化生產人才的方式,很少考慮到人的個性,甚至以犧牲一部分人為代價來實現整體性的發展。

我們看到在一個教室裡面有幾十個孩子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群體,但是學校用統一的方法在教學他們,無論聽不懂的還是已經聽懂了的學生,坐在那兒都很難受。

這樣的教育毫無疑問要進行變革。


Part 2 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的教育公平


教育變革的重要路徑就是走向「個性化」,其中一個前提是教育資源的「泛在化」。

信息化跟工業化時代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資源不再集中於學校,而是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手機裡、屏幕裡,各種各樣的空間裡能夠捕捉到教育資源。

比如學外語,不一定要在學校,在學校裡面學了外語,放了學到俞敏洪老師那裡再學外語,二次學習就很浪費。所以我就提出來教育機構跟學校具有同等的學習中心的地位,可以滿足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未來一定有很多的選擇,個性化一定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孔老夫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人類的教育夢想,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前者解決的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個性化教育的問題。

我認為,個性化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平均化的公平只是低階段的公平。目前,我們做的很多推進教育公平的措施,是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被迫做的選擇,未來隨著教育資源泛在化,選擇不斷增加,個性化才能更好地實現。



俞敏洪:某門課程的個性化是沒問題的,比如說孩子到新東方學英語,到好未來學數學,但這並不能夠滿足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能力的需求。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除了學科學習之外,個性、道德、情緒、素質、身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體。

目前的教育創新主要還是以學校為核心。公立學校的演變還是需要服從中高考體系,它決定了學習中心的模式。

這裡有兩點:

第一,每門課都要取得高分,才能進入好的高中、大學。在這樣的體系下,嚴重偏科的學生是沒辦法進入清華、北大的。

第二,體育、美術等其他能力的成長與個性的成長其實重要不起來,因為不在考核範圍內。教育變成了以中高考為目的的應試學習。在這種環境下,新基建、新科技應用於教育,反而可能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從在紙面上刷題到在機器上刷題。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 俞敏洪


一些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在滿足中考、高考的同時,讓孩子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比如個性、身心、情懷。這種培養倒過來反而促使中考、高考成績考的更好,但是我們不要把這樣的案例當作中國的普遍現象,學科成績還是考核學生的最終標準。

某種意義上,培訓機構之所以繁榮,也是中、高考的考核機制決定的。如何把個性化的素質教育納入到我們的教育考核體系中,是最重要解決的問題。


Part 3 教育應該是幫助每個人成為自己


朱永新:其實所有的變化都是悄悄地在醞釀當中。

幾十年在人類教育史上只是一個小小的瞬間,計算機才剛剛出現的時候,西方教育學家就提出了所謂的學校消亡論,但是現在學校依然存在。

但我們的人才觀確實要轉變,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全面發展,而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在教育過程當中不斷與美好的事情相遇,找到自己,強化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用一個全所謂全面發展的模子要求所有人。

未來,或許會出現比學歷更好的選拔人才方法。



好的素質教育跟應試教育並不對立。

我們有500多所實驗學校,遵循教育規律,開展素質閱讀、海量閱讀、自主探索等等,最後發現具有有探索精神、自信的學生,成績往往也不會差。

我們可以不追求分數,但是也不害怕考試,良好素質讓學生可以面對應試的競爭。而分數這個東西具有偶然性,有時候難以解釋,我們應該允許失敗。

相關焦點

  • 朱永新: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王蕭然「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直接、最有效、最廉價、最便捷的方法。」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全民閱讀年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在朱永新看來,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因為只有所有的受教育者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 朱永新:用「閱讀公平」推進教育公平
    我們知道,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當社會能夠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黨和政府在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硬體的差距已經逐步填平。脫貧攻堅的成果,也讓千家萬戶的教育硬體,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這一切,無疑為社會公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毋庸置疑,我國的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重點校與薄弱校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
    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近年來也致力於此。朱永新在今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對當下教育進行了反思,並從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全面重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未來教育的全新畫面。近日,半月談記者就這一話題對朱永新進行了專訪。
  • 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但這又不符合政策,相關文件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準開辦「重點班「和「普通班」,長期以來,初中教學實行的是隨意組班,大鍋飯教學,一群基礎很好的學生可能會跟一群基礎很差的學生在同一個班學習,表面上,這看上去很公平,但事實上,這真的就達成了我們期望的所謂教育公平嗎?前段時間,有位老師跟我交流,提到了現在教學過程中「熬粥」現象。他說他每天上課,走到教室門口時都要深呼吸一次,他不知道該怎麼上課。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學校會被學習中心取代
    一些旨在保障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的改革政策出臺後,甚至產生反作用,被各界寄予厚望的學校制度、學習方式也被越來越多人詬病。您是如何看待當下整個教育生態的?朱永新:教育的問題需要到教育之外去尋找答案。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應試主義的教育體制和文憑至上的學歷社會。我們對學生只有一個標準:能否考取名牌大學;對學校只有一個評價:考取名牌大學和本科的比例。
  • 朱永新、俞敏洪對談「教育新基建」:應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儀式上,朱永新、俞敏洪圍繞未來教育與個性化學習展開對話芥末堆訊 8月19日,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儀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 「創新周」朱永新、俞敏洪:好的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成為自己
    8月19日,在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舉行的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聊了聊「未來的教育與個性化學習」。前者解決的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個性化教育的問題。
  • 觀點丨王林:閱讀推動城鄉教育公平
    今天,我想講一下自己曾經到貧困縣裡去掛職,通過推動閱讀來改變當地教育生態的一些做法和想法。2004年博士畢業以後,我就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教科書。在編寫教科書之餘,我走到我們的學校、校園當中,看到了學校教育因為閱讀的滯後,帶來的城鄉教育差距。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朱永新曾經說過:閱讀是最便宜的教育,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 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 朱永新俞敏洪現場論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樂李沛然「我們已經邁入信息化時代想當長一段時間,然而我們的教育依然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裡」。8月19日,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現場,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直言,如果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將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更難適應孩子的發展。
  • 【教育之聲】翟良:教育從來不會有公平
    易中天、朱永新、楊東平等「教育大腕」出席了「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前輩們從公平的角度都談了很多,「不公平」的問題在這個論壇上扎紮實實被「油炸」了一番,但我還是覺得這是在「油炸」著奢望,沒聞到來襲的油香,沒聽到誘惑的「吱啦」響,到頭來卻還是那句:「公平依然在路上,我們仍需共同努力。」
  • 未來教育將走向何方?今天22:30檔,聽朱永新教授開講
    《開講啦》邀請到教育學家朱永新為我們分享他的教育理念探討未來教育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深耕教育領域近朱永新教授也開始了線上授課成為一位「網課教師」結合既有教育理念與此次親身上網課的教育實踐朱永新教授對未來教育的變化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網際網路教育
  • 嘉學互助|談談教育公平
    種種現象無不彰顯著一個社會問題:教育不公平問題。什麼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主要是指為每個公民提供平等的學習發展機會,包括入學機會的公平、公正,享受相對均衡的教育資源,使每個學習者都能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將來獲得事業的成功。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另外,從法學意義上講,「公平乃是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的永恆不變的意志」[7],即人類最基本的權力。法學家彼得·斯坦(Peter Stein)指出:「公平的概念只有在人與人關係上才有意義。」[8]據此,法律中的公平規範是人與人間的範疇,法與公平的關係相比其他幾種解釋更為緊密複雜。
  • 淺談教育公平
    當今孩子的受教育問題,困擾著作為父母的每一個人,身在紅塵中的我自然不能例外。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主張的是順其自然與因材施教。而我的妻子認為既然在這個社會之中,就必須要遵循其中的規則,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怕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耽誤了孩子的未來。我想這正是生活在底層之中的小人物困擾的原因,清醒卻不能自拔,看透了一切卻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內心在是與非、理想與現實間掙扎。
  • 科技推動教育向更加公平、高效、便捷和個性化方向發展
    我是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科技越來越多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科技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教育首先科技使教育突破了空間限制,變得更加公平和高效、便捷以前的傳統教育,一般就是指線下的教育,我們熟悉的鏡頭就是:老師們站在講臺前,背後那是一個大黑板,老師和學生之間是面對面的上課
  • 教育市場化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如果允許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營利,那麼不但有違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而且也會導致實質上的教育不公平。認為「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實際上是讓其回歸公益屬性,對終結民辦學校唯營利至上的生長狀態,意義重大。民眾與「專家」都一致認為,民辦學校就意味著唯營利至上,義務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免費性和強制性,才是「教育公平」,才是「正義的」。
  • 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教育,一直是中產家庭關注的重點。通過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教授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教育公平要求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資源來實現與同齡人相同的目標。
  • 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教育,一直是中產家庭關注的重點。通過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教授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
  • 教育「公平」嗎?
    七月份就要進行今年的高考,在今年高考來臨之際,我想談一下「高考公平」這個話題。但是就這個規定來說,真的起到了解決上訴問題的作用嗎?我想是沒有的,實際上對有錢人來說護照兩年記錄是難事嗎?這裡我想總結一下我看到視頻之後的感受,那就是「有錢就是任性」。
  • 促進教育公平的「全納」解法
    全納教育需要教師「零拒絕」,滿足兒童多樣化需求。不僅滿足殘疾兒童的需求,還要滿足智力超常兒童的需求,以及有其他特殊需要兒童的需求,並能對他們進行個性化教學、差異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