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2020-12-16 騰訊網

教育,一直是中產家庭關注的重點。通過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教授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教育公平要求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資源來實現與同齡人相同的目標。

教育,一直是中產家庭關注的重點。中國中產的焦慮中很大一塊來自於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的擔憂。根據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和嘉信理財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報告顯示,子女教育是新富人群的重要財務目標,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子女教育更被他們列為首要的財務目標。

這解釋了民辦教育發展迅速的基本原因:父母花錢意願強烈,只要能提供滿足需求的教育服務。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上海的家長們都十分關注首次執行的民辦學校搖號政策。

政策制定者提出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的方案,顯然是希望促進教育公平,給更多原本無法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人以獲得優秀教育資源的機會。搖號入學政策可能達到教育資源對大眾的平等,但這種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

01

「教育平等」VS「教育公平」

教育平等(educational equality)和教育公平(educational equity)看起來非常相似實際有許多不同。

平等,關注大家資源和機會是否一樣,而不關注合理還是不合理,本質上是給予每個人一樣的東西,而不關注每個人自身條件和需求差異。就教育而言,就是提供一樣的受教育機會和一樣的教育資源,是否達到教育目標並不在考慮範圍。

公平,關注的是價值判斷,也就是過程和結果是否具有合理性。具體而言,假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公民,關注的是提供給不同個體實現相同的目標所需要的差異化、個性化的資源,是否能達到培養合格公民的目的。

有一個圖片很好地說明了兩者的區別:

在圖片的兩邊,三個人的目標是看棒球比賽。如果提供相等的資源,則可能無法實現目標。但是,當使資源公平並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調整時,每個人都可以成功觀看比賽。

所以,我們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呢?兩者對於教育的社會影響而言都很重要,想要實現都很困難,但相比之下,也許公平的任務更加艱巨。美國學者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在教育領域表述為「平等自由的教育公平原則」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原則」。前者接近我們提及的教育平等,後者接近我們提及的教育公平。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

教育公平要求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資源來實現與同齡人相同的目標。例如:殘疾學生在學校與沒有殘疾的同齡人需要不同的身體支持;說漢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的少數族裔學生與說漢語的人需要不同的語言支持。沒有哪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更好或更糟,他們只是有不同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會帶給學校獨特的需求、才能和資源,促使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對每個學生做出反應。

這非常難,至少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自信地宣布我們已經實現了教育的公平。大家都在教育公平的路上探索、試錯和改進。

02

教育公平的特殊性

教育公平為什麼如此特殊?

教育本身是一種通過向個人傳遞社會經驗和知識,使其個體社會化進而使社會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一種社會活動。所以,教育不僅跟個人成長相關,還關係到科技、文化、醫學乃至社會福祉,具有很強的公益性。由於這個認識,公共教育普遍被認為是一項公共物品,應該由政府主導,由公共財政為教育費用提供支持。

但教育又有其私利性。上世紀60年代,舒爾茨(T. w. Schultz)提出了人力資本論。人力資本是相對於物質資本而言的,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資本。人力資本通過對人力的投資而形成,其途徑包括:投資於教育、投資於保健、投資於勞動力國內流動、投資於移民入境。其中,對教育的投資是最重要的途徑。

既然有教育投資,也就有對於投資效益的評估。明瑟(Mincer)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教育收益函數」一直是西方學者廣為應用的估算教育個人收益率的工具。根據這一模型計算出來的教育個人收益率為收入與教育之間存在正向關係的觀點提供了實證依據。國內學者也通過採集改革開放之後教育增長和收入增長的數據驗證了教育與收入的正相關關係。

收入與教育正相關,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必然追逐更好的教育資源。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是一種稀缺資源,市場經濟狀況差異以及區域差異的存在會引起稀缺資源在不同主體和不同區域之間的配置不均,從而影響教育公平。

現實確實如此,市場導向的教育具有很明顯的利弊。一方面,它可以緩解國家教育投入的巨大負擔,增強教育制度的靈活性、多樣性、自主性,擴大選擇權,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學校辦學的績效責任意識和效率,在競爭中提高教育水平、培育更好的教育市場。例如上海的民辦教育,確實起到了激活競爭、提高辦學水平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市場導向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導致某種程度的社會分化,並有可能將那些因社會和地理位置原因被邊緣化的群體排除在競爭和擇校的新機制之外。公共教育資源的流失、區域間教育發展的梯度拉大、學費不斷推高等現象也確實在上海民辦教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屢見不鮮。

市場逐利,但由於教育的公益性和重要性,政府並不會也不能完全放任市場去調配資源,在必要時需要通過有形手幹預市場,重新配置資源,於是有了上海民辦搖號的結果。

03

政策制定者角度下教育公平的考慮

教育公平在全世界範圍內仍是一個正在探索、試錯和改進的話題。教育機構、家長的不同角度對於教育公平的理解肯定不一樣。但是,市場的裁判員—政策制定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考量角度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應該遵循兩個原則。

首先,對於不同群體、不同類型教育,政策制定者對於教育公平的定義必須要有目的導向。鑑於教育的多樣化目標——為就業市場培養人才、培養合格公民、增加教育體驗等,只用一個原則來分配教育資源是否合理?例如,支持職業準備的分配政策可能與支持其他目標(如培養合格公民)的分配政策有很大不同。由於勞動力市場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因此對勞動力市場而言成功的教育似乎是一種商品,其價值取決於其相對地位。即,以就業為目的的教育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手在這個領域的教育水平如何,因為我們將在競爭同一份工作。相反,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種非定位性的商品,不受他人在這一領域的成功的損害,這不是一個競爭領域。

其次,無論出於哪種目的,教育公平的原則顯然不能是單一的,而最基礎的要求就是教育機會平等。

所謂教育機會,是指那些旨在使個人獲得知識和某些技能並培養某些能力的機會。所謂機會平等,不是指沒有任何障礙,而是所有人面臨的相同的、且適當的障礙,例如相同的入學考試。不管我們關心教育機會的理由是什麼、受教育的目標是什麼,都不應有不可逾越的、無關緊要的障礙。

由於爭議太多,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都採取了由國家公共部門解決形式上的教育機會平等問題,即通過立法和義務教育。而實質的平等則因為過於複雜和差異化而無法一概而論。在這個意義上,民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質公平的部分需求,用市場的無形手來調配資源,解決超出公共部門服務能力的個性化需求。

04

政策制定者如何確保教育公平?

在確保教育目的清晰和教育機會平等的基礎上,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如何通過更好的資源配置滿足教育需求的多樣性,以促進教育公平。美國是全球公認教育體系較發達、教育水平較高、教育資源配置較合理的國家。我們先回顧一下美國在教育公平問題上的實踐。

在美國,聯邦政府不直接負責全國任何級別的教育。教育部將聯邦資金分配給各州以及各個學校和機構,通過公民權利辦公室(OCR)在全國教育部門中實施聯邦民權法,確保教育機構 「不因種族、膚色、國籍、性別、殘疾或年齡而受到歧視 」。同時,美國通過龐大的「聯邦學生援助計劃」向全國各地尋求高等教育的學生提供低息貸款和助學金。

州教育部門通常在州內執行所有與教育相關的政策。地方一級的初等和中等(K-12)教育由學區提供。美國有近14,000個學區,在其轄區內運營所有公立學校,保證所有學生到十二年級都免費接受公共教育。K-12系統中的大多數學生在公立學校學習,約10% 的學生進入私立學校或者專門研究某個領域的公立學校就讀。全國有超過34,000家私立學校滿足相對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美國為保障公立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源。2015年,美國的政府教育支出是10,240億美元,在GDP中的佔比達6.32%,公立學校教師的平均薪酬5萬美金也高於私立學校的3.6萬美金。

相對應的,我國2015年教育經費在GDP中的佔比是4.26%。不可否認,我國在教育平等和教育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相比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仍有進步的空間。

於我國而言,從政策制定者層面首先考慮的是通過立法和制度確保受教育機會的平等。進而做好政務數據公開透明,保持監督和反饋通道暢通,杜絕因為信息壁壘導致的特權和腐敗。只有立法保障並且信息公開透明、反饋便捷,才可以杜絕類似於最近網絡熱議的山東考生被頂替上大學事件的發生。

在立法和監督的基礎上,通過公共資源整體優質化來提升教育公平。公共部門在教育方面應增加公共教育的軟硬體投入,普遍提高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應該增加公立教育中的特色教育。在美國會有一些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s),通過特色課程在許多方面為一些優秀的學生提供服務和支持,例如STEM科目、美術和表演藝術、世界語言等等。這可以增加區域教育選擇的能力,並為少數民族和低收入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而另一邊,對民辦教育也應該適度允許其特色化、差異化和市場化。在不影響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前提下,允許家庭自主選擇教育培養的方向。對私立教育的方向進行監管,而在框架內給予鼓勵和支持。

正如前面的漫畫所示,公立教育提供同樣的一把墊腳椅子,讓市場成為按需要配置椅子的動力,輔以政策的監管,才有可能讓更多的小孩越過高牆看到比賽。

相關焦點

  • 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教育,一直是中產家庭關注的重點。通過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教授受邀撰文,分享觀點。他認為,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教育公平要求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資源來實現與同齡人相同的目標。
  • 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大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頒發的教育規劃綱要,鮮明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這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發展,體現了對我們黨教育工作實踐的深刻總結和對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重大理論貢獻,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倘若在教育實踐中只重視程序公平,那麼顯然,不管是政府相關部門還是學校層面的工作人員,將會只著眼於教育政策文本中所規定的程序公平是否實現,對教育中的實質結果是否公平則會視而不見,曲解或照本宣科地按照相關政策進行運作的行為勢必會變得猖獗,那麼追求教育實質結果的公平便不會進入他們的「法眼」。
  • 你要的是平等還是公平?
    譬如說男女平等。 道理上說是應該的,但是我常常在想,或許平等本身對女性來說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男女的生理構造不同,物質基礎不同,如果非要強行平等一些東西,其實是非常不合適的一件事情。非等讓體力不如男性的女性去做同等的體力勞動,合適麼?或者說這種表面的平等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存在。
  • 教育平等,不等於教育公平,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教育是不平等的,有階級的家庭環境好的孩子讀書的時候可以心無旁騖的只專心學習就好,家庭環境差的孩子要半工半讀甚至因為沒錢輟學。你要的也許是教育公平,勉強能得到教育平等國家教育法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就是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這恰恰是不平等的「遮羞布」,試問一個家庭環境優渥,全職讀書的學生,和家庭環境貧苦,需要半工半讀的學生,本質上都接受了教育,但你能說他們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嗎?當然不能。
  • 取消留級制度到底是保證了教育的公平,還是製造了教育的不公平?
    >暫且不論有沒有恢復留級制度的可能性,試問這種就像走過場一樣的取消留級制度到底是保證了教育的公平,還是製造了教育的不公平?沒錯,義務教育屬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平等、公平、強制等特徵,所以原則上不鼓勵留級、跳級。為此,城市孩子也不例外,不能留級。但是,有沒有想過,留級的本質是什麼嗎?通常來說,留級就是讓未達到學校相關成績的學生繼續就讀現年級。
  • 探究 | 為促進教育過程公平尋找合適的「尺度」
    因而,促進公平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家教育的基本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也就勢所必然地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測度公平,茲事實難!首先難在公平共識的達成。公平,在政治哲學的話語體系中,其基本含義就是「正義」。
  •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每到高考期間,都會引發人們關於教育公平的熱烈討論。曾有文章分析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要考慮到普羅大眾的教育公平;需要打壓中產階級精英的搶跑能力,才能讓窮人家的孩子有出頭之日。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等政策的提出正是期望體現出教育的公平。但家長們的焦慮因此緩解了嗎?
  • 黑衫日:教育是爭取公平和平等 的有力工具!
    反種族歧視項目議會秘書辛若那(Rachna Singh)及卑詩省教育廳長韋瑞珍(Jennifer Whiteside)於2021年1月15日,就「黑衫日(Black Shirt Day)」發表以下聲明:
  • 喻忠恩:職業教育能促進社會公平嗎
    事實上,職業教育在現實的教育體系之中是以一種層次的形式存在的,是學生爭取普通教育機會之外的一個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儘管近三十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扶持職業教育,並從2005年開始制定 「大體相當」的中高職招生政策以維持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但是全國範圍內的中高職教育辦學規模持續萎縮。
  • 《民促法》到教育公平,再到夾縫中的民辦學校
    在稅收方面,第五十三條講民辦校享受統一的稅收優惠,但非營利學校適用公辦學校政策,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稅收政策。由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為何物?營利性民辦學校稅收優惠何時制定?所得稅是按高新技術企業徵稅?還是小微企業?免稅?還是稅率為15%?20%?25%?
  • 在國家「教育公平」的大環境之下,「招生政策」一定「公平」嗎?
    每個人都希望被「公平」對待,那麼,大到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小到地方縣城「招生政策」,在「教育公平」方面,究竟能做到多大程度的,如果能夠完成,則考核分數高,如不能完成,則要被扣分;優勢與劣勢:1、優勢:偏遠鄉村學校的學生上高中的概率增大,體現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比如,某年中考,縣城二中582分,而最偏遠中學錄取分數線為450分,差距明顯;2、不足:縣城學校畢業生,部分高分學生不能上高中,轉而去了外縣普通高中,還有少部分只能上本地職中,但這並非他們所願;同時,縣城高中也招錄到了一些偏遠鄉村學生
  • 美國多措並舉促進教育公平與卓越
    2020年8月28日,美國學習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 LPI)發布《聯邦在促進教育公平與卓越方面的作用》(The Federal Role in Advancing Education Equity and Excellence)報告。報告指出,技術變革正在不斷改變勞動力市場,同時也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你認為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公平嗎?實現教育公平尚需全社會的努力
    最近看到有人引用了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劉彭芝的一句話來談教育:「教育公平是機會公平,而不是讓所有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給天賦秉異的孩子提供一樣的教育,是形式上的公平、實質上的不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 日本:公平教育路不平
    有專家認為,日本的公平教育稱得上致力於教育公平和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的一個樣板。然而,近年來這種面向全民的公平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困境,遭到公眾的批評和質疑,引發日本還能否將這種公平教育模式再推行下去的思考。
  • 高考 教育公平的遊戲 or 社會公平的法制
    在這種情形之下,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也就理解為什麼資本瘋狂押注在線教育,以及陳春秀、苟晶被頂替上大學的資格曝出後眾多網友憤慨的原因,因為教育的公平是一個人承受出身的不公平後唯一可能為他跨越階層改變命運提供的公平機會。
  • 當事人NO.128對話吳飛
    吳飛:我認為專車極大的方便了出行,但在專車規範制定過程中,還缺乏消費者的聲音。我也是普通的消費者,直接向有關部門申請信息公開,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政策。同時,我也注意到傳統計程車司機據說有很多的群體行動,但似乎也缺乏專業理性的社會團體為他們代言,為他們的利益發聲。
  • 我們的教育「公平」嗎?該如何看待現實中的「教育公平」呢?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教育政策的小文,在網友的討論中,不少提到教育公平問題,有網友質疑當前教育不夠公平。對此問題,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並藉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一、關於教育公平。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教育公平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教育公平一般有三個層次: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 寒門難出頭,中產也焦慮:中國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怎麼辦?|社會觀
    這個政策還在推進中,目前還沒有見到明顯成效,但我覺得這個發展方向還是正確的,是有利於縮小教育不平等和社會不平等。是促進平等、促進流動的作用發揮得更好,還是導致了更嚴重的不平等?李春玲:這取決於社會特定的大環境,整個社會的不平等狀況怎樣,教育系統、教育體制是什麼狀況,教育政策如何。前面我提到過,整個社會的公平程度,會影響教育不平等的狀況。同時,不同的教育體制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社會政策和教育政策也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男女受教育差距縮小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稱,中國積極促進教育公平,調整教育結構,堅持貫徹性別平等原則,努力保障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白皮書說,2014年中國男女童小學淨入學率均為99.8%,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