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短視頻平臺上「女孩考上清華後跪謝父母」的三則虛構視頻引發爭議,爭議的核心點是視頻內容到底算不算欺騙。但是,為何這樣的視頻會引來如此巨大的流量和關注度呢?
在視頻中,女孩父親的身份是農民、農民工、植物人,是相對而言比較辛苦的工作或身份,而清華這個關鍵詞又意味著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府,當這樣兩個概念碰撞在一起,就很難不引人側目。
「寒門出貴子」的故事之所以讓人動容,正是因為在群體意識中,常常認為寒門難出貴子。
每到高考期間,都會引發人們關於教育公平的熱烈討論。
曾有文章分析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要考慮到普羅大眾的教育公平;需要打壓中產階級精英的搶跑能力,才能讓窮人家的孩子有出頭之日。
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等政策的提出正是期望體現出教育的公平。但家長們的焦慮因此緩解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既定體制下的教育焦慮要如何去面對和化解。
1
家長對於教育的焦慮似乎從來不曾停止過,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識的提升的確讓許多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競爭,又使這種焦慮翻倍增長。
今年,上海正式進入搖號時代,幼升小、小升初都要通過搖號入學。
有許多家長在幼升小之前,真的對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希望孩子能夠通過私立小學的面試,但是搖號政策一出,此前所有的努力似乎統統白費,最終還是要憑運氣來一錘定音。
也有原本就讀於12年一貫制學校的孩子,明明成績非常優秀,小升初搖號時卻沒有搖進本校,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搖號政策本是為了避免不良競爭,為了不讓孩子們提前進入競爭賽道承受他們不該承受之重。搖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維護公平的作用,但也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
家長們的焦慮常常是因為比較造成的,無論是我們身邊還是媒體報導中,都能看到許許多多的牛娃。
三歲能背唐詩三百首,五歲能計算三位數加減法,六歲能自己看懂英文繪本做練習,小學就拿到圍棋業餘最高五段,各種各樣的才藝更是不計其數,幾乎每人都有在學的才藝。
在那些孩子面前,自家的孩子就被秒成渣渣了……
這樣的比較,並不是這些父母的刻意炫耀或過度緊張所致,而真的只是這些家庭的日常培養。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文理科學霸,還會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分別培養孩子的不同方面。在假期中,這些父母也會帶孩子去週遊世界。
雞湯文中常常說學霸的人生未必就幸福,其實更多的是心理安慰。現實其實往往與之相反:學霸有更高的收入、更穩定的家庭、更充足的幸福感,對孩子的培養也非常用心,會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
我們需要面對這樣的事實:無論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優勢家庭的孩子都有累積的優勢。
2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感受著生活便利,有時很難想像還有許多低收入人群還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刷了屏: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超過1000元。許多人驚詫,覺得怎麼可能呢?這比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還低了啊……
但是,在城市之外,在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方,許多成年人因為從小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更難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生活很難有保障。
在這樣的家庭,父母沒有能力給孩子好的營養、豐富的教育資源,甚至陪伴在孩子身邊都是一種奢侈,孩子也沒機會接觸到更優質的引導,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重視程度也不足。
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難以維繫,把孩子撫養成人已經是沉重的負擔,就更不用說高水平的教育了。
這其中,女孩子們的教育現狀更加令人揪心。
在高考之前,張桂梅老師和她的華坪女高感動了許多人。原來,大山裡的女孩子要上高中都是困難重重。華坪女高是我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已經將1600多位山裡的女孩送出了大山。
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老師說,她辦女高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華坪縣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你想吧,如果她有文化,她會把孩子丟掉?生了姑娘我就丟?她不會!」
這些女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比普通的高中生辛苦更多,起早貪黑是每一天的日常,但是對她們,這幾乎是改變未來命運的唯一方式。
那麼,教育公平真的存在麼?存在於何處呢?
3
教育公平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的呢?
借用羅翔老師在論證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時提出的觀點來說,教育的公平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許多不公平,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與之相對的公平的概念。
教育的公平是身在教育行業中的我們不斷追求的,每個人都應當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教育的公平不是要讓所有人後接受一模一樣的教育。
家庭背景不同自然會給孩子創造不同的教育條件,讓所有人參加培訓班不現實,但禁止所有人參加培訓班也同樣不現實。
對於前文中提到的優勢家庭來說,即使孩子不參加課外輔導,父母本身就是優勢資源,父母可以給孩子講題,陪孩子看書,啟發思考。
對於本身基礎不夠紮實的孩子來說,和基礎較好的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同樣的課程,可能只會更加聽不懂,跟不上,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現在學校普遍主張低年級不考試,不排名,但是中小學的「非競爭性」和中高考的「強競爭性」本質上是矛盾的。中小學搖號分配,學習簡單,看起來低齡孩子的壓力小了,但是一旦到了高年級,難度突然加深,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人數只有50%,高考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爭取機會,大家自然會拼盡全力。
雖然政策在不斷推動「教育公平」,但其中的核心矛盾沒有化解,簡單粗暴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執行。
在現行體制下,我們要如何去做呢?
4
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要尋求絕對的公平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如果一味地打壓優勢家庭的教育,可能反而會損失傑出人才培養的機會。
當前「教育焦慮」或「教育不公平」的感受,最重要的來源是「僧多粥少」,也就是教育機會的不足。而教育機會對孩子的未來又如此的重要,誰也不敢輕易放棄。
但是在一些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12年義務教育可以保證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優質的教育機會多。同時,無論孩子未來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完全選擇其他的道路,一樣可以有不錯的工作,有自己的人生。這樣一來,家長們自然也不會為了教育問題感受到巨大的焦慮情緒。升學率這樣的概念,在加拿大就是完全不存在的。
要解決教育焦慮的問題,從制度層面來說,還有漫長的普惠道路要走,創造更多的優質教育機會,尤其是高中教育機會,才能讓孩子們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稍稍緩解。
此外,從家長層面來說,競爭環境是無法改變的。優勢家庭會不斷積累優勢資源,來維持自己的優勢,這其中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不公平也會因此加劇。
這種利己主義是非常常見的人性。人往往只在自己是弱勢的時候呼籲公平,一旦自己是贏家,就不願意「被公平」,而寧願自己佔有一切。
即使從政策上讓優勢家庭「被公平」,在實際中也會失效,他們對孩子的培養不會因為搖號到了普通學校就失去意義,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已經賦予孩子的優秀品質和能力會一直流淌在孩子的血液裡。
弱勢家庭被搖號到了牛校,是否能跟上進度也是一個問題。曾有家長開玩笑說,「現在必須要好好學習了,不然以後萬一搖中了華二可怎麼辦。」令人哭笑不得。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在今年的畢業致辭中提到三點,
「一是在環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規則的束縛下享受自由的快樂。二是面對自我,要奮進不要抱怨,在持續孜孜以求、亦或是求而不得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第三點,就是在構建格局時,要博大不要狹隘,學會在奉獻集體、幫助他人的沉靜專注中收穫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
在現行的教育規則下,家長們依然有許多選擇,比如跳出競爭的小圈子,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或者相信孩子自己,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量。無論環境如何,我們依然可以教會孩子善良,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快樂。無論未來人生如何,幸福都可以握在他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