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2020-08-07 慧擇校國際升學


這幾天,短視頻平臺上「女孩考上清華後跪謝父母」的三則虛構視頻引發爭議,爭議的核心點是視頻內容到底算不算欺騙。但是,為何這樣的視頻會引來如此巨大的流量和關注度呢?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在視頻中,女孩父親的身份是農民、農民工、植物人,是相對而言比較辛苦的工作或身份,而清華這個關鍵詞又意味著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府,當這樣兩個概念碰撞在一起,就很難不引人側目。


「寒門出貴子」的故事之所以讓人動容,正是因為在群體意識中,常常認為寒門難出貴子。


每到高考期間,都會引發人們關於教育公平的熱烈討論。


曾有文章分析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要考慮到普羅大眾的教育公平;需要打壓中產階級精英的搶跑能力,才能讓窮人家的孩子有出頭之日。


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等政策的提出正是期望體現出教育的公平。但家長們的焦慮因此緩解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既定體制下的教育焦慮要如何去面對和化解。



1


家長對於教育的焦慮似乎從來不曾停止過,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識的提升的確讓許多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競爭,又使這種焦慮翻倍增長。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今年,上海正式進入搖號時代,幼升小、小升初都要通過搖號入學。


有許多家長在幼升小之前,真的對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希望孩子能夠通過私立小學的面試,但是搖號政策一出,此前所有的努力似乎統統白費,最終還是要憑運氣來一錘定音。


也有原本就讀於12年一貫制學校的孩子,明明成績非常優秀,小升初搖號時卻沒有搖進本校,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搖號政策本是為了避免不良競爭,為了不讓孩子們提前進入競爭賽道承受他們不該承受之重。搖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維護公平的作用,但也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


家長們的焦慮常常是因為比較造成的,無論是我們身邊還是媒體報導中,都能看到許許多多的牛娃。


三歲能背唐詩三百首,五歲能計算三位數加減法,六歲能自己看懂英文繪本做練習,小學就拿到圍棋業餘最高五段,各種各樣的才藝更是不計其數,幾乎每人都有在學的才藝。


在那些孩子面前,自家的孩子就被秒成渣渣了……


這樣的比較,並不是這些父母的刻意炫耀或過度緊張所致,而真的只是這些家庭的日常培養。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文理科學霸,還會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分別培養孩子的不同方面。在假期中,這些父母也會帶孩子去週遊世界。


雞湯文中常常說學霸的人生未必就幸福,其實更多的是心理安慰。現實其實往往與之相反:學霸有更高的收入、更穩定的家庭、更充足的幸福感,對孩子的培養也非常用心,會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


我們需要面對這樣的事實:無論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優勢家庭的孩子都有累積的優勢。



2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感受著生活便利,有時很難想像還有許多低收入人群還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刷了屏: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超過1000元。許多人驚詫,覺得怎麼可能呢?這比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還低了啊……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但是,在城市之外,在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方,許多成年人因為從小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更難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生活很難有保障。


在這樣的家庭,父母沒有能力給孩子好的營養、豐富的教育資源,甚至陪伴在孩子身邊都是一種奢侈,孩子也沒機會接觸到更優質的引導,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重視程度也不足。


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難以維繫,把孩子撫養成人已經是沉重的負擔,就更不用說高水平的教育了。


這其中,女孩子們的教育現狀更加令人揪心。


在高考之前,張桂梅老師和她的華坪女高感動了許多人。原來,大山裡的女孩子要上高中都是困難重重。華坪女高是我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已經將1600多位山裡的女孩送出了大山。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老師說,她辦女高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華坪縣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你想吧,如果她有文化,她會把孩子丟掉?生了姑娘我就丟?她不會!」


這些女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比普通的高中生辛苦更多,起早貪黑是每一天的日常,但是對她們,這幾乎是改變未來命運的唯一方式。


那麼,教育公平真的存在麼?存在於何處呢?


3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教育公平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的呢?


借用羅翔老師在論證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時提出的觀點來說,教育的公平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許多不公平,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與之相對的公平的概念。


教育的公平是身在教育行業中的我們不斷追求的,每個人都應當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教育的公平不是要讓所有人後接受一模一樣的教育。


家庭背景不同自然會給孩子創造不同的教育條件,讓所有人參加培訓班不現實,但禁止所有人參加培訓班也同樣不現實。


對於前文中提到的優勢家庭來說,即使孩子不參加課外輔導,父母本身就是優勢資源,父母可以給孩子講題,陪孩子看書,啟發思考。


對於本身基礎不夠紮實的孩子來說,和基礎較好的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同樣的課程,可能只會更加聽不懂,跟不上,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現在學校普遍主張低年級不考試,不排名,但是中小學的「非競爭性」和中高考的「強競爭性」本質上是矛盾的。中小學搖號分配,學習簡單,看起來低齡孩子的壓力小了,但是一旦到了高年級,難度突然加深,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人數只有50%,高考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爭取機會,大家自然會拼盡全力。


雖然政策在不斷推動「教育公平」,但其中的核心矛盾沒有化解,簡單粗暴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執行。


在現行體制下,我們要如何去做呢?


4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要尋求絕對的公平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如果一味地打壓優勢家庭的教育,可能反而會損失傑出人才培養的機會。


當前「教育焦慮」或「教育不公平」的感受,最重要的來源是「僧多粥少」,也就是教育機會的不足。而教育機會對孩子的未來又如此的重要,誰也不敢輕易放棄。


但是在一些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12年義務教育可以保證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優質的教育機會多。同時,無論孩子未來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完全選擇其他的道路,一樣可以有不錯的工作,有自己的人生。這樣一來,家長們自然也不會為了教育問題感受到巨大的焦慮情緒。升學率這樣的概念,在加拿大就是完全不存在的。


要解決教育焦慮的問題,從制度層面來說,還有漫長的普惠道路要走,創造更多的優質教育機會,尤其是高中教育機會,才能讓孩子們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稍稍緩解。


此外,從家長層面來說,競爭環境是無法改變的。優勢家庭會不斷積累優勢資源,來維持自己的優勢,這其中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不公平也會因此加劇。


這種利己主義是非常常見的人性。人往往只在自己是弱勢的時候呼籲公平,一旦自己是贏家,就不願意「被公平」,而寧願自己佔有一切。


即使從政策上讓優勢家庭「被公平」,在實際中也會失效,他們對孩子的培養不會因為搖號到了普通學校就失去意義,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已經賦予孩子的優秀品質和能力會一直流淌在孩子的血液裡。


弱勢家庭被搖號到了牛校,是否能跟上進度也是一個問題。曾有家長開玩笑說,「現在必須要好好學習了,不然以後萬一搖中了華二可怎麼辦。」令人哭笑不得。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在今年的畢業致辭中提到三點,


「一是在環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規則的束縛下享受自由的快樂。二是面對自我,要奮進不要抱怨,在持續孜孜以求、亦或是求而不得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第三點,就是在構建格局時,要博大不要狹隘,學會在奉獻集體、幫助他人的沉靜專注中收穫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


在現行的教育規則下,家長們依然有許多選擇,比如跳出競爭的小圈子,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或者相信孩子自己,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量。無論環境如何,我們依然可以教會孩子善良,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快樂。無論未來人生如何,幸福都可以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相關焦點

  • 教育資源不同讓家長無能為力,多項政策出臺也不行,如何緩解焦慮
    擁有好的教育資源的學校家長們擠破頭也想讓孩子進去上學,而那些沒有能力孩子又不爭氣的家長只能是看著別的孩子越來越優秀,綜合素質綜合能力越來越高,甩開自己的孩子一大截卻又無能為力。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學區房問題,各地出臺了新的政策,想要以此來緩解家長們的焦慮心理。例如隨機搖號,電腦錄取,或者是將民辦私立學校也列入統一管理中。但事實上,這樣的政策能為家長們帶來好消息嗎?1.新政策之下同樣焦慮。出臺新政策是為了讓孩子上學更簡單,讓家長不再焦慮,讓教育資源能夠得到較為公平的。分配。
  • 招商銀行上海分行開展教育心理講座解家長「搖號」焦慮
    來源:中國經濟網2019年,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推出「名校長沙龍」系列活動,同時延伸開展「家庭教育辦公室」教育心理講座,受到了金葵花客戶們的歡迎,全年共吸引超過300名客戶蒞臨現場。2020年7月18日,在廣大家長熱切期盼下,「家庭教育辦公室」教育心理講座回歸,邀請國內著名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特約諮詢師陳默,圍繞當下中小學生家長們普遍面臨的問題——搖號後該如何調整心態,從專業角度給予優解。
  • 談談教育,如何緩解青島家長們的焦慮?
    但是家長們不專業,而且寵溺,自己難以示範,所以,大多數家長就這麼耽誤了孩子。兩年的努力下來,確實緩解了很多家長的焦慮。第二是今年開始的公民同招,改變了青島民營學校風頭和比重越來越大的局面。教育不能是個賺錢的行業,所以公立教育一定是主體,這才是正常的。但是這些年來,這個趨勢竟然難以扭轉。如今雖然也有不滿,但是總體上是給扭過來了,保障了一個基本的公平姿態。
  • 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這解釋了民辦教育發展迅速的基本原因:父母花錢意願強烈,只要能提供滿足需求的教育服務。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上海的家長們都十分關注首次執行的民辦學校搖號政策。政策制定者提出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的方案,顯然是希望促進教育公平,給更多原本無法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人以獲得優秀教育資源的機會。搖號入學政策可能達到教育資源對大眾的平等,但這種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
  • 吳飛: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上海的家長們都十分關注首次執行的民辦學校搖號政策。 政策制定者提出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的方案,顯然是希望促進教育公平,給更多原本無法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人以獲得優秀教育資源的機會。搖號入學政策可能達到教育資源對大眾的平等,但這種政策真的可以實現教育公平嗎?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有什麼不同?
  • 送給那些正在「教育焦慮」中的家長們
    25句教育箴言,成為了最近很多家長們交流的話題。 每當開學季,總有一批家長變得很焦慮,教育甚至變成了一個「焦慮」的代名詞。想想自己小時候,家長似乎都不怎麼管,自己現在也沒有過的很差啊。 為什麼現在的教育會變得這麼「著急」?我覺得,要反思的首先是家長們。 誰是「拔苗助長」的始作俑者?
  • 智課教育高燕: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餘額不足」時代,該如何充值?
    教育焦慮是新一代獨生子女家長普遍存在的育兒心理,他們對於未來社會競爭和人才需求有著明確的認識。家長們願意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和金錢進行「充值」,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教育不是遊戲裡的「裝備」,只要花錢就可以把技能點滿。
  • 昆明一小學電腦分班政策,彰顯教育的公平性,家長:公開透明
    近日網上一則來自雲南昆明的消息引起了大家廣泛的熱議,雲南昆明春城小學關於一年級新生分班問題上採取了電腦分班的的模式,獲得了廣大家長們的一致好評,並且在分班過程中,全程由家長監督,甚至還有三位學生家長親自操作,將幾百名小學新生隨機分為了8個班級。
  • 學校裡的教育再公平也有學區房,家長們早就準備好孟母三遷
    並且表示,就近入學這一根本政策不會改,下一步的重點是推進學校教育品質的均衡。如果大家在學校接受的都是優質教育,自然沒有擇校的必要了,也就不需要學區房了,學區房也自然而然地降溫了。不得不說,這個理念是好的,甚至北京老東城(合併崇文之前的東城)教育均衡做的很不錯,也是支持這個理念的。
  •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或成緩解「教育焦慮」一劑良方
    教育焦慮是從何而來教育焦慮,說到底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對孩子未來前途的擔憂,是教育過程中由於外界壓力產生的攀比心理混合交雜的一種不確定的情緒反應,而社會上鋪天蓋地五花八門的教育廣告在線教育機構米樂英語的副總劉靜靜也以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得出的結論印證了這一點,她告訴筆者,中國家長集體式的教育焦慮正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和分配不平衡的問題而焦慮,教育差距的存在是一個既定事實,而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實力為孩子爭取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樣也是事實,類似於這樣一些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確實也是引發家長集體式教育焦慮的原因之一。
  • 「全民搖號」,教育就能實現公平了嗎?
    政策裡雖然禁止了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學生,但卻沒有給出一個解法。民辦學校既不像公辦學校那樣劃片區,又不能通過考試選拔學生,那總得有一個錄取方法把。一邊是家長們日益增長的、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和焦慮,一邊是非標化的小升初考核標準,結果便是,小升初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透明,宛如一「羅生門」。
  • 搖號背後家長的自我思考:成就教育的不是制度和公平#學浪計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來自從事教育12年的一個家長的自白搖號政策落地教育平均時代到來了?3月11日,上海教委公布了義務教育招生的新政,正式把民辦學校招生納入統一管理,並實施搖號政策。政策一出,朋友圈裡的媽媽們都炸了鍋,我自己對孩子不算雞血,但是周圍的雞血媽媽卻不少。
  • 丁家發:別讓家長的教育焦慮害了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拼命給孩子「增負」,讓孩子像打了雞血一樣,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筆者認為,強逼著把孩子變成「雞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對此,家長們應當捫心反思,別讓教育焦慮的副作用到最後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至少不比自己差。
  • 高考 教育公平的遊戲 or 社會公平的法制
    前有因高考被頂替上大學的陳春秀、苟晶,後有如春運般陣勢龐大的送考家長隊伍,更有前幾天上熱搜的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發表的論文獲得全國獎項,課題難度堪比醫學碩士、博士水平;以及每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發表多段演講的天才少女岑怡諾。果然最大的割韭菜不只是這波「 牛市 」 ,也不只是如某幣圈大佬的外洩電話錄音所說,還在眾多焦慮的家長身上。
  • 家長的教育焦慮來自哪裡?
    》顯示,68%的受訪者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認為不焦慮,而最令家長焦慮的孩子年齡段集中在幼兒和小學階段。為什麼中國家長普遍焦慮?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希望,要求他們必須考上某所大學。隨著學生的日漸增多,平時一分為五的教學資源,可能會被一分為七。平均得到的教育資源減少,有些心儀的工作崗位緊缺,而且競爭力強。雙重壓榨之下,父母便會產生教育焦慮。
  • 為教育公平最大化,拉薩路小學要搬遷!家長們買的學區房咋整
    搬遷是為學生好,家長卻算「糊塗帳」據了解,拉薩路小學學區房的均價達8-9萬,多年來穩居南京學區房市場頂層。可現在,該學校卻讓已買學區房的家長們,帶著孩子換校區,那這學區房的意義不就大打折扣了嗎?學校為何要這樣做呢?
  • 能改變教育的壟斷性嗎?體現教育公平性嗎?擬目以待……
    以前每當娃娃在面臨中考時,不論成績好壞,家長都憂心仲仲,心急焦慮,四處打聽奔走找門路,都想進一個好學校。很多家長都嚴重失眠,焦白了頭髮,不亞於一場馬拉松賽事,不論從身心健康和經濟成本都不遜色於相對公平公正的高考。中考是孩子人生過程中的第一次大考,誰都不願意落在這條起跑線後面。據多年的觀察和了解,處在社會最高階層和絕對富豪們的孩子們不是出國留學就是在頂尖名牌學校裡。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看來,中美在這方面區別的不是讓不讓孩子們學習才藝,也不是「孩奴」們付出的多少,而主要在於才藝學習是否被量化成了孩子們進階的工具。  相比美國教育制度安排的井井有條,我發現,不是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更高(至少與美國華人家長差不多),而是更多制度層面的不合理安排和難以預期更容易讓人焦慮。除了優秀教育資源稀缺、戶籍的艱難以及優質學校的學籍(南方稱為學位)一票難求外,政策的不穩定性和招生入學辦法及標準等信息的不公開透明,這兩點尤其讓家長感到缺乏安全感和焦慮。
  • 高考延期是維護教育公平的「因時而變」
    高考「靴子」落下,學生和家長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規模的「停課不停學」在線展開,學生們一邊上網課,一邊在猜想什麼時間開學返校,一些畢業班學生及家長更是焦慮。對於高考延期,有人認為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省份為基準的高考錄取政策,各省學生開學的時間都是一致的,高考延期的意義不大,還有人認為此舉延長了學生的「備考煎熬」時間而持反對意見,其實不然。
  • 領跑的「海澱媽」們,是教育焦慮的根源嗎?
    最近狀態不太好,是我養孩子六年多以來最焦慮的一段時間,最討厭的「焦慮」兩個字,第一次真真切切在我身上持續了好一陣子。 有些是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觸發的,但更多的是激發了對一直以來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思考。 這篇分享一定會有人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一個孩子在帝都上著名校的媽媽在這裡說焦慮,真的很討厭;但聽我說完,也許你會理解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99.99%的家庭起點是一樣的,遇到的困擾也是相似的。 月初,我們家長群的一個媽媽召集我們幾個家長,想給大家攢一個語文輔導班,邀請的老師是圈內很有名的一位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