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引用了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劉彭芝的一句話來談教育:「教育公平是機會公平,而不是讓所有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給天賦秉異的孩子提供一樣的教育,是形式上的公平、實質上的不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話說得沒錯,但是,從身為人大附中的校長的嘴裡說出來,我不免覺得有些怪異。難道人大附中的學生接受這麼好的教育資源,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智力超常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的戶口、學區房在人大附中邊上。人大附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小孩都進不去,因為沒有機會。
中國教育的最大公平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最大的不公平是因戶口和學區房政策造成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正是因為戶口不能自由流動,帶來了師資匹配不均衡等各種問題,我們無法讓北京海澱區的小孩跟西北偏遠山區的小孩接受到平等的教育,這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劉彭芝校長也提出過優質資源共享共建的理念,試圖以此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也就是通過遠程教育,讓西部偏遠地區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且不說這種共享是很有限的,農村學校是否有便利的遠程設備,以及農村學生是否能跟上城市教學的進度,這都是問題。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
提倡教育公平的願望是好的,但是,如果能為中國的教育公平做出實質性的貢獻,那就更好了。
有人認為高考之後又會產生新的不公平,因此為高考之後會產生新的分級感到憂慮,這是沒有道理的。任何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才是真正的公平,而不是獲得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不停地讓寒門學子獲得更高的發展平臺,這實際上就已經實現了社會的公平。
舉個例子,一個從事搬磚工作的人天天喊著要跟科學家在薪酬上獲得公平的待遇,這合理嗎?假如搬磚工人和科學研究者薪酬同等,那豈不是只對搬磚工人公平,反而對科學家不公平了?
只要有體力,搬磚人人都可以幹,不需要讀完小學。但是科學家就不一樣了,你連小學都不願意讀完,但你知道科學家在教育上投入了多少,坐了多少年的冷板凳,甚至現在還在為自己的專業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嗎?當你喝著小酒,打著麻將,無所事事的時候,人家在挑燈夜戰,可能已經連續十二個小時都沒有休息了。那麼你憑什麼要求跟人家的收入一樣呢?所以,公平是「機會」的公平,而不是「獲得」的公平。機會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機會公平並不等於獲得公平。
雖然國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中國的教育公平還有待改進,你覺得呢?你認為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公平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