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公平嗎?實現教育公平尚需全社會的努力

2020-12-16 語文視野

最近看到有人引用了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劉彭芝的一句話來談教育:「教育公平是機會公平,而不是讓所有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給天賦秉異的孩子提供一樣的教育,是形式上的公平、實質上的不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話說得沒錯,但是,從身為人大附中的校長的嘴裡說出來,我不免覺得有些怪異。難道人大附中的學生接受這麼好的教育資源,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智力超常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的戶口、學區房在人大附中邊上。人大附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小孩都進不去,因為沒有機會。

中國教育的最大公平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最大的不公平是因戶口和學區房政策造成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正是因為戶口不能自由流動,帶來了師資匹配不均衡等各種問題,我們無法讓北京海澱區的小孩跟西北偏遠山區的小孩接受到平等的教育,這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劉彭芝校長也提出過優質資源共享共建的理念,試圖以此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也就是通過遠程教育,讓西部偏遠地區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且不說這種共享是很有限的,農村學校是否有便利的遠程設備,以及農村學生是否能跟上城市教學的進度,這都是問題。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

提倡教育公平的願望是好的,但是,如果能為中國的教育公平做出實質性的貢獻,那就更好了。

有人認為高考之後又會產生新的不公平,因此為高考之後會產生新的分級感到憂慮,這是沒有道理的。任何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才是真正的公平,而不是獲得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不停地讓寒門學子獲得更高的發展平臺,這實際上就已經實現了社會的公平。

舉個例子,一個從事搬磚工作的人天天喊著要跟科學家在薪酬上獲得公平的待遇,這合理嗎?假如搬磚工人和科學研究者薪酬同等,那豈不是只對搬磚工人公平,反而對科學家不公平了?

只要有體力,搬磚人人都可以幹,不需要讀完小學。但是科學家就不一樣了,你連小學都不願意讀完,但你知道科學家在教育上投入了多少,坐了多少年的冷板凳,甚至現在還在為自己的專業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嗎?當你喝著小酒,打著麻將,無所事事的時候,人家在挑燈夜戰,可能已經連續十二個小時都沒有休息了。那麼你憑什麼要求跟人家的收入一樣呢?所以,公平是「機會」的公平,而不是「獲得」的公平。機會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機會公平並不等於獲得公平。

雖然國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中國的教育公平還有待改進,你覺得呢?你認為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公平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討論。

相關焦點

  • 如何打破國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狀,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一直以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都是一個長期熱議的社會問題。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二)造成政府職責缺位,陷入責任「轉嫁」怪圈忽略教育中的實質公平,容易導致政府責任履行不到位,過分強調教育公平中的「應然」而輕「實然」,使本應政府承擔的保障責任轉移給學校或家長。由於教育對於國家發展和公民權利實現有相當的重要性,無論是教育利益的分配還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政府來統籌實現。
  • 童世駿:實現教育公平我們責無旁貸
    比方說,從中共十五大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對這一點加以重申,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公平和效率關係問題上的觀點,進行了重要調整。 公平不僅與效率有關;公平問題不僅僅可以從分配和再分配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 教育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嗎?
    在現行的教育系統中政府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對教育具有壟斷權。因此對教育進行市場化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和規則,讓教育系統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並且通過擇校行為促進學校間的競爭,的確可能會有利於社會公平。但是對教育進行市場化改革真的能打破公立教育的壟斷實現教育公平嗎?
  • 嘉學互助|談談教育公平
    由於這種個性化的需求,為每個年輕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就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我們全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教育公平絕不是平均主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因此,教育公平一直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因此,教育公平絕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平分教育資源,不是「讓所有的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更不是否認差異。
  • 「全民搖號」,教育就能實現公平了嗎?
    我相信很多家長一定都在子女小升初的這個階段,有過絞盡腦汁、苦其心志的經歷,他們把小升初看做是一個零和博弈,在這場非贏即輸的比賽中,如果不想成為落榜的那一個,就必然投入身邊的所有資源,為孩子換取一個寶貴的名額。用一個時髦的名詞來形容,這就是「內捲化」。本質上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有限,壓力無法向外擴散只能在內部傳導。教育資源為什麼會短缺呢?
  • 教育資源分配難怎麼辦?公證助力顯公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尤婷婷【基本案情】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導致蘭州市城關區多所小學校出現適齡入學的孩子人數遠遠高於學校原本的承受能力,從而導致很多學校出現「大班額」,乃至「超大班額」現象。這種班級超員現象不僅影響教學質量,也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埋下了諸多安全隱患。
  • 國外研究教育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嗎?
    duersi教育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嗎?在現行的教育系統中政府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對教育具有壟斷權。因此對教育進行市場化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和規則,讓教育系統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並且通過擇校行為促進學校間的競爭,的確可能會有利於社會公平。但是對教育進行市場化改革真的能打破公立教育的壟斷實現教育公平嗎?
  • 【關注】湯敏:慕課能實現教育公平嗎?
    父母背井離鄉,學子漂洋過海,都是為了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其實,就是在發達國家也不可能達到教育質量上的公平。然而,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卻說,慕課就有可能做到。慕課如何促進教育公平記者:您曾經說過慕課有可能促進教育公平,為什麼?湯敏:我們的實驗證明,慕課之下的教育公平是有希望實現的。
  • 探究 | 為促進教育過程公平尋找合適的「尺度」
    社會正義,可以從分配正義、持有正義、承認正義等多角度來認識,也可以從程序/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二分法來理解。分配正義理論關注的是社會財富分配的結果是否公正,羅爾斯提出了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以實現社會總財富分配結果上的、全社會範圍內的公正;沃爾澤則認為應該區分不同的社會領域,在不同的領域中遵循各自的正義原則進行分配,最終在複合意義上達致社會平等。
  • 「教育券」能促進教育公平
    但他同時指出,「教育券等做法涉及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管理等體制機制問題,尚不具備在較大範圍內推廣的條件。」「教育券」(也稱「學券」)是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家長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適的學校,促進學校之間(包括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的公平競爭。
  • 教育「公平」嗎?
    那是不是也就意味著只要你有錢買一個外國國籍,再報考國內的頂尖大學,那考上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對比我們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不是對那些努力了12年的「普通學生」來說太不公平了?但是就這個規定來說,真的起到了解決上訴問題的作用嗎?我想是沒有的,實際上對有錢人來說護照兩年記錄是難事嗎?這裡我想總結一下我看到視頻之後的感受,那就是「有錢就是任性」。
  • 搖號入學,實現學生教育公平了嗎,你有什麼想說的
    其實為了防止亂招生、掐尖招生等做法,較早些時間實行的劃片招生是比較公平的辦法。根據行政轄區進行適當的劃分片區,片區內的學校只能招生片區內的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片區的某個學校上學,雙方都有自由、自主、自願選擇的權利。搖號入學,真的能實現教育公平嗎?我的回答是不能。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在實行搖號入學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是實現教育均衡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 喻忠恩:職業教育能促進社會公平嗎
    本文以職業教育公平的兩個維度為切入點開展討論,以期引起學界的重視與思考。 一、從一維到二維 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一般認為,這種合理性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差異原則以及補償原則。
  • 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大意義
    一、促進教育公平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崇高理想  爭取無產階級的受教育權,實現社會各階層群眾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教育機會和權利的真正民主與平等。馬克思曾呼籲歐洲工人階級要為本階級兒童的利益向資產階級展開鬥爭。
  • 代表委員談教育公平: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是人們對教育的體感溫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而實現教育公平,首先必須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尤其是義務教育資源。 李學勇省長所作的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突出了教育改革的民生導向,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讓公眾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希望。
  • 新時代教育公平內涵與建設的思考
    世界各國的教育公平理念主要有:立憲、制度 建設、資源的公平分配、微觀教育活動的公平。教育公平理念是政治經濟領域的自由和平等權利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和諧社會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是一種被預設或認定並須通過國家與社會的實 踐表現出來的合理性狀態與水平。人們也因此對教 育公平的內涵趨於一種實質性的認識與發展。
  • 周衛軍:「抽籤」不是破解教育公平的萬能鑰匙
    (9月5日新華網)   為了解決教育公平的難題,實現教育均衡,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可謂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小學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初中就近入學、搖號錄取,現在又為了解決「擇班」、「擇班主任」,破解重點班「頑疾」,不得不採取「抽籤分班」的方法來應對社會、家長的質疑。   然而,「抽籤」、「搖號」是否就代表了絕對的教育公平?是否就能堵住悠悠眾口,獲得眾人的理解、認可?
  • 趙為糧:教育公平的內涵與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就推進和實現教育公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路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
  • 堵住留學生待遇這個教育公平的「黑洞」,還需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
    長期以來,國內一些人士利用國際學生政策的漏洞搞「高考移民」,讓自己學習一般的孩子換個留學生身份就堂而皇之進入一流高校,引發社會強烈不滿,而國內一些高校過度優待留學生的做法也成為教育公平不能承受之重。自2019年以來,教育部已經數次針對國內高校留學生問題作出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