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王蕭然
「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直接、最有效、最廉價、最便捷的方法。」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全民閱讀年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
在朱永新看來,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因為只有所有的受教育者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好書可讀,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讀的書,通過閱讀的公平來推進教育的公平,是最容易實現的路徑。
作為從鄉村走出來的學者,朱永新的成長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小時候學校基本沒有圖書,鄉鎮文化站也只有幾十本政治類為主的書籍。幸運的是,朱永新家住在招待所裡,南來北往的客人經常帶著書,有時候客人第二天離開,他就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把一本書看完。閱讀成就了他比身邊夥伴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他開始有了寫作的願望,寫詩歌、寫小說,並為自己取筆名「過江過海」,意為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沒有兒時的閱讀啟蒙,可能我與多數的鄉村孩子一樣,一生就只是在鄉村。」朱永新說。
20年前,朱永新發起了一個民間的教育改革行動——新教育實驗。從這項覆蓋160多個實驗區、5600多所實驗學校、600多萬師生參與的教育改革實驗中,朱永新發現在鄉村裡學校圖書館的品質高、師生閱讀氛圍好的鄉村學校,「孩子們的精氣神都不一樣,眼睛都是放光的」,而學校各類的教學考核也是位居前列。例如,湖北隨縣從2011年開始加入實驗,僅過了5年的時間,隨縣農村孩子的閱讀量提高到城裡孩子閱讀的1倍以上,他們的學習成績也遠遠超過了城裡的孩子。事實證明,提升鄉村孩子的閱讀水平,完全可以改變區域的教育生態。
朱永新通過走訪大量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發現,因為優質圖畫書、經典書的書價比較高,出版社不願意打折的情況下,這些書目很難通過招標或捐贈的形式進入農村中小學,同時大量的機械加工、石油勘探、戀愛秘訣等不符合該階段孩子閱讀的書籍充斥於書架上,導致圖書配備品質比較低;圖書館的利用率低,管理水平比較差;大量的圖書放在圖書館沒有編目,成包的書放在庫房裡落灰未能充分利用等情況非常多。
「孩子們不僅需要營養餐,還需要精神正餐。」朱永新呼籲。那麼如何像營養餐一樣,從採購、加工、管理各個環節把好關,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水平呢?
朱永新建議,可以推出農村中小學圖書館標準化建設工程,邀請專家參考已有的成熟書目定製中小學圖書館的基本書目,規範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的圖書配備,把好鄉村學校圖書的「進口關」,確保好書進到農村學校。同時,建立鄉村學校藏書透明制度,如果能做到全國的圖書館和校圖書館聯網,就能讓公眾及時了解到每一所學校的藏書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和捐贈。
其次,還要組織專項行動,檢查剔除劣質圖書;根據不同學校的規模,設置專兼職結合的圖書管理員崗位,積極推進圖書管理和閱讀指導培訓;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民間團體支持農村中小學閱讀工程建設,在捐贈優秀圖書、培訓閱讀推廣人等活動方面予以關注。
「只要對孩子的精神和身體予以同樣的重視,我們就能夠用閱讀強壯教育,用教育進一步強大中國。」朱永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