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在閱讀與寫作中成長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朱永新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世界上有三種風景,我們就生活其中。

好山好水,我們要領略世間的各種好風光;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每天看到人情百態,這是社會的風景,所以我們要行萬裡路;還有一道風景,那就是精神的風景,精神的風景是由智慧的文字構造起來的,所以我們要讀萬卷書。

圖為朱永新

精神的風景帶給人的體驗是

最深刻的

我們每個人的幸福程度和這三種風景有很大的聯繫。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需要基本的物質生活作保障,但是我們知道,物質生活並不能給人完全的幸福。心理學家做過研究,當一個人的收入水平達到平均線以後,他平均線之上的部分不能增加人的幸福感。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的同時,也生活在一個由人組成的社會裡。要成為一個好老師,我們首先要成為受人歡迎的人,要懂得理解別人,寬容別人,懂得愛別人,要懂得在被人需要的時候及時去幫助別人,這個時候你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人是複雜的,要純粹從人際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感也很難,所以精神的世界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整個世界上只有人要過精神生活,只有人是一個符號型的動物,只有人能夠把前人所創造的智慧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讓我們能夠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所以當你真正寧靜下來的時候,真正沉下心來讀書的時候,你的內心是最平靜的、最安詳的、最幸福的。我一直認為精神的風景帶給人的快樂和體驗是最深刻的,所以這三種世界中,精神世界的成本是最低的。在一本書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書的價格現在雖然很貴,但總的來說和另外兩個世界相比還是便宜得多。

文字是精神風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字的秀美和壯美,絕不亞於任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亞於人世間的任何悲喜劇。英文的26個字母,排列組合出無限的內容,誕生出偉大的作家、偉大的經典;漢字更是充滿魔力,同樣的漢字在不同的作家那裡,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思想表達。

書的生命是靠讀者賦予的,

在讀書中找尋幸福

和文字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兩種人,一種是讀書的人,一種是寫作的人。讀書的人為什麼是幸福的呢?讀書的人可以欣賞全世界最美麗的文字、最美麗的精神風景,眼睛可以到我們的腳無法走到的任何地方,心靈可以得到最充盈的滿足。寫作的人更幸福,他不僅僅像讀書人一樣可以欣賞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美。創造是人最幸福的體驗,那麼多豐富深邃的文本可以由他創造。

作為一個教師,為什麼要把閱讀和寫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先講閱讀,大家都知道我寫過關於閱讀的幾本書,一本叫《我的閱讀觀》,一本叫《書香也醉人》,最近又寫了一本叫《造就中國人》,這三本書都闡述了我對閱讀的一些認識、觀點。關於閱讀,我有五個基本觀點。

第一個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營養和運動對身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支持,那我們的精神是怎麼成長的?精神是不是也需要像肉體一樣需要營養呢?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人是他自己食物的產物」,為了身體的成長,我們需要補充營養;為了精神的豐盈,我們同樣需要補充營養。精神的食糧,就會影響我們精神的發育和成長。

閱讀的高度決定精神的高度,人類幾千年的思想、幾千年創造的智慧和財富在最偉大的書裡,你不去閱讀它,它舒適地躺在你家的書架上,藏在你們學校的圖書館裡,它跟你是沒有關係的。只有閱讀的時候才發生了關係,只有閱讀你才能把這些書的生命激活。我經常說,書的生命是靠讀者賦予的,是靠我們通過閱讀把它激活的。

閱讀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閱讀生活,如果不懂得運用符號來進行思維,那麼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如動物的。

第二個觀點: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從民族的角度來說,閱讀絕不是個人的事,閱讀涉及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影響一個民族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是讓這個民族的所有人都拿起書本來,讓閱讀真正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道風景。

我考察過世界各個國家的閱讀水平,發現凡是那些創造力強、生命力強的民族,都是最善於閱讀的民族。比如說,猶太人中出了很多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的角度,愛因斯坦從物質世界的角度,弗洛伊德從精神世界的角度,顛覆了前人所構建的理論體系,這三個人都是猶太人。

所以閱讀不僅僅是學校的事,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學生的事,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大事。當我們在學校裡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時,其實我們是在塑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第三個觀點: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這是每位教師應該時刻記在心裡的一個基本觀點。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學校可以什麼也沒有,只要有了為學生的精神世界而準備的圖書,那就是學校。」一個偏遠的鄉村學校和一個城市學校,如果擁有同樣多的好書,他們就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學校裡要有兩套大綱,一套是知識體系的大綱,一套是學生課外閱讀書目的大綱。在新教育實驗中,我們也充分認識到,閱讀是改變學生、改變學校、改變教師最有力的武器。

新教育實驗有十大行動,第一個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在2010年,我們專門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新閱讀研究所,其重要的使命就是研究書目。我們用10年的時間研製九大書目,為中國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教師、父母、公務員、企業家這9個人群,每個人群精選了100種書,每一本書還有2—3本延伸閱讀書目。如果這些人群能夠真正細讀,這對他們的成長將是難以估量的。

新教育中,教師成長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就是專業閱讀。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一個教師的閱讀,是從浪漫走向精確,再走向綜合的發展歷程。一個教師的生命成長中,如果沒有一些書讓他刻骨銘心,沒有一些書伴隨著他的職業旅程,他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一個教師,無論是新手,還是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在你的教室裡正在發生的事情,在其他教師的教室裡可能早就發生過了,通過閱讀,你就能知道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處理,通過閱讀,你就能夠很快地借鑑其他人的經驗。

教師的閱讀對教師的成長非常關鍵。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通過大量閱讀,建構起來的教育工具箱、教育思想庫,能夠對你所面臨的各種教育問題應付裕如,而一個沒有閱讀的教師,只能措手不及上陣應付。

對於學生來說當然更是如此。在學生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如果進行大量深刻的閱讀,對他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讀書的孩子,他的氣質、眼神都不一樣。閱讀對學校的發展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第四個觀點: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

如果說一所學校是一個「點」,那麼一個城市才是一條「線」,它對於區域的教育生態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個城市的閱讀生態,對學校的閱讀生態也會產生影響。期待一個城市的圖書館、一個城市的書店,能夠成為一個城市的精神客廳,城市的書店能夠串成一個城市的精神風景線。

第五個觀點: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共同的願景、共同的密碼。

教育不僅強調讀,而且強調共同閱讀。教師和學生是「師生共讀」,教師和教師是「師師共讀」,父母和孩子是「親子共讀」,共讀對教育、對學生、對教師自身的成長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沒有共同努力的生活,很多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可能沒有共同的話語,沒有精神的交流,沒有密碼。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學校,一個教室,大到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在寫作中學會寫作

寫作的人是文字的魔術師。無論是英文的26個字母,還是中文的幾千個方塊字,它們的組合變化抵得上任何奇妙的化學反應。通過各種搭配,這些文字可以創造出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

寫作的人是偉大的觀察家。他不僅需要一顆純潔的心靈,更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寫作的人能夠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世界,發現別人無法發現的風景。

寫作的人是智慧的思想者。寫作是最好的思考,沒有寫作,就談不上真正的思考。寫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想不清,所以也有人開玩笑說,寫作是所有文科學生的數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把「學」看作閱讀的話,那麼「寫作」其實就是真正的思考。學習通過閱讀進行,而思考往往是通過寫作進行。寫作是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系統性思維訓練的最有效的方式。

寫作的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不僅是現在客觀發生的事,也是歷史學家的歷史,是記錄者眼裡的歷史。寫作不僅僅記錄著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記錄著我們自己的生活,書寫著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命傳奇。

很多教師說,沒時間寫作,眼睛一睜忙到熄燈,早晨很早到學校。但是我同時要告訴你,只要你認為是重要的事情,就一定能為它尋找到時間。

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二八原則」,把你做的所有事情分一分,分為重要而緊迫、重要而不緊迫、不重要而緊迫、不重要而不緊迫的事,凡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能拖就拖,但你必須要用80%的精力,做那些重要而緊迫的事情。

閱讀也好,寫作也好,其實只要你重視,一定是有時間的。我養成早起的習慣,每天早晨5:00起床,清晨這段時間是最值得利用的、最清醒的、最寧靜的時光,最可以自由支配。

善於寫作,勤於寫作。寫作對教師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教育實驗特別強調專業寫作,要寫火熱的教育生活,要寫你對教育生活的感受,要寫你教室裡發生的故事,每天用心記錄你的教室,記錄你跟孩子的故事,記錄你的讀書,記錄你的思考、記錄你的個案。

教師每天的寫作看起來可能很平凡,甚至有的時候會很無趣,但是串起來將會精彩紛呈。教師的閱讀和寫作,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人生也有好處。當你老了的時候,你把讀過的書再讀一遍,你把寫的東西拿出來再翻閱,你會覺得這一生很豐富、很充實。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閱讀和寫作中健康成長,在和文字打交道中充分享受幸福,並且為世界創造更多的美好,與更多的人分享文字帶來的幸福。

(作者 朱永新 系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本文由李孜、王珺根據朱永新老師講課錄音整理)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20年5月6日第9版

原標題:《朱永新:在閱讀與寫作中成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在閱讀與寫作中成長
    作為一個教師,為什麼要把閱讀和寫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先講閱讀,大家都知道我寫過關於閱讀的幾本書,一本叫《我的閱讀觀》,一本叫《書香也醉人》,最近又寫了一本叫《造就中國人》,這三本書都闡述了我對閱讀的一些認識、觀點。關於閱讀,我有五個基本觀點。第一個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營養和運動對身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支持,那我們的精神是怎麼成長的?
  • 朱永新:閱讀與人生
    主要作品有:《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閱讀觀》《朱永新教育作品》《兒童有一種未知的力量》《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春天的約會》《致教師》《造就中國人》等。編者的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在不斷推進全民閱讀的今天,閱讀什麼、怎樣閱讀受到人們普遍關注。
  • 朱永新: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全民閱讀年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在朱永新看來,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因為只有所有的受教育者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 朱永新:讓閱讀奔湧,形塑中國價值社會
    倡導全民閱讀的重要人士很多,但最早將全民閱讀問題放在國家進步發展和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的宏闊視閾中、同時清晰表述全民閱讀重要性的,朱永新可能是第一人。這樣一句話在中華大地上久久地被口口傳誦:「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這句話即出自朱永新。
  • 朱永新《致教師》,成就40萬教師讀者的閱讀生活
    文藝君 長江文藝出版社在成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不僅是學生和家長,教育之路也是教師不斷攀登的成長之路。
  • 朱永新:與未來的自己為伍
    一位教師說,在他周圍有兩種類型的團體:一個是以感情、交情為紐帶的教師團體,他們經常一起聚會,私人感情和關係比較好;另一個是以專業閱讀為紐帶的教師團體,他們經常一起讀書,交流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他不知道該怎樣選擇?我想說的是,作為教師,與第一個團體相處會非常輕鬆,大家輪流做東,其樂融融。與第二個團體相處會有成長的壓力,但是會找到作為教師的尊嚴,並且享受成長的幸福。
  • 20200829 朱永新》後疫情時代的教育 觀後感
    20200829 朱永新》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朱永新老師是一位教育學家,在節目最開始就為我們展示了他上網課的過程,有專業的設備,還有上課的提高,可以說是非常敬業的一位老師了。在這個疫情期間,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網課了,不管是否是一名學生,可能都會跟網課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一場疫情的到來,使得網課成為我們被迫的教育方式,我們全國來了一場網際網路的教學實驗。
  • 朱永新寄語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力推通過「三專」模式來實現:即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這也是我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觀點,我們稱之為新教育教師成長的「吉祥三寶」。
  • 在教師「專業閱讀、寫作和交往」中經由浪漫朝向精確抵至綜合期
    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總結我的教師專業成長路徑,那麼「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無疑是最好的詮釋,這也是新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駕馬車」。一、閱讀新教育,初入浪漫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在他的著作《我的閱讀觀》中曾寫道:「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而閱讀水平,特別是個人精神成長的歷程。」②是的,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學識涵養、職業操守、為人處事等都在他日常的言行舉止中顯現出來。
  • 面對面 | 朱永新:好的教育,應該讓所有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得知揚子晚報正在與江蘇省教育廳共同舉辦「師說新語」的活動,邀請老師們入駐紫牛新聞APP,上傳自己的教育故事時,朱永新讚賞道,「這是鼓勵教師寫作、幫助教師成長非常好的形式!我經常說,你想要寫得精彩,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寫作能幫助教師學會教育反思,學會自我激勵,幫助他們享受教育過程,享受成長的幸福。」而「新教育實驗」經過20年的發展,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他的預期。
  • 朱永新對話俞敏洪: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
    多知網4月13日消息,昨晚8點,新東方雲教室直播了「朱永新對話俞敏洪: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直播中,二人圍繞閱讀與科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探討,並就朱永新在其《未來學校》一書中的觀點,對未來教育進行了分析預測。
  • 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以上這些教育變革,是朱永新新書《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描述的場景。作家梁曉聲讀完這本書後,給出了高度評價:「《未來學校》不僅僅是關於教育將來會怎樣的預見之書、暢想之書。書中就如何將因材施教做得更好、更有效而闡述的種種方法,必將會對當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與學兩個向度,產生旨在改變思維模式的深遠影響!」
  • 朱永新榮獲世界閱讀推廣大獎「IBBY-iRead愛閱人物獎」
    5月4日,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揭曉了兒童閱讀推廣人世界級獎項——IBBY-IRead愛閱人物獎。在競爭激烈的評選中,來自中國的「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榮獲這一殊榮。其下設三大國際獎項——國際安徒生獎、IBBY朝日閱讀促進獎、IBBY-IRead愛閱人物獎,推進「危機中的兒童」、「跨越大洋的握手」等公益項目,從不同角度傾力支持與推動兒童閱讀。
  • 朱永新做客長圖橘洲講壇:暢談閱讀與未來教育
    三湘都市報9月7日訊 為構建全民閱讀生態,實現未成年閱讀到終生閱讀的完整融合。9月7日上午,由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市圖書館承辦的橘洲講壇「閱讀與美好生活」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新時代學習講堂舉辦。
  • 拒絕工廠式教育 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他在「教育在線」上發帖,從教師群體中公開徵集提案。前兩年,很多老師來他微博下留言,說休息時間被剝奪了,朱永新據此提交了一份保障師生休息權的提案。要論其中最有名的,恐怕是設立國家閱讀節的提案。第一年,國家有關部門的回覆是「國家原則上不增加新的節日」。
  • 朱永新:我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麥克法蘭:朱教授是在什麼樣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朱永新:我的教育背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我生於1958年,在中國江蘇蘇北農村的一個小鎮上,上的是鄉鎮的一個中心小學,也沒有進過幼兒園。小學不久就是「文革」,一直到中學。所以我的整個求學過程一直是在「文革」時期。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
    我們剛剛講新教育,新教育有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教師成長理論,我們認為教師的成長是職業認同加專業發展。職業認同就是認為教師成長有一個動力機制,人總得有點教育理想,總得有點人生目標的追求,所以我們新教育提出來一個生命敘事理論,就是你像誰那樣做老師,你像誰那樣活著,你怎麼理解教師這個職業。另外,專業發展方面我們就提出了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
  • 智慧熊對話IBBY-iRead愛閱人物朱永新:家庭教育如何提升孩子閱讀力
    為此,智慧熊採訪了朱永新老師,和讀者共讀《造就中國人——閱讀與國民教育》一書,淺談家庭教育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力。  價值閱讀,讓青少年愛上閱讀  朱永新老師的身上一直有很多標籤:民進中央副主席、「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教育實驗的積極探索者和帶頭人等等,他推動兒童閱讀30多年,關注家庭教育,一直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發聲。
  • 教育家朱永新:6-12歲是孩子的「閱讀飢餓期」,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閱讀!
    同時,人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以後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 朱永新朱永新你的孩子,是要窮養出吃苦奮鬥的精神,還是富養出疏闊溫厚的性格?是要讓他深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得來不易,還是讓他在琴棋書畫詩酒花中盡撒才華?不論選擇哪一種養育模式,或者說不論您能給孩子哪種養育方式,在閱讀這件事兒上絕不能吝嗇。《人民日報》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進行大量閱讀。
  • 朱永新:一個好分數並不意味著好教育
    在11月26日舉行的新浪2020中國教育盛典暨新浪教育20周年慶典上,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給出這一觀點。在朱永新看來,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在於它有沒有教會人們自我成長的本領。有些人在學校裡成績很好,是優等生、學霸,但是離開學校以後一無所成,為什麼?